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阅读记叙文总让人头疼?抓住这5点,再也不怕孩子找不到答题思路

自从小学生课程大纲更新以来,阅读在考试中的内容和分值占比都越来越高,而且根据历年的趋势来看这个占比会继续增加。

记叙文作为阅读文章中主要考试题型,每次都会有一两道问全文主旨和分析思想感情的题目,一道五分的题目,学生们往往拿一两分,只会分析思想感情而不知道用了什么表达手法。

或者反之,本来占比不大的一道题,却让孩子们望而生畏,总是拿不到满分。今天我就总结了怎样学好和掌握阅读记叙类文章的五个技巧知识点,看完之后,孩子们再也不用担心找不到答题的思路。

记叙文是什么?记叙文就是以记述一件事为主,写人、记事、写物等来抒发自己感情的一类文章。记叙文包括三种类型:

新闻类: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那么报纸、电视和广播等媒体就是新闻类的通常表现形式。

传记类:人物传记与回忆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典型的传记类,通过回忆自己幼时的生活来完成一篇文章。这类文章一定要弄清楚人物关系和事情脉络,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细节描写等分析。

文学类:这一类是散文与小说。这是记叙文中最难懂和最易考的一类文章,像小学课本中朱自清的《背影》《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都德的《最后一课》等都属于此类。

那当我们遇到这三类的文章时该如何阅读呢?

01.把握“六要素”

六要素简单的来记就是五个英文单词when、where、who、why、what ,我把它总结为五w,中文依次是:什么时候、在哪里发生的、有哪些人、发生的原因、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要记住这六个因素呢?因为当你在看完一篇记叙文时,你会发现总有一道题目是:

“这篇文章的主要意图是什么”或者“第三段详细写某事为了什么?”

这种题目的设置意义就是为了检验学生是否提炼出来每篇文章的关键人物和发生的事情,所以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用先用笔来找出具体的人物等,然后把它们做上标记和符号,便于之后的答题。

02.明确人称,理清顺序

记叙文的人称一般有三种,用第二人称“你”来完成全篇的叙述方式相对较少,以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来记叙的占大部分。

那对这些文章呢,需要注意的是以第一人称来记叙的文章其中记叙的内容关系着作者本人,例如鲁迅的《社戏》一文中“我”即如此。

这个人物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性格、形象等都要重点分析,而且一般情况下第一人称的文章作者会有很多的笔墨来交代,所以能够帮助学生们有充足的时间来寻找相关的内容。

说完人称设置,紧接着就是记叙的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记叙方式。

顺叙就是按照事情发生的时间来记叙,比如从早上开始记叙到晚上、从一月份顺着记叙到五月份等,这种写作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来理清故事的发生时间,是一种最容易理解的方式;

倒叙是把事情的结果或者结局先写出来,然后再按照原本的时间顺序描写;

插叙则是时间不断的穿插,例如先写中午吃了什么,然后回忆起早饭吃的什么,最后写晚饭吃了什么这种形式,这种叙述方式多半是为了制造文章悬念和增强表达艺术效果。

掌握文章记叙顺序后,在面对单独询问某一自然段表达了什么感情时或者目的是什么时,首先就要写到“这一段用了顺序/倒叙/插叙的手法,把(人物)的事情交代清楚,然后表达了······的感情/设置了什么样的悬念/表达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这才是一个完整的答题模版。

03.抓住线索,掌握布局

线索就和电影里的故事线一样,是指始终贯穿全文的一个主线,例如鲁迅的《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中的长妈妈和闰土就是两条线索,他们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发展,带动了整个故事的进程。

但是这篇文章中也不仅仅限于这两个人物线索,线索还包括了事、物件、感情、活动等,也可以是某种行为、甚至是一句话,只有找到全文的线索,才能对全文的分段做到心中有数,分清每一段层次,把握文章的特点。

04.从表现手法上看重点和主旨

记叙文主要以记叙和描写为主,少部分还有议论与抒情,在记叙文中这几种表达往往结合在一起才更有效,也是很多作家在写作时都会选择的方法。

记叙,指作者对人物、环境和事件的解释与说明,是记叙文最基本的表达方式,这种直白的方法一般不会过多地用到修辞和表达手法,所以考题不会要求学生单独分析记叙的作用。

描写,指作者用具体和大量的语言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心理的描写,从另一个分析方式讲描写还有正面与侧面的两种描写方式,正面就是直接描写人物,侧面就是通过动作等来刻画的。

议论是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看法的写作方式,一般会出现一句评论性的话,很容易分辨。

抒情是指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好的记叙文尤其是散文,往往有很多抒情和议论的成分,运用抒情手法,可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与感染力,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争取感同身受,从而起到更好的显示中心思想的作用。

议论在记叙文中是为了直接指出或加深叙述的内涵,揭示不同自然段主旨和全文主旨的句子,所以学生在阅读时一定要先找到这段句子的主旨句,然后根据上文提出的先分析表现手法,再写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一般来说,句子的主旨句不是第一句就是段尾的最后一句。

05.留意过渡句和照应段落

一篇文章根据内容的递进可以分出来很多层次,大的层次可以依照自然段归类出来,就像老师每节课都让学生给自然段划分层次一样,但是在分辨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一些语言上的特点。

从形式上看,大的层次间往往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只要找到了它,就不愁分不清大部分。有些过渡段是通过一个句子或一个有并列、递进的词语完成的,例如不仅、而且、除此之外等等。

之后便开启新的一段故事叙述,对于这些词语,遇到了就要及时标记,知道这是一个过渡的段落,然后再进行分析是递进了感情还是选择另外叙述一件事。

照应的段落特点是“前伏后应”,它的表现手法有两种:一种是前后照应,意思就是对文章主题的加深和突出,结尾对开头的照应,从而更加强烈或者加深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另一种是反复照应:这种照应在一篇文章中是对一个重要的问题或者内容多次相互照应的手法,例如每一段都会强调和出现的话或者句子,主要是为了刻画人物的形象,增强文章所表达的感情的作用。

类似题型便是:用“/”给文章进行段落划分的题目,然后根据全文有几个自然段就标出几个数字,学生们用符号划分。

如果你能够掌握上面所说的几点,那你不仅能够在阅读记叙文中拿到一个高分,还会为之后的初中学习打下基础,让语文老师对你更加赞许!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