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署名(Yeping)的照片均为手机拍摄。
巍峨耸立于湖北武昌蛇山上的黄鹤楼,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和“天下绝景”之称,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的三大名胜,也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
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已成为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
如今的黄鹤楼,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坐落在海拔高度61.7米蛇山顶。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黄鹤楼色彩绚丽,雄奇多姿。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守,建楼以瞭望。至唐朝,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宋之后,黄鹤楼曾屡毁屡建,清同治七年(1868)重建,但只存在了十几年。现留存当时的楼貌照片,已不是宋画在高台上丛建多座建筑,而取集中式平面,高踞在城垣之上,平面为折角十字,外观高三层,内部实为九层。下、中二檐有12个高高翘起的屋角,总高32米。黄鹤楼的前面为胜象宝塔(俗称孔明灯)。
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最后一座“清楼”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于光绪十年(1884年)毁于火灾,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
古黄鹤楼后来只留下一个铜顶,现孤独地悬立在重建的黄鹤楼后。
旧时古黄鹤楼铜顶保存地。
1970年代,我曾在这个古黄鹤楼铜顶前留影,身后为毛主席语录。
1907年,武昌军学两界因为张之洞久督两湖,为之在黄鹤楼故址建的“风度楼”。后张之洞入军机,谓“此楼形势,关系全鄂,不当为一人所私”,乃改为“奥略楼”,取“恢弘奥略,镇绥南海”之意。
奥略楼常被误认为黄鹤楼。1927年,毛泽东登上黄鹤楼,写下著名的诗词《调寄菩萨蛮·登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不过,他所登之楼并非真正的黄鹤楼,而是奥略楼。
1957年,奥略楼因修建武汉长江大桥被拆。我的表兄妹在被拆前的奥略楼留影。
胜象宝塔修建于元代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为威顺王宽彻普化太子建,用以供奉舍利和安放佛教法物,是一座大型菩提佛塔,分为地、水、火、风、空五轮,所以又称“五轮塔”,因其色白,又称白塔或元代白塔,原在武昌蛇山西首黄鹤楼故址前的黄鹄矶头。1984年迁入重建的黄鹤楼正前方约159米、白云阁以西433米处,是黄鹤楼故址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建筑。
由于胜象宝塔曾竖立在黄鹄矶头,虽然不算高大,但长江来往船只远远就能望见它。又因它形似灯笼所以曾被误冠以“孔明灯”的称号。
1950年,我们家的亲属在胜象宝塔前留影。
1981年10月,黄鹤楼重修工程破土开工,1985年6月落成。由于长江大桥武昌引桥占用了黄鹤楼旧址,重建的黄鹤楼在距旧址约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岭上。
历代的考证都认为,黄鹤楼的名字是因为它建在黄鹄山上而取的。古代的“鹄”与“鹤”二字一音之转,互为通用,故名为“黄鹤楼”。
远处望见的白云阁,坐落在蛇山高观山山顶,在黄鹤楼以东约274米处,海拔75.5米,阁高41.7米,是观赏黄鹤楼、蛇山、长江的极佳景点。
黄鹤楼所在的蛇山一带则辟为黄鹤楼公园。种植了许多花草树木,还有一些牌坊、轩、亭、廊等建筑。
黄鹤楼主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建筑面积3219平方米。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远远望去,形如黄鹤,展翅欲飞。
72根圆柱拔地而起,雄浑稳健;60个翘角凌空舒展,恰似黄鹤腾飞。楼的屋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
底层外檐柱对径为30米,中部大厅正面墙上设大片浮雕,表现出了历代有关黄鹤楼的神话传说;三层设夹层回廊,陈列有关诗词书画;
二、三、四层外有四面回廊,可供游人远眺;五层为瞭望厅,可在此观赏大江景色。附属建筑有仙枣亭、石照亭、黄鹤归来小景等。
黄鹤楼上,眺望长江。
黄鹤楼景区也早成为了国家5A级旅游景区,张开臂膀欢迎各地游客到访。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