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育儿 > 正文

我们最该教孩子什么 之 自己吃饭

今天,我们聊聊孩子吃饭的问题,首先和大家看一则由“筷子”引发的新闻事件,结果虽属特例,但过程或许常见:

2016年11月3日,重庆,一普通人家,晚饭中。2岁的希希含着筷子在客厅里跑来跑去,后面紧跟着一边追他一边喂饭的奶奶。

“希希,奶奶要追上了哦!”

听到奶奶说要追上了,希希赶紧加快步伐跑了起来。“当”的一声,他面朝下摔在了地上。

奶奶立即丢下手里的碗,将希希抱了起来。可眼前的一幕险些把奶奶吓晕:筷子插到了希希的嘴巴里面。希希的父母见状,抱着孩子就往医院跑。

医生通过CT片看到,筷子经口腔穿过希希的左侧软颚、扁桃体窝上方,插入体内约12厘米。医生说,所幸筷子没有直接刺伤颈动脉。

11月4日,经过30分钟的手术,筷子终于从希希的口腔中取出。下午2点,手术后的希希苏醒,神智也逐渐清醒。

喂饭,是现在许多家庭里常见的场景。与鼓励孩子自己学习安静地坐着吃饭相比,我们的家长似乎更害怕孩子饿着、孩子把餐桌搞得脏兮兮、孩子吃的慢、孩子营养不良,等等。于是,我们宁愿放弃让孩子学习自己吃饭,而选择哄、追、喂,甚至有些5岁、7岁的孩子家庭还有类似情况发生。

因此,有很多家长与我们咨询:宝宝三岁还不会自己吃饭,四岁宝宝吃两口就不吃了,玩勺子甚至把饭碗打翻,孩子什么时候学筷子比较好,我家小孩很挑食怎么办……这些问题,都不是孩子的问题,孩子成长有每个阶段的特性,他们的学习能力超乎你的想象,包括吃饭这等自我生存技能的学习。其实,有问题的是家长,该学习的是我们大人。

自己吃饭是儿童求知欲和好奇心的表现。从儿童生理、心理发育的过程来看,孩子在一岁以后自我意识开始萌动,会表现出较强的自我独立愿望,比如,走路不让大人扶、吃饭要自己拿着汤匙吃,学者大人的样子拿筷子吃面条,他们不愿得到大人的帮助。正是这种求知欲和好奇心扩展了孩子的认知范围,培养了他们的独立能力。更重要的是,孩子通过自己的行为感到自己具备影响环境的力量,并初步品尝到成功的滋味。一般说来,发育正常的孩子都可以在两岁左右学会自己吃饭,这是他们应该具备的生存能力。

一两岁的孩子由于手眼协调性较差,手部大、小肌肉需要锻炼,刚开始学着吃饭时,常搞得满桌子都是饭菜。这时家长受不了了,尤其是年长的家长,一些家长担心孩子自己吃不饱,另外有一些家长过于急躁,缺乏耐心,甚至对孩子大声训斥,但最终都选择了以“喂”的形式取而代之。殊不知,这样束缚了孩子的探索精神,会使他们产生一种受挫感,日后还可能形成自卑心理。长此以往,孩子习惯了让人喂饭,因为既能吃饱,又不挨骂,日积月累便容易形成依赖性人格。

孩子学习吃饭的过程也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过程。孩子经过自己的努力吃饱了,他会由此产生成就感,会帮助他长大后更自信。即使孩子暂时没有把饭吃下去,他有了失败的体验,也是好事,这样可以增强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将来更好地面对挫折,适应社会。

所以,在小孩子学习自己吃饭这件事儿上,父母要放养,而且要更耐心,更宽容,多给孩子鼓励,让他们做好这件力所能及的事。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不吃饭,不好好吃饭,可以饿一饿。因为这是不好的习惯,要改。与我们相比,国外的家长在这方面则更坚持原则。朋友就曾讲过一个故事:

我去美国朋友家做客,给朋友四岁的儿子带去了一个玩具汽车。孩子很喜欢,饭也没心思吃了。妈妈问他:你确定你吃饱了?孩子回答:饱了。妈妈又说:那一会儿饿了,可不许再吃了。儿子回答:好的。

晚饭后,临睡觉了,孩子可怜巴巴地央求妈妈:妈妈我饿了,我知道错了。可以给我些吃的吗?妈妈断然拒绝:你保证过不再吃的。我们都该遵守诺言。

孩子无奈地睡觉去了。

……

培养孩子自己吃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孩子信守诺言,关键在家长!

家长思塾,与家长朋友携手,陪伴孩子共同成长。

成为家长思塾会员,直面更多教子育儿问题,探讨独家解决方案。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