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30年前,老师告诉我:动则出汗,那不过是...

30年前,老师告诉我:动则出汗,那不过是“痰”堵住了。我从怀疑,到膜拜,最后青出于蓝胜于蓝,用了整整30年!

翻看了最近几年的临床病例,我发现除了心脑血管患者位居第一之外,多汗的患者也越来越多了。

关于治疗多汗,说真的,西医这一点确实不如中医,这个病你很难找出明确的病因所在。用仪器检查,哪里检查得出来?所以,医生常常给患者开一些提高免疫力的药,再不行,就让患者找中医试试。

对于这件事,我有一段记忆尤深的经历。

那是我刚出师的时候,朋友介绍了一个患者,是个40多岁的女性。她大概是从上一个季度开始,因为一次感冒后,就开始“动则出汗”。

有一回,她在家里洗衣服。仅仅是把要洗好的衣服放进脱水桶的那一边,就让她大汗淋漓,要坐在沙发上歇会,就这浑身已经出满了汗。

经过几次这样微小的“异常”之后,她觉得不对劲了,得去看看。

见过患者,一番辩证之后,我很有信心地开了一张以白术、防风、黄芪为主的配伍,并且告诉患者,按时服用几天就好了。

结果,患者回去一用确实有效,但一停药,就立刻恢复原状。我思考了良久,一看,不行。

走,我带你去找我老师。

老师当时一看了患者的脉象,脉细而弦滑,苔白腻而厚,舌质比较胖大。

于是问她:“你吃饭好不好?”

患者说:不太好,吃多了容易恶心。因为胃里面胀乎乎的,所以不想吃。而且还特别懒,不爱动弹。

老师听完,回头就跟我说:“这是被“痰”堵住了!痰湿中阻,光固表可不行咯”。

我迟疑了几秒,这俩能有什么关系呢?最多也是“心液不足”啊。

老师说:你倒是用心学了,但未学精。

接着,他老人家写了一个配伍:法半夏,茯苓,陈皮,桂枝,白术,生黄芪,防风,炙甘草,生姜,大枣。

结果,药用3剂,出汗减少。7剂之后,患者诸证息平。随诊一年,未复发。

经过老师的提点,我回去琢磨了许久,总算是悟明白了。我现在把这个经验说给你。

正如老师所说,这是典型的痰湿中阻所致多汗。

我们怎么知道患者有痰湿中阻的问题?

从舌脉和其他的表现来看,脉弦滑,为痰饮之象,舌苔白厚而腻,为痰湿上蒸于舌。食后欲呕、食欲不振、身体倦怠,这都是脾虚湿盛,痰湿中阻之象。

那这样为什么会造成多汗?

这个不难理解。我们人体有营卫之气,管内的叫营气,管表的叫卫气。卫气,能固护腠理毛孔,使人不易出汗。卫气从哪来?脾胃。脾胃是营卫二气的生化之源。

患者现在脾虚湿盛,卫气不能很好地化生,所以即便是化生出来一点,也会因为湿邪阻滞而不能顺利到达体表,所以肌表失去固护,就爱出汗。

我在前期,用固表实卫气的药来调,只能短时有效,无法治本。因为痰湿中阻的问题依然在啊,源头并没有切断啊,所以要不了多久,卫气不能升发于肌表的问题就会显现出来,故而停药之后就复发。

那怎么解决呢?

一方面,实卫固表,这是必须的。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清散脾胃痰湿。

这张方子里,半夏、茯苓、陈皮、桂枝来健脾温阳除湿。

黄芪、防风、白术来健脾固表祛风。

配合生姜、大枣来固护气血生化之源。这不就简单的多了!

临床这么多年,每一次在诊断的时候,想起老师曾经一句话,一个表情就饿能让我对辩证的思路更加确切,也是老师的这份情,让我至今治疗此类患者数千例。

就像我们生活中,很多身体偏胖的人,就特别爱出汗,多动一点点或气温稍微高一点,他就受不了,大汗淋漓。

对于,这样的人,就像前面所说的,往往可能感觉恶心、欲呕、吃不下东西、四肢倦怠,伴随舌苔白厚而腻等问题。正确的做法,就要健脾化湿。我提到的配伍,是个解决方案,但是大家更应该注重平时自我调养。

翻看着行医笔记,这张方子我写的非常醒目,因为我用它来缅怀已故的恩师,同时也激励我自己,身而为医,不就扬名内外,也不久荣华富贵,我只希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就如恩师一样,给了患者,可以很骄傲的说:从未愧对患者,从未愧对这身白衣服。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