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正文

如何快速进入心流状态

前面的文章中,我提出这样一个观点:

个人成长的主要矛盾是个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跟自我管理能力不匹配的矛盾。

我们想要长期健康,却管不住自己的嘴;我们想要读完一本专业书,却在短视频上花了大量时间;我们想要陪伴家人,手里却放不下电子设备……

这种冲突与矛盾,是人生烦恼的根本原因。这种想要达成的愿望跟实际做的行为的错配现象,行为设计中有一个术语,intention–action gap ,可译为意图-行动鸿沟——真实意图和实际发生的行为之间的巨大偏差。

幸福公理

如何缩小这个偏差呢?

可以从两方面去思考,一方面是清晰意图,另一方面是设计行为。

清晰意图需要明确何为美好生活。东西方哲学有个一致观点,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要幸福,要完满,体现人的创造性,能让每个人最大限度发挥自身潜力,去创造,去建设,去开拓尚未实现的可能性。

哲学家赵汀阳有一个「幸福公理」:

假如一个人的某个行动本身是自成目的的,并且这一行动所试图达到的结果也是一个具有自足价值的事情,那么,这一行动必定使他获得幸福。

用更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愿望和行为匹配,做这件事的过程本身就能获得意义感和幸福感;同时,这件事产生的结果也能为社会,为他人创造价值。

通往幸福的行动,不是「先给予、后收获」,而是「给予即是收获」。真正的英雄,在改变自己每一天的生活,也在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共同体。

能度量才能改进,可以用一种方式来度量幸福吗?一个思路是用心流时间来衡量 ,即:

幸福度=心流时间

这个值越大,越幸福。比如你今天有2小时心流,你的幸福度就是2。

为什么心流可以用来衡量幸福呢?其实,心流的另一个译法是福流(flow)——幸福的流。心流(flow)是一种感觉、状态和体验,是指一个人在自觉自发的前提下,对某一活动或事物表现出浓厚而强烈的兴趣,并推动自己完全投入其中,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是一种完全沉浸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人完全意识不到时间的流逝和周围环境的变化。在这种情绪体验中,不光是期待结果的出现,更重要的是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对参与者的奖赏和鼓励。你看,这个描述完全契合「幸福公理」。

心流的三个条件

上面的描述告诉我们,心流有三个条件:

  • 掌控,幸福来自于我们项目的今天进展,而不是昨天做成了什么,幸福源于一种进步感。进入心流就要控制技能挑战比。把大任务拆解成挑战与能力匹配的一系列小任务,也让每一次专注工作时段能有清晰的目标、获得清晰反馈。

  • 专注当下,专注需要建立边界,整块使用时间,这也是做出成就的必要条件。研究发现,心流活动中,身体动作的频率变化较少。

  • 意义感,意义感就是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知道你的工作对自己或别人将产生影响。你的意识和潜意识的目的是一致的。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任务,构建环境,明确意义感来让自己产生心流。设计任务的目的在于掌控,让自己进入技能挑战的黄金比例。

为了专注当下,我们还需要构建环境,这个环境既包括外部的物理环境,比如声音分贝,桌子高度等,更包括心理环境的调整就绪,以一种积极平和的状态迎接新的挑战。

我们还要建立一个意愿系统,赋予任务明确的意义,这样才能自觉自发的推动自己完全投入。

同时,我们还要在一个热热闹闹的现代世界里,必须自己为自己解答那些终极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以及我怎么到我想去的地方,我们必须得为自己的回答和选择负最终责任。

无论是心流还是终极命题,回答他们的最好方式是高效的行动。这需要我们营造环境(信息和物理环境),设计行为,培养习惯,通过管理项目的方式来应对复杂,建立一个反脆弱系统,在减少不确定性的同时保持一定的灵活性。

知行地图

说到这里,就得掏出我这几年研发的两幅地图。

如何快速进入心流状态

上图结构源于三个世界。其中心智图存在于大脑的神经元中,知识图和行动图可以存储在外界,可以分享和协作。

我一直想找个工具将知识图和行动图整合起来,但都不够理想。目前有能力将二者整合起来只有我们的大脑。

知识图和行动图底层逻辑不同。行动图要引导下一步行动,需要降维,得具体为线性结构。比如从故宫到香山顶上,必定是先从故宫出发,乘坐一种交通工具到香山脚下,再徒步到山顶,这个次序是不能变的。

认知则不同,认知是理解,是建模,是升维,要抽象为立体结构。以桌上杯子为例,我们的眼睛只能一面,看另一面要把杯子转过来。我们对杯子的认识是大脑将不同时间观察到的图像,在脑海中整合成一个简化的三维模型,如果加上时间,就是四维模型。

行动需要降维,认知需要升维,行动依赖顺序,顺序不同,行动结果完全不同。认知对顺序没那么依赖,不同的认知顺序结果相近。就如我们读一本书,从前往后看和从后往前看,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应该不会差太多(效率可能不同)。

这是知识图和行动图的区别,因为有这样的区别,分开处理,分开学习,是明智的选择。

基于这样的思考,行为设计训练营从第三期开始,将分为两个独立模块。

模块1:行动地图

行动地图:本质是一个任务管理系统,一个可随时查看、面面俱到,能够一目了然的行动管理系统。

我用的行动地图的工具是滴答清单,并根据可行动程度对材料分诊(这个词借用医院对就诊病人的处理方式),归位到适合的地方,给大脑减负,专注于当下行动。

如何快速进入心流状态

为了对这个系统做压力测试,我报名了得到的30天读书挑战。平常我并不太读电子书,但在行动管理系统的辅助下,我持续了25天,30天挑战是没问题的。

如何快速进入心流状态

要知道,如果能持续做一件事7天就已经超过了90%的人(我超过了95%)。自我管理最难的是持续性,一旦这个难题解决,水滴穿石,任何挑战都能应对。

除了行动管理系统,我们还需要知识地图。

模块2:知识地图

知识地图:本质是基于双链的知识创造系统

知识地图是关于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比如找到自己的课题,建立问题笔记,通过调研和学习,将自己的直接经验,他人的间接经验整合为结构化的知识网络。也可以对想法结晶,让自己的意图更清晰,愿望更明确。

知识地图我以前用Obsidian,一些人觉得上手有点难。最近我找到了一个国产双链笔记工具,数据可以本地化,操作界面也比较友好。

如果你报知识地图模块的话,我拉个群,可以提前熟悉。手工搬家笔记也是整理思路的一个好方式。

在行动地图和知识地图双剑合璧下,按部就班,形成节奏,不要跳步骤,每次走完整个过程,你就能心中有数、脚下有路、眼里有光,坚信自己的决策,同时也能保持灵活性。

如果你以前没有体验过心流,它能让你获得心流体验,如果你已经有心流体验,也能让你的心流占比增加数倍。

适合自己的系统三分靠设计,七分靠进化。设计就是清晰边界条件,建立流程,然后相信持续进化的力量,并给予足够的耐心。

当你建立了一套全面的自我管理系统后,系统会给你确定感,让你掌控生活,将人生的方向盘攥在自己手中,内心稳定而平和,你会频繁体验到福流。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