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事 > 正文

杨柱才:周敦颐的江西情结

——访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杨柱才

【人物简介】杨柱才,男,1966年出生,江西高安人。1987年、1990年分别取得江西大学哲学学士、哲学硕士,1996年取得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为南昌大学江右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主任,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江西省国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周敦颐年轻时经历坎坷,他的父亲周辅成曾在湖北黄岗当县尉,大中祥符八年(1015)举进士后,升为桂岭县令。在桂岭任职一年多,便辞职归隐。周敦颐十五岁那年,父亲周辅成去世,家庭顶梁柱轰然倒塌。母亲郑氏没有办法,只好带着周敦颐北上汴京,也就是现在的开封,投奔周敦颐的舅舅龙图阁大学士郑向。郑向做过三司户部判官、度支员外郎、为盐铁判官、两浙转运副使、兵部郎中、提点诸司库务等官职,他十分喜欢周敦颐,视同儿子。

古代的官职有两种途径可以获得,一是参加科举考试,二是通过封荫。郑向把这个机会给了外甥,让他走向社会。这次封荫,周敦颐得到的职位是试将作监主薄。“将作监”是主管祭器的机构。这一机构事闲权小,但因事关重大,仍然属于正式的国家机构序列。而试将作监主薄,即处于试用期的将作主薄,或者说将作监的试用主薄。得到试将作监主薄的职位,表明周敦颐从此开始了官场生活。

在江西呆了十四年

尽管周敦颐不是江西人,但他在江西任职时间较长,与江西关系密切,心里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江西情结。

周敦颐江西活动可以分作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他二十三四岁那年,也就是仁宗康定元年(1040),周敦颐由吏部调洪州分宁县(今江西修水)任主簿。庆历元年(1041)到任。后来,兼管袁州(今江西宜春)卢溪镇代理市征局事务,管收税。过了两年,也就是庆历四年(1044),调任南安军司理参军。也是干了两年,就调任湖南郴州县令,离开江西。第二个阶段:在他三十七岁时(1054年),以大理寺丞身份改知洪州南昌。呆了两年,离开南昌,以太子中舍签书的头衔去了合州(今四川合川)。第三阶段:嘉祐六年(1061),44岁的周敦颐以国子监博士通判虔州(今江西赣州)。赴任虔州途中,于庐山创建游濂溪书堂。治平元年(1064)冬,调任永州通判。第四个阶段:熙宁四年(1071),54岁的他由提点广南东路刑狱调任南康军。是年冬,以多病为由,请求解职。次年,周敦颐回到庐山濂溪书堂。开始退隐生活。在庐山大约生活近两年,就去世了,享年57岁。

周敦颐前后在江西任职或隐居了14年,约占生命的四分之一。可以说,他的仕宦始于江西,也终于江西。

在卢溪管收税时,他特别喜欢跟文学人士打交道,在官府讲当代诗词,展现了特有的讲学才能。他曾慨叹江左律詩之工,因为江西一带写律诗的人多,而且颇有声誉。周敦颐在江西讲学多年,对江西的文化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官场赢得好口碑

无论是在江西任职,还是在四川、湖南、广东等地,周敦颐都俭朴淡泊、勤政为民,特别是他刚正不阿,敢于坚持真理,不仅在官场上赢得了好口碑,在老百姓之中,也树立起崇高威望。。

周敦颐在南昌当知县时,有一次突然病倒了,是急性病闭气,也就是我们今天的休克。朋友潘兴嗣等人闻讯后,立即赶来看望。他们探了探周敦颐的鼻息,发现没有气了。于是与周敦颐的随从周通商量,准备为他料理后事。在寓所检查周敦颐的物品时,发现只有一个旧木箱子。打开一看,里面除了一些书籍和几件衣服外,存的钱只有几十文,即几十个铜板。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平时没有回家的路费,因为他把钱用于办学和资助家乡的亲人了。

古往今来,官场上的人一般都会迁就上司,怕掉了饭碗,而周敦颐不这么看。他还为了挽救人命不惜顶撞自己的顶头上司王逵。王逵是南安军转运使,周敦颐是司理参军。当时,南安监狱有一个囚犯,王逵准备将他杀了。周敦颐仔细看了案卷之后,认为是错判,罪犯不该杀。几个同僚也清楚,但慑于王的霸道,谁也不敢提意见。于是,周敦挺身而出,反对将这个囚犯判处死刑。王逵不同意,坚持要杀罪犯。周敦颐马上写了一份辞职报告,连同自己的任命书及印信,一起呈交王逵,并说:“如果你坚持要杀他,我就辞职不干了。”王逵开始很生气,后来生疑,于是彻查,发现周敦颐是对的,于是采纳他的意见。后来,还经常向上级推荐周敦颐。

周敦颐为虔州通判时,赵抃是知州。由于误听小人之言,赵抃曾对周敦颐不冷不热。后来,他从一些好友口中得知周敦颐勤政爱民,清正廉洁,是一位深得民心的好官。特别是周敦颐任南安司里参军时顶撞自己的顶头上司王逵,任郴县县令时为知州李初平讲学并承办其丧事等情况,赵抃触动很大。通过一段时间的考察,赵抃终于确定周敦颐是一位德才兼备的人,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他拉着周敦颐的手说:“我差点失去结交你这样一位好朋友了。”

有一次,周敦颐下县巡查。虔州城里发生大火,烧毁民房千余间。发生这样重大的突发事件,作为主持虔州政务工作的长官,无论如何是要承担责任的。这样一来,他被移调永州。

因为周敦颐时时刻刻为人正直,为官勤廉,加上勤学,所以,黄庭坚后来对他的评价是“光风霁月”。

以崇高的思想境界引导弟子

周敦颐为南安司理参军时,收了两个弟子:程颢,程颐,后来“洛学”的开创人,世称“二程”。当时,二程的父亲程珦为兴国县知县,他带着年仅13岁的程颢、12岁的程颐一起到兴国赴任。由于在兴国颇有政绩,从而代理南安军,成为周敦颐的上司。经过一段时间交往,程珦认为周敦颐是“知道者”。道,比一般的学问还要高一个层次。道,就是有自己的思想、见解,看问题深入、透彻,而且要接得上孔孟之道的精髓。程珦请周敦颐收自己的两个儿子程颢与程颐为弟子。

周敦颐在处理公务之外,指导程颢、程颐探讨最多的问题就是“寻孔颜之乐,所乐何事”。他对二程要求很高,常给他们讲孔子与颜回的故事。孔子十分欣赏他的得意门生颜回,称赞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思是说,颜回平时的生活,不过是一盒饭,一瓢水,住在破旧的巷子里,别人禁不住那种忧愁,但颜回却能自得其乐而不动摇,颜回真是有贤德的人呵!

在周敦颐看来,孔子与颜回常讲的快乐就是心底涌出来的快乐,因此他要二程思考:孔颜之乐是一种什么样的乐。二程开始也不知道什么,过了几年,等他们到了十八九岁时,就有了彻悟。程颢说:“闻汝南周茂叔论道,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程颢说:“自再见周茂叔之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其实,“吟风弄月”之乐和“吾与点也”的境界,也就是心灵上的洒脱。程颢后来常把“吾与点也”的意境看作圣贤气象,要学着体会这种精神气象。

二程在周子那里均有收获。周子以崇高的思想境界引导弟子,将二程培养成大家,二人后来反复提起他们年少求学的情景,可见周子对他们的影响。冯友兰说,周敦颐对二程追寻孔颜之乐的教导,足可以决定他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了。可以说,正是有了程颢、程颐兄弟在学术界的重大建树和影响,才有了周敦颐学术思想的发扬光大。

终老江西的真正原因

  熙宁四年(1071)正月初九,周敦颐出任广南东路提点刑狱,他在任职时所办的最为突出的事,就是禁止了官员垄断端溪砚石的开采,也就查处端州知州杜咨垄断整个砚石开采事件。就在竭尽全力工作之际,他突然病倒了。开始发寒,四肢冰冷,接着高烧,大汗淋漓,恶心呕吐,头昏脑胀。经过治疗,病情稍好后,收到了润州(今江苏镇江)丹徒县一位朋友给来信,告诉他母亲的墓庐遭水浸袭。这个消息,对周敦颐震动很大。自己身体状况不好,不能适应广东的气候,更有母亲墓庐被水浸袭,促使周敦颐决心离开广东。于是,横下一条心,向朝廷请求调任南康军知军。朝廷收到周敦颐的请调奏章后,考虑到周敦颐的实际情况,加上当时南康知军出缺,很快批准了他的请求。

到了南康以后,周敦颐办理了接交手续,工作了很短一段同时间,就着手母亲迁坟事宜。他带病去润州,将母亲棺木由润州迁到庐山脚下葬筑坟。完成此事后,周敦颐想到自己已是五十六岁的老人了,于是向朝廷写下了请求因病退休的奏章。获准后,他办好各项移交手续,安顿好随从,就回到庐山莲花峰下的濂溪书堂,开始了为期约两年的隐居生活。他在庐山之麓的莲花峰下传道授业直到熙宁六年(1073)六月初七去世。

关于周敦颐选择终老江西的真正原因,我想大概有三个:一方面他喜欢庐山,早就选择在庐山脚下办学;二方面他是个大孝子,生前表示要跟母亲葬在一起;第三,他生前把钱用在办学和资助亲友上,自己身边没有盘缠。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周敦颐有很多事迹和精神值得我们今天的人来缅怀与弘扬,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