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正文

044.坤卦——文言传


我在讲乾卦《文言传》的时候,给大家出了一副对子,上联是:《周易》六四卦,唯乾坤中有文言。就是只有乾卦和坤卦中有《文言传》,其他六十二卦都没有。好多听众对这个特别感兴趣,对了一些下联:中华五千年,独太极道阴阳;中华五千年,看今朝中国梦……这些都是用心对的,但是对对子有一个讲究,要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不仅词性要一样,而且词义要相近或相反。


这里上联是“《周易》六四卦”,《周易》是一个书名,所以下联应该对一本书,上一讲我已经公布标准答案了,就是用《论语》对《周易》,“二十篇”对“六四卦”是数字对数字,名词对名词。接着后面上联是“唯乾坤中有文言”,下联用“无”对“有”,所以是“独乡党中无子曰”,这就非常完美了。


乾卦的《文言传》把乾卦的卦爻辞解释了四遍,而这里坤卦的《文言传》只解释了一遍,既解释卦辞又解释爻辞,我们先来看对卦辞的解释:


《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


“坤至柔而动也刚”,坤卦是柔到极点的,它六根爻都是阴爻,但是动起来的时候最为刚强,这就是物极必反。


“至静而德方”,阴柔的东西是安静的,坤卦安静到极点,所以它的品德是极为方正的,内心越稳重越安静的人,表现出来的外在行为动作就越方正。


“后得主而有常”,坤卦的卦辞说“先迷后得主”,先要迷失方向,后来才找到主人,这就有了“常”,“常”就是永恒的,也就是天道,坤需要找到主人才能发挥出它柔顺的品性,所以要顺应天。


“含万物而化光”,它含容万物化生出来的就是一片光明,“光”可以作“光明”,也可以作“广”,坤包容万物,所以才极为广大,就像大地承载万物,所以是最广大的。


“坤道其顺乎”,坤之道大概就是非常柔顺吧。“承天而时行”,因为它顺应天道,按时而行。


然后是非常有名的两句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两句话引起一个事件:在西汉末东汉初,也就是距今2000年左右的时候,佛教传入中国,刚开始中国人是不接受的,认为佛教讲的“空”就是老子讲的“无”,都是一回事。但是后来佛教的传教士看到了这两句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发现这就是佛教讲的因果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即报,从此佛教就在中国大地生根开花结果,跟中国文化融合了。


一开始佛教说的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这些义理不被中国人尤其是上层知识分子接受,但是跟《易传》一联系,这是因果报应,一下就被中国人接受了,这是佛教中国化的关键。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积累善德的人家必定会有福报,而积累恶行的人家必定会遗留下灾祸,古人是很少说“必”的,“必”就是一定,这就是因果报应,这种因果观念就是从《周易》里建立的。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臣子弑杀君主、儿子弑杀父亲,并非一朝一夕的缘故,不是一时冲动,作恶是长期逐渐发展而来的,这是由于没有早早地辨清初始的苗头,“辩”通“辨”。


这句话,实际上是解释“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所以坤卦讲的就是一个顺应过程,任何事物都是从小到大、从少到多,善行和福报是慢慢积累的,恶行也是慢慢积累的,最后大臣把君主杀了,儿子把父亲杀了。这里强调的就是要种因,不要求果,出现一个果,一定要去考察它的因。


还有一个胡雪岩的故事,他是徽州人,徽商的代表:胡雪岩在杭州开药店,取名余庆堂,就是出自“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可是后来发现跟别人重名了,胡雪岩就把余庆堂改成庆余堂,因为他姓胡,所以就叫胡庆余堂,现在成为中国四大老药号之一,运营得非常好。


下面我们来看《文言传》对坤卦爻辞的解释:


(初六)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


【解释】这说的是事物从小到大的过程,是有次序的。


(六二)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


【解释】“直”是正直,“直其正也”就是品德正直高尚;“方”是义,“义者宜也”,所以“方”是适宜的意思,“方其义也”就是行为要符合道义。“君子敬以直内”,君子恭敬勤勉可以促使内心正直;“义以方外”,适当的行为可以促使外形端正。“敬义立而德不孤”,内心恭敬、行为适宜就能使美德广布而不孤立。“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就是说有了正直、端方、大气的品德,即使不学习也没有什么坏处,说明美德充沛,行为不必有疑虑。


这里我想起了一个曾国藩跟左宗棠的故事:曾国藩在第一次打败仗之后,情绪非常不好,一度想要跳水自杀,虽然他的官职比左宗棠高,但是因为这件事被左宗棠瞧不起。曾国藩以前都是秉持儒家向上、耿直、清高的思想,但是后来他看了一本宋本《道德经》,一下转变了思想,决定求得左宗棠的支持,于是就去拜访左宗棠。但是左宗棠瞧不起曾国藩之前的行为,拒绝见他,曾国藩走路过来,左宗棠派下人去看曾国藩是一个人来的还是好几个人来的,发现曾是一个人来的;再看他穿的是便服不是官服,于是就让曾国藩从边门进来了。我们都知道,让客人走边门是很不尊敬的,但是曾国藩不气不恼,进来之后跟左宗棠打招呼:季高兄啊,好久没见啦!左宗棠爱理不理的,心想你肯定是来求我办事的。这时曾国藩说:你的篆书写的太好了,我这次来是想请你给我写一副对联: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上联的“敬胜怠,义胜欲”就是取自六二爻《文言传》的解释——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恭敬勤勉可以胜过懈怠,正义的行为可以胜过邪恶。“知其雄,守其雌”出自《道德经》,知道阳刚的一面,但是一定要守住阴柔。左宗棠说你这对联太消极了,我给你重新写一副吧:集众思,广忠益;宽小过,总大纲。就是要集思广益,宽容小的过错,抓大事、抓大纲。这是诸葛亮说的,左宗棠非常崇拜诸葛亮,自称“今亮”——当今的诸葛亮。这里就是用了一个敬和义。


“德不孤,必有邻”,这是《论语·里仁篇》里的话,孔子说的。就是说有道德的人一定不会孤单,一定会有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来跟他做邻居,跟他相伴。


(六三)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


【解释】“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阴柔是美好的,但是一定要隐藏住,要跟随大王做事,不能自己有所成就。因为这就是“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大地的美德——大地顺承天,妻子的美德——妻子顺从丈夫,臣子的美德——臣子忠于君主。所以“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虽然大地自己没有成就,但是能够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而得善终。


(六四)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易曰,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


【解释】天地变化带来了草繁衍茂盛,而天地昏暗了,贤人就要隐退。


(六五)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解释】君子内在美好的品质好比“黄中通理”,就是黄色居于中位,因为六五爻在中位,是最好的位置;“通理”就是通达文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身居正确的位置,美德才能蕴藏于内心,然后要把美德“畅于四支”,顺畅地流布在四肢,“发于事业”,再进一步推广到事业上,这就“美之至也”,也就是美到极点了。所以“黄裳元吉”是一种最美好的品德,先要蕴含在心中,然后一点一点发挥出来。


(上六)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解释】“阴疑于阳必战”,阴气凝聚到极点必然要和阳气“战”,这个“战”不是打仗,是“采战”——交合,因为坤卦无阳,所以一定要招来阳气,就称为“龙”,阳的东西就是龙。“犹未离其类也”,还未离开阴类,因为坤卦是属阴的。“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玄黄”是青色与黄色交合的杂色,也是天地相交、阴阳相交时的颜色,天是青色,地是黄色。最后这个解释就是说阴阳要相合,这就是《文言传》对坤卦的解释。


我们已经学习了乾卦和坤卦,这两个卦就是中华民族的两大精神,乾卦是阳刚,坤卦是阴柔。到后面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发挥了乾卦的精神,老子发挥了坤卦的精神,这样一乾一坤、一刚一柔、一白一黑、一儒一道,这两者是融合的不是对立的,正因为有这两大精神的融合,才形成了中华文化世代传承的核心价值,一直到今天也没有中断。世界的未来一定是阴阳中和、乾坤并建的文化占主导地位,这样才能带来世界的和平发展。


那么乾坤交合之后,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我们下一讲接着说,谢谢大家!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