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这样读书就够了》| 未经过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

原创舒非2021-09-18 12:51



这本书是朋友推荐的,看到书名时并不是很吸引我,但翻开一读,别有一番天地,真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如何读书是门大学问。
这是一个全民知识焦虑的时代,每个人都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可是你真的会学习吗?
本书作者赵周是拆书帮创始人,分享的主题是教大家如何有效阅读,如果拆书?
重要的是拆书能否为我创造价值、解决问题。书中举例,一位结婚5年的妻子,拉着丈夫一起拆读《婚姻的意义》和《幸福的婚姻》,重新认识了两人之间问题的本质,共同讨论具体该如何行动,直接挽救了自己的婚姻。
不破不能立,不拆不成器。

有效学习五大公理:

1.自我导向 2.关联经验 3.强调实践 4.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 5.内在驱动 拆书法就是建立在这五大公理基础上。
读书之前应该先确认自己的目的,然后选择不同的书,有些书读来是为了解决问题的或提升能力的,我们称为“致用类阅读”。
读数理化可以益智,读文史哲可以怡情,读研究生课程可以掌握科学方法...我们要适合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
读书到底有用还是无用,关键在于学习者是否具备使学习有用的能力。无论能力谱系多么复杂,有一项能力最特殊,即学习能力,因为学习能力是元能力--关于能力的能力。


作者说,我可以理解人们常抱怨肉价太高,但越来越不理解有人抱怨书价太高。在这个通膨犹如脱缰野马的时代,收益率最高的投资应该就是提升自己的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性价比最高的商品就是图书,尤其是致用类图书。
知识值多少钱?
200年前亚当斯密提出一个问题:为何水很便宜,而钻石那么贵?大家可以深思一下,这涉及到边际决策。
从任何一本30元左右的致用类图书中,你可以得到与一场3万元的培训课同等的价值。培训和图书所包括的核心知识是一摸一样的,只是精心设计的现场培训往往比自己阅读更有效,是因为现场培训促进“内化”。

这里有个公式:

图书=核心知识+书面表达 培训=核心知识+口头表达+X 这个X价值多少? 等于参加培训和购买图书的差价。
为何X这么宝贵?因为x真正帮助学习者把核心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这个X就是approrriation,即内化。
然而核心知识未必一定要从培训师口中得来,一样可以通过图书得到,只要我们善于反思、知道规划应用以及会实际演练即可。我们都知道有些人,例如张瑞敏,自己读书就能达到和参加培训一样的效果。
这样的的学习形式叫:▼拆书法的R I A 现场学习 ▼ R: reading 阅读拆页 I:interpretation 讲解引导 A:appropriation 拆为己用
知识付费是不是一个新的风口?这是一个新问题。
花钱买了却不听不看的大有人在,且这一人群比例在持续上升,在当下这个变幻莫测、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人们都不知道自己将何去何从,于是内心满是知识恐慌,这时候,每当有人包装出一个“你必须关注的未来”或“成功之道”时,人们就忙不迭的去一探究竟。
请看看自己家中的书柜:有多少书是买来没有看完的 ?有多少次你拿起一本书却又半途而废?又有多少次心怀愧疚?没时间、没精力、记不住、学不下去等都是老问题。包括我们上各种线上线上培训课程,都还是所谓: “听听激动、想想感动、回去不动” 。
作者在教育培训实践中总结下来的经验是:职场人学习效果的瓶颈不在于“教”,而是“学”。
以上4类伪学习,看看你有没有中招: 1)追逐各类干货; 2)追捧各类大神,想当然以为听了牛人分享,自己就成为牛人; 3)崇拜各类新知; 4)沉迷于不解决实际问题的努力;
04:46 #一周一本书#视频分享

那么,我们该怎样实现真正的成长呢?
1. 是否有足够的学习能力,能够拆为己用,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行实即是行,行至明觉精察处即是知”;要做一个有梦想的行动家; 2.是否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反求诸己,触类旁通,不断升级,成为专家;
渣打银行高级经济学家格林有一项研究,根据他的计算,1个中国年等于4个美国年,换句话说,中国人的变化速度是美国人的4倍,那么如何才可以在如此疯狂变化中生存? 答案是,你的学习能力应该是美国人的4倍。
有两类学习法,一类是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另一类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学习,希望通过阅读本书,能够判断你自己属于哪一类学习者。
避免逛街式学习,在学什么的课题选择上实现自我导向的关键是:识别自己的核心能力,找到与目标岗位要求的能力之间的差距,有针对性的选择学习课题,强化自己相应的核心能力。

著名教育家克丽缇克斯曾说:经验本身有价值吗?并非如此--- 真正有价值的是在对经验进行反思之后的智力发展。有效学习来自有效反思,而非积极的经验。

同样,阅读本身不能创造价值,理解和记忆只是都不能创造价值。改变行为才有可能创造价值,并且改变行为只发生在将读来或听来的知识内化和反思之后。 比答案更重要的是不断的深化和思考自己的提问。 这里提到的反思即觉察。 在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本书都有许多你能学习的知识,但其中也有相当多的知识是你不需要学的。所以价值多少与读的多少没有关系,读的少而精往往更可能去应用.


书中把学习者的学习技能分3个进阶,分别是: 初级学习者、高级学习者和学习促进者 ,你是哪一类学习者?
01 初级学习者 初级学习者属于原始人的学习状态,把书当权威;

02 高级学习者 高级学习者已经学会不对书负责,而只负责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升能力,高级学习者拥抱新知,但不轻信,他们会分析和整理接受到的信息,把遇到的问题当作成长机会,追问和反思真正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只有你了解了问题,才能真正理解答案。扼杀问题的最大凶手是什么?不是粗暴的打断,而是给正确答案。爱因斯坦说“如果我有1个小时来解决问题,我会花55分钟去思考问题本身,5分钟去思考解决方案”。
高级学习者在阅读中常常提问,如“管理哲学之父”查尔斯汉迪所言: 重要的是我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将推理用于个人生活 。他称苏格拉底是个伟大的质疑者,不停的提出问题、探索潜在的假设。苏格拉底说过一句话“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经验是重要的学习资源,但若不加以“明觉精察”,经验不可能变成智慧。汉迪把这个方法内化和应用到工作中,他说:我们不提供建议,只是不停的问为什么,这有助于人们澄清自己的观点,这是我从苏格拉底那里学来的。
向人推荐产品或服务,重要的不是说的精彩,而是问的巧妙,通过提问,让客户自己想到问题有多严重,让客户自己问你能怎么解决?相较于被告知的事情,人们更在意自己想到的事情,做销售时请不断思考一个问题“客户打底为什么要买你的东西?”(即教练式提问)



03 学习促进者 高级学习者能“治自己的病”,而学习促进者还可以“救人”。畅销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说:“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教会别人,因此,我很肯定我比学生们学到的东西更多”。 “

他列出的7个习惯是:

1、积极主动

2、以终为始 3、要事第一 4、双赢思维 5、知彼解己 6、统合综效 7、不断更新 ”
其实知易行难,知道知识很容易,将其转化为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是困难的。 教练、培训师、拆书家和主导者 都算是学习促进者。


书中提到一个很重要的学习法: 便签学习法 。
便签学习法会暴露出你在学习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有些意识或许你从未意识到,却严重制约了你内化应用知识的能力,例如请你规划应用时,你写下的却是决心和感慨。我们习惯表决行和发感慨,多过真实的应用与行动。
感慨发多了,会把自己活成“智者”,整个人鸡汤化,往往把感动当行动,还误以为自己领悟力很强。什么是“鸡汤”?让你觉得无聊就是鸡汤,你觉得对的就不是鸡汤。什么是有用的东西?具体的行动或让你觉得有收获的具体观点,作者把对学习最有价值最有效的方法归纳为3个便签,即: A1 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A2 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A3 目标与行动


我们要善于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没有体系的人,要么听风是风听雨是雨,要么针插不进,水泼不进。有知识体系的人则可以实现思维方式升级,拥有成为专家的方法论。
在中国企业界,大家公认知识管理投入最大、成效最明显的是华为。职场人需要有聚沙成塔式的知识管理,如果只把书读一遍,根本无法把握书中体系,因为记不住,读书在两周之后的记忆力只有10%。若非由内在驱动而搭建的知识体系,在实践中很可能不堪一击。
要真正完全拥有一本书,必须把这本书变成你的一部分才行,而要让你成为书的一部分最好的方式是将书的内容写下来。写作是非常高效的主动学习,尤其有助于强化知识体系中前因后果的梳理。而关于写作最重要的建议是: 现在就开始写,尽可能多写。


真正改变很难,我们并非强迫自己不能做什么,而是建立一个新的习惯去代替它,例如晚上睡前不刷手机的习惯由睡前看半小时书或打坐30分钟代替。
管理要管什么?一般人会说管人管事。而“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者先管时间。请问大家,有多少人在使用某种形式的代办事项清单?
拆书学院搭建了一个针对职场人的训练体系,分为3项修炼: 首先清晰梦想、其次赋予能力、最后是释放能量以及在共同成长的社群中不断汲取和强化成长的能量。
全面评估一个人看3个方面:智商、性格、情商。智商和性格较难改变,而情商可以塑造。 情商对一个人的成功有多大影响? 最好的方法是专注于能获得最佳结果的方向努力,情商与收入紧密挂钩,情商指数每高出1分,年收入就会增加1300美元。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