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是人体的医魂 ——高山予鹰 1、五行相配的穴位才是人体的妙药 有人总说买不到参苓白术丸,而太渊与商丘就是免费的参苓白术丸。学会了五输穴的用法,您可以灵活地搭配出许多免费的中成药来,而且是最正宗且无毒副作用的良药。 有朋友问:你总是说这个穴属火,那个穴属水,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属水属火的究竟是怎么规定的?"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医的五行学说。按照五行学说,肺、大肠属金,心、小肠属火,肝、胆属木,脾、胃属土,肾、膀胱属水,心包、三焦也属火。某条经络上的穴位,一方面同属于这条经络的属性,如肺经的穴都有肺经的"金性";另一方面,每条经还依五行(金、木、水、火、土)各自构成五个特定穴(井、荥、俞、经、合),叫"五输穴"。"输"就是传导的意思,古人最善比喻,把经络的传导比喻为水流从小到大,从浅入深的变化过程。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如肺经的少商穴和脾经的隐白穴。"井"就是水的源头,"井之为义,汲养而不穷"。 "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脚掌)趾关节上,如肺经的鱼际穴和脾经的大都穴。"荥"的意思是迂回的小水,像山溪细流。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如肺经的经渠穴和脾经的商丘穴。"经"是主道,像宽广的江河,畅行无阻。 "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如肺经的尺泽和脾经的阴陵泉。"合"喻做江河之水汇入大海。 五输穴以"井、荥、俞、经、合"来说明经气由四肢末端向心脏方向流注于肘膝关节,经气由微至盛,由浅入深,汇入脏腑的过程。五脏(心、肝、脾、肺、肾)所主的经络叫"阴经",六腑(小肠、大肠、膀胱、胆、胃、三焦)所主的经络叫"阳经"。不管是阴经还是阳经,都有其各自的五输穴,各自的属性也完全不同。阴经的"井"属木,"荥"属火,"俞"属土,"经"属金,"合"属水。而阳经的"井"属金,"荥"属水,"俞"属木,"经"属火,"合"属土。 井主"心下满",是指胃脘部痞满,郁闷之症。五脏六腑皆有可能成为"心下满"的原因,如果因脾胃不和引起,可刺激脾的井穴"隐白",胃的井穴"厉兑"。若因肝气郁结引起,可刺激肝经的井穴"大敦"。若因大便不通引起,可刺激大肠经的井穴"商阳"。 荥主"身热",身热可理解为"上火了",如发烧,咽喉肿痛,可选肺经荥穴"鱼际"。口疮,小便短赤,可选小肠经荥穴"前谷"。口臭,大便燥结,可选胃经荥穴"内庭"。心烦不眠,五心烦热可选心经荥穴"少海"。牙龈肿痛,眼红赤,可选三焦经的荥穴"液门"。各经络的荥穴可以配合使用,祛热功能效果更佳。 俞主"体重节痛","体重节痛"是指浑身酸懒,身体倦怠,关节疼痛。如膝关节肿痛,行走困难的,可选肝经俞穴"太冲",胆经俞穴"足临泣",上肢关节痛,可选肺经俞穴"太渊",心包经俞穴"大陵"。白天倦怠嗜卧,无精打采,可选脾经俞穴"太白",肾经俞穴"太溪"。若是感冒引起的肢体酸痛,可选膀胱经的俞穴"束骨",胃经的俞穴"陷谷"。俞穴具有健脾祛湿,舒筋活络,祛风止痛的功效。 经主"咳喘寒热","咳喘寒热"是说经穴善治咳喘之症,且无论是寒性、热性还是阴虚、发热的咳喘,都可选择经穴治疗。如外感咳嗽,可选肺经的经穴"经渠"和膀胱经的经穴"昆仑";肾虚的咳喘,可选肾经的经穴"复溜";肝火旺引起的咳嗽可选三焦经的经穴"支沟";肺气不足的咳喘,可选脾经的经穴"商丘"。经穴有清肺化痰、理气镇咳之效,平日可作为保养肺脏和预防咳喘的要穴。 合主"逆气而泄",若胃气上逆则呕吐,可选胃经合穴"足三里";胆汁上逆则嘴苦,可选胆经合穴"阳陵泉";肺气上逆则咳喘,可选肺经合穴"尺泽";脾虚便溏腹泄,可选脾经合穴"阴陵泉";肾虚遗尿,遗精,可选肾经合穴"阴谷"。 2、福由心经生——清心除烦之要经 中医讲"心主神明,魂魄意志,皆为其统"。当我们运用古人"心主神明"的思想,在自己的"手少阴心经"上尝试按摩一番之后,便会真切地体会到,这条经对调节我们的情志有巨大的作用。而按摩心经,就是最好的药,就是最纯的酒。沿着心经的走向,可以找到以下要穴:极泉穴在腋窝中,点按可使心率正常,又治劳损性肩周炎;少海穴在肘纹内,拨动可治耳鸣手颤及精神障碍;神门穴在掌纹边,点掐可促进消化,帮助睡眠,预防老年痴呆;少府穴在感情线,可泻热止痒,清心除烦,通利小便。此外还有4种常用调心的中成药,参选而用:心慌气短食不下,可服柏子养心丸。口燥盗汗大便干,快用天王补心丹。夜晚难眠心烦热,牛黄清心神自安。常服人参生脉饮,气阴同补功效全。 3、危难时刻显身手——化生气血的小肠经 小肠经是“主液所生病者”。“液”包括月经、乳汁、白带、精液以及现代医学所称的腺液,如胃液、胰腺、前列腺和滑膜分泌的滑液等,所以凡与“液”有关的疾病,都可以先从小肠经来寻找解决办法。小肠经从小指旁的少泽穴起始,沿着胳膊外侧循肩膀一直向上到头部,直到耳朵旁的听宫穴,左右各19个穴位。其中有7个穴在肩膀上,自己按不到,暂时可忽略不计,您只要记住它们的循经路线就可以了,以后为亲人、朋友刮痧按摩的时候会有用。先说“后溪穴”。它的功能很强大,按摩又极为方便,位置在手掌感情线小指侧尽头处,可握拳取穴。后溪穴为小肠经的“俞木穴”,俞主“体重节痛”,因此此穴可治腰膝痛、肩膀痛、落枕。又因后溪是八脉交汇穴,通督脉,督脉入脑,所以又治后头痛、颈椎病和神志病。此穴还有个特殊的功效,就是可以治疗麦粒肿,但最好用艾灸的方法,可做成麦粒大的艾柱,用凡士林粘在后溪穴点燃,通常连灸三柱就会有效,病在左取右后溪,病在右取左后溪。灸后一天,麦粒肿通常可自行消退。“养老穴”,听这个穴名,就可以猜到它的用途。此穴对许多老年病有很好的疗效,可治疗眼花目暗,眼睑下垂,听力减退,肩酸背痛,起坐艰难,脚步沉重,此外还有降血压的功效。此穴在手腕上(小指一侧)。取穴有一个窍门,先掌心向下,用另一手食指按住腕上尺骨小头最高点,然后再将掌心面向自己胸口,另一手食指本来按在骨头上,这一转掌,发现食指已经按在了骨缝中了,这个穴正在骨缝中。 “支正穴”(有“支持正气”之意),它在养老穴直上4寸处,是专门治疗扁平疣的。 “天窗穴”,这个穴最善开窍醒神。目窍开则眼明,听窍开则耳聪,鼻窍开则神怡,所以此穴是每天伏案工作后必按。天窗穴非常好找,在耳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的后缘,与喉结处相平。点按此穴,通常酸胀感能窜到后背,顿时会觉得肩膀有轻松之感,所以此穴还是预防颈椎病的要穴。 4、“包”治百病——为心脑血管保驾护航的心包经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三焦是指整个体腔)。”按“经脉所过,主治所病”的原则,可以看出心包经可以通治上、中、下三焦的病症,真是所谓“包”治百病!想再深入地学习经络,就要先学会观察经络的走向。经络的走向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标有穴位的主经,还有一个是在经络图上找不到的“暗行之路”。如果我们仅从图中看,心包经是不经过膈肌、上腹、中腹、下腹部的,所以“下膈,历络三焦”就是心包经的暗行之路。虽然这条“暗道”上没有穴位,但是既然经络循行过此,按“经脉所过,主治所病”的原则,可以看出心包经可以通治上、中、下三焦的病症,真是所谓“包”治百病!心包经在经络图上显示为从胸走手,起于乳头外一寸天池穴,止于中指指甲旁的中冲穴,左右各9个穴位。曲泽穴:在肘横纹上,曲,这里代表肝的意思;泽,是滋润的意思,所以这个穴有滋养肝的功效。此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合穴,合属水,水能养木,又可去火,专可用来以水灭火,以水涵木,以缓解木旺强直,肝火过盛之症,所以最善治痉挛性肌肉收缩、手足抽搐以及心胸烦热、头晕脑涨等“肝风内动”之症,即现代医学所称的冠心病、高血压等。郄门穴:在腕横纹上5寸,郄门是心包经的“郄穴”。郄穴在经络中具有特殊功效,专门用于治疗急性病。每条经都有一个郄穴,如胃经的郄穴叫“梁丘”,膀胱经的郄穴叫“金门”。当突发胃痛时可揉梁丘,若急性腰痛就点金门。当心绞痛时点揉郄门穴也可即时缓解症状。不过这些穴位最好平日就多揉。内关穴:在腕横纹上2寸。历来医家都把内关穴当成是个万能穴,为治疗心、胸、肺、胃等疾患的要穴。此穴镇静安神的效果不错,可用于心慌失眠;还有止呕的作用,可用于晕车,对于慢性胃肠炎也有显著疗效,但需与脾经的公孙穴合用,效果才好。内关穴还能治疗膝关节痛,但需与“跪膝法”同时合用,疗效始佳。大陵穴:此穴为心包经的俞土穴,心包属火,自然是“火生土”了。由此可见,大陵为健脾要穴。大陵穴善治口臭,口臭源于心包经积热日久,灼伤血络,或由脾虚湿浊上泛所致。大陵穴最能泻火祛湿。火生土则火自少,脾土多则湿自消。一穴二用,自身能量转化,最是自然之道。“劳宫穴”,这个穴最补心血。有网友说,揉劳宫穴居然治好了他多年的便秘,真是意外的收获。 5、肝经的五输穴是我们消解生活压力的本钱 大敦(井木穴),在足大趾外侧趾甲角旁一分,古代的医家一致认为此穴为治疗疝气的特效穴。此穴为木经木穴(肝经属木),疏肝理气作用最强,善治因气郁不舒引起的妇科诸症,如闭经、痛经、崩漏,更年期综合征;同时还是治疗男子阳痿、尿频、尿失禁的要穴。此穴用艾灸效果最好。此外,用指甲轻掐此穴还有通便之效。行间(荥火穴),在足大趾、次趾的缝纹端。“荥主身热”,行间属火,为肝经的子穴,最善治头面之火,如目赤肿痛,面热鼻血等,掐此穴对眼睛胀痛尤有显效。另外,此穴还治心里烦热,燥咳失眠。因肝经环绕阴器,所以行间还善治生殖器的热症,如阴囊湿疹、小便热痛、阴部瘙痒等。对痛风引起的膝踝肿痛,点掐行间也有很好的止痛效果。太冲(俞木穴),在行间上二寸,第一二跖骨结合部的凹陷中。当我们感到头晕脑涨(如高血压),太冲穴会让我们神清气爽;当我们觉得有气无力时(心脏供血不足),太冲穴会给我们补足气血;当我们心慌意乱时,太冲穴令我们志定神安;当我们怒气冲天时,太冲穴会让我们心平气和。它不怒而威,能量无穷:发烧上火,太冲能去热;身体虚寒,太冲可增温;月经不调,太冲善调理;阳痿遗精,太冲能改善。慢性肝病的调理,太冲也是必选之穴。此外还善治咳喘、感冒和各种炎症,真是:诸病寻它皆有效,没事常揉体自安。中封(经金穴):在足内踝前一寸。中指“中焦”(因肝在中焦位置),肝藏血,肾藏精,许多人长年遗精,吃诸多补肾、固涩之药而无效。原因是不知补肾亦当补肝,但自古皆言“肝不受补”,补肝岂不有助火之虞,这种考虑是有道理的,但也不可胶柱鼓瑟,要知其常,也要通其变。“中封”是保养人体精血之要穴,为肝经金穴,金能克木(这里的“克”是约束之意),所以此穴本身就可抑制肝火过旺。金有肃降之性,故此穴可通利小便。“溺窍开则精窍闭”,正是固精之妙法。另外中封还善治脚软无力,步履艰难之症,配合足三里,效果更佳。曲泉(合水穴):屈膝,在膝内侧横纹上方凹陷中。肝属木,肾属水,水能生木,肾为肝之母,根据“虚则补其母”的原则,肝之虚症,可用曲泉补之。肝虚则易倦乏力,肝虚则阳痿早泄,肝虚则心恐善惊,肝虚则血亏不孕,肝虚则头涨眩晕,肝虚则眼花目涩。另外肝主筋,膝为筋之府,曲泉正位于膝关节部位,最善治膝关节疼痛。膝痛曲泉穴必痛,所以此穴为护膝要穴,平日可多加按摩。另外曲泉穴也是降血压的要穴,还能治疗各种湿症,不论湿寒、湿热、风湿、湿毒均可选用此穴。 6、群英荟萃——结拜胆经上的五大英雄之穴 风池穴。风指风邪,池是浅水塘。此穴为风邪窝积之处,但它隐藏不深,容易露出水面,所以只要我们经常刺激此穴,那么风邪也就没有藏身之所了。风邪,含义很广:感冒,我们常说成是"受了风寒";头痛头晕,中医称为"头风";身体抽搐痉挛,叫做"羊角风";突然起了疹子,俗称"风疙瘩";脑血栓习惯被称为"中风"等。再者,如出汗怕风,迎风流泪,凡是和风沾边的病症,都与这个穴位有关,所以常揉风池穴,便可预防和调治由风邪引起的众多疾病,如感冒头痛、小儿抽动症、帕金森症等。但风池的功效,远不止这些,头面五官的疾病,如鼻炎、眼疾、耳鸣、牙痛、面部神经麻痹都可通过刺激它得到改善,尤其是青少年的近视眼,此穴为特效穴。此穴在后颈部,当枕骨之下入发际陷中,大致与耳垂平。用拇指或食、中、无名三指向鼻根方向用力点按,点按时闭眼效果更佳。另外,此穴还是奇经八脉中的阳跷脉的终止穴,阳跷脉起于足跟,主管下肢运动,所以风池穴还是治疗足跟痛的要穴。 肩井穴。右手随意搭在左肩上,右拇指贴于颈左侧,右中指尖下即为此穴。此穴最善通经活络,消肿散结,善治"不通则痛"之症,对偏头痛、胃脘痛、乳房疼痛有即时缓解之效。另外,肩井穴善治牙痛,若与大肠经的合谷穴同时按压,通常在30秒内,止痛效果就很明显。您不妨收藏此法,以备急用。另外,拿捏肩井穴还可缓解坐骨神经痛,正所谓"下病上治",若能同时用肘尖按揉臀部胆经的环跳穴,效果更佳。 风市穴。此穴最好找,直立,将手垂于两腿外侧,中指尖处即为此穴。此穴也善治各种风症,与风池穴有近似功效,也可治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而且其还有安神之功效,用按摩棒稍重一些点按此穴一分钟便会产生睡意,对改善失眠有很好的效果。此外,风市穴对三叉神经痛也有辅助疗效。在此穴刮痧,还有祛风止痒之功效。 在风市穴下二寸,有个穴叫中渎。中焦只有一个地方常堵塞瘀滞,那就是胆囊及胆管。所以中渎是治疗胆结石、胆囊炎及胆绞痛的要穴。其实敲大腿上的胆经部分,主要就是敲击风市与中渎穴,此处肌肉较厚,穴位较深,建议用四指关节尖来敲打,效果更佳。 阳陵泉。在膝盖下外侧,腓骨下头前下方凹陷中。此穴为胆经之合穴,善治胆囊之病,对嘴苦之症有特效;该穴还为筋之会穴,凡与人体的筋有关的病症,皆可通过刺激阳陵泉来改善,如小儿抽动症、肋间神经痛、肩肘关节痛、急性腰扭伤等。而且此穴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功能,那就是调和肝脾。对于妇女月经不顺,内分泌失调,甚至更年期综合症,拨动刺激阳陵泉,总能解纷扰于乱世,化干戈为玉帛。此穴最善舒肝解郁,常与著名的"消气穴"太冲合用,功效更为明显。 7、治疗一切慢性病的关键就是健脾 在中医理论中,脾的功能非常巨大,被称为是"后天之本"和"气血生化之源"。运用健脾的方法,可以迅速增长人体的气血,为防病治病储备了能量。当新鲜的血液源源不断地生成,并供应到全身各处,疾病便无藏身之地。因为治愈疾病的过程,就是把新鲜血液引到病灶的过程。脾正具备了生成气血和运送气血两大功效。此外,脾还可以调控人体水液的代谢,如果人体水液代谢失常,体内就会有湿浊生成,而湿浊正是许多疾病滋生的土壤。所以说,治疗一切慢性病的关键,就是让脾强壮起来。 在饮食上,我们已经知道了健脾最快的是山药薏米芡实粥、红枣、牛肉、四季豆。另外我们还可选中成药参苓白术丸、补中益气丸、人参健脾丸。此外,还可以随时随地按摩我们的脾经,这条经有许多非常有用的穴位,有的增长气血,有的善祛湿浊,有的专除腹胀,有的开胃消食,有的调经止痛,有的祛风止痒。脾经起于大脚趾端隐白穴,止于腋下侧肋大包穴,左右各21个穴。隐白(井木穴):在足大趾趾甲根的内侧角。此穴最善止血。像子宫出血、月经过多、崩漏等,都可选用此穴。通常可用艾条或香烟灸一灸,在穴位上距皮肤1~2厘米处,灸至皮肤发红为度。此法还可治疗小儿因肚子不舒服引起的夜啼不止,但要注意灸的时间要短些,以免起泡。常揉此处还可防止流鼻血,对过敏性鼻炎也有辅助疗效。 大都(荥火穴):在足大趾本节后内侧陷中,善治脾虚大便无力,心中有火不欲食,以及缺钙引起的腰痛、腿抽筋等。 太白穴(俞土穴):此穴为健脾要穴,能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虚如先天脾虚,肝旺脾虚,心脾两虚,脾肺气虚,病后脾虚等等;并有双向调节作用,如揉此穴腹泻可止,便秘可通;另外点揉太白穴还可调控血糖指数,高者可降,低者可升。 公孙穴(脾经络穴):此穴为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冲脉为妇科主脉,所以公孙是治疗妇科诸症的要穴,如痛经,不孕,崩漏。此穴是脾经络穴,脾胃相表里,所以一穴可治脾胃两经之病。所以胃痛、胃胀、胃下垂,都可按公孙取效。就连胃经头痛(眉棱骨痛),揉此穴也有很好的效果。此穴还能治高血压、手麻、腰痛,真是无微不至,若配以心包经内关穴同时使用,效果更佳。 血海穴:屈膝,在髌骨内上缘2寸。男子以气为根,女子以血为本,血海穴是妇科最常用穴位之一,能通治各种与血有关的疾病,不管是出血,瘀血,还是贫血,血不下行,都可选用此穴。此穴还有一特殊功效,专能止痒,取艾条或香烟灸此穴2分钟,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阴交是生殖病专穴,地机穴是糖尿病必选,阴陵泉专祛湿毒,商丘穴最善消炎。 8、内分泌失调从三焦经寻找出路 三焦,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人整个体腔的通道。古人把心、肺归于上焦,脾、胃、肝、胆、小肠归于中焦,肾、大肠、膀胱归于下焦。三焦经从手走头,起于无名指指甲角的关冲穴,止于眉毛外端的丝竹空,左右各23个穴。三焦经与胆经是同名经,二者都是少阳经,上下相通,所以肝胆郁结的“火气”也常常会由三焦经而出,于是三焦经便成了身体的“出气筒”。三焦经直通头面,所以此经的症状多表现在头部和面部,如头痛、耳鸣、耳聋、咽肿、喉痛、眼睛红赤、面部肿痛。三焦经的症状多与情志有关,且多发于脾气暴躁之人,打通此经,可以疏泄“火气”,因此可以说三焦经是“暴脾气”人群的保护神。及早打通此经,还可预防“更年期综合症”的困扰。此经穴位多在腕、臂、肘、肩,“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所以对风湿性关节炎也有特效。 液门(荥水穴):津液之门,在无名指、小指缝间。此穴最善治津液亏少之症,如口干舌燥,眼涩无泪。“荥主身热”,液门还能解头面烘热、头痛目赤、齿龈肿痛、暴怒引发的耳聋诸症,此穴还善治手臂红肿、烦躁不眠、眼皮沉重难睁、大腿酸痛疲劳诸症。 中渚(俞木穴):在手背侧,四、五掌骨间。此穴最能舒筋止痛,腰膝痛、肩膀痛、臂肘痛、手腕痛、坐骨神经痛,都是中渚穴的适应症。此穴还可治偏头痛、牙痛、耳痛、胃脘痛、急性扁桃体炎。此外,四肢麻木、腿脚抽筋、脸抽眼跳等肝风内动之症,都可掐按中渚来调治。 外关(络穴):在腕背横纹上2寸。外关即与外界相通的门户。胸中郁结之气可由此排出,外感风寒或风热可由此消散。此穴络心包经,因此外关可以引心包经血液以通经活络,可治落枕、肩周炎、感冒、中耳炎、痄腮、结膜炎。此穴更善调情志病,与胆经阳陵泉同用,有逍遥丸之效。与胆经丘墟穴配伍,有小柴胡汤之功。此穴还能舒肝利胆,散郁解忧,可治月经不调,心烦头痛,厌食口苦,胸胁胀满,五心烦热,失眠急躁之症。若脚踝扭伤,用力点按外关穴,可即时缓解症状。平日多揉外关穴,还可以防治太阳穴附近长黄褐斑和鱼尾纹,以及青少年的假性近视。 支沟穴,此穴在外关上1寸。所以与外关穴的功用较为类似,也可舒肝解郁,化解风寒,但同时还善治急性头痛、急性腰扭伤、胆囊炎、胆石症、小儿抽动症。古书皆言其善治便秘,但其最为特效是治疗“肋间神经痛”,俗称“岔气”。当岔气时,用拇指重力点按支沟穴,即时见效。 9、肾经是强壮一生的经络 太溪(俞土穴):在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此穴是俞土穴,阴经以俞代原,所以也是肾经的原穴。太溪穴治疗范围极广,是个大补穴,很多人觉得自己肾虚,如感觉腰酸膝软,头晕眼花,按按太溪,当时就会见效,比吃补肾药快得多。具体地说,太溪穴可以治疗足跟痛、失眠、耳聋、耳鸣、支气管哮喘、小儿抽动症、经期牙疼、肾虚脱发、内耳眩晕症、高血压、遗精、遗尿、假性近视。 照海穴: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此穴是治疗眼疾的要穴。照海是治疗咽喉痛的要穴,不论是急慢性扁桃体炎,还是咽炎、鼻咽管炎,都有很好的疗效。此穴有很好的安神镇定之功,配合膀胱经的申脉穴,治疗失眠和神经衰弱效果极佳。还可用于治疗中风偏瘫的足内翻。此外,此穴还是利尿消肿的要穴,经常点按,可以增强肾的泌尿功能。 复溜(经金穴):在太溪穴直上2寸。此穴专能通经活络,利水消肿,去腐生肌。所以可以治疗气血瘀阻的慢性腰痛、膝关节肿痛、水肿少尿、月经不下、泌尿系统感染、溃疡伤口不愈诸症。还可以治疗夜间烦热失眠、咳喘盗汗、口干尿频,与肺经的尺泽穴同用,疗效更佳。 10、胃经——多气多血的勇士 足三里(合土穴),被奉为长寿第一要穴。足三里,在膝眼下3寸向外旁开1横指。足三里为胃经的合穴属土,为土经土穴,是治疗各种胃病的首选。若能同时配上中脘穴拔罐,再点揉脾经公孙穴,会有即时缓解胃病之效。慢性胃病可在足三里刺血拔罐(找专业针灸医师),效果更加显著。足三里也是个"消气穴",但与太冲消的"肝胆怒气"不同,足三里消的是胃肠的浊气。有许多人整天肚子都是胀胀的,那就常揉揉足三里吧。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刺激足三里可以降低血糖。对胃下垂的患者,足三里也有升提之效。另外,肌肉萎缩、痛风、高血脂、醉酒等等,都是它的适应症。 丰隆穴,它叫做"化痰穴",凡是嗓子有痰咳不出的,点按此穴,当时就会喉咙清爽。只是此穴位置不太好找,在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外侧2横指。点揉时可用按摩棒,或用食指节重按才行。找穴要耐心些,可在经穴四周上下左右点按试探,取最敏感的点就对了。当您有痰吐不出的时候,丰隆穴会变得比平时敏感许多,自己就会浮出水面,不用担心找不到。 胃经是多气多血之经,也是我们获得后天营养的主干道。它上行头面,令我们脸色红润,下行膝足,让我们步履矫健,激活这条能量的供给线,让它时时保持充足旺盛,那样,我们就可以永远昂首挺胸,精力无穷。 11、主治各类咳嗽的肺经 肺经的穴位不多,左右两侧各11个穴位,经脉从胸走手,起于中府,止于少商。但这些穴位都善治咳嗽,所以咱们就多说几个。 云门穴,中线任脉旁开6寸,锁骨下缘处。两手叉腰时,此处会有一个三角窝。云门穴止咳平喘效果很好,还善治肩臂痛麻,颈淋巴结炎等。 中府,在云门下1寸,为治疗支气管炎及哮喘的要穴,又是肺脾两经的会穴,所以同时可以治疗脾虚腹胀、气逆痰多、食欲不振诸症。若与后背肺俞穴同时点按,可有即时止咳之效。 天府,在腋下3寸,此穴可以用一种特殊的方法来找到。两臂张开,掌心相对平伸,在鼻尖上涂上一点墨水,用鼻尖点臂上,点到处就是此穴。此穴最大的效用,就是善治鼻炎,不论过敏性鼻炎,还是慢性鼻炎,经常按摩此穴,鼻塞流涕、不辨气味的症状都会明显改善。 尺泽(合水穴),在肘横纹桡侧凹陷中,此穴作用极多,且疗效迅速,诸位一定要多加用心。本穴善清肺热,不但治热性咳嗽,还对咽喉炎和扁桃体炎有特效。此穴不但是治疗气喘要穴,对因饮食不洁引起的吐泻之症也有卓效。另外此穴还有治疗鼻衄、遗尿、腰扭伤、高血压等诸般功用。 孔最:凡窍之病,皆可用此穴调治,如耳痛、耳鸣、鼻塞、鼻衄。此穴还是治疗痔疮的要穴。另外,孔最还善调毛孔的开合,“为热病汗不出”之第一要穴。孔最为肺经郗穴,郗治急症,所以此穴也可治急性咽炎、咳嗽、扁桃体炎。 太渊(俞土穴):此穴可治一切肺虚之症,对虚寒咳嗽、脾虚咳嗽,特别是表现为咳声无力、遇寒即咳、口吐清稀白痰者,最为对症。太渊还是脉之总会,可治疗各种心脏虚弱病症及各种与动静脉有关之症。 鱼际穴,在大拇指下肉肚最高点。此穴为肺经荥穴,“荥主身热”,所以本穴清肺热,利咽喉,滋阴凉血,适合热症,对咽喉疼痛、咳嗽痰少者效果最好。鱼际还是治疗哮喘的要穴,经常按压此穴,对哮喘有很好的预防功效。 12、被忽视的大肠经 皮肤病可以说是最让人心烦意乱的疾病了,荨麻疹、神经性皮炎、日光性皮炎、牛皮癣、疥疮、丹毒、疖肿、皮肤瘙痒症??都让人痛苦不堪。在百治无效之际,取大肠经刮痧,通常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大肠经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气最盛,用刮痧和刺络的方法,最善祛体内热毒。若平日常常敲打,可清洁血液通道,预防青春痘。大肠经对现代医学所讲的淋巴系统有自然保护功能,经常刺激可增强人体免疫力,防止淋巴结核病的生成。 三间(俞木穴),位于食指近拇指侧根部,第二掌指关节后。此穴最大的特点就是穴位好找,按摩方便,随时都可以操作。三间穴,最善通经行气,上可通达头面,治疗三叉神经痛、齿痛、目痛、喉肿痛和肩膀痛;下能通腹行气,泻泄可止,便秘可通。另外,有研究指出此穴有消炎、止痛、抗过敏的功效。三间可作为日常的保健穴,常揉多按。 阳溪穴(经火穴),跷起拇指,拇指根与背腕之间有一凹陷,凹陷处即为此穴。此穴最善缓解头痛及眼痛酸胀,但若用按摩法,一定要闭目,掐按一分钟,才能有效。经常按摩,并配合金鸡独立,可以有效防止脑中风和高烧不退等症。 手三里,曲肘取穴,在肘横纹头下2寸。此穴也善治胃肠病,与足三里并用,效果更佳。此穴还善治腰膝痛,不论是急性慢性,都可点按此穴,可即时缓解症状。手三里善消肿止痛,对于头面肿、牙龈肿、肩臂肿都有疗效。此外手三里还是治疗鼻炎的要穴。手三里可增强体质,是人体的强壮穴,所以平日也可多揉以健身。 曲池是治痒奇侠,通治各种皮肤病,还能降血压;偏历善消水肿;肩最散风寒;臂能除眼疾,常点揉此穴可预防白内障,还能治疗麦粒肿。 13、强壮膀胱经——我们的身体可以固若金汤 人体有一个"马其诺防线",固若金汤,那就是我们的膀胱经。膀胱经从头走到足,起穴为眼内眦的睛明穴,止穴为足外小趾处的至阴穴,从头到脚,贯穿整个后背,左右各67个穴位把守着我们的身体,是人体中投入兵力最多的经络。膀胱经有许多俞穴,非常重要,如肺俞、肝俞、肾俞等。俞就是通道的意思,俞穴可以直接与相关的脏腑相通。如果胃痛,只要在后背胃俞点按一下,疼痛马上就可以缓解。如果觉得心血管有问题,那就多关注一下厥阴俞。膀胱经在脊椎左右各两条,一条在脊椎旁开1.5寸,一条旁开3寸,这两条同样重要。当我们咳嗽时,我们除了要点按肺俞,还要把它旁边的魄户穴也同时点按了,这样止咳的效果才最佳;同样,胃痛除了点按胃俞,也要把胃仓穴一道按了才好;所以心血管的问题,除了要关注厥阴俞,更要关注它旁边的膏肓穴。古人也把严重的冠心病叫做"病入膏肓",所以还是早点防治为好。其实,当我们的心血管有了问题的时候,通常厥阴俞和膏肓穴这两个地方就会经常疼痛或感觉沉重,身体是会提前给您发出信号的。这时您就要多加关注了。 膀胱经的穴位因为都在背后,自己不好寻找和操作,所以不用记得太多,经常敲打臀部和大腿后侧(承扶穴到委中穴)就是最好的膀胱经锻练法,最有利于排出体内湿毒。有的人臀部及腿后侧极为僵硬,更需要经常敲打,敲得松软、有弹性就可以了。 膀胱经的委中穴,就在膝后窝正中,最好找,这是治疗腰背痛的要穴。昆仑穴在脚后跟外踝骨后凹陷中,这个穴很深,要把指甲剪平用力掐才行,可以治头痛、腰痛、足跟痛。因为点按昆仑穴有催产之功,所以孕妇禁用。此穴还能降血压,您做"金鸡独立"时,可以在两脚的昆仑穴同时拔上小罐,降压效果最佳。拔罐若总是拔不住,则说明气血下行不足,可用些软膏将昆仑穴附近涂抹后再拔。 |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