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正文

本能的解读

本能的解读

查阅百度,关于本能有这样的诠释:“本能是指一个生物体趋向于某一特定行为的内在倾向。其固定的行为模式非学习得来,也不是继承而来。本能的近义语是先天行为。”

本能真是一种先天行为,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是和学习、继承无关的吗?

在地球上,随着生存环境条件的不断造就和改变,一切生命体都处在主客关系变动的适应进化中,这样的适应进化,在长期的历史进程效应中,在世世代代的经验积累中,不仅铸就和改变了生命体的身体方式,也铸就和改变了生命体的行为模式。

从本质上来说,生命体的行为模式在生存环境的变动中,会随着身体方式的进化而改变,这样的改变往往在时间尺度上是极为缓慢的和一时难以觉察的,但绝不是固定不变的。如,一些水生动物随着环境的改变,渐渐成为陆生动物后,其身体方式和行为模式都发生了相当的改变;一些在丛林消失中来到地面生活的动物,其身体方式和行为模式亦会相应地发生改变;在许多生物入侵事件中,一些外来物种到了新的环境后,其行为模式和习性在经历了数代之后亦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由此可见,被称之为本能的“固定行为模式”既是先天的又不是先天的,既是固定的又不是“固定”的。从根本上来说,种种被称之为本能的主体激发机制和行为模式都是主客关系的铸成。所谓“固定的行为模式”只是相对而言,是以尚未被人们察觉的一种经验尺度为界限的。

本能是生命体的一种身体方式的行为激发机制,是一种身体方式的意识行为模式。任何一个生命物种都有它们各自的身体方式的行为激发机制和意识行为模式:如,鱼类有鱼类的身体方式的行为激发机制和意识行为模式,鸟类有鸟类的身体方式行为激发机制和意识行为模式,爬行动物有爬行动物的行为激发机制和意识行为模式,哺乳动物有哺乳动物的行为激发机制和意识行为模式,等等。

人类亦有自己的身体方式的行为激发机制和意识行为模式。例如,遇到蛇类,人会本能地感到厌恶和害怕;看到青山和绿水,人会本能地感到愉悦和欢乐;在地震中,人会本能地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压塌的房屋,保护自己的孩子;男女之间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本能地亲近和追求异性,等等。

需要勘察的是,生命体的身体方式的行为激发机制和意识行为模式是怎样形成的呢?

首先,生命体的行为激发机制和意识行为模式既是先天的又不是先天的。

所谓是先天的,只是相对于生命体行为激发机制和意识行为模式已铸就的当下是先天的。

所谓又不是先天,在于当我们把一切生命体的行为激发机制和意识行为模式放置于生命体适应环境变化的经验历史进程中勘察,那么很显然,一切身体方式的行为激发机制和意识行为模式,都是世世代代经验历史的铸就。

为什么说一切先天行为的激发机制和意识行为模式都是经验历史的铸就呢?许多人对此感到难以理解。

其实只要打破对先天行为的迷信,深入地问一问生命体的身体方式的行为激发机制和意识行为模式的身世和由来,就不难明白,在环境的变动中,在主客关系的变动中,生命体的身体方式总是处在适应环境变化的进化过程中,并由此铸就和改变它们的行为激发机制和意识行为模式。

这样,我们就接触到了一种先验和经验统一的哲学思想,即一切先验的也就是先天的主体方式都是经验历史的铸就,先验和经验的统一才是生命体本能铸就和改变的完整所在。

先验和经验统一的原理是:

第一,一切先验的即先天的主体方式,都是经验历史的铸就。在经验历史中铸就,在经验历史中改变。

第二,一切生命体的主体方式,既是先验的又是经验的,为先验制导,为经验激发,始终处在先验和经验的联结中。

其次,本能和学习、传承是怎样的关系呢?

先验铸就的历史过程是一个先验和经验统一的过程,在这样的历史过程中,一切本能都内涵着学习和传承。例如,人类在数万年的驯养犬类过程中,给予了犬类一代又一代的训练,这样的训练,使得犬类出现了家犬、牧羊犬、猎犬和雪橇犬等等的本能不同。对于犬类来说,这样的训练过程,始终内涵了一种学习和传承的过程,在这样的学习和传承的过程中,犬类形成了各种适应的本能,有的很能看家,有的很能牧羊,有的很能狩猎、有的很能拉雪橇,等等。在一代又一代训练的学习、传承过程中,每一代的本能都会发生难以察觉的适应变化,而这些难以察觉的适应变化,会在基因的微观层面中悄悄引起基因编码的写入,在基因复制中传承给下一代。而经过世世代代基因复制的传承和加强,就发生了家犬、牧羊犬、猎犬和雪橇犬等等的先天的本能差异。

由此,本能并不是和学习、传承无关的。许多学者之所以认为本能是先天的,是和学习、传承无关的,是在于,他们面对许许多多涌现的认知材料,缺乏一种理论解读的根基,即先验和经验统一的理论根基。

动物的意识行为由身体方式驱动,而对于人类来说,情况就有些不同了。人类的主体方式和动物的主体方式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人类和动物有着同样的由感官、神经、大脑和运动肢体组成的身体方式的知觉系统。不同之处是,人类的意识结构是身体方式和概念方式的联结,是有概念方式加入和制导的,动物的意识结构则是纯身体方式的,是没有概念方式加入和制导的。这样的不同造成了,动物的意识行为是由身体方式驱动的,人类的意识行为是由身体方式和概念方式的联结驱动的。

怎样理解人类意识行为的身体方式和概念方式联结?是一个极为重大的理论课题,也是当代西方哲学至今没有获得突破的一个基础理论。

我的见解是:

1、生命意识是一个进化过程,这样的进化过程已在地球上延续了数亿年,生成了低级生物的刺激反应意识,高级动物的知性判断意识和人类的概念认知意识。其中,刺激反应意识和知性判断意识是身体方式的,是生物性进化的生成;概念认知意识则是概念方式的,是文化性进化的生成。

2、人类意识结构是身体方式和概念方式的联结,是在生物性进化基础上的文化性进化加入的历史生成,这样的意识结构决定了人类的意识行为,是身体方式和概念方式的联结。其中身体方式的意识行为是生物性的和先基性的,概念方式的意识行为是文化性的和后入性的。

3、概念方式是人类符号指称文化的生成。人类符号指称文化通过符号为中介的指称、定义和统摄的抽象构造,生成概念和概念认知,进而通过概念复合的抽象运作,造就人类的思维逻辑,通过概念复合建构反馈经验活动的实证求取,生成概念制导的实践活动和实践创造,从而使人类的意识行为,人类的主体行为有了身体方式和概念方式的联结。

近现代的西方哲学理论的缺陷和瓶颈是,没有能够进一步深入到生命意识的进化理论和人类意识的结构理论,以及新的概念理论;没有能够从逻辑必然和历史进程的统一上,揭示地球生命意识进化所产生的不同意识方式;没有能够从先验和经验的统一上,揭示生命体的主体方式的铸就和变化。

人类的意识行为,既内涵着身体方式的生物性本能架构,如性欲的本能架构,求生的本能架构,以及视觉、听觉、嗅觉、体觉、味觉等等的生物性的本能架构;又内涵着概念方式的文化性架构,如以思维逻辑、实践制导为方式的文化性架构。

文化性本能架构和生物性本能架构的区别是,生物性本能架构是身体方式的,文化性本能架构是概念方式的。在人类文明史中,人类的身体方式进化,在概念方式的加入中,既内载着生物性进化,又内载着文化性进化。也就是说从人种动物到人类的进化历史,既内载了生物性的进化,又内载了文化性的进化。

谈论身体方式的生物性进化人们比较容易理解,谈论身体方式的文化性进化,人们往往觉得新奇。其实,人类的身体方式,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始终内载了一种文化性进化。例如,人的大脑比动物的大脑发达,人的喉咙能够发出更多音节清晰的声音,人的听觉能够接受和分辨更为多样的音节组合,人的手指远远比猴类和猩猩的手指灵巧等等,这些都是文化活动造就的人类身体方式进化。当然,文化活动在造就人类身体方式进化的同时,因工具的使用和环境的安全亦造成了人类体能的弱化,这是一种生物性退化,但亦是文化活动对人类身体方式造就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观察到,人类的幼儿和动物的幼崽,既有本能上的一些相同,又有本能上的一些不同。在相同方面,人类的幼儿和动物的幼崽都会本能地寻求父母保护,都会在饥饿时乞食等等,出现这样相同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人类是从动物世界中生成和发展出来的,人类的身体方式是以动物世界为根基的。在不同的方面,在体能的发展上人类的幼儿缺乏动物那样的本能优势,而在语言能力的发展上动物的幼崽则缺乏人类幼儿那样的本能优势。也就是说,在语言能力的发展上,人类的幼儿具有内在的本能激发机制,动物的幼崽则没有这种内在的本能激发机制。这样的情况说明了什么呢?

这样的情况显明了,一方面,动物的历史进程缺少了文化进化的环节,人类的历史进程则有了文化进化的环节;另一方面,文化对身体方式的改变会历史地生成一种文化的本能激发机制,尽管这种文化的本能激发机制,会体现为一种成长性的激发机制。

生物性的本能激发机制,有的一出生就已经生成,如在草原上的马鹿,其幼崽从母体中一经分娩,就会本能地站立行走,获得鹿群的保护和逃避敌害;有的在出生后要有一定的成长期,要等到一定的器官系统成熟后才能激活,如性的激发机制要等到性器官系统成熟后才能激活。文化性的本能激发机制则不仅要等到一定的器官系统的成熟,还要加入环境条件的学习诱导才能激活,如,人类的语言激发机制,是要等到大脑、咽喉、听力器官成长到一定阶段,以及处在语言交流的学习环境中才能激活。

综上所述,在本能的问题上,我们需要新的理论的创立,并以此进行整体勘察和透彻的解读。这样的新的理论,就是生命意识进化的理论、人类意识结构的理论和新的概念理论,以及先验和经验统一的理论,逻辑必然和历史进程统一的理论。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