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面瘫 面神经麻痹6方】

面神经走行在颞骨茎乳孔内,该神经一旦出现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患者即可产生半侧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本病早期病理变化是面神经及神经鞘水肿; 临床主要表现为病灶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将面部拉向健侧,进食时可使上述症状明显。 本病主要治疗原则是控制炎症、尽力减轻患者的面神经水肿。 若面神经麻痹恢复不完全时,可产生瘫痪肌挛缩、面肌痉挛或其连带运动。 本病相当于中医学“中风”“中经络”病证,系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入中经络,而引动痰湿、流窜面部,致气血痹阻不通而成。 治疗时应以祛风化痰、活血通络的中药为主。 处方1玉屏风牵正散 【方药与用法】黄芪180g,白术、防风各60g,制白附子、僵蚕、全蝎各30g。上药共研细末、拌匀,过120目筛,按常规灭菌后,装瓶或制成口服胶囊备用,每次10g口服,每日早、晚2次温开水送下;连用1个月为1疗程。 【功能与主治】益气化痰,祛风通络;主治面神经炎或周围性面瘫。 【注意事项】可配合实施茎乳孔附近热敷或进行红外线照射。同时注意避风及避免着凉,有角膜暴露者应以加强保护。 【简释】牵正散是中医治疗面瘫、口眼斜的代表方剂,它能祛风化痰、解痉止挛,与玉屏风散同用,可奏扶正祛邪之功效。 处方2复方牵正散 【方药与用法】制白附子、僵蚕、川芎、羌活各10g,夏枯草30g,葛根、地龙、赤芍各15g,白芷6g,蜈蚣3条;上药水煎2次滤汁,混合后分3次餐后半小时温服;每日1剂,连服20天为宜,最好配合穴位针刺疗法。患者耳后疼痛及头痛剧烈时,应酌情加用全蝎;若耳后乳突部压痛症状消失,应去夏枯草、加用黄芪;患者体虚、四肢不温、面部无汗时,宜加入桂枝同煎。 【功能与主治】化痰止痉,活血通经;主治急性面神经炎等。 【简释】本方由牵正散加减而成。耳后乳突压痛明显者,病在少阳。因此,此方重用夏枯草,能清肝火、散郁结。方2中川芎能搜风行气,具有纠治头面部病证之功效。 处方3补阳还五汤 【方药与用法】黄芪30g,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各10g;每剂水煎2次,分2次口服;每日1剂,连用10天为1疗程。 本病急性期,宜加泽兰、益母草;风寒甚重时,宜去地龙,加秦艽、羌活、芥子;若兼有风热,可加薄荷、金银花、连翘;伴有咽喉红肿,可加玄参、板蓝根。本病恢复期,应重用黄芪和加用党参、白术等;夹有痰湿时,宜加二陈汤;夹有痰热时,可加枳实、竹茹、黄芩;若病久不愈,须加用全蝎、蜈蚣等。 【功能与主治】补气养血,化瘀通络;主治面神经炎。 处方4牵正膏 【方药与用法】马钱子60g,白附子、猪牙皂各80g,樟脑15g;先将上药碎成极细的粉末,过100目筛;再用蓖麻子油调成黏稠的药膏备用。治疗时,把医用胶布剪成圆形,直径约2cm;取药膏约绿豆大小,放入胶布中央,分组贴敷患者以下腧穴:太阳、阳白、四白、攒竹、颧髎,迎香、地仓、颊车、大迎、牵正、完骨等,通常每次选8个穴为一组进行贴敷;每天上午贴敷1次,于次日上午更换,连贴10天为1疗程。 【功能与主治】疏风除湿,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主治面神经炎或周围神经性瘫痪。 【简释】马钱子苦寒、有毒,含生物碱成分主要是番木鳖碱(士的宁)等,它能兴奋脊髓神经,刺激大脑皮质感觉中枢;白附子辛温、有毒,具有祛风痰、解风毒的功效;猪牙阜辛咸温、有毒,“阜角之治,始终是只在风闭”;樟脑辛热、有小毒,能够通窍、止痛、辟秽,对皮肤黏膜可产生刺激,从而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以上诸药伍用,可共奏疏风除湿、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之功效。 【注意事项】此膏贴敷“得气”后,局部可出现微痒、微痛,无需揭除或中断贴敷。穴位贴敷处微红,也无需采取特殊处理,只需下一次贴药适当离开微红区即可。 处方5葛根汤 【方药与用法】葛根30g,麻黄、甘草各10g,桂枝、芍药各20g,生姜5g,大枣5枚。上药水煎2次,分早、晚2次口服;每日1剂,连服6剂为1疗程。 【功能与主治】解表和营;主治面神经炎。 【简释】实验研究证明,方5中葛根能扩张脑和冠状血管,桂枝能扩张皮肤小血管。因此,即可推断本方能够畅通面部小动脉抑或具有通筋活络、解表散寒的治疗效果。 处方6清面饮 【方药与用法】生石膏20g,板蓝根30g,金银花、栀子、生地黄、连翘各12g,牡丹皮、天花粉、赤芍各10g,玄参、蒲公英各15g,山豆根、黄芩、生甘草各6g。上药加水煎2次,分2次口服,每日2剂。 患者尿黄、大便干结时,宜加竹叶、牛蒡子、大黄;若病程超过2周或年龄大于55岁时,宜加黄芪、蝉蜕、当归;检查舌质暗、舌下络脉瘀滞可加水蛭、红花,检查舌苔腻,应加杏仁、草豆蔻、生薏苡仁同煎。 【功能与主治】疏风清热,解毒活血;主治外感风热型面神经炎,症见咽部红肿疼痛、乳突部压痛,舌尖红、苔黄,脉弦或滑数。 【简释】本病常因受凉而发,中医学认为多系外感风寒所致。这部分患者若有咽部红肿疼痛、乳突压痛、舌红苔黄等,也有可能是“风热证”,辨证论治,宜行疏风清热、解毒活血之功法。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