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以善感天以福应
人以恶感天以灾应
儒家文化中“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是指什么?" title="传统文化:儒家文化中“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是指什么?" -data="http%3A%2F%%%H39%26690" -type="show-slide" >
道德!每个人都知道,但提到道德的真正含义和理解,各有不同,中国老祖宗告诉我们:“道是指大自然的法则,也称天道,它是指宇宙运行的规律,万变不离其一,世界再这么变化,天道的运行规律永远不会变。德是指随顺自然的规则,人们按照这运行的规律去做,您就能得道。古人把德和得的意思一样理解。如果硬要违背自然规律去做,那就会逆天而亡,必有灾殃。人会欺负人,但天道决不会欺负任何人。”古人常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表明了中华道德发展的历程。中国传统道德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道德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化,这种变化既有基本道德规范数量的增减,也有每个道德规范在不同历史时期自身内涵的丰富与发展。
儒家文化中“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是指什么?" title="传统文化:儒家文化中“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是指什么?" -data="http%3A%2F%%%g02%26690" -type="show-slide">
1、五伦
“五伦”是中国传统社会基本的五种人伦关系,即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是狭义的“人伦”。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人伦中的双方都是要遵守一定的“规矩”。为臣的,要忠于职守,为君的,要以礼给他们相应的待遇;为父的,要慈祥,为子的,要孝顺;为夫的,要主外,为妇的,要主内;为兄的,要照顾兄弟,为弟的,要敬重兄长;为友的,要讲信义。
儒家文化中“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是指什么?" title="传统文化:儒家文化中“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是指什么?">
同“五品”,《史记·殷本纪》:“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
(一)玄论伦常
戚惠琳诗曰、贲贲山下草,焰动风燎燎。熙熙托明月,光柔照新朝。
易贲卦,山下有火,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由诗可以照见山下有大火燎原,随风起动,即见成焰,有火燎群山之势,君子观乎此象,察觉到时势的变化,从而以文章来教化天下人,使朝廷警醒,施政清明,不敢有冤假错案。
诗以火起兴,火代表五常之中的礼。五行为木火土金水,顺行相生,对应的五常为仁礼信义智,因而可知诗旨在明火为常,盖因火可以生出来文明,明成道德规范,而后化气即成典章制度。火与礼,实为一体,火是炽烈情感的初生,然后性情文章,再文章成礼制,自然而然礼正归顺了五常的人世法则。
我们常说的、素质,道德,规范,礼章,制度,刑法等等,中国人把这些名词作为了一些抽象的概念,至今仍无一人发见其中的奥妙。这些名词到底是什么呢?因而,不得不首先言明什么是五伦。
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天起,从婴儿到孩子,从孩子到大人,我们自觉不自觉的生在了这个人世中,知道了谁是父母,谁是兄弟,谁是朋友,谁是夫妻,谁是子女,相当于这些人的关系,我们即已明白了谁是自己。这样的一种近疏亲敬的人伦,仿佛是无意之间就晓得了。中国人是如此,外国人亦是如此,东方西方对于人的世界,都有着一种共通的认知,这种相同正是人伦规则的共性。若人伦紊乱,则谓之乱伦,因此,文明的世界是不允许出现这样的不规则行为,以道德法律制度禁忌,这禁忌即是五伦。
所谓五伦,即是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君臣有义,朋友有信。五伦之间的亲敬关系,正是亲别序义信这五种,自然而然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规则,构成了整个中国世界的人世。把五伦与五常对应来看,亲为仁,别序为礼,义为义,信为信,唯独不用智。为何中国五常人世只用了四常?正如道德经所言、不以知治国,国之德。
儒家文化中“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是指什么?" title="传统文化:儒家文化中“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是指什么?" -data="http%3A%2F%%%had%26690" -type="show-slide">
此章如下、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知治国,国之贼。不以知治国,国之德。
意思是:不使人民自知,而采用愚民政策,这才是治国的至善。人民难以治理,因为他们智慧多,若智慧多,则反而不好治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若以智慧治国,国家将会盗贼横行,不以智慧治国,才是国家的厚德。
因此,中国的五常人世里,是弃智的。不能说五伦里,任何一种是有智。知是自我的觉悟,智是于他的觉悟。所以说,知与智是一种道的修行。随后,再一一论述其中的道之精髓。
论述清楚了五伦与五常的关系,自然便会明白五伦与五行的关系。对应关系如下、
父子——亲——仁——木
夫妻——别——智——水
长幼——序——礼——火
朋友——信——信——土
君臣——义——义——金
于是,可以看出中国是个人伦极好的规则世界,五行顺生,自然而然形成了仁礼信义智的人世美学,因此,不管中国如何战如何乱,依然有着万年不衰的文明政治,其间还有着王天下这个善道。
(据陈采燕《国风·中国女子·采燕十九篇》,大众出版社2013年版)
人伦
人伦一词,最早见于《孟子·滕文公上》。书中载,上古时候,人们“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在《尚书·尧典》中,已有“慎徽五典”的说法,即要以五种美德教导自己的臣民。据《左传》解释,“五典”就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后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增加了君臣关系。最后由孟子在整理和总结中国以往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全面地概括了封建社会里人们之间的这五种基本的道德关系,并提出相应的道德规范。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特别是儒家最重视人伦。据孟子说,古代设立庠、序、学校,“皆所以明人伦也”。一旦“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就能实现国治天下平的理想社会。
2、五常
儒家文化中“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是指什么?" title="传统文化:儒家文化中“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是指什么?">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仁,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不能自私自利,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义,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礼,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智,知道日常的东西。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了解宇宙运行的规律,了解人与人之间关系,就叫智。
信,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老师的教会是要吃亏的。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智慧,当然不会骗人。
儒家文化中“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是指什么?" title="传统文化:儒家文化中“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是指什么?" -data="http%3A%2F%%%Mc6%26690" -type="show-slide">
3、四维
四维即礼、义、廉、耻。八德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四维八德”是华夏民族的传统美德。
春秋时代齐国的管仲把礼、义、廉、耻称为国之“四维”。他认为“礼”就是不能越出应有的节度,即思想行为不能超出贵族等级制的道德规范;“义”,就是自己不推荐自己,即使自己的思想行为符合统治阶级的道德标准;“廉”,就是不隐瞒自己的缺点错误,即廉洁不贪;“耻”就是不与不正派的人在一起,即要知羞耻。他认为“礼、义、廉、耻”与法相比,比法更为重要,把它们认作支撑国家大厦的四根柱子。《管子-牧民》:“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此寥寥二十四个字,道尽四维的重要性。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愈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四维-礼义廉耻,立意美善,字字金珠,能济世弘道、励志淑人,故代代相承,做为教民正俗的圭臬。另在管仲《国颂》文中,更直截了当的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维”的意思,大致与“纲”相同,所以古人经常“纲维”连用。社会的安定与进步,要靠道德的引领。礼、义、廉、耻,是道德的四大纲纪。
儒家文化中“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是指什么?" title="传统文化:儒家文化中“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是指什么?" -data="http%3A%2F%%%z41%26690" -type="show-slide" >
四维的含义
礼是文明礼貌,知书达理,为人的素养。就是人与人交往时的最合于道理的行为方式。所以《左传》上说:“礼者,理也。”社会要走向和谐,就要克服混乱无序的状态,人人懂得互相尊重、彼此谦让,这就需要礼来引导。礼是做人的道理、处事的条理,故有礼为贤士:执礼为恭人。礼应从“坐立、进退、辞让、对答”做起,表现在“尊亲、敬长、敦戚、睦邻”的行为上。
义是公道正义,讲诚信,重友情,大义秉公,光明磊落,作风正派,不搞阴谋诡计。人见到合理的事情,即使与自己没有直接的关系,甚至很危险,也应该挺身而出,以维护公道,声张正气,即后人常说的“见义勇为”。
廉是清廉,高尚,无私无欲,不贪不占,洁身自好,奉公为民。古代的士,都把清廉作为重要的操守来对待。清廉与否,是官声好坏的主要指标。官员负有领导社会的责任,如果不能清廉自守,一心奉公,就会成为社会的蛀虫,危害一方。廉确能提升人品、清明吏治,况金钱乃身外物,生未带来、死不携去,何苦做金钱奴!设网自缚呢?倘能崇尚勤俭、廉约节用,岂不快活!
耻是羞耻心,是做人的最起码的底线,否则,就不配做人。孟子说人有四种善端,“羞恶之心”是其中之一,即对于害人、害己的坏事,有厌恶之心,羞于去做,哪怕打死也不能去做。这是有是非观念的表现。
故知耻为君子,不知耻为小人;知耻必忠必孝,不知耻不仁不贤。
故我们青年人势须以无耻二字以誓心,雪耻二字而奋斗—抱冰踏火,为民前锋,刷清涂在中华历史上的血污!振我国魂、隆我国运!
儒家文化中“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是指什么?" title="传统文化:儒家文化中“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是指什么?" -data="http%3A%2F%%%le3%26690" -type="show-slide">
4、八德的含义
忠是忠于事业,忠于职守,忠于民族,忠于国家。
孝是孝敬父母,孝敬老人。
仁是宽厚,具有仁爱之心,宽于待人,善于待人,不鸡肠小肚,不妒贤嫉能。
爱是在家敬兄爱弟;在事业中,尊重领导,体恤下属。在社会敬信朋友,由近及远。
信既是儒家实现“仁”这个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之一,又是其道德修养的内容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提出出“信”,是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信”作为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汉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左传.宣公二年》:“麂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义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棕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离娄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和即和谐、协调。古语云“万事和为贵”。
平即和平、太平,公平,均平。
儒家文化中“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是指什么?" title="传统文化:儒家文化中“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是指什么?" -data="http%3A%2F%%%3a1%26690" -type="show-slide">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