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不忍人之心是人性善的心里基础——《孟子》谭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孟子此段的道理说得好。这是由于人类在由类人猿进化为人类漫长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生存,所必须采取的群居生活。为了调节人类群居生活的相互关系,客观的逐渐的产生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人性善”的心里基础。
92、人的同情心只是因人皆有的不忍人之心——《孟子》谭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人于打,皆有怵惕 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接着说: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交往;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问情心理的。人产生的惊惧同情的心理只是因人皆有的不忍人之心。
93、恻隐之心是儒家最高的道德境界“仁”的发端——《孟子》谭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孟子接着说:由此看来,无恻隐之心,简直不是人。恻隐之心就是同情怜悯之心,人的同情之心是为人的最基本的心理特征之一,为人不能没有同情之心,如果人一旦失去了同情之心,也就失去了人与人共同生活,最基本的人性善基础,也就失去了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的人性善基础。这种人性善基础的恻隐之心,也就构成了人类“仁”的心理基础。因此,在后面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是儒家最高的道德境界“仁”的发端。
94、羞恶之心是儒家崇尚的道德核心“义”的发端——《孟子》谭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又说:无羞恶之心,简直不是人。羞恶之心就是羞耻厌恶之心,人的羞耻之心是为人的又一最基本的心理特征之一,为人不能没有羞耻之心,如果人一旦失去了羞耻之心,也就失去了人与人共同生活,公正适宜的道德原则,也就失去了人类社会生活,公正适宜的道德原则。这种人类道德原则的羞恶之心,也就构成了人类“义”的心理基础。因此,在后面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是儒家崇尚的道德核心“义”的发端。
95、辞让之心是儒家主张的行为规范“礼”的发端——《孟子》谭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孟子又说:无辞让之心, 简直不是人;辞让之心就是推辞谦让之心,人的谦让之心是为人的又一最基本的心理特征之一,为人不能没有谦让之心,如果人一旦失去了谦让之心,也就失去了人与人共同生活,包容和谐的生活环境,也就失去了人类社会生活,包容和谐的生活环境。这种保障人类和谐生活的辞让之心,也就构成了人类 “礼”的心理基础。因此,在后面孟子说:“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儒家主张的以差别性的行为规范的礼治“礼”的发端。
96、是非之心是儒家理想的人格品质“智”的发端——《孟子》谭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又说:无是非之心,简直不是人。人的是非之心是为人的又一最基本的心理特征之一,为人不能没有是非之心,如果人一旦失去了是非之心,也就失去了人与人共同生活,选择正确与错误的共同标准,也就失去了人类社会生活,选择正确与错误的共同标准。这种选择正确与错误的共同标准的是非之心,也就构成了人类 “智”的心理基础。因此,在后面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的“智”的发端。
97、人之有其“四端”是天生具有的本能——《孟子》谭
“人之有其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接着说: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孟子认为:人有四端,就像人有四肢一样是天生的,也就是说人性善是天生的。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孟子不可能知道,人性善是人类由类人猿逐渐进化成为人类漫长的时间里之间形成的,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之一。对文明人(包括孟子时代)来讲又是天生具有的如同四肢一样的本能。
98、孟子指出的“四端”是人性善的基本内容——《孟子》谭
“有其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孟子接着说: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孟子指出的“四端”是人性善的基本内容。自认为自己没有人性,那真是自暴自弃的贼人。
99、无人性善连父母都不能赡养——《孟子》谭
“凡刚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又接着说: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有人性善大可安天下,无人性善连父母都不能赡养。
100、孟子在此提出了一个选择人生的问题——《孟子》谭
“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孟子说:造箭的人难道不如造铠甲的人仁慈吗?造箭的人唯恐自己造的箭不能够伤害人,造铠甲的人却唯恐箭伤害了人。巫医和棺材匠之间也是这样。所以,一个人选择谋生职业不可以不谨慎。实际上孟子在此提出了一个选择人生的问题。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