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正文

苏轼的高考作文《刑赏忠厚之至论》随文详细注释

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历史上最牛的一届科举,在大宋皇都汴梁举行,唐宋八大家中的宋六家此时终于聚首。其时王安石在京任皇家马场总经理。苏洵父子三人来参加考试,苏轼,苏辙与同科的曾巩一起参加了考试。当时欧阳修是主考官,意欲改革文弊,而梅尧臣是副主考。考试结束后梅尧臣将苏轼的文章示以欧阳公,公亦惊叹之。本欲拔擢为第一名,但疑为门人曾巩所作,故置为第二。放榜后,梅尧臣问其文中引“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究竟出自何书?东坡答曰:“想当然耳,何须出处?”盖创意造语,自我作古,何必出自前人?故世人皆服其雄俊。也由此可见苏东坡善读书,善用书,故善于化用典故,自铸伟辞。其文章独步天下,当然与博学善读有关。接下来共同欣赏,这份实至而名未归的“状元卷”。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皆为古代圣王。尧、舜,位列五帝之中。禹、汤、文、武为夏、商、周三代英主。周成王,武王之子;周康王,成王之子,史称“成康之治”。)何其爱民之深,(何其:“多么”“何等”,疑问表示程度。)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君子长者:谓仁慈忠厚有德之人。道:品格,品德。)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指歌颂他、赞美他。咏与歌同义。嗟与叹同义。咏、歌、嗟、叹皆为动词。),所以乐其始,(始:开始,开端。)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哀矜惩创之:谓哀怜他、惩戒他。哀、矜(jīn),怜悯。创,惩罚。哀、矜、惩、创皆为动词。)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吁俞:(xū yú)均为《尚书》中常见之语气词。吁,用于不同意之叹息声。吁:表示不以为然。俞:表示应允。)欢忻惨戚,(欢愉与悲戚。忻,通“欣”。“欢忻”对应“俞之声”,“惨戚”对应“吁之声”。)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指《尚书》。《尚书》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成、康既没,(没:通“殁”,死亡。)穆王立,(穆王:周穆王,名满,昭王之子、康王之孙。以好游玩著称,有《穆天子传》流行于世。)而周道始衰,(周朝以王道得天下,故王道衰微则圣王不出。)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吕侯:一作甫侯,周穆王的司寇(掌刑罚),《尚书》中有《吕刑》篇。祥刑:能使社会趋于祥和的刑法。《吕刑》篇:“(穆王)告尔(指吕侯)祥刑。”祥刑一解,谨慎的用刑。此处祥通“详”,谨慎。)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兹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恻然:怜悯的样子。)故孔子犹有取焉。(指孔子编选《尚书》时收录了《吕刑》篇。)《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谨刑也。(谓奖赏时若有可疑,则依从给予的原则,依然给予奖赏。下句“罚疑从去”句法与此同。出自《汉书·冯野王传》。去,免去、免除。)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皋陶:(gāo yáo)又作“咎陶”“咎繇”,虞舜时为狱官之长。士,官名,掌刑狱。)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三:指多数。)尧曰:“宥之”,三。(宥:(yòu)宽恕、赦免。)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尧任羲和之四子(羲仲、羲权、和仲、和叔)分掌四方诸侯,故云四岳。也有人说是氏族社会后期掌管祭祀和立法的官员。)尧曰:“不可!鲧方命圯族。”(鲧:禹之父,尧时四岳推荐他治水,鲧采用防堵之法,九年无成,后被舜杀死在羽山。鲧方命圮族:指鲧之为人刚愎自用,与众不和,伤人害物。方命,抗命,谓逆命而不从上。圮族,谓败坏其族类。圮,(pǐ)败坏、毁坏。族,类。)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从:听从。)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盖:大概,差不多。)《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语出《尚书·大禹谟》。指罪已定谳,而于法有疑其可轻可重者,则从轻处罚;功已定案,而于法有疑其可轻可重者,则从重行赏。法可以杀、可以不杀者,则与其杀之而害彼之生,宁可姑舍之而自受失刑之责。惟,只。辜,罪。经,常,谓遵守成规定法。失:失职。经,成规。)呜呼!尽之矣!

可以赏,可以无赏,党之过乎仁;过乎仁,(过:越过。)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忍人:残虐不仁之人。恻隐怜人谓慈,反慈为忍。)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是:这种。)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威:威力。施:施加。)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先王:古代帝王。胜:尽。)而爵禄不足以劝也;(劝:劝勉。)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是故:因此。举:皆、都、全。)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相率:一起,一同。)故曰:忠厚之至也!(至:极。)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诗》即《诗经》,此句出自《诗经·小雅·巧言》。谓君子见贤者之言,若喜而纳之,则乱庶几止矣;见谗人之言,若怒而责之,则乱庶几止矣。君子,指在上位者。祉,(zhǐ)福,喜悦。这里指对贤人的进谏而感到高兴,下文的怒是指对谗言而发怒。庶,庶几、差不多。遄,(chuán)快速,往来频繁。已,止。沮,(jǔ)止。)夫君子之已乱,(已乱:制止祸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春秋》:相传是孔子编订,其中蕴含着严格的褒贬取与的大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因:根据。)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苏轼的高考作文《刑赏忠厚之至论》随文详细注释

苏轼的高考作文《刑赏忠厚之至论》随文详细注释

苏轼的高考作文《刑赏忠厚之至论》随文详细注释

苏轼的高考作文《刑赏忠厚之至论》随文详细注释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