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思维模型之前,先问个问题:你会还价吗?
就算不会,你也应该知道怎么还价吧。就像这样:
“老板,这衣服多少钱?”
“800!”
“便宜点儿,300卖不?”
“你开玩笑呢,最低750!”
“别这么高,350最多,我马上交钱。”
“成本都不够,700。”
“我身上就400块钱,不行的话,我就走了。”
“回来,回来,400给你了,真是一分钱都赚不到你的啊!”
那么,问题来了:
我们可不可以,用这种“还价”的方法,来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其它问题呢——就好比,面试时谈薪资!
有人可能要说了:“这不扯淡嘛,又不是市场买菜,难道跟HR讨价还价吗?”
这里,就要说到思维模型了!
什么叫思维模型?用查理芒格的话来说,就是“所有能够持续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都可以称为思维模型”。
这句话里有两个关键词:“持续有效”和“解决问题!”
就拿还价的例子来说,它解决了“我们以便宜的价格买到衣服”的问题。但是,它却不是持续有效的,只能用来还价,换个场景就不管用了。
那是因为,你只理解了表面的现象,没有找到深层次的思维模型。
“还价”这个事情,再深挖一下,你就会发现,它其实是锚定效应在起作用。
锚定效应,是指人们在做决策时,思维往往会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
继续说回还价,老板开始的报价是800,这就在买家心里放了一个锚,买家可以还300,但肯定不敢还3块或者30,因为太离谱了,无形中受到了800这个数字的影响;而买家一开始报了300,也在卖家心里放了一个锚,心里其实已经接受了这个价位,接下来他只是要想办法多赚点而已。
搞明白了锚定效应,这时我们是不是就可以用“还价”的方式来跟HR谈薪资了,就像这样——
“我在上一家公司的工资是8000左右,老板本来准备给我加薪到10000的,只是我觉得贵公司更有发展前途,于是就选择了来这里。”
这样一来,你就在HR的心里定了一个区间的锚,最低8000,最高10000,而且原公司愿意给你这个工资,说明你是值这个价的。
像这样说,绝对要比自己傻傻报价要好,不是吗?
很明显,锚定效应要比“还价”更高级一点,可以勉强称之为思维模型。
思维模型,说白了,就是用熟悉的事物(还价)去类比我们陌生的领域(面试谈薪资),找到相似的地方,从而解决问题。而一旦思维模型成型时,它是可以应用到各种地方的。就拿锚定效应来说吧,它的重点是要有一个锚——这个锚不一定要是数字或者金额,也可以是别的任意一个东西,只要能够起到“比较”的作用就行。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真功夫了——早年,真功夫的选址都是挨着麦当劳和肯德基,而且装修的风格和色系也跟这两家很像。麦当劳和肯德基是大品牌,就像是一个锚在人们心里定位了,于是真功夫也就随着被大家“误解”为大品牌了。
那么,换个生活中的场景就可以是这样——
假如很多人都觉得小王的设计水平很牛逼,如果你在适当的时候说一句,“在设计领域,我就服两个人,一个是小王,一个是小李”。你没有说小李牛逼,你只是把他与小王放在了一起,别人就会莫名觉得小李应该也挺牛逼的,会想去关注他认识他。
现在,你应该懂了思维模型了,也应该明白思维模型是何其强大了。思维模型,是理解到了事物的本质,让你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直接抓住要害,从而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
就像《教父》里的那句名言一样:“花半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懂思维模型的人,就是比一般人要牛逼很多倍。
你和真正的高手之间,差的或许就是一个思维模型!上一篇
英国肥胖税与美学经济
下一篇
无纸化货币时代或悄悄来了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