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以18年中考的一篇作文,叫做《小事》为例来分析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题目就叫小事,这是一个典型的叙事记叙文。简单地写一个故事就完了吗?并不是,我们更要写出从这件小事中得到的道理与启发。如果说在临场发挥时,一瞬间想起的小事情太多,不知如何下笔的时候,其实可以选择从道理入手,你可以先确定自己的主题,比如说选择诚实守信,你就开始搜索自己的记忆里有没有相关的信息,然后提取出来创造。
为什么非要从自己的经历下笔?因为在考场上,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可能不是特别充分,如果是编故事能力特别强的学生可能会在有限的时间里想出一个故事,但是大部分学生可能做不到。这个时候就需要从自身出发,这样也有一个好处,就是文章更有代入感,写起来不会枯燥。这就是第一个技巧——真情实感。
在确定好要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后,接下来就是进行内容创作。接下来我们就分析一篇模范作文《小事》。
文章一开始就是一句“车窗外的繁华都市随雨幕一同模糊,密集的雨点敲打着玻璃,却似敲击在我心上,清晰到沉重。”的环境描写,就这一句简单的背景交代就让我们明白了这个故事的基调是沉重。因为在我们的认知里,小事情就是很无所谓的,轻飘飘的。沉重一下子就形成了反差对比,这就引起了读者的兴趣,什么小事这么沉重。
紧接着,就是母亲安慰我的话“不就是件小事吗”,直接点明了主题。同时与“我”前面的“沉重”产生了矛盾,也进一步加深了读者的好奇心,倒底是不是“小事”。“可是,那真的只是一件小事吗?我扪心自问。”作者用这么一句话指出了矛盾,同时引起了下文。这是第二个写作技巧——制造悬念。
在正文中,作者先后写出了自己遇到的“飙高音的狡黠的卖唱残疾人”“空洞机械的妇女小孩”“瑟缩的老奶奶”,这三个人都是乞讨者,但是前面两个人都是假的、骗子,作者认为第三个老奶奶是真的,但是妈妈却认为是假的,也阻止了作者的爱心。这就是故事的内容,一个很简单的故事。
作者在描写时,用了环境来衬托自己的心理,从开始的“阳光携着柔和的温度,渗透在高楼大厦间的每一个角落,光线在四周的玻璃幕墙上折射出陆离奇幻的光彩。”到“六月的天比巧笑倩兮的美人更为多变,霎时高楼上空的蓝天白云就笼上了一层阴霾。刚刚还温暖明媚的都市忽然成了一个黑洞,像是要吞噬其间所有的人。”
这中间作者经历了两个乞讨者的“欺骗”,前后两个环境鲜明的对比,直接深刻的感受到作者的沮丧与生气,这要比简单的“我非常生气,非常愤怒”更加具有说服力。感情是虚的,但是天是实的,通过对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就是第三个写作技巧——化虚为实。
再来看一下作者是怎么描写这三个乞讨者的。第一个乞讨者,“衣衫褴褛的狼狈模样”“满是尘土的沧桑面庞”“一片漆黑,却又泛着几分狡黠”,第二个乞讨者“凄楚愁苦”“空洞机械”通过对他们的衣服、脸庞、眼睛的描写,直接点出了人物的职业还有特点,同时作者也是通过他们的眼睛看穿了他们的把戏。
第三个乞讨者是作者难受的点,“瘦骨嶙峋”的形象,“瑟缩”“合着眸子”“怯怯”“缩”“注视”“绝望”这几个动作和神态一下子表现出她和其它两个的不一样之处,作者在写他遇到老奶奶之前,以及在他掏钱又被拉走的整个过程中,老奶奶的神态变化描写非常细致,给了读者很强的代入感。这是第四个技巧——描写细致。
在这三个乞讨者的描写中,作者详细地写了第三个和第一个,略写了第二个。这是因为第一个的出场,可以与后面的老奶奶进行对比,出现反差。第二个的略写是因为前面已经详写,而后面第三个肯定也要详写。详写略写相结合,可以更加突出主题,中心思想明确,而且文章的节奏更加紧凑。这就是第五个技巧——详略得当。
在故事讲完之后,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总有笨蛋施舍愚蠢的善意,为什么总有自作聪明的人恶意揣测每一个人?为什么不能让所有人都笑着站在温暖阳光下,为什么会有人在瓢泼大雨中黯然而泣?什么时候起,我们这个社会变得如此冷漠?”
这几句疑问升华了主题,直接点出这件小事背后是善意、欺骗、冷漠,也就是信任问题。同时运用反问也加强了语气,比简单的陈述句效果更明显。这就是第六个技巧——多种手法。
结尾的“我觉得每个人都应用一腔真诚去对待他人,或许我们应用自己的双臂使这个表面光鲜的都市真正地、从底子里温暖明媚起来。”直接提起了文章的高度,在记叙文中,一定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切记不要模棱两可。
最后用“我心深处,那件小事,真不小。”这句话回应了上文的“那真的只是一件小事吗?我扪心自问。”这就是我们说的首尾呼应。这篇文章从开始到结尾,紧紧地围绕着“小事”,紧扣主题。
记叙文不难写,学好这几个技巧,就是高分作文。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