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深度认识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很有名气,但凡小孩子脾胃不好的时候,医生都会想到它,它来源于伤寒论。

其实,小建中汤的药物组成很简单,只有5种中药,而且是很常见的,奇怪的是,它竟然是桂枝汤里的药,只是把芍药的剂量调整了一下。学过中医的都知道,桂枝汤是用于太阳中风,出虚汗怕风的一种虚人外感症状,仅仅是把其中的芍药放多点,就变成了重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调理脾胃的一个名方,不得不让人感叹中医之伟大,佩服古人对中药药性把握的娴熟。下面先将桂枝汤与小建中汤在药物组成与剂量上作个对比。

方剂 桂枝 芍药 生姜 甘草 大枣 胶饴 功效
桂枝汤 三两 三两 三两 二两 十二枚

解肌发表调和阴阳

小建中汤
三两 六两 三两 二两 十二枚 一升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将桂枝汤的芍药剂量增加一倍,再加点胶饴(就是饴糖,有的医家干脆使用麦芽糖)就变成了小建中汤,不由得让人对芍药这味药产生好奇,为什么要调整芍药呢?本人曾将芍药比作,对它赞赏有加,因为它不但开的花很美丽,还是良药。

早在神农时代,人们就发现了白芍的止痛作用,《神农本草经》记载,白芍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没有记载有毒。但经方家倪海厦所注的本草经记载有小毒。经查证,清代顾观光版《神农本草经》无“有小毒”记载,现代的中国药典也无记载。也未见现代药理学分析白芍有毒的报告。说白芍有小毒的要么就是传抄的笔误,要么就是胡说。

伤寒论中用白芍来缓急的论述很多,如有名的去杖汤(即伤寒论里的芍药甘草汤),张仲景用在什么地方?就是用在人如果昏厥后,手脚发生挛急,醒了发后还不能伸展自如的,就是用这个汤来缓解的,后来有的医家把它用到的抽筋的事情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所以甘草与白芍这二个药,一个甘缓,一个救急痛,二者配合,效果很好,才让人起了个“去杖汤”之美名。所以在碰到腹中急痛的问题,张仲景就重用的白芍为主药。 这就是小建中汤最初的组方方向。

那么小建中汤,顾名思议就是围绕重建中元之土而言,小即力度不需要很强,建者,唯土才言建,就是建立筑牢之意,也是重建之义,中即中土,即脾胃,人体的脾胃在中医也叫中土。要建中必然要平衡阴阳,就像建一个房子一样要讲究承重的平衡,在人体而言显然就是要平衡各方面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太多,不能一一而论,唯有从阴阳大角度去统管。也就是说,建中就在平衡阴阳的基础上,加强脾胃的运转,而小建中呢就是不需要大动干戈的做。

所以在使用药物的考量上,桂枝汤是非常合适的首先。其本身就是调和阴阳的典范,只是它的在调和阴阳的情况下,其药力方向的重点是解肌,那么能不能把这个力量的方向给调过来,让它的重点在朝着“建中”的方向呢,答案是肯定的。就是在芍药上做文章。因为桂枝汤组方时本身就是用芍药为制衡桂枝的力度,如果再把芍药的力量加强一点,那么就不会朝着解肌的方向,而是变成温中了。

这么做也符合中医学家的实践认识。中医有观点认为白芍是酸的,酸的东西都有收敛作用。收是收缩,收回的意思,敛是向内收,向下收的意思。白芍的酸性首先决定了它的药力作用方向是向内向下的。那么这个收敛,收的是什么?中医里讲的是敛阴。阴的意思很宽广,包括了血液津液等。要敛的东西就是它们。白芍春天开花,又春天三月三左右采根入药,应春天肝木之气而生,味酸能制肝气之的亢,所以唐容川讲,白芍为春之花,而根微酸,故主能敛肝木,降火行血。苦性较轻,故白芍只微降,大黄则降力大。味苦能泻血,其色白,故又能行气分之水。这是中药学家对白芍最详的注解了。经方家倪海厦说白芍芍力作用于心脏静脉。能加强静脉血液向心脏回流。这种观察貌似白芍在人体收敛作用的具体生理表现。从这个方面看,白芍的收敛又不仅仅是收缩的含义。而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白芍确实有镇痛作用。这与中医医家所讲的收敛药性相呼应。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张仲景要在桂枝汤上做手脚,把它巧妙地变成小建中汤了。下面看一下它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1、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3、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小建中汤主之。(金匮条文)

不难看出,小建中汤用于中气虚寒,营卫不调,阴阳不和,或土虚木乘所致的虚劳里急腹痛,心悸虚烦,衄血吐血、面色萎黄,遗精。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低热等病,因如上所述者。这个汤是甜的,小孩子不会怕吃,而且调理脾胃,所以一些医生对肠胃不好的小孩子喜欢根据辨证用它进行加减 。

煮这个汤的时候,张仲景是按上面的剂量一起煮,用7碗水煮成3碗水,然后把药渣去掉,最后加入饴糖,等它融了,就可以喝了,一次温服一碗,一天三次。注意,有呕的情况下,是不能使用这个汤的,张仲景说,就是因为它是甜。为什么呕的情况下为能吃甘甜的东西,主要的呕这种情况是因为中焦有湿或中焦阳气大虚而不纳,小建中汤这种甜腻之物会适得其反。所以脾胃不好有多种情况,不是全部都可以吃小建中汤。比如呕逆腹泻。

下面附几个医案来开阔思维:

①虚劳《吴鞠通医案》:施某,20岁,形寒而六脉弦细,时而身热,先天不足,与诸虚不足小建中法,白芍六钱、炙甘草三钱、生姜四钱、桂枝四钱、胶饴一两(去滓后化入)、大枣(去核)四枚,煮三杯,分三次服。服六十剂后,诸皆见效,阳虽转而虚未复,于前方内减姜、桂之半,加柔药(大生地、麦冬、五味子)兼与护阴。

②腹痛《经方实验录》:王某,腹痛喜按,痛时自觉有寒气自上下迫,脉虚弦,微恶寒,此为肝乘脾,小建中汤主之,川桂枝三钱、大白芍六钱、生草二钱、生姜五片、大枣十二枚、饴糖一两。

③吐血《吴鞠通医案》:胡某,31岁,劳伤吐血,汗多足麻,六脉弦细不数,小建中汤主之,白芍六钱,甘草(炙)三钱,生姜五钱,桂枝四钱,胶饴(后入)一两,大枣(去核)三枚,煮三杯,去滓后,将胶饴化入,上火二三沸,搅合匀,分三次服。服七剂后,汗减,足麻愈,食少。再服七剂后,诸症皆愈,惟咳嗽未止,于原方中加云苓、半夏而愈。

④咳嗽《临证指南医案》:某,色白肌柔,气分不足,风温上受而咳,病固轻浅,无如羌、防辛温,膏、知沉寒,药重己过病所,阳伤背寒,胃伤减谷,病恙仍若,身体先惫,小建中汤主之。

⑤黄疸《湖南中医杂志》(1987;5:30):资某,男,58岁,患黄疸一年余,面部及肌肤发黄、色淡暗晦,巩膜微黄而暗滞,四肢软弱乏力、心悸短气,语言低微,纳呆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濡细,实验室诊断:溶血性黄疸。乃脾虚失运,气血不能正常化生所致。治予温中补虚,益气生血,处方:桂枝9g,白芍12g,炙甘草9g,大枣20枚,生姜3片,黄耆30g,当归6g,水煎去滓取汁,纳饴糖120g口服,每日一剂,服20余剂后诸症悉除。

⑥小儿尿频《千家妙方》:孙某,女,4岁,尿频月余,一日几十次,每次量少,喜甜食,食量不大。发育一般,较瘦,神情不活泼,面色稍苍黄,腹部较紧张。诊为中气不足,脾胃虚弱,予小建中汤。十剂后,尿频好转,每日减至二十多次,面色转红。继服原方加黄耆七剂后,尿频愈,每昼夜小便仅十次左右,食量增,面色红润,体力增强,活泼,较前体胖。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