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 > 正文

苏州园林书法之五:拙政园书法

“人生最合君家住,借得青山又借书”。这是袁枚赞赏拙政园组成部分之一——复园的诗句。

现在的拙政园由东、中、西三座各自独立的园林组成。东园已经荒废,重新修葺后建了一些亭台,基本还是一片空旷的田园风光。中部的复园和西部的补园是拙政园的主要部分和精华所在,以前它们分属两家,各自有自己的建筑和布局特色。

由于拙政园的入口处开在了东园,原复园(即今之中园)的入口,反倒成了出口。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游客在逛完空旷的东园后依次到中园和西园游览,最后拖着疲惫的步伐从中园出来,其园林欣赏的效果大打折扣。因为中园(复园)是整个拙政园最具特色、也是最好看的部分,而入口大门则是园林设计和景观布局的主要出发点,因而把本该是入口的中园(复园)作为出口,从园林欣赏的角度来说,形同本末倒置。

我觉得,要想获得拙政园的最佳观感,最好是从东园进入后,立即顺着南边的围墙,走到中园的出口处,由此逆行进行参观,这样才能体会到《红楼梦》中游览大观园时所描写的诸多佳妙处,其实这也是园林欣赏的正确路径。

太平天国时期,拙政园成为忠王李秀成的府邸,现今中园(复园)南部的见山楼,即是李秀成的办公场所。从袁枚的诗看,这里以前大约能看见苏州古城西部的山峦,所以李秀成特地修建了两层的小楼——见山楼,只是,这个工程直到他所占据的苏州城被李鸿章攻破时,还在建设中,并没有完工。李秀成本人,则在城破的前一天才匆匆逃离。

在太平天国时局已经江河日下的时候,李秀成还有心思大动土木,营建自己的安乐窝,他难道不知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古训吗?

李秀成还没来得及看见山,就看到了“老中堂”(李秀成自述书中语)曾国藩,只是以阶下囚的身份。他在自述状中总结了太平天国的决策失误,不知他有没有想到自己营建见山楼的举动,又该如何评述呢?见山楼所看见的不仅是山,还有对富贵、享乐的希冀,动工的那一刻,是否就已经预示着将来的“忠王不忠”呢?

见山楼原有两副楹联,写得极好,一楼的楹联是:林气映天竹影在地,日长若岁水静于人;二楼的楹联更有意蕴:来云归砚盒,栽梦入花心。这两副楹联和临水而建、绿荫环绕的见山楼一道,营造了一种闲雅、静谧、安好的氛围。戎马半生的李秀成,在这样的环境中批阅公文时,也许真的产生了解甲归田、终老林泉的想法。

见山楼一楼的楹联为当代画家沈本千所书。拙政园里的楹联匾额大都为今人书写,作者包括林散之、沈鹏、钱君匋等,也有一些系集字或借用作品,如文征明、王文治的楹联。原先的旧题,所剩已经不多,如张之万的楹联:曲水崇山雅集逾狮林虎阜,莳花种竹风流继文画吴诗,此外还有吴大澄所写的匾额:留听阁。

三十六鸳鸯馆的匾额为洪均所题,也是真迹。洪钧虽是状元出身,但字写得恐怕是状元里面最差的,苏州其他园林也有洪钧的书法,写得都极其一般。此外,该处的匾额与楹联(林散之撰),无论字体还是意境,都不太协调。

拙政园西园(补园)有个与谁同坐轩,其匾额为苏州本地欧楷大家姚孟起所书,楹联则为寓居苏州的书法家何绍基书写的集杜诗句。匾额应是原有之题,何绍基的楹联恐怕是从他处借用而来,因为所集的两句杜诗,与轩名有些不太贴合。

不过,苏州园林里的楹联,多是凑合充数之作,围绕厅堂名称、符合周边景色的佳作少之又少,这倒符合杜甫的那句诗:江山如有待——只好等待后人勉为其难了。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