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于本地书店购得《经方实验录》(曹颖甫着,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2次印刷)与《经方100首》(黄煌主编,江苏科学技术出版 2006年1月第一版)。《经方实验录》虽有电子版,但好书总要有纸版为好,可以放在床头睡前翻看,也可以拿在手里走过来走过去,边读边思考,避免久坐血 行不畅之弊。
我的读法,是以《经方实验录》为主,参看《经方100首》相关内容。《经方实验录》无疑是学习经方极佳的书籍,于医理论述颇详。今日读了《经方实验录》中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的医案,有一些想法,即时写下来,以求教于方家。
汉唐中医倪海厦论太阳伤寒兼太阳中风
汉唐中医倪海厦医师行文随感而发,有时会夹带少量医案,可供学习。
关于麻黄汤与桂枝汤的思考
关于麻黄汤与桂枝汤的医理,《经方实验录?第一一案?麻黄汤证其五》“佐景又按”中论述得非常精辟。tuenhai摘录如下:
tuenhai读到上段时,会心一笑。所谓营卫之说,有把简单事情复杂化的感觉。
既然麻黄汤为治太阳病之属于肺脏寒实者,那么引伸开来,肺主呼吸,全身皮肤毛孔也主呼吸,故麻黄汤亦可治全身皮肤毛孔“寒实”的症状,典型就是发热,恶寒,不汗。
肺脏之外在当为人之手,麻黄汤或能治手“寒实”的症状。
画龙一点睛,思路立即活了,若固守营卫之说,当不能有此顿悟。
“桂枝汤为治太阳病之属于肠胃虚寒者”,tuenhai以为,“桂枝汤为治太阳病属于脾胃虚寒者”或更为确切,盖脾胃五行同属土也。
忘文生义识中药,过目不忘记药性
有的朋友可能没有接触过中医,看tuenhai好像讲得头头是道,其实我的程度和你是差不多的。我并不经常读书,但每读书,不死记硬背,必求“理解”,学习方法和多数朋友有些不一样罢了。下面就给从来没有接触过中医的朋友讲讲如何过目不忘识记中药药性。
麻黄汤中,麻黄主要用来发汗散寒。如何来实现过目不忘?
我们看“麻”字,就是广林,就是大面积的“林”,人身上大面积的林在哪里呢?就是皮肤上无处不在的汗毛。
黄什么意思?黄是暖色,用木燃火,火苗多呈红黄色。所以“黄”字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热。
麻黄二个字联起来理解,就是可以使人身上皮肤毛孔都“热”起来,当然会引起“发汗散寒”。
再看桂枝,桂字有两个土,我们把汗毛理解成树木,树木种植在哪里呢?当然是种植在土里,汗毛长在肌肉里,所以可以把肌肉和五行里面的土联系起来。所以“桂”字就和人的肌肉有关了,桂枝性温,自然可以“解肌”,寒冷会引起肌肉收缩,凝闭,桂枝把肌肉“加热”,就是“解股”。
桂枝是肉桂树的嫩枝。树的枝条好像人的手臂,所以《方药心得十讲》说“桂枝有横通肢节的特点,能引诸药横行至肩、臂、手指,故又为上肢病的引经药”。
汉唐中医医案中有“加入白术15克去湿”语,白术为什么能去湿呢?我们可以这样来忘文识义:“白”为亮色,为日光,能引起水分蒸发,“术”为“木”加一点,树木能吸收水份,“术”右上的“点”可视为木生发的一点火光。白术之去湿就很好理解了。
为什么可以望文生义识中药,tuenhai为什么自然而然地通过望文生义辅助识记中药,这都是哲学观念使然。所以说哲学是一切的根本,一切思想,行为的始点。药之名称只是表象,药性是本质,表象不等于本质,但我们可以通过表象部分推测出本质。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