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1837—1909)
字孝达,又字香涛,号壶公,晚年自号抱冰老人。同治进士。 直隶(今河北)南皮县人。他是晚清洋务运动的重要首领之一,是近代重工业的创始人。
在四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中,尤其是在光绪年间,出则封疆大吏,入则枢机重臣,在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先后为清流健将,洋务殿军,新政主角。对晚清政局的变化,抵御列强的胜负,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新型教育的创办,中西文化的交融等,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生于官宦之家的张之洞,自幼接受了良好的封建教育。1863年,26岁的张之洞考中一甲第三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开始步入官场。1867年起,他先后充任浙江、湖北、四川等省学官,在各地倡导兴建书院,培育人才。十年的学官生涯,使他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张之洞是一位身兼政坛重臣,学界巨擘和工商巨头等多重身份于一体的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遗著辑为《张文襄公全集》。
张之洞书学苏东坡,善用侧锋,然有其横肆而无其敦和。
张之洞 《行书七言律诗轴》
张之洞 《行书尺牍》
张之洞《书与九儿妇与厚琬》
张之洞尺牍一 广西桂林图书馆藏
释文: 六月十六日,张香帅拟会各疆臣,联衔入奏稿。首衔其文略曰:现在兵疲,敌众械缺粮艰,恭读本月初三日上谕各使臣之电,力陈匪我开衅,并言不得己之苦衷,薄海咸知,同声感泣,兹仍有待呈者四事,请继言之,一请明降谕旨仍饬各省将军、督抚力保教堂、教士、教民,以免再生事端,更形棘手。一请降谕旨诏德使被戕,万分惋惜,并致书德皇,俾有他国排解。此外,复致国书于法、美两国,使中朝厚侍远人之意大众周知。一请明降谕旨饬直隶总督、顺天府尹派员确查被毁教堂、使馆及教士、教民产业若何数目,开具清单,力任赔偿,免其启口,将来所省实多。一请明降谕旨,饬直隶总督转令各将士从速剿匪,免使糜烂不堪,从来安内乃可攘外,势必肃清畿辅,始固人心。各邦之兵舰纷来,人民囗惑我惟情礼兼尽,始终相感以诚,庶几合古来用兵攻心之上策。此件务请李中堂、刘宫保领衔,慰帅,缮发诸帅,愿否会衔并呈稿,有无须改之处,即请飞电告慰帅。并电示敝属为祷。洞铣
---.
张之洞尺牍二 广西桂林图书馆藏
释文: 玉山仁兄大公祖大人阁下密启者,顷奉寄谕,以左右偶为言官所指摘,饬由敝处确切查明据实复奏。查原奏内,惟台端将城内狮子山下地,借给德国兵水勇为体操场一节最关紧要,此事各报传扬已久,或非无因,在台端允许之时,度亦出于万不得已,或别有原因。第子山紧接城垣,上筑炮台,实为保护省城最切近之第一冲要,似未便借给外国操兵,自撤藩篱,上贻宸廑,上丛口实,想台端断不出此。弟焦灼忧思,愚见以为查复不过文法更正,乃为实际。拟请仍由执事婉商德兵官,将此地退还,动之以情,喻之以理,彼知此事实与紧要者,亦觉彼善於此。总之,无论如何设法,总须将此事极力挽救更正,方不致於金陵大局利害有碍,於长江大局有碍。此事万分紧要,窃思与其待将来朝廷督过外部辩论,形迹已著,枝节已多,德人逞强护前,或反於交涉有碍。反复筹思,仍以系铃解铃为上策。台端深谋硕画,练事审机,定有转旋补斡之良方,可於樽俎谈笑之间,消弭无穷巨患,将来敝处复奏亦易措词,此外似无良策矣。未知尊意以为何如?除循例委查并咨达外,先此密布,务祈俯赐采纳,设法挽回是所翘祷。衹请勋安,统希朗照,敬俟惠复不尽。 治愚弟张之洞顿首 五月二十日
张之洞《盛宣怀尺牍》 上海图书馆藏
张之洞《行书扇面》
张之洞《行书扇面》纸本,18×51.5cm
款识:申伯先生之属,河北张之洞。钤印:
张之洞壶公
张之洞《行书苏诗》
张之洞《行书七言联》纸本,150×40厘米。
此件七言联笔力厚重,力势雄浑,虽取法苏东坡,但不及苏书那样敦厚宽博,用笔提按也稍欠自然。不过,作者强烈的性格特征所赋予作品的艺术倾向,倒是令人难以忘怀的。
张之洞《行书七言联》纸本,123×28cm×2
款识:小舟大兄大人雅属,香涛张之洞。钤印:张之洞印(朱文)、香涛(朱文)录文:花影阑星错落,树荫穿径月玲珑。
张之洞《行书立轴》
张之洞《行书七言诗》,100×68.5cm
款识:宿桐仁兄雅正,南陂张之洞。钤印:之洞(白文)录文:乱山合沓围彭门,官居独在悬水村。居民萧条杂麋鹿,小市冷落无鸡豚。黄河西来初不觉,但讶清泗奔流浑。夜闻沙岸鸣瓮盎,晓看雪浪浮鹏鲲。吕梁自古喉吻地,万顷一抹何由吞。坐观入市卷闾井,吏民走尽余王尊。
张之洞《行书立轴》117×32cm
钤印:张之洞印孝达题识:张之洞
张岳崧(1773-1842)
字子骏,又字翰山,清代海南定安人,清代名臣,文学家,书画家,也是海南明、清两代唯一的探花郎。历任国名馆协修官、会试同考官、文颖馆纂修官、陕甘学政、翰林院侍讲、浙江按察使等职。传世有诗文集《筠心堂集》,诗文皆有一定成就。所主编之道光《琼州府志》,为琼州府志中之集大成者。主讲过琼州琼台书院、雁峰书院,羊城越秀书院等,一生对海南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被历代海南人民誉为海南四大才子之一。
张岳崧擅长书画,是清代知名书画家,尤以“工书”著称(见《中国人名大辞典》),清代《国朝画征略》将他列为广东四大书法家之一。其书法前人评价颇多,如《翰山公崇祀乡贤实录》称其“书法得晋唐诸家奥秘,临仿各造精妙,片楮只字人争宝之”,《中国书画家大辞典》称他“书宗欧(阳询)柳(公权),尤长擘窠大字”。
张岳崧行书轴 89x166cm
附录:张岳崧书法散论
作者:黄承利
张岳崧(1773—1842)在世时有人把他列为广东四大书法家之一,与同时代的冯敏昌、黎简、吴荣光雁列并行,这一说法见于张维屏的《艺谈录》,《国朝画征略》一书也顺应此说。冯、黎、吴均为清朝中叶广东书坛大家,冯敏昌(1747—1806)的书法由帖入碑,颇得黄庭坚、李北海笔意,为当朝翁方纲所赏拔;黎简(1747—1799)个性狂狷僻介,一生不仕,然诗书画兼精,时人评价很高,《国朝书画名家考录》(晏棣)、《听帆楼书画记》(潘正炜)、《藤花亭书画跋》(梁廷楠)等书都有述录;吴荣光(1773—1843)的书名更大,早年曾得刘墉指授,后有缘与阮元、翁方纲等大家交往,他的书法也是先帖后碑,由唐宋入魏晋,加上他的书学素养和文人气质,形成了清骏沉雄的书法风格,在岭南书法史上,算是成就突出的一个。张岳崧与这几位大家相提并论,可见他的书法在当时应该是出类拔萃的。可是,张氏的书法少有评论者,遍翻上海书画出版社近年编就的大型古代书画类书《中国书画全书》,没有见到有关评论张氏书法的文字,一些重要的作品集及作品赏析类书籍,如《明清名家书法大成》(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3月)、《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刘正成主编,大地出版社1989年10月)、《中国书法通鉴》(黄思源主编,河南美术出版社1988年)等,也不曾见到收录张氏的书法作品。倒是岭南的一些书画类著作和集子,有论及和收录张氏的书法者,《国朝画征略》谓其“书法与郭兰石大理齐名,画宗元人,不多作,零缣残纸,人多宝之。”庄申的《广东书法简史》、陈永正的《岭南书法史》等书也有所论及,《明清广东法书》、《历代广东名家书法》等集子收录了张氏的书作,由此可知,张岳崧的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还算不上是能名列典章的书家,但可以说是岭南书法大家,这大概是书法史对张氏书法的一个基本的定位。
从书家主体的角度划分,中国书法可区分为文人书法、官僚书法、民间书法三种书法形态,张岳崧的书法,大致可以归入封建官僚书法行列。张岳崧在三十六岁那年探花及第,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在嘉庆朝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会试同考官、文颖馆纂修等职,嘉庆二十三年(1818)因编纂《明鉴》按语不合旨意被革职,三年后即道光元年起复原职,在道光朝继任武英殿纂修、教习庶吉士、四川乡试正考官、陕甘学政、文渊阁校理、翰林院侍讲、江苏常镇海兵备道道员、两浙盐运使、浙江按察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詹事、湖北布政使、护理湖北巡抚等职。张氏为官三十余载,半辈子在仕途上度过,在水利、文教、吏治等方面政绩突出,张氏著有《筠心堂文集》、《筠心堂外集》,还编纂了《琼州府志》,这些都是政务之余和卸官之后的作为,算不上是文人学者的专门之作,严格的说,张岳崧不是以文人而是以官僚的身份出现在历史的视野里。
官僚书法发展到了清代,形成了更加显著的馆阁体书风。康乾两朝,皇帝分别喜欢董其昌、赵孟頫的书法,上有所好,下必从之,朝廷上下,董、赵书风流行一时,以致影响科举“以书取士”的标准。董、赵书法以“二王”为圭臬,把技法丰富、颇有书卷气“二王”书法精致化、圆熟化,文人书法被改造成官僚书法,董、赵恐怕算是比较成功的例子了。董、赵书法到了清朝这帮官僚的手上,董书变得愈加枯瘦靡弱,赵书变得愈加肥腴媚俗,一千多年的帖学书法传统被渐渐的模式化、机械化,书法已经是一种毫无生机、意趣的手工操作了,已没有多少艺术成分可言。清朝的官员除了追逐董、赵外,由于科举取士制度的存在,学子们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临习欧、虞、褚、颜、柳等书家的楷书范本,这种纯粹功利目的的书写行为,形成了所谓“字如排算”的书法“干禄体”。馆阁体和干禄体,构成官僚书法的基本形态。由于帖学的式微,清朝中叶也即康乾时期,碑学书法开始兴起。张岳崧生活在乾(23岁前)嘉(24—48岁)道(49岁后)时期,这时期书法的发展轨迹是帖学书法与碑学书法并列运行,帖学书法仍然很盛行,如书法中的显学,碑学书法已经由兴而盛,但仍主要处于民间状态。
张岳崧的书法,早年学欧、柳,中年有赵书习气,晚岁转向颜、米,总起来说,仍属“二王”一路帖学传统。早年学欧、虞、柳,并兼学“二王”小楷,如大王《曹娥碑》、小王《洛神赋》,皆为张氏用功颇勤的范本,《筠心堂文集》中收有张氏为欧阳询《醴泉铭》、《温虞公碑》、虞世南《孔子庙碑》、二王小楷《曹娥碑》、《洛神赋》、钟绍京《七宝转轮王经》、张长史《郎官石记》等晋唐楷书拓本所作的题跋。张氏用功于楷书,主要是应付科举,清朝以书取士的倾向愈加明显,张氏后来能考上探花,可见其楷书功底不浅,从张氏留下的楷书拓片《旌表节烈妇传》、《修复新兴学宫墙碑记》可以得到具体反映。张氏中年入仕后,受朝野上下摩习赵书风气的影响,于赵松雪下过一番工夫,他有一则题《元赵子昂书<大方广图义经序>跋》语:“松雪书满天下,求如此生动跌宕复具古拙之致者,颇不数见。”可见当时习赵书的大概。但张氏不拘泥于赵书,他对王羲之《圣教序》、《兴福寺碑》、唐李北海《岳麓寺碑》、《端州石室记》、张从申《吴季子碑》、以及元鲜于枢、明文征明、董其昌、黄道周等都下过工夫,尤其对李北海行书用功尤多。晚年在李北海的基础上,加入了颜书的厚重和米书的肆意,可谓晚年变法,一改原先拘泥拖沓、软弱乏力的赵书习气,因而陈永正先生在其所著《岭南书法史》一书中称张氏书法“势雄意健,书中有一股刚直雄奇的气概。”大概指的是张氏晚岁时期的书法风格;《岭南书法史》还对张氏的另一件佳作《草书七十自寿轴》作了“老辣生新,意在有无之间,已臻浑化的高境”这样的评价,此作原件远在香港,未能亲睹。应该说,张氏书法的成功之作主要出现在晚年变法之后,就书体而言,行书较突出,草书未经见到,不敢妄评,楷书写得很精到,但局限于实用,技术品位和艺术价值都不能算高。张氏还善长题写榜书匾额,定安县博物馆藏有其多块匾额,字径盈尺,笔酣墨足,笔力劲挺,颇能见出其腕力功底。
张岳崧被誉为海南“四绝”中的“写绝”(邱浚为“读绝”、海瑞为“忠绝”、王佐为“吟绝”),他在海南书法史上的地位应该是非常突出。祝嘉先生生前谈到古代海南书法时,只提到白玉蟾和海瑞两人,没有提到张岳崧,可能是因为祝老对清代帖系书法微言过多,在他的许多著作中,对清代书法中的馆阁体书法、干禄体书法抨击激烈,而张氏的书法,严格说来,并没有摆脱官僚书法的巢臼,尽管晚岁变法,略有碑意,但仍属于清代日益走向穷途末路的帖学书法的余续,象张氏这类书法,在清代的官僚中,比比皆是,这就难怪目前见到的许多书法作品类和著作类书籍中,未见有太多选入或评价张氏书法,也许祝嘉先生是从整个中国书法史的角度立论,而不是从海南书法史的角度立论,所得出的结论自然就不一样了。
张岳崧书法
张崟(1761—1829)
清画家。字宝厓,号夕庵、夕道人,又号樵山居士、观白居士等,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人。其父自坤为布商,亦能诗善画,与潘恭寿、王文治等名流往来密切,家庭富有文化气息。张崟30岁以前与邓石如、潘本山、黄石屏等交往,利用家藏古代书画学习临摹,与前辈艺术家讨教切磋;并游杭州、金陵等地名胜,画艺诗文初露头角。乾隆五十六年(1791)其父亡故,家道中落,生活日趋艰难,由业余作画而变为卖画为生,遭到贵族、官宦的冷落,思想有所触动,在诗句中经常讥讽豪室富户。晚年贫病交迫。 善画花卉、竹石及山水,山水画能脱离四王窠臼,另僻蹊径,尤善画松。画风较细密,色彩雅致。从学者较多,有京江派(又作丹徒派)之称。有《山海长春图》等传世。
张崟《七言联》
朱为弼(1770-1840)
字右甫,号椒堂,又号颐斋。浙江嘉兴平湖人。幼丧父母,以孝敬祖母而名闻乡里。通经学,喜金石,尤嗜钟鼎文。清嘉庆二年 (1797),阮元在杭州创办诂经精舍,应聘辑修《经籍纂诂》,并为阮元所撰《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稿,审释、作序、编定。十年,中进士,授兵部主事,历员外郎。道光元年(1821),授河南道监察御史,旋转掌京畿道,适值畿辅遭受水灾,疏请救灾。旋升礼科给事中,奏请疏浚浏河、吴淞江、太湖一带水道,以解决江苏海口壅塞和浙境上游淤害。四年,授顺天府府丞、府尹,正遇蝗害,单骑视察灾情,遇铺张款待,辞谢不赴,对下属说:"我为除蝗害而来,怎好让我作蝗虫呢?"林则徐对其清操自守、刚正不阿的品格,评价很高。十三年,累擢至兵部右侍郎,授总督仓场侍郎。翌年,升漕运总督,督理漕务。奏漕运章程10条,皆切中时弊。后以年老多病奏请免官回乡。殁后家无余资,乡人怀其勤慎清廉,入祀乡贤祠。著有《椒声馆诗文集》、《续纂积古斋彝器款识》、《吉金文释》、《鉏经堂集》、《古印证》等。(来源:)
朱为弼《七言联》
赵光(1797-1865)
字退庵,号蓉舫,谥号文恪。云南昆明人,嘉庆时进士。由编修累至刑部尚书,曾为陕西、江南、江西及会试考官。
工书,法董其昌,笔意凝练圆润,海内知名,与祁寯藻、陈孚恩、许乃普称四书家。
赵光《行书七言联》 云纹蜡笺,163.4×39cm×2
释文:书拥百城竹敌千户,云絣四座花芬两楹。
款 识:退菴赵光。
钤印:臣赵光号蓉舫字退庵(白文)、大司寇章(朱文)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