中国的佛塔来自于佛教,而佛塔的渊源则来自于印度为埋葬佛教高僧的舍利子而起的宝冢,这种类型的宝冢是从何时流传至中国的哪?这就要回到两千年前中原故都洛阳,从中华第一寺白马寺的齐云塔说起了。
卍中华第一塔——齐云塔
洛阳城东有中华第一寺白马寺,伴随白马寺的兴建,东汉也营造了中华的第一座佛塔——白马寺齐云塔。据《释源大白马寺舍利塔灵异记》碑文记载:东汉己巳年(69) 二月初八,汉明帝刘庄留住白马驮经而来的二位印度高僧于鸿胪寺,特临驾慰问。高僧摄摩腾问于汉明帝:“寺之东南是何馆室?”汉明帝答:“很早以前,那里忽然涌起一个土阜,高一丈有余,人们把它铲平了,但很快又隆起了。土阜之上经常放出光芒,老百姓感到很奇怪,都称之为‘圣冢’。自周代以来,经常祭祀,祈求灵验,并把它看成是‘洛阳土地神’。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摄摩腾答道:“在如来佛灭度后一百余年,印度有一位阿育王,祈愿安放佛祖舍利于天下,共计八万四千处,东土中国境内有十九处,陛下所言的‘圣冢’即应是十九处之一了。”汉明帝听后十分惊奇,偕二高僧及臣僚一同去查看“圣冢”。当他们走近“圣冢”时,只见冢上涌现出一个圆形,圆形中出现汉明帝及二高僧的身影,如照镜子般分明可见。汉明帝十分感慨地说:“若不是遇到你们二位大师,怎能知道佛在保佑我呢!”于是诏令在“圣冢”之上依摄摩腾、竺法兰所传印度塔的形式,兴建佛塔。佛塔于东汉永平十二年(69)三月初一动工,次年十二月初八日完成,塔高九层,高五百尺,“珠宫幽邃,遥瞻丈六之光,悉堵凌云,依稀尺五之上”,“及若岳峙,号曰齐云”,从此便有了中华第一塔——齐云塔。
卍中华第一寺——白马寺
据《魏书﹒释老志》记载白马寺“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这说明当时的白马寺是依照古印度以佛塔为中心的布局形成的建筑样式。据《理惑论》、《弘明集》等文献记载:当时白马寺的中心是一座高大的佛塔,平面为四方形,塔顶上有九重相轮,在塔的周围建有宽阔的周廊百间,信徒们可环绕佛塔礼拜,寺院壁画上还绘刻着“千乘万骑,绕塔三匝”的画像,这系出自印度佛弟子环绕佛塔礼拜可以得到无上功德和福报的典故,而白马寺齐云塔也就此开启了中华佛教崇尚绕佛塔礼拜的根源。
卍白马寺摄摩腾高僧冢
齐云塔作为释迦牟尼佛舍利子传奇般留在中华的实体建筑,自此成为了佛祖的象征,从那时起吸引了无数的佛教徒们前来观瞻,也极大地促进了佛教在中华大地的流传。在齐云塔下,摄摩腾译出了中华的第一佛经《四十二章经》,竺法兰译出了《十地断结经》等多部佛经,使中国有了第一批汉文佛经。东汉刘桓帝建和元年(147),大月氏僧支谦,第二年安息僧安世高,接踵来到白马寺,将此作为译经传道的驻锡地。三国魏嘉平二年(250),印度名僧昙柯迦罗来到齐云塔下,译出《僧祗戒心》一卷;魏嘉平四年(252)印度僧人康僧铠亦在此翻译佛译。经过了二百年印度汉译至中土的佛教经典的弘化,直至三国魏景元初年(260),汉人朱士行(河南颖川人)终于在佛教感召下成为中国第一个削发出家受比丘戒的僧人,从此中华大地佛、法、僧三宝俱足,开启了中华佛教的新篇章。
白马寺建成后,洛阳佛寺逐渐增多,到西晋时,全国128寺,洛阳即占42寺。五胡十六国时期,洛阳成为佛教中心。北魏迁都洛阳以后,佛教风行,佛寺骤增,洛阳最多时佛寺达1367所,其质量和规模均都不同寻常。
卍齐云塔塔铭
但世事无常,东汉初平元年(190),董卓胁汉献帝西迁放火焚烧洛阳城;东魏元象初年(538),候景烧洛阳内外宫寺民居,存者十之二三。至东魏武定五年(547)北魏迁都邺城十余年后,抚军司马杨炫之重游洛阳,追记劫前城郊佛寺之盛,感叹历史变迁写就的《洛阳伽蓝记》中记述白马寺“寺上经函至今犹存,常烧香供养之,经函时放光明,耀于堂宇。”“浮屠前,柰林葡萄异于余处,枝叶繁衍,子实甚大”,这些文字只能证明齐云塔尚存,但定已破败不堪。北周建德六年(577),北周武帝灭佛运动,白马寺更是在劫难逃。
北周大成元年(579)二月,周宣帝以洛阳为,才对白马寺塔进行了重修,可惜史书对此次复兴记载很少。只有唐代高僧释道世成书于唐总章元年(668)的《法苑珠林》标注中华十九座佛祖真身舍利塔时使用的“八、周洛州故都西塔”,证明着齐云塔作为中华十九座佛祖真身塔之八在周朝洛阳故都的存在。后人根据《法苑珠林》中所定的标准:“造新不如修故,作福不如避祸,斯言验矣。”认为北周的洛阳故都西塔是在汉明帝所建九层齐云塔,也就是《洛阳伽蓝记》中的浮屠原址上修故的。
卍齐云塔抛物线塔身
至五代后周时期,据《释源大白马寺舍利塔灵异记》碑记载: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四月初八(佛诞日),汉明帝所建塔上现出一团五色神光,自神光中伸出一只金掌,端着一只宝塔,塔高约一尺余,色如琉璃,内外透明,自午时至申时方才慢慢隐去。当时看到此景的有皇帝、大臣、百姓和白马寺僧约数千之众,其中梵僧九人之一的僧伽摩罗称:“这正是当年阿育王七宝所造之塔的真实样子。”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五月,下诏拆废佛寺,规定“非敕赐寺额者悉废之”,现在史料无从得知当时的齐云塔是在当时被拆废,还是在此后的历代中原与辽金战争中被毁。
卍《释源大白马寺舍利塔灵异记》碑
但可以确定的是现存之齐云塔,为金大定十五年(1175)所重修,故又称“金方塔”,为四方形密檐叠涩式砖塔,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据金大定十五年立的《重修释迦舍利塔记》碑载:“彦公大士,自浊河之北抵此,睹是名刹,荒榛丘墟,彷徨不忍去。一夕遽发踊跃,持达心,乃鸠工造甓。缘行如流,四方云会,不劳余刃而所费瓣集。因塔之旧基,剪除荒埋,重建砖浮图一十三层,高一百六十尺,徘徊界宇,洞并龟头一十五所,护塔墙垣三重,甘露井,又立古碑五通,左右焚经台两所,杈子并塔门九座。”
此后,明嘉靖元年(1522)二月初一,顺天大兴人王刚夫妇出资在僧圆朗主持下对齐云塔进行了重修,使塔“整旧为新,灵光屹然,飞金涌雪,炫耀于层空”。自清代以降,东白马寺(即齐云塔院)因无人重修,只剩一座金代砖塔,塔基周转积水成潭,杂草丛生。
卍齐云塔与塔前石碑
解放后,1961年,国务院公布白马寺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中,白马寺与齐云塔遭到严重破坏。1972年,洛阳博物馆对白马寺进行了全面重修,同时为齐云塔建起了围墙,进行了保护。1979年6月1日,白马寺重启山门对外开放。1984年白马寺回归宗教僧人管理。1989年,在齐云塔周围圈起东西宽84米,南北长122米的围墙,正式称之为“齐云塔院”。1990年,齐云塔院被批准为河南省第一所比丘尼道场。
卍齐云塔院大雄殿
如今的齐云塔边长7.8米,通高35米,13层。第一层最高为4.7米,塔檐之下饰砌以仿木构式斗拱(一斗三升),再向上每层均用多层小砖砌出叠涩塔檐,每层塔檐的第一层砖下皆饰以棱角牙子。自第六层起,逐层内收,塔顶覆以宝瓶式塔刹。齐云塔的外轮廓略作抛物线形,使塔体柔和流畅,玲珑挺拔,古雅秀丽。齐云塔中空,每隔一层南边开一拱门,有脚窝可攀登而上,至第十一层俗称“南天门”,出南天门,从塔外向上登可直达塔顶。齐云塔与清凉台、腾兰墓、断文碑、夜半钟、焚经台合称“白马寺六景”。
卍齐云塔顶南天门与塔刹
齐云塔另有一奇,当您站在齐云塔南面,大约二十米处用力击掌,便可听到从塔身处发出“哇哇”的叫声,和青蛙的叫声十分相似。这是齐云塔因独特造型所形成的一种声学的物理现象,因塔面上凸凹不平,故使回声不齐,延长了回响时间同时变了音调才会出现这种现象。
中华第一塔——齐云塔的前世今生就像中国汉传佛教的一部历史大作,书写了中华佛教的许多个第一,也见证了佛教在中原大地的几盛几废,更是写就了一部中国佛教徒弘法求法,并崇敬释迦牟尼佛祖舍利的沧桑历程。
齐云塔,中华第一塔,一部中华汉传佛教的历史巨著。
卍 二零一六年一月二十日上一篇
世界观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