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妈: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低质量的父母不可能教育出快乐优秀的孩子。
作者:慢热的喜
来源:爸妈进化论原创
微博上有个热门话题:人类低质量父母有多可怕?
电视剧《最酷的世界》里,有一位女孩叫沈樱。
她的父母,儿子没出息,挣不到钱,买不起房,娶不到老婆,就跑到北京,硬拉女儿回去嫁人,用女儿的全部彩礼给儿子用。
当街打了女儿,到警察面前还振振有词、道德绑架,模样嚣张。
儿子是父母心中的宝,女儿又是什么?
理直气壮地偏心、没有分寸地索取,何曾考虑过女儿的感受。
偏心的爱伤害了女儿,同时也毁了儿子。
试问这样的父母,配做孩子的父母吗?
家庭治疗师萨提亚曾说:
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低质量的原生家庭,真的带给孩子恒久的影响。
低质量陪伴
樊登老师曾讲过自己和儿子的一件小事:
有一次,他陪儿子嘟嘟听写,一边看自己的书,一边看一眼语文书,给儿子念一个字。
过了一会儿,嘟嘟突然哭了:“爸爸,你还是不要给我听写了。我觉得,你一点儿都不想给我听写。”
其实,孩子能够敏感地感觉到,爸爸的心根本不在听写这件事上,爸爸的心在看书上。
心理学家陈海贤曾说过,高质量陪伴不只是时间和空间上陪着孩子,而是在情感上跟孩子保持共鸣。
精神分析有一句名言: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
如果缺乏情感回应,人就等于处于绝境,甚至是死亡之地。
有的大人跟孩子坐着一张沙发,各自看着不同的屏幕。
孩子在ipad上看动画,大人在手机上玩游戏,这只是陪着,并非陪伴。
而这,也是很多家庭的现状。
多少家长认为这就是陪伴,却没意识到这种隐性陪伴其实给孩子带来很多影响。
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3岁的男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阿姨,和我说话!我害怕,这里太黑了。
阿姨回应说:那样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
男孩回答: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如武志红老师所说:生命的本质,在于看见。
一个孩子需要的并不是时时刻刻跟父母黏在一起,他需要的是一种确定感:父母是跟我在一起的,陪着和陪伴的差别在于联接感。
知乎上甚至看到了很多中学生的求助,问妈妈回家就看手机,根本不管自己和弟弟应该怎么办?
看手机的时候,我们是跟手机或是手机对面的人联接,我们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惑,与此时此地无关,而是寄放在另一个空间。
而身边的孩子,同样也无法理解父母的想法,你的情绪状态,让孩子更无法介入与你的关系中。
这让孩子会有非常强烈的距离感,会觉知到被疏远甚至是被拒绝:我的爸爸妈妈并不在乎我。
父母人在心不在的低质量陪伴,更像一个任务,走个形式,为了陪伴而陪伴。
但其实,低质量的陪伴状态,孩子是能很敏锐的察觉到的。
作家萧红曾说:
情感连接的缺失,孩子会感觉自己内心空虚,他们苦恼而挣扎,却没人看得到。
失去意义的陪伴,在父母和子女之间筑起一道高墙,不仅阻隔了孩子对家的依赖感和信任感,还会让父母把孩子看成更加沉重的负担。
低质量沟通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沟通不应该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阻碍,而应该是连接心灵的桥梁。
教育学家尹建莉曾分享过自己和女儿的一个小故事:
女儿和她一起商量并制定好了一个暑假计划:
1、做1件家务;
2、画幅画或做三个数学题;
3、课外阅读半小时或与弟弟一起讲绘本故事。
但是女儿已经连续2天没有打卡了,第3天的时候,尹建莉下班回到家已经很晚了,一开门就看到女儿还在沙发上玩手机,作为母亲她有些无奈。
遇到这样的情形,估计大多数父母的做法都是给孩子一顿质问,打骂,甚至动手,起初尹建莉老师也是这样想,但却没这样做。
而是借着去房间换衣服的时间,她先让自己冷静下来,整理好情绪之后才出去和女儿沟通。
“宝宝有2天没有打卡了,是不是感觉这个打卡太难了?”
孩子摇摇头,说忘了打卡的事了。
她摸了摸女儿的头,笑着说:
“隔了两天也没关系,因为你刚开始,而且妈妈看到宝宝已经很努力了呀!如果觉得太难了,咱们可以变成打卡5天或者少做一件事,一起调整怎么样?”
女儿想了一会儿,回答说不用改。
随后,女儿就自己去拿画纸找素材画画了,还问弟弟喜欢哪个动漫人物。
全程下来,她与女儿沟通使用的方法是:谈事实+说感受+提建议。
过程中,自己的情绪是自己的问题,自己的问题自己消化,不转移到孩子身上。
打卡这件事,孩子做不到,并非是父母一句吼,一句责骂就能解决。
对着孩子吼叫,实际上就是低质量沟通,是父母将自己的坏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父母希望孩子少玩手机,按时打卡的真实需求会被忽略,整件事情不仅得不到解决,甚至会变得更糟。
美国儿科学会一项研究表示:
父母的大吼大叫,就和打骂侮辱一样,会让孩子的应激素水平增高,从而导致大脑结构发生变化。
也就是说,孩子被凶的越多,脑子笨得越快。
低质量的沟通,只是留下一个气愤的妈妈和一个委屈的孩子。
低质量模板
经常听得到很多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怎么就那么难管呢?
十多岁的青春期少年如此,两三岁的小家伙也如此,家长越管,孩子越反叛,事情总往反方向发展。
家长也无奈了,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樊登老师曾说:
你在管教孩子过程中,如果使劲特别大,感觉特别累,孩子也特别痛苦,那么一定是方法错了。
很多事情的结果不在眼前,而在过去的经历。
要想管好孩子,得先把自己管好。
去年清华大学本科生答辩中,因长相酷似刘昊然和周杰伦结合体,陈逸贤迅速出圈。
陈逸贤不仅外表俊朗,还是妥妥的超级学霸:
被称为“中国谢尔顿”,被评价为“十余年来在清北指导的最优秀的学生”;
在天体物理这一研究方向上,已经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3篇论文;
出征国际公众演讲比赛,赴伦敦与50多个国家的冠军同台演讲,收获了全球六强荣誉;
获得过清华大学多项奖学金……
不仅学习能力超强,在各种文体活动上,也总能见到他的身影。
他还是学校艺术团合唱队队员,策划制作过两届学生节班剧,还跟随集体参加过10余场校级演出。
这样的优秀的孩子身后,到底站着怎样的父母?
早在陈逸贤上中学时,班里就有家长前来咨询班主任,孩子喜欢玩手机怎么办?
班主任就请来了陈逸贤的父亲,让陈爸谈谈自己的看法。
然后在场的所有人就看到,陈爸从口袋里掏出了一部老人机。
陈爸说:
“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必须做到,否则是不公平的,也有失公允。”
父子俩使用的都是老人机,没有办法打游戏,更没有办法刷剧、刷短视频。
想起教育家井深大曾说的一句话:
父母的言行就是子女最好的教材,一流的父母造就一流的孩子。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低质量的父母不可能教育出快乐优秀的孩子。
家庭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长期浸泡的环境,父母的一言一行,时时刻刻都在熏陶孩子,都会对孩子的人格塑造产生重要影响。
成长,是孩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父母成长的必经之路。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点个在看,父母立足做好合格的自己,活出自己要给孩子的典范,孩子自然会成长为他们所看见的人。
作者简介:慢热的喜,富书专栏作者,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首先成为更好的自己,文章首发公众号:爸妈进化论(ID:bmjhlc),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