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记叙文阅读
一、记叙文六要素
六要素 |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
作用 |
概括故事情节、文章的主要内容。 |
举例 |
《背影》内容概括:冬日的一个下午(时间),在南京火车站(地点),“我”(人物)坐火车去北京上学(起因),父亲(人物)来车站送“我”(经过),“我”看着父亲离开的背影,发出“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的感慨(结果)。 |
二、记叙文分类
散文 |
叙事散文 |
以写人记事为主。对人或事的叙述和描绘较具体、突出,同时多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侧重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备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 如《藤野先生》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交往的缘起、经过与别后的怀念)为叙事线索,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 |
抒情散文 |
一般不详述事件的具体过程,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也不具体描写人或物,而是通过人、事、物、景来传达作者的心声,体现特定的精神或主旨。 如《春》通过描写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抒发了作者对春天至深的喜爱之情,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激励人们珍惜春光、奋发向上。 |
|
哲理散文 |
哲理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一般以一件事开头,论述道理,加以评论总结。 如《蝉》写蝉的聒噪、蝉的微小和病弱的蝉埋在泥中十七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对生命的感悟:不管生命如何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着。 |
|
小说 |
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三要素:人物(作用:支撑故事情节,并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情节(作用:承上启下;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设置悬念)、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作用: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 |
三、记叙顺序
顺叙 |
特征: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叙。 |
作用:①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 ②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
|
举例:《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从见到紫藤萝写起,由远及近,并由此而引发感悟:面对这一片紫色的花海,原先的悲痛也化为宁静。 |
|
插叙 |
特征:①一般在文章中间,在记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有关的另一事情的叙述,再接着记叙中心事件。②插叙的内容是一个片段,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③插叙与全文叙事不在一条线上,全文至少有两个故事。 |
作用:①交代了……内容(概括内容); ②解释了……的原因; ③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 ⑤突出人物性格(形象); ⑥突出文章主旨; ⑦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完整; ⑧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
|
举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符合儿童心理,丰富了儿童的情趣。 |
|
倒叙 |
特征:①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段落,将事件的结果或某个重要、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前面,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件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②倒叙的内容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之一,只是位置移到了前面。③倒叙是一条线索,全文只有一个故事。 |
作用:①开篇点题; ②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引出下文; ④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 |
|
举例:《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一文采用倒叙的手法,从北京王府井的一个小门市特效药商店接了一个紧急电话展开的,然后再叙述有关救助的情况…… |
|
综合举例:《驿路梨花》从全文整体结构看,全文按“我”和老余的行踪为线索,一早一晚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采用的是顺叙,其中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又是插叙。如果从小茅屋建造和维护的过程来看,课文采用的是倒叙。 |
四、记叙文常见线索
定义:指串起事件发生及发展过程的反复出现的物品、事件或情感。 抓住文章线索,对掌握全文结构,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主旨有极大的作用。 |
||
时间线 |
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如《最后一课》以最后一节法语课的时间推移为线索。 |
|
地点线 |
以地点转换的顺序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我”的活动地点为线索来安排情节,围绕东京、仙台、北京层层展开。 |
|
人物线 |
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我的叔叔于勒》中以“我”作为人物线索,全文是以“我”的见闻和感受来安排材料的。 |
|
事件发展变化线 (明线) |
以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如《我的叔叔于勒》中以事件的发展为线索展开故事。 |
|
情感发展变化线 (暗线) |
以情感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
|
实物线 |
以某一件具体(或某种象征意义)的实物为线索。如《灯笼》一文中以“灯笼”为线索,串联各个材料,所有的叙事都与“灯笼”有关;寄托着作者对故乡和故乡亲人的怀念,引发作者对国家的责任担当意识。 |
【注】记叙文可能会有两条线索——明线和暗线。明线就是从文章的文字表面中能明显看见的、贯穿始终的线索,将文章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的脉络;暗线就需从文章中分析得来,也是贯穿文章始终的线索。
五、记叙文人称
第一人称 |
定义:以“我”“我们”的口吻或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
作用:①使文章更具真实性;②叙述亲切自然;③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
|
举例:《孔乙己》以酒店伙计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叙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客观叙述了孔乙己的性格和不幸遭遇,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使故事情节显得真实自然。 |
|
第二人称 |
定义:用“你”“你们”的口吻展开叙述。一般是以配角来做主角,将真正的主角(隐藏主角)作为配角来叙述,以第二个人的思考模式与态度来评判主角,其实意在讲述隐藏主角的故事。 |
作用:①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②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便于抒情。 |
|
举例:《我的老师》中对蔡老师的描述全文采用第三人称“她”,但在“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中改用第二人称“你”,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抒发了“我”对蔡老师的思念、崇敬之情。 |
|
第三人称 |
定义: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他(她)、他(她)们”的口吻将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 |
作用:①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形式比较灵活自由。 |
|
举例:《皇帝的新装》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对皇帝的穷奢极欲进行大力渲染与讽刺。 |
六、记叙文的写作手法
1.常见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 |
辨析、作用及答题规范 |
举例分析 |
比喻 |
辨析: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如同、好像、仿佛)乙(喻体)。 作用:①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②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人易于理解、接受。 答题规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情景(特点),抒发(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情感。(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
如《春》中“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表现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的希望;“春天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状写春天的美,令人喜爱;“春天像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三个比喻分别突出了春天的“新、美、力”的特点。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赞美了春天的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在春天里奋发向上,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进取的精神。三个比喻句按照喻体的成长顺序排列,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 |
拟人 |
辨析:把物当作人来写。 作用:①将物人格化,描写形象;②表意丰富,表达生动而有趣。 答题规范: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拟人化,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情景(或特点),抒发了……的情感。 |
如《春》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
反复 |
辨析:同一个词语或句子多次出现。 作用:①多次强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②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答题规范: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的心情/情感。 |
如《安塞腰鼓》中“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无限赞美之情。 |
反问 |
辨析: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不需要回答。 作用:①态度鲜明;②加强语气,抒情强烈。 答题规范: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的特点。强调了……的心情/情感。 |
如《心声》中“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强烈的感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
夸张 |
辨析: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有意扩大或缩小。 作用:①烘托气氛、加强渲染;②引起联想效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③突出事物的特征。④强调了……的心情/情感。 答题规范: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的特点,突出表现了……的情感。 |
如《皇帝的新装》中描写皇帝喜欢新衣时写道“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皇帝的穷奢极欲。 |
排比 |
辨析: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类似、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 作用:①句式整齐,增强气势;②便于抒情,更有气魄。 答题规范: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有力地写出了……的特点。强烈地表达了……的情感。 |
如《安塞腰鼓》中“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的特点。 |
对偶 |
辨析:结构相同,字数相等,上下两句词性相对、意思相近或相反。 作用:①句式整齐,结构一致;②形式优美,音韵和谐;③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语言节奏明快。 答题规范: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的感情。 |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设问 |
辨析:为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自问自答。 作用:①自问自答,引人注意;②启发思考。 答题规范: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了……的特点。 |
如《羚羊木雕》中“她还会像以前一样和我要好吗?一定不会了。”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强调在“我”心里,万芳一定不会像以前一样和“我”要好了。 |
2.常见的表达方式
记叙 |
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
描写 |
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给读者留下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作用: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和意义,生动形象。 |
说明 |
直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 |
抒情 |
是文章中抒发感受、表露感情的一种表达方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作用:突出感情,增强感染力,引起共鸣。 |
议论 |
穿插在叙述、描写或说明的过程中,直接表达作者的某种感受或观点,或者借以直抒胸臆。作用:揭示所写内容的意义,突出中心。 |
3.常见的描写手法
描写手法 |
人物描写 |
分类及特点 |
分类 |
特点 |
动作描写 |
对人物的个性化行为、动作的描写。 |
|||
神态描写 |
对人物的面部表情的描写。 |
|||
外貌描写 |
对人物的身材、容貌、姿态、服饰以及仪态等的描写。 |
|||
心理描写 |
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 |
|||
语言描写 |
对人物的独白、对话或几个人物谈话的具体描写。 |
|||
作用 |
①反映人物心理;②刻画人物性格;③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④推动情节发展;⑤表达情感,揭示主题。 |
|||
答题规范 |
运用……的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写出了人物……的心理,刻画了……(人物形象)。表达作者……的情感。 |
|||
环境描写 |
自然环境描写 |
特点 |
作用 |
|
对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气候、时间等)的描写。 |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的空间;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感情);④衬托人物形象(性格);⑤为……作铺垫;⑥推动情节发展;⑦暗示社会环境,揭示主题。 |
|||
社会环境描写 |
对社会背景、时代氛围的描写。 |
①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②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③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④渲染环境氛围,为下文人物性格描写作铺垫;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作品主题。 |
||
描写角度 |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
直接描写人物或事物本身呈现的特征。 |
写出(表现)人物特点(如性格、心理、情感等)。表达作者……的情感。 |
|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
通过对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和渲染来烘托主要的描写对象。 |
①使人物或事件更加突出;②使主题更加深刻含蓄。表达作者……的情感。 |
4.常见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 |
定义、作用及举例 |
对比 |
定义:在文章的主体结构或主要内容中,将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放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 |
作用:①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读者留下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②衬托、突出主体事物的特点,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增强语气,使意义更明显。 |
|
举例:《故乡》中将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家乡的情况进行比较,以突出其变化。 |
|
欲扬先抑/ 欲抑先扬 |
定义:“扬”指褒扬、抬高。“抑”指向下压、贬低。作者想要褒扬(贬抑)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贬抑)处落笔,而是从相反的贬抑(褒扬)处落笔。 |
作用:①显示出一种变化的节奏美,使文章情节曲折动人,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为表情达意蓄势,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充沛; ③形成鲜明的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④起卒章显志的作用。 |
|
举例:《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开始写自己对阿长“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及“睡觉摆'大’字”的讨厌,而后面她买来《山海经》,自己心生敬意。这样欲扬先抑,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 |
|
铺垫 |
定义:①为了表现主要的写作对象而提前做的基础性描写;②铺垫是“显性”的,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 |
作用:加强故事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完整性,使情节更具合理性。 |
|
举例:《皇帝的新装》中第一段极力描述皇帝如何喜爱新衣服,交代了他被两个装成织工的骗子所骗,最后光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的原因,为故事的发生作铺垫。 |
|
伏笔 |
定义:指文章或艺术作品中,前段内容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是“隐性”的,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 |
作用:使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
|
举例:都德《最后一课》,文章开始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看到许多人在布告前看什么,并且交代最近一些坏消息都是从那儿传出来的,那么今天是什么消息呢,小弗郎士没有去看,不知道。作者暂不交代,为下文韩麦尔先生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埋下伏笔。 |
|
烘托 |
定义: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 |
作用:将表现对象……的心理放在一个……的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
|
举例:《最后一课》通过对同学们认真学习法语的气氛的渲染,表现了小弗郎士沉重又依依不舍的内心世界。 |
|
衬托 (侧面烘托) |
定义:文章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表现手法就是衬托。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 |
作用:①特点鲜明,矛盾突出,形成强烈的反差;②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③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
|
举例:《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 |
|
象征 |
定义:文章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和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的方法(将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表现出来,使之形象化)。 |
作用: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含蓄、深刻,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
|
举例:《海燕》中用“海燕”象征坚强无畏、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
|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
定义: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
作用:情景交融,有极强的感染力,给读者留下“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感受,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
|
举例:《春》中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
|
悬念 |
定义:先将疑问抛给读者而又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以达到更好地表达主题的目的。 |
作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
|
举例:《我的叔叔于勒》中“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这句话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设置了悬念。 |
|
卒章显志 |
定义: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 |
作用:结尾自然、有力,揭示文章主题。 |
|
前后照应/ 首尾呼应 |
定义:指开头和结尾的内容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是对同一情况作出的解释、说明和交代。 |
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
|
举例:《紫藤萝瀑布》的首段“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和结尾段“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首尾呼应。 |
七、小说的相关知识
概念 |
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对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 |
||
分类(按篇幅) |
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
||
特征 |
以叙述和描写手法为主,采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通过细腻完整的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进行艺术虚构。 |
||
三要素 |
人物形象 |
在三要素中居于首要地位,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通过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具有典型性格。 如《故乡》中善良却麻木愚昧的闰土,《我的叔叔于勒》中自私冷漠的菲利普夫妇等。 |
|
故事情节 |
情节是小说矛盾冲突的演变过程。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过程。 |
||
环境 |
社会环境 |
定义: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描写范围大至整个时代、社会,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描写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特征等。 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的空间;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感情);④衬托人物形象(性格);⑤为……作铺垫;⑥推动情节发展;⑦暗示社会环境,揭示主题。 举例:《最后一课》中“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交代了普法战争的时代背景,同时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法国战乱频繁、变故迭起、人心惶惶的社会现象。 |
|
自然环境 |
定义: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还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等。 作用:①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②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③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④渲染环境氛围,为下文人物性格描写作铺垫;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作品主题。 举例:《我的叔叔于勒》中,有2处自然环境描写:一处是去哲尔赛岛游玩时,此处环境描写好似一幅水墨山水画,描绘了水的碧绿与平静;二是为躲避穷困潦倒的于勒时,这一段环境描写与上一处相比,大相径庭。这一段给人物的心境笼罩上一层阴冷而离奇的面纱,“天边远处”“紫色的阴影”“钻出来”,这里边隐藏了令人不寒而栗的恐怖,隐藏着金钱酿造的罪恶。这两处环境描写,勾画了人物的不同心境。小说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让我们直观地透视到人物的灵魂,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生动、丰满。 |
概括内容要点
【答题指导】概括内容要点分为对某一事件的概括和对全文内容的概括。
题型1 概括文中事件
1.通读全文,定位答题区域。即在通读了文章后,看文章详细叙述事件的文字分别在文章第几段,进行定位。确定答题区域之后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总结:
(1)摘录句段法。关注文中的总起句、过渡句、重点段落,答题时可直接引用原文语句。
(2)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找出文中的六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
(3)段意合并法。对于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用段意合并法,即把每段的段意连起来。
2.理清事件,梳理结构层次。即看文章介绍了几件事情,然后再看哪几段都是围绕一件事情写的,就把哪几段划分到一起;或根据文段中的一些关键词来划分层次,如“第一次”“第二次”“后来”等。
3.根据段落层次来概括每个具体的事件。
4.根据题干赋分验证答案要点是否全面。答案形成之后,可结合题干和赋分验证答案要点是否全面。如果赋分是奇数,如1分、3分等,答案很可能是一点或三点,如果赋分是2分或4分,答案很可能是一点、两点或四点。
【答题格式】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
题型2 概括全文内容
1.标题拓展法。如果标题本身就是一个事件的话,那么就可在标题的基础上增加相应的要素进行拓展。
2.记叙文六要素归纳法。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其中,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最主要的。另外需注意,如果文章中特意强调了时间或地点的话,那么在概括时就需加上;如果文章中的时间、地点总是在不断变化,则不需要加入。
【答题格式】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分析表达技巧
题型1 表现手法赏析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对比、欲扬先抑、衬托、象征、照应、渲染、烘托、铺垫、情景交融等。赏析表现手法时,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理解各种表现手法的内涵,把握各自的作用。
2.联系上下文,从联系中分析文章所用的技巧。对比、照应、悬念、伏笔、铺垫、欲扬先抑等技巧,都讲究的是文章前后内容的关联,判断时,必须通读全篇,才能体会到作者构思的妙处。
3.从结构安排角度入手。看开头结尾是否有特色;全文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看是否烘托铺垫、前后照应;看是否做到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曲折有致等。
4.从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目的两方面分析表现手法。在写文章时,有些作者会别具匠心地运用一些表现手法,委婉曲折地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细心揣摩。
答题应按照“明写法——述内容——析效果”的思路组织答案,切忌停留在文章表面作浅层次的分析。
题型2 记叙顺序赏析
详见“文体知识”中的“三、记叙顺序”。
题型3 记叙文人称作用
记叙文中常涉及对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写作的作用。第一人称(“我”)叙述的长处是有真实感,亲切自然;第二人称(“你”)叙述的长处是便于情感交流与抒情;第三人称(“他、她、它”)叙述的长处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写作较自由、灵活,能把人和事直接展现在读者眼前。
人称的变化往往意味着表达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作者情感的变化,所以分析人称的时候,就不能忘记这两个方面的分析角度。
题型4 表达方式的运用
【答题指导】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一般有记叙、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
环境描写分析是考试重点。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时,首先需明确环境描写的6种作用,然后抓住相关景致的总体特征,把它与人物刻画、气氛渲染联系起来,明确景物描写特征,再联系文章的主旨进行理解。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可从三个方面分析:
1.与人的关系:暗示人物身份、性格、命运;衬托人物形象、心情、精神品格等;引出人物/为人物的出场作铺垫;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
2.与事的关系: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营造某种氛围;象征某种社会现状等(手法);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结构);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结构)。
3.与情的关系:渲染/营造某种气氛;以烘托/表现某种情绪;为抒发某种情感作铺垫(结构);反衬某种情感(手法)。
赏析语言特色
【答题指导】这里说的“赏析语言特色”是从文章整体角度出发,和另一个考点“品味赏析语句”从词语句子角度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常见的语言风格类型主要有:
1.平实质朴,朴素自然。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
2.含蓄隽永,含蓄委婉。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多用象征、双关等手法。
3.优美生动,清新典雅。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清清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
4.整散结合,节奏明快。整散结合指的是写作语言整句和散句的结合使用。整句指的是句式比较整齐的句子,例如排比、对偶等,散句则是句式比较自由的句子。整散句的结合使用能使文章节奏明快,舒缓自如,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充满着抒情和论证的气势。
5.幽默诙谐,夸张讽刺。幽默诙谐指语言富于风趣,引人发笑。幽默常会给人带来欢乐,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机智、自嘲,调侃、风趣等。夸张讽刺指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用讥刺和嘲讽笔法描写敌对的落后的事物;用讥讽的眼神,嘲笑的语气对着他人说。
把握主旨情感
【答题指导】文章表达的某种观点、认识和情感,通常是文章的核心内容,也是写人、叙事、状物的目的。作答时,应注意以下方面:
1.抓住文章标题。
2.重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文章的开头常有开篇点题、引出话题等作用,而结尾常有点明主题、深化中心等作用。
3.分析文章中关键的议论句、抒情句和段落中心句。
【答题格式】选文记叙(描写、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物、景物),表现(赞美、揭示、讽刺、反映)了……,抒发了……的感情。
句段作用分析
题型1 文章标题理解及作用
【答题指导】理解文章标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分析标题的修辞义:将标题中运用的修辞还原后,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有些文章题目中运用了修辞手法,要先将它的本义还原后再作分析。
2.把握文章情感的出发点:如《热爱生命》这一标题无非是表达对生命的热爱,亦是标题的含义。
3.理解标题的双关义。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来分析。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标题的表层含义是夹竹桃凋谢,深层含义则是父亲去世。
4.把握文章标题的象征义。如高尔基的《海燕》以“海燕”为题,象征勇敢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
5.寻找文章的文眼。如《心声》则在“心声”这一标题中透露情感主旨,其标题的含义当然就要围绕文章主题来分析。
6.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阿长与〈山海经〉》这一标题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的精神,体现“我”对阿长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文章标题的作用要在理解文章标题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标题的作用如下:
1.散文标题的作用:①交代行文线索;②交代文章内容;③点明文章主旨;④标题具有象征意义;⑤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在散文中,标题的含义还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考虑:①结合内容谈;②结合人物特点谈;③结合表达的情感谈;④结合主题谈。
2.小说标题的作用:①突出主题,对文章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②设置悬念;③是文章的行文线索;④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故事情节的转折等。
题型2 重点句子作用
重要句子往往在文章中起关键作用,这些句子要么是贯穿全文的句子,要么是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要么是结构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要么是使用某种修辞的句子。从句子位置看:
1.在文段开头:结构上——开头常引领下文;内容上——开头常设悬念、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或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奠定文章感情基调、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2.在文段中间: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伏笔);照应。
题型3 重点段落作用
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主要分为:
1.首段的作用:①如果是环境描写则大多数情况下有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等几方面作用。②其他内容则可能是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还有的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2.过渡段作用: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在论述问题过程中,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的转换。
3.结尾段作用:内容上用来点题或深化中心,升华感情;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完整。
4.其他语段作用:照应上文,引出下文,补充说明等。
理清思路结构
题型1 线索与情节
【答题指导】此类题一般有两种呈现形式:链接式和表格式。解答此类题,可根据以下步骤进行:
1.审题,明确题目要求。如看字数有无要求或者其他方面有无特殊要求。
2.根据链式(或表格)中的提示语来划分结构层次。
3.根据链式(或表格)中的提示语定位到具体的段落层次中,找出关键词。如果没有关键词可通过一些关键句子来概括。关键句的查找,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①带有感情色彩的句子,如抒情议论句,或者是反复出现的句(段),通常是为了使自己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强烈、观点更鲜明。②能判断出人物的感情(心理)变化,或是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如赞美、崇敬、敬佩、鄙视等。
4.抓住文章中的心理描写。常见的心理描写有以下几种:①内心独白(一般使用第一人称);②动作暗示;③衬托;④心理概述(对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剖析和直接描述,一般使用第三人称);⑤修辞手法(修辞更能够突出作者的感情色彩)。
5.寻找故事情节。要找出人物不同时间所做的事是什么,并进行归纳。
题型2 想象与补写
【答题指导】补写,既能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又能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能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完成这类题目,一是要注意答题内容与原文主旨、题干要求的相关性与一致性,也就是说,首先要找到题干所问与原文内容的契合点,再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实际情况,才不至于答非所问,偏离题意;二是要注意想象的合理性。解答这类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研究补写方向,看是要求写心理、语言、神态,还是写景。
2.研究文段风格,比如修辞、表达方式、句型句式等要求。
3.研究上下文相关内容,保证解答正确。
【答题提示】记叙文补写的内容一般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补写结尾等。这就需要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补写。
1.人物补写,注意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关系,要切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2.景物补写,要调动多种感官,使用带有感情色彩的修饰语,注意贴合主题和意境,另外还要注意与景物描写的作用相结合。
3.写结尾,一般补写议论句或抒情句,内容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等。
品味赏析语句
【答题指导】赏析具体的句子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
1.从词语锤炼角度。①动词能形象而准确地抓住事物的动态;②形容词则能生动传神地刻画所要描写的对象的状态;③副词则强调了所要描写的事物特点;④拟声词是模拟自然声音构成的词。准确地使用拟声词,将会使我们说话、习文的生动性、形象性大大增强;⑤叠词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
【答题格式】这个句子中运用了哪些词语,这些词语写出了什么,这些词语的特点作用是什么,表达了谁的什么感情。
2.从修辞手法角度。①比喻能使意思明白浅显,具体形象;②夸张能突出事物特征;③拟人能使事物特征生动形象;④反复多次强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⑤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⑥对偶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⑦设问自问自答,容易引人注意;⑧反问有时讽刺揭露,有时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答题格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有力地表现了或强调了)……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3.从句式使用角度。首先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①陈述句语气平缓,不温不火;②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③设问句、反问句加重语气;④感叹句抒情强烈;⑤排比句层层深入,气势磅礴。品味不同类型句式的表达效果,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其次,赏析句子时还要注意不同类型的句子,其作用不同:①文章中心句:总结全文,体现文章主旨;②段落中心句:概括总结段落主要内容,体现段落在全文中的地位及作用;③议论抒情句:揭示作者一定的观点、情感和态度;④显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前后照应,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分析人物形象
【答题指导】分析人物形象一般可从肖像、事迹、品质、性格等几方面分析。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揣摩人物形象:
1.品析人物描写,感知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要通过品析作家笔下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外貌、语言、行为和心理等各方面的描写,并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从而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赏读环境描写,明晰人物思想。这里说的环境,既是指自然环境,更多的是指社会环境。前者或渲染气氛,或点明背景,或烘托人物形象。结合具体的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分析人物性格,是鉴赏人物形象的重要环节。
3.分析典型事例,概括人物性格。作家在典型事例的写作过程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人物的鲜明个性。因此,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4.探读细节描写,彰显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离不开对细节描写的探究品读,通过对人物最传神的细节描写的品味(如人物做事时的动作、神情等方面),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
【答题格式】(1)一个总括句(人物身份)+分述性格特征类型;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结。
(2)×××是一个……(性格、思想品质)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表现怎么样。
重要语句含义
题型1 词语指代意义
【答题指导】词语指代可分为:指示代词的指代和常规词语的指代。作答此类题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指示代词的指代:(1)找到指示代词的位置,联系上下文语境,辨认这个代词是近指还是远指。(2)由近及远地看上下句、本段、全文中的关键词句,理清指示代词与它们之间的关系,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常规词语的指代:(1)明确词语本义。(2)分析词语本身的特点,包括词性和修辞。(3)联系具体语境,分析词语的语境义。(4)在原文中找出词语指代内容的相关语句,概括即可。
【注意】无论是指示代词的指代还是常规词语的指代,最后得出的答案一定要代入原文检验,看是否顺畅,是否与文意相吻合。
题型2 词语含义理解
【答题指导】首先,理解词语的本义。词语的语境义总是在词语本义的基础上,通过引申、比喻等产生出来的。因此,理解了词语的本义,也就可以借助具体的语境来推断其具体含义。
其次,分析语境义。通过分析语境的意义来理解词语的具体含义。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通常与作品
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相联系,因此,可以根据文章的上下文,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根据文章的思想倾向来推断这个词语的具体含义。
最后,分析隐含义。筛选关键词语,找出隐含信息(双关、象征、潜在、引申)。要树立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意识。除此之外,还要联系文章主旨、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进行分析。
题型3 句子含义理解
【答题指导】理解句子的含义可从三方面入手:
1.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通过对词语语境意义的把握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2.从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首先要判断句子在文中或文段中的位置,然后寻找相关答题区位,确定基本含义。起始句答题的区位在其领起的部分,有领起下文,引出主旨的作用;收结句,宜从上文考虑,具有点题的作用;过渡句要审视上下文;而关键句重点是审视相邻的上下句。此外,还可联系中心思想,两者在内容上往往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3.从主旨入手。根据文章主旨把握重要句子,结合中心思想理解句意,还可以结合大背景来理解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表达感悟体验
题型1 感悟启示类
谈感悟启示类题,要求在把握原文创作意图、作者创作思路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理解。解答这种题时,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仔细审题。如“结合主题谈启示”一定要结合主题进行谈论,“文章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一定要扣住“感受最深”,并且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谈,要以“情”动人。又如“是否同意文章中的说法”,不仅要回答是或者否,更为重要的是要以“理”服人。
2.善于提炼。如“联系文章表达的情感,谈谈感受”,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结合具体的语境,抓住中心句、过渡句、抒情句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感情倾向,并能够提炼出来。
3.合情合理。如“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设想”,要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要有一定的创意,并且要有理有据、合情合理。
4.表述流畅。如“结合主人公,谈看法或感受”可使用“我觉得”“我认为”的句式,口吻谦和。语言一定要简洁明了,最好能做到有创意地表达。
启示、感悟类题一般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分点说明”,从几个方面展开陈述。
题型2 自主表达类
自主表达类题,即在联系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按要求写获奖感言、感激的话,或为文章涉及的某一景点写一段介绍的话。回答此类题,注意表达要与内容相符,语言要通顺有条理。写感激类的话时,注意感情要真挚真实。
预计这类题在记叙文阅读中考查的可能性并不大,但考生不能因此放松复习,因为此类考点很有可能会在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部分考查。
题型3 讨论质疑类
此类题要学生就内容、主题、人物、感悟、线索、修辞、写作方法等当中的某一方面提出水平较高的问题。特别指出,如果没有限定哪几方面,就自己最有把握的一方面来提问并作答。答此类题,要把握以下几点:
1.能准确读懂原文大意和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及思想情感。
2.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
3.答题时,语言要流畅,要有层次性。
【练习】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灯如红豆
纪昀有言:“灯如红豆最相思。”
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走向阳台,看城市迷人的夜光。那夜光是由无数盏灯组成的。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
是的,不止一次。因为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煤油灯。
我们家姐妹五人,在那个困难年代出生的人,都品尝过生活的艰难。别的不说,就是一家人偶尔做件新衣和平时的缝缝补补,对母亲来讲就是一项繁重的劳作。春节前的母亲是最忙碌的。一进腊月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
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妈没有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尿完尿,我回转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她仍没有抬头。“那你怎么还不睡?”“快完了,一会儿睡。”在母亲的心里,赶制孩子过年的新衣新鞋,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年年如此。
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它不但比我家原有的那盏灯好看,而且也明亮。更主要的是它有个调整亮度的开关。这是父亲做了生产队会计,村里给买的。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计工分,天天整理账,天天点亮这盏灯。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
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给人们算账,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我就去睡了。但我睡醒一觉,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盘。“爹,咋了?”“没咋。”他没有看我。“没咋,那咋不睡?”我又问。这时他转过脸,看着我说:“有两毛钱,对不上账。”“多了还是少了?”我接着问。“多了。”他说。“多了,那好呀!”我说。他又转过头并拧小灯火,走过来坐在炕沿边摸着我的脸:“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
1982年,我上了高中。虽然那时学校有了电灯,但晚上是要定时关灯的。为了在教室关灯后能多学习一会儿,很多同学都备了一盏小油灯。我也不例外。上了三年高中,如果说有几件东西是不能离开的,那么,这盏小油灯就是其中之一。多少次,当冬天的寒冷冻得我手不能拿笔想放弃的时候,是这盏小小的灯给了我些许的温暖。当笔中的墨水冻得不能写字时,是这盏灯帮我融化。假如不曾有小油灯的陪伴照耀,我想在我们那个连老师都配不齐的学校,我是无论如何都不会考上大学的。尤其难忘的是,有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带了灯去教室背书,可是只过了一会儿就油尽灯灭。正在我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个与我坐得不远的女同学将她的灯推到了我的面前,自己站起来走出了教室。这一举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在那个年代,男女同学是连话都不说的。何况这个女同学是我们男生认为最丑且经常被嘲讽的,而且她也应该是意识到了的。从那天起,我似乎懂得了更多的东西。
四十年来,陪伴我长大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油灯,都已难得见到了。但它们却清清楚楚地记录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变迁,照耀我前行的路,给我以启迪。
其实,“灯如红豆最相思”的上句是“书似青山常乱叠”。把灯和书联系起来的纪昀,忽然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也许这是我思念灯的又一缘由或写完这篇短文后的意外收获吧。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9日,有删改)
1.文章重点写三盏“小油灯”,它们都给了“我”启迪。结合全文,填写表格。
“小油灯” |
相关人物 |
给“我”的启迪 |
第一盏 |
母亲 |
积极面对困难,生活的道路会越来越明亮。 |
第二盏 |
父亲 |
① |
第三盏 |
女同学 |
② |
2.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她)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
(2)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
4.如何理解文中“把灯和书联系起来的纪昀,忽然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这句话?请根据文意进行阐释。
5.文章以《灯如红豆》为题目,有什么妙处?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父亲的田园
秋也
①故乡的老宅东边,是我父亲的田园。园中央麦草屋顶的小土屋,是小麻雀的跳跳床。屋后的大杏树枝叶婆娑,蓄满绿荫和鸟鸣。屋东,两棵大桃树粗可合抱,彼此枝叶相接、耳鬓厮磨……每当春风乍暖,花儿们粉墨登场,我的梦也缤纷起来。花瓣飞走,留守枝头的果子一天一个成色,已经秀色可餐了。除了一饱口福,还能换来香喷喷的糖橡皮、好看的花衣裳。靠近篱笆的小杏树,年龄与我相仿,结的杏子又大又圆,染着红晕。摘一颗掰开细品,绵绵软软的,一直甜到心里去……
②果树散居于小土屋身边,像一群孩子簇拥着母亲。稍远,是大片的菜地。打记事起,父亲就带着我在园子里忙碌。他刨地前总是先往手心里吐两口唾沫,搓搓两只大手掌,将锄柄高高举起,像是挥舞着一支灵动的画笔,在空中画出一道美丽的彩虹,将锄头深深地锲入那散发着清香的土地……汗水从父亲花白的两鬓间流下来,经过沟壑纵横的脸庞,砸进他脚下新刨起来的土地。他的脚印又大又深,至今仍清晰地印在我的心田。一片地刨完,父亲回到地头,在锄柄上坐下来。我将水壶递过去,他猛喝几口,然后装上一锅烟,用火石打着,边吸边笑呵呵地看着我玩。我的玩具通常是父亲刚刨出来的豆虫或蛹子。蛹子头上有一个弯弯的类似钢笔卡子的东西,我们叫它钢笔蛹。它的尾巴会摇,我说东它就指东,我说西它就指西,通灵似的,非常有趣。逗逗玩玩间,父亲已将地平整,整出崭新的菜畦,开始精心地播种……
③侍弄园子是父亲驾轻就熟的事情。我喜欢看父亲辛勤劳作的身影。如火骄阳下,他裸着的腰背呈古铜色,搭在肩上的毛巾常常汗湿得能拧出水来。当嫩绿的蔬菜破土而出,一天一个样地往上窜;当叶子间探头探脑的西瓜长成一颗颗甜蜜的地雷……他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了。
④园子里的甜水井,是我童年最神秘的所在。父亲不让我到井边去,只有浇园时,我才可以在他的看护下,俯瞰幽深的井水,从中照见自己天真的模样。父亲用力摇着水车,粗粗的拴着许多圆橡胶片的铁链子在齿轮上滚动,一节节潜入水中,再携带着水,从长长的桶子里升上来。喷涌的水,在水车槽子里小流片刻,便欢呼地扑进水道。我光着脚丫和前赴后继的水赛跑,看它欢快地流遍每一个干涸的角落。甜甜的井水,在流淌中一点点交出了自己……甜水井充盈着半个村子大大小小的水缸。每当乡亲们担着吱呀唱歌的水桶来挑水,父亲总是放下手里的活儿,和来人拉一会儿家常。要是有小孩跟着来,父亲便格外高兴,除了摘果子招待,还会让我们在园子里玩个够。
⑤夏日的夜晚,是农民最悠闲的时候。吃完晚饭父亲将草席搬出来,在门口铺开。我躺在上面,用手指数着天上的星星。父亲一边抽旱烟,一边摇着芭蕉扇为我赶蚊子。他是我的风扇和故事篓子,是我的《十万个为什么》。牛郎织女的故事,善恶报应的故事……如清风,飘进我的耳朵。夜深露水下来,好戏才刚刚开场——傍晚抓回来的知了猴,早已各自占据有利位置,倒挂在蚊帐上,开始金蝉脱壳,勇敢地、义无反顾地将这场脱衣秀持续到黎明时分。获得新生的蝉,呈淡绿色,显得那么娇嫩脆弱。它们喘息着,慢慢张开水袖,如闪亮登场的青衣……
⑥时至今日,田园中的一草一木,父亲劳作的身影,开心的笑容,依然在我的脑海中循环上映。_________________。
(选自《文苑》2019年第四期,有删改)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2.文章首段着力渲染园子的环境,有什么作用?
3.品读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从描写或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他刨地前总是先往手心里吐两口唾沫,搓搓两只大手掌,将锄柄高高举起,像是挥舞着一支灵动的画笔,在空中画出一道美丽的彩虹,将锄头深深地锲入那散发着清香的土地……
4.第④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刻画了父亲怎样的性格特征?
5.在横线上写几句话,将文章的结尾补充完整。要呼应前文,表达情感,点明主旨。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桃之夭夭
格致
①我家的屋后,有几棵大李子树,还有几棵海棠树,北窗外不远处还有一棵桃树。
②桃树开花的时候,北窗就被桃花挤满了。这样的美景,并没有谁多看一眼。那一树妖娆的桃花自顾自开着,家里的大人孩子也自顾自忙着。等桃花谢了,我的目光在北窗外停留的时间反而多了起来。那些绿茸茸的桃子,比粉色的桃花还要耐看。桃花简单,一眼就看清楚了。但层层叠叠的桃叶和藏身其间的桃子,则让桃树进入了一个神秘时期。这时的桃树,有了景深,成为一个神秘通道的入口。
③我不知道这棵桃树长在我家北窗外有什么不对,我一出生桃树就在那里,我没出生呢,桃树也在那里。我看见桃树,就像看见后院的大李子树、海棠树,看见前院的柳树、樱桃树,它们是我家的一部分,和那三间草房子,构成了我的童年世界。
④长大了才知道,在北纬43度,桃树是不能存活的,至少是不能过冬的,可我家的桃树存活了,并且过冬了。现在看来,那棵桃树真是我童年世界里的一个奇迹。
⑤这个奇迹是父亲一手创造的。桃树生长在关内比较温暖的地区,我父亲感到东北太冷,他不想把孩子生在这么冷的地方,但是父亲又没有迁徙的能力。他就让一棵温暖地区的果树迁徙了,让一棵桃树来到我们的家园。我的父亲通过一棵桃树迷惑了我,我不记得童年有多冷,只记得那些在冰上的游戏,记得春暖花开,记得桃子甘甜。我的童年,比别的孩子多出了一种生活的滋味。
⑥父亲的桃树有着特殊的造型:它的所有树枝都朝向西方,树身像被强劲的东风压得抬不起头的样子。桃树是弯着腰的,然而这一切都和东风没有关系。这里厉害的不是东风,而是西北风。如果桃树是因为环境而弯腰,那么它应该向东南弯腰才对。这棵桃树是向东南弯腰还是向西北弯腰,由我父亲说了算。我曾亲眼看到父亲是怎么对待那棵桃树的。
⑦父亲用草绳把桃树一道一道地捆好,然后在树的下面挖坑——父亲总是习惯在树的西面挖坑——然后把捆好的桃树一点一点地压进那个土坑里,然后我父亲就开始往树上填土,直到把整棵树埋进土里。父亲总是在秋天把那么大的一棵桃树从头到脚埋到土里,这等于给桃树穿上了一件大棉袄。等冬天来了,大雪一层又一层地把桃树的土包盖住,这等于在棉袄的外面又给桃树穿了一件貂皮大衣。让一棵树钻进土里冬眠,这是父亲的思维。我不知道还有谁会这么做。
⑧第二年的春天,在某个风和日丽的上午,父亲会小心地把睡了一个冬天的桃树从土里挖出来,摇落树枝上的土,把土坑填平。这时我才明白,秋天的埋树是为了让桃树度过东北寒冷的冬天。李子树、海棠树、杨树、榆树……几乎所有的树,都不用埋,都能过冬,只有那棵桃树,需要在土里冬眠。春天,父亲又把它从泥土中唤醒,那弯腰的桃树,照样开花、结果。我想,天底下可能只有我的父亲有这样的耐心和智慧,饲养一棵这样娇贵的桃树。
⑨桃子成熟的时候,每年都要丢失一些桃子。几次之后,我妈有了对策,她赶在别人来摘桃子之前,在傍晚的时候,摘下一整筐桃子。那些桃子,大部分还是绿的,但成熟了。那是我此生吃过的最好吃的水果。在我们家,判断桃子成熟与否,不看桃子是否红了,而是用手一捏,软了就是成熟了。有谁吃过还绿着却已熟透的桃子?那种甜,是不可以描述的。
⑩每年的秋天,我家的北窗台上,会摆着一排排粉红色的桃核,那是我和姐姐放在那里玩的。等它们在风里干透了,互相磕碰的声音非常悦耳。
⑪在桃树还繁花似锦的时候,我的父亲却死了。父亲死在一个春天,那棵桃树在父亲已不在人世的那年春天,仍忍住悲伤,顽强地把桃花开了出来。秋天,在那个没有了我父亲的秋天,桃树仍忍住悲伤,把桃子挂满枝头。那年的秋天,我吃到的桃子依然是甜的,依然是好吃得无法描述,依然有一排粉红色的桃核摆在北窗台上,进出的风吹拂它们……
⑫我不知道那年秋天的桃子,是我最后的桃子了。
⑬冬天的时候,我看见桃树还站在北窗外的寒风里,几片红色的叶子在抖动。下雪了,桃树上挂满了雪花;起雾了,桃树上挂满了冰花。
⑭第二年春天,李子树开花了,樱桃树开花了,海棠树开花了,父亲的桃树终于没能忍住悲伤,它一朵花也不肯再开了。
(选自《2018年中国散文精选》,有刪改)
1.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2.说说你对第⑤段画线句的理解。
3.请对第⑧段加点词“饲养”进行赏析。
4.揣摩第⑬段画线句,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将“我”此刻的心情描写出来。(60字以内)
5.文章最后一段有哪些作用?请联系全文探究。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穿西装的修车老爹
耶律忆
①老宅拆迁,我们这个工薪家庭得到了一大笔钱。加上父母多年攒下的积蓄,我们买下了一套带车库的复式洋房。入住之后,我才知道自己的邻居不是“金领”就是“海归”。这让我多少有些自卑。
②可父亲却做起了更丢面子的事——在家里车库前摆起了自行车摊。这是父亲的老本行。在老宅的院子里,他已经摆了十几年。街坊邻里都知道陈老头修车既便宜又牢靠,隔着几条弄堂都会来找他修车。
③我劝了父亲好几次,别修车了。可他的态度非常强硬:“不管有没有人来修,摊我一定得摆。你们要是嫌脏,我就天天打扫;要是嫌我穿这工作服丢脸,我就穿得体面点儿。”父亲说到做到,第二天就把我淘汰的西服、衬衫和领带翻出来,洗熨妥当穿上了。车库前的地面打扫得一尘不染,工具也擦得锃光瓦亮。
④小区里的人路过都会好奇地看看,不少人还会说上几句风凉话:“都住这么好的小区了,竟然摆摊修车?这老头脑子肯定有毛病了……”可这丝毫没让父亲动摇,他每天依旧准时出来摆摊。眼看着一个多月过去,没有一个人光顾父亲的车摊,我也着急起来,可父亲总是笑,不说话。
⑤“大爷,孩子的自行车坏了,能帮忙看看吗?”这天,一个中年人领着小孩站在车摊前,他们的到来让父亲顿时来了精神。他脱下西服,把领带折起来,系上干净的围裙,戴上袖套,忙活起来……修完之后,他还用抹布擦干净车轴,一点机油的痕迹都没留下。看着孩子骑车远去的背影,他笑着说:“谁说我没生意?”
⑥自那以后,来找父亲修车的人多了,而且多是孩子们的车。空闲时,他用狗尾巴草编织小玩偶,挂在孩子们的车上。到了夏天,父亲会在车摊周围摆上花,放上几把躺椅,再沏上一壶清茶。修车的人可以坐下来,歇歇脚;老人们则可以来聊聊天,下下棋。
⑦陈老头修车摊渐渐在小区里出了名,有时甚至需要“排队挂号”。我家车库前的空地,也成了小区老人打发时光的好地方。几年下来,父亲的修车生意越来越好,我也替父亲高兴。
⑧一天,父亲把我叫到跟前,将一个存折小心翼翼地递给我。打开一看,我傻了眼,存折上竟然有20万。父亲说:“我知道你们买这房子,没剩下什么钱。孩子还小,用钱的地方也多,我能帮你们搭把手,日子可以过得宽裕点儿,不要为了钱活得太辛苦……”父亲说着,我连忙转过身,不想让他看到湿润的眼睛。
⑨不由想起小时候和父亲一起挤火车回老家。站台上挤满了人,他会嘱咐母亲看好我,然后冲进拥挤的人群。等安顿好座位,他又忙着给我们打开水泡面,一路忙前忙后。
⑩现在,我长大了,应该多多照顾父亲才是。可每次看着在职场拼搏的我,父亲总是说:“你们照顾好自己就行,我和你妈养老不用你们操心。”如今,我终于明白他为什么总是熬到晚上9点多才收摊,总是顶着火辣的太阳骑3个小时车去城西最便宜的店进货,总是一年半载也不为自己添件新衣裳……
⑪当我想买这套洋房时,父亲二话没说,把多年的积蓄都给了我。当我嫌弃他摆车摊时,他又西装革履,把车摊装饰成为“花园”,把修车的活计演绎成生活的艺术。
⑫这么多年过去,父亲就是这样为我们活着。
(选自《意林》2019年第5期,有删改)
1.请根据小说情节,在下面表格的空白处填写相关内容。
小说情节 |
“我”的心理感受 |
老宅拆迁搬入复式洋房 |
自卑 |
(1) |
嫌弃 |
初期父亲车摊无人光顾 |
着急 |
父亲修车生意越来越好 |
高兴 |
父亲送“我”存折缓解压力 |
(2) |
2.文章第⑪段写到父亲“把修车的活计演绎成生活的艺术”,根据你的理解,找出文中两处表现父亲这一“生活的艺术”的细节。
3.第⑨段可否删去,为什么?
4.请结合小说,简要概括并分析“修车老爹”的人物形象。
5.文章第⑫段写到“这么多年过去,父亲就是这样为我们活着”,请问“这样”是怎样?你认同父亲“这样”吗?谈谈你的看法。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