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咳病证名。①因肺经病变,咳喘有声,甚则唾血之证。《素问·咳论》:“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因寒所致者,用麻黄汤;肺虚有火者,用泻白一物汤、人参补肺汤。参见肺经咳嗽条。②十咳之一。《诸病源候论·咳嗽病诸候》:“七日肺咳。咳而引颈项而唾涎沫是也。”参见十咳、咳嗽条。>>>
相关文献:肺咳 病证名。 ①因肺经病变,咳喘有声,甚则唾血之证。《素问·咳论》:“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因寒所致者,用麻黄汤;肺虚有火者,用泻白一物汤、人参补肺汤。参见肺经咳嗽条。 ②十咳之一。《诸病源候论·咳嗽病诸候》:“七日肺咳。咳
·咳嗽》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肝火犯肺乃肝失条达,气郁化火,气火循经上逆犯肺,即木火刑金之咳,治宜清肝泻肺,化痰止咳,教科书中主张用黛哈散合黄芩泻白散主之,笔者则采用前人的抑肝泻肺汤治之,方中柴胡性味苦辛而微寒,入肝胆二经,能舒
水日为吸干,肝阳吸引肾阴 ,此之谓也。且肺为肾母,子虚必盗母气,不特金不制木,而木反得侮金。肝阳上升,冲心 为烦,冲肺为咳,脉大不敛,舌见黄苔,要皆阳亢阴亏之所使然。所幸寝食如常,别无兼证 。议以滋肾生肝,保金化液,辛温刚愎,似非所宜。复
五味子皮肉甘酸,核中辛苦总有咸 故云五味,强阴涤热,逐冷止嗽。 小青龙收逆气安肺; 真武汤理咳逆散水。 杏仁甘苦性温有毒 润大肠风闭便难,解肌表时行头痛,利胸中气逆心下烦热。 麻黄汤散寒; 陷胸丸泄满;
十咳 十种咳病。指风咳、寒咳、支咳、肝咳、心咳、脾咳、肺咳、肾咳、胆咳、厥阴咳。见《备急千金要方·咳嗽》。具体证候详见各条。 作者:
。因肺经病变所致的咳嗽。又称肺咳。 ①风寒束肺之实咳。《不居集》卷十五:“肺经咳嗽,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麻黄汤主之。” ②真阴不足,肺脾素燥,劳伤或七情动火伤肺所致的咳嗽。《症因脉治·内伤咳嗽》:“肺经咳嗽之症,气急喘咳,痛
大肠咳 病证名。咳而大便失禁。见《素问·咳论》:“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治以赤古脂禹余粮汤、桃花散;或补中益气汤去升麻,加桔梗;或用回风养脏汤等方。 作者:
经曰人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为泄为痛凡咳嗽五脏六腑皆有之惟肺先受邪盖肺主气合 于皮 愈而 肺咳 真 人所谓 感邪恶 气所以 蜈蚣外 黄安息 不及以 《鸡峰普济方》 宋 张锐 公元960-1279年
风关如水字主惊风入肺咳嗽面赤 气关如水字膈上有涎并虚积伤滞 命关如水字主惊风疳极候 《医方集宜》 明 丁毅 公元1368-1644年
令人咳非独肺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之 咳久乃移于六腑 本文腑脏咳状见后汤液方下 按咳论五脏六腑千金方又引心主咳然则十二经皆有咳证也 千金方曰论云有风咳有寒咳有肝咳有心咳有脾咳有肺咳有肾咳有胆咳有厥阴咳有肢咳十 咳之
人参白虎汤治咳而身热脉虚发渴 东垣清暑益气汤治中暑身热自汗咳而脉虚 局方黄连香薷饮治暑热乘肺咳而脉洪(方并见暑门) 按暑嗽亦自病本不一姑录此三方可见治例轻重亦殊如消暑丸亦其法也(方见暑门) 《玉机微义》 元明 徐彦纯 公元
咳者,肺证也。有邪在皮毛而为肺咳者,有五脏受邪,各传与之肺而为咳者。此外因之咳也。有寒饮 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而咳者;有脏腑之郁热,上蒸于肺而为咳者。此内因之咳也。盖肺者,五 脏之长也,轻清而华盖于上,是以脏腑之病,皆能上传于肺
《素问·咳论》帝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皮毛者,肺之合也, 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 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
冷水嗽 病证名。饮冷伤肺所致的咳嗽。《不居集》卷十五:“冷水嗽,有饮冷水太过,伤肺致嗽,俗谓之凑肺,宜紫苑饮。”参见凑肺咳嗽条。 作者:
,累及于肺所致。《医学三字经·咳嗽》:“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也。”外感以祛邪宣肺为主,内伤以调理脏腑、气血为主。按病邪分,有伤风咳嗽、风寒咳嗽、伤燥咳嗽、燥热咳嗽、痰饮咳嗽、风热嗽、热嗽、时行嗽、寒嗽、湿咳、暑咳、火咳、食咳等;按脏
味苦,无毒。主肺咳上气,行五脏,令百病不起。一名玉箫,一名箭悍。叶如小竹, 根黄皮白。生山陵。三月、四月采根,曝干。 《证类本草》 宋 唐慎微 公元960-1279年
味苦,无毒。主肺咳上气,行五脏,令百病不起。一名玉箫,一名箭悍。叶如小竹,根 黄白皮。生山陵。三、四月 采根,曝干。 《新修本草》 唐 苏敬等20余人编写 公元659年
味苦,无毒。主治肺咳上气,行五脏,令百病不起。一名王萧,一名箭悍。叶如小竹 根黄白皮。生山陵。三月、四月采根,曝干。 《名医别录》 魏晋 陶弘景 公元220-450年
味苦,无毒。主肺咳上气,行五脏,令百病不起。一名玉箫,一名箭悍。叶如小竹,根 黄皮白,生山陵,三月四月采根,曝干。 《千金翼方》 唐·开耀二年 孙思邈 公元682年
,名为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则长虫出。忧伤肺者,咳而喘 息有声,甚则唾血,名为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恐伤肾者,咳而 腰背相引痛,甚则咳涎,名为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
虚损、气喘之异。咳有心肝、脾、肾、肺之分。治当知其因。审所属。则 咳嗽止。而胎自安矣。 肺咳则喘息有声。甚者唾血。(肺藏气而应息。故喘息有声。肝络逆。故吐血。) 心咳心痛。喉仲介介如梗状。甚者咽肿喉痹。(小肠失气。) 肝咳则两胁下痛。甚至
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仲介介如梗 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下痛,阴 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喘咳,痛引缺盆,右胁下洒淅恶寒,或右臂筋吊痛,痰咯难出 ,或吐白涎,口燥声嘶,此肺咳之症也。肺咳不已,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则遗矢粪水也。 【肺经咳嗽之因】或真阴不足,劳伤火动;或肺脾素燥,不慎辛热炙;或恼怒 思虑忧愁动火,三者皆能伤其肺金
而呕,甚则长虫出是也。胆咳之状,咳而呕胆汁是也。大肠咳之状。咳而遗失是也。小肠咳 之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是也,膀胱咳之状。咳而遗溺是也。至于三焦之咳,则咳而腹 满不欲食饮。使人多涕唾而面目浮肿。又有所谓十咳者。其证虽各不同,要之不离
禀气于肺,肺感微寒则咳嗽也。寒搏于气,气聚还肺,而邪有动息。邪动则气奔 逆上,气上则五脏伤动,动于胃气者,则胃气逆而呕吐也。此是肺咳连滞,气动于胃而呕吐 者也。 又有季夏脾王之时,而脾气虚不能王,有寒气伤之而咳嗽,谓之脾咳。其状,咳则右胁
千金方曰。寒咳。肝咳。刺足太冲。心咳。刺手神门。脾咳。刺足太白。肺咳。刺手太 渊。 有心主而无三焦。然已发其秘矣。惜乎胃、大小肠、膀胱咳及针治。皆略之而不议。千金云 。咳者。灸两乳下黑白际。各数十壮即瘥。又以蒲当乳头周匝围身。令前
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 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 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
伤肺而致咳。”因此,临床治疗咳证,应当分辨病因,据因论治。 咳证的分类 由于脏腑相关,表里相合,故肺咳可涉及五脏、六腑,反之,五脏六腑有病亦可涉及于肺而为咳,所以有五脏咳、六腑咳之分。 五脏咳 《素问·咳论
则咳逆。此五脏之咳也。 五脏咳久不已,传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之状,咳而遗 屎。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之状,咳而失气,与咳俱
寒咳 病名。十咳之一。《素问·咳论》在分析诸因中有“肺寒”之说,认为:“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除寒饮食外,外感寒邪致咳,亦属常见病因,参见咳嗽、外感咳嗽、寒嗽条。 作者:
咳的总称。 ①上气嗽、饮嗽、燥嗽、冷嗽、邪嗽。见《外台秘要》卷九引《深师》。 ②气嗽、痹嗽、燥嗽、邪嗽、冷嗽。见《外台秘要》卷九引《古今录验》。 ③上气嗽、饮嗽、鱢嗽、冷嗽、邪嗽。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 ④指五脏咳嗽,心咳、肝咳、脾咳
》叙十咳之异,一曰风咳,欲语因咳,言不得竟是也。二曰寒咳, 饮冷食寒入注胃,从肺脉上气,内外合,因之而咳是也。三曰支咳,心下坚满,咳则引痛, 其脉反逆是也。四曰肝咳,咳而引胁下痛是也。五曰心咳,咳而唾血,引手少阴是也。六曰脾咳, 咳而涎出
咳,肺病也。形寒饮冷,则为肺咳,而五脏六腑,皆能为咳。 五脏则关于肺,六腑则聚于胃,而治各有法。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凡咳皆出于肺,故为此问。 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肺朝百脉
,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 大肠咳状,咳而遗矢。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 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厌。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饮食。 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
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
治春初寒邪伤肺咳嗽 干姜(炒黑)细辛麻黄桂枝甘草(各五分)白芍药五味子(各一钱)半夏(姜 制一钱半)枳壳桔梗(各五分)白茯苓陈皮(各八分) 上用姜三片水煎食小时稍热服 《养生类要》 明 吴正伦 公元1368年—1644年
治热病毒瓦斯攻肺咳嗽中生疮 生地黄(三两)川升麻玄参川大黄(生)贝母麦门冬百合甘草(各一两) 柴胡( 上细锉和匀每服半两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入蜜一小匙更煎一沸放温非时服 《鸡峰普济方》 宋 张锐 公元960-1279年
欲咽者必衄服之又治衄 又治衄而头汗出或身上有汗不至足者乃难治加京墨三匙又治伤寒吐血又治伤寒及瘟 不发内有瘀血吐衄面黄大便黑者又治风热太甚眼目赤肿喉闭口疮丹毒又治虚劳火动 热移于肺咳嗽吐血 《祖剂》 明 施沛 公元1368-1644年
则咳剧,谓之脾咳;恐伤于肾者,腰背 相引而痛,甚则咳涎,谓之肾咳;忧伤于肺者,喘息有音,甚则唾血,谓之肺咳。脏咳不愈, 则腑受之。心咳不已,小肠受之,咳与气俱失;肝咳不愈,胆受之,咳呕胆汁;脾咳不愈, 胃受之,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肺咳不
味子(各一两)麻黄芍药桂(各半两) 兼言 之嗽 肺也 时感 而喘 则不 咳之 上诸咳之原其来虽各不同要之其气必至于肺而后发若非其时感邪而发咳者因其脏气衰而 为病 传注 诸经腑 因热者 若肺咳恶风脉浮宜小青龙汤(方见伤风门)恶寒脉紧宜杏子汤
上一篇
乾山巽向六十甲子日吉凶断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