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回阳饮

Ⅰ、四味回阳饮,中医方剂名。出自《景岳全书》卷五十一。具有益气、回阳、救脱之功效。主治①泄泻如倾。阳气欲脱之危候。②元阳虚脱(危在顷刻)。证见恶寒肢冷,气息微弱,冷汗如油。临床常用于治心力衰竭,急性和慢性胃肠炎吐泻过多或急悸病大汗出而见休克者,妇女子宫大出血或外科痈疡溃后或手术大出血见休克者。方为:人参一二两(30~60克),制附子二三钱(6~9克),炙甘草一二钱(3~6克),炮干姜二三钱(6~9克)。用水二盅(400毫升),武火煎七八分(250毫升),温服,徐徐饮之;亦可为末和匀,以水拌湿,蒸一饭,取起烘干,再为末,每服一二钱(3~6克),温汤调下。
四味回阳饮亦称四逆加人参汤。运用中以小其剂用之(方药:古之一两约折为今之三钱):甘草(炙)6克,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5~10克,干姜6~9克,人参3克。或:人参12克,附子(炮)9克,干姜(炮)9克,甘草(炙)9克。煎服。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汉朝:1斗=10升=100合=现代200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现代用法:久煎两次温服)。“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论》)少阴阳衰,阴寒内盛,复因下利,津伤气耗。故用四逆汤回阳救逆,加人参以益气生津。本方对虚寒下利,阳亡液脱之证,尤为适宜。有关临证运用医案(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1、真寒假热:
喻嘉言医案:徐国桢,伤寒六七日,身热目赤,索水到前,复置不饮,异常大躁,将门牖洞启,身卧地上,辗转不快,更求入井。一医汹汹,急以大承气与服。喻诊其脉,洪大无伦,重按无力,谓曰:“此用人参附子干姜之证,奈何认为下证耶?”医曰:“身热目赤,有余之耶,躁急若此,再与姜附,逾垣上屋矣。”喻曰:“阳欲暴脱,外显假热,内有真寒,以姜附救之,尚恐不能胜任回阳之伍,况敢以纯阴之药,重竭其阳乎?观其得水不欲饮,情已大露,岂水尚不欲咽,而反可咽大黄芒硝乎?天气懊蒸,必有大雨,此证顷刻大汗,不可救矣。且既认大热为阳证,则下之必成结胸,更可虑也,惟用姜附,所谓补中有发,并可散邪退热,一举两得,不必疑虑。”以附子、干姜各五钱,人参二钱,甘草二钱,煎成冷服后,寒战戛齿有声,以重棉和头覆之,缩手不可与诊,阳微之状始见,再与前药一剂,微汗热退而安。
按语:本案诊为真寒假热,其辨证的着眼点在于脉重按无力,索水不欲咽。此等复杂病症,全凭医者仔细诊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不为假像所惑,然后对证下药,始能挽回危局。若以假为真,误投寒药以治真寒假热之证,不啻落井而又投石,祸不旋踵。
2、泄泻危证:
黎庇留医案:冯某,父子俱以搜取肥料为业。其父年已古稀,忽患下利清谷,请高姓医,诊治数日。高因负盛名,而熟读伤寒者也,俱大补大温之剂,附子理中,更重加归芪之类。乃服药以来,下利不少减,且四肢厥逆,无脉——胃败!予诊毕,断曰:症诚重笃,但必利止后,脉渐出,始有生理。即用四逆汤,日夜连服,次日下利止,而脉仍未出。即于原方加参续进。是日,颇能纳食。次日诊之,脉渐可循,生气还出也。复诊,据言昨夜不能成寐。盖由下后,心阴已虚,心肾未能相交。于是改用黄连阿胶汤,一剂即能熟睡。此症连用姜附,忽改芩连,所谓帆随风转也。由是调养数日,即告复原。
按语:年逾古稀而下利清谷,显系真阳虚衰,釜底无薪。前医给予理中加归芪之属治之不效,盖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况当归尤多滑利之弊,故不效也。更医从肾论治,以四逆汤补火生土,利遂止。但因四逆回阳功伟,而救液功逊,故脉不出。惟以四逆加人参汤回阳救逆,其脉始渐出。可见,临证选方用药,不敢差之丝毫也。
3、吐血危证:
赵守真医案:萧某某,34岁,住零陵荷叶塘村。某晨忽大吐血,先为瘀黑块状,后系鲜红新血,时少时多,三整日未逝,服药杂治均罔效,病情日形严重,特来邀治。患者蜷卧于床,血吐犹未少止,面白惨淡无神,四肢厥冷,舌胖润无苔,身倦不欲动,口渴喜暖饮,亦不多,脉细微欲绝,此阴阳衰微,将见离决之候。检阅服方,皆苦寒折之,如三黄解毒汤,龙胆泻肝汤之类,是欲止血而过服寒凉所成。现当生死存亡,千钧一发,惟有回阳固本之一法,当处以人参四逆汤:人参15克(蒸兑),生附24克,干姜15克,炙草6克。
上方意在回阳救逆,温经止血也。半日连服二大剂,夜半阳回肢微温,血仍点滴未停,因略为易方:人参15克,附子9克,黑姜炭(炮透)12克,炙草6克。水煎,冲发炭及童便服。
上方温以止血,二剂血果止。讵知日晡身发高热,烦躁不安,脉则洪数而软,乃血气来复,故现此离奇之假像,不应为所眩惑,治宜温平补血,疏当归补血汤加炮姜。二剂后,热退神宁。不料夜半腹大痛、拒按,大便已数日未行,此由阴证而转属阳明。然在《伤寒论》中已有调胃承气汤法治,今特小其剂以用之:大黄9克(酒制),芒硝9克(冲),甘草6克。1剂便下痛止,改用益气补血之药,逐渐安平。
按语:气与血同出而异名,气为血帅,血资气行,故亡血必脱气。前医不识此理,一见吐血,即浪投苦寒直折,不惟血不少减,而且损伐残阳,危象立见。更医据脉辨证,改以回阳护阴、益气摄血,投四逆加参汤,二剂阳回肢温,但血仍未止,遂于上方加发炭、童便、以炮姜易干姜标本同治,血乃止。但阳回血止之后,荣阴未复,热象毕露,遂改投当归补血汤,二剂血复神宁。在治疗过程中,由于屡进辛热,以致阳复太过,胃气失和,转成腑实,又予调胃承气汤微和胃气,病始愈。可见医者治病贵在坐观动静,随机应变,方能临危取胜。
4、但欲寐(老年性痴呆):
刘渡舟医案:刘某,女,66岁,1994年1月19日初诊。病人继往有高血压、脑血栓史,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头晕头痛。一日晨起后,突然变得双目呆滞,表情淡漠,神志时明时昧,呼之则精神略振,须臾又恍惚不清,言语含糊,不知饥饱,不知大便,时常在衣裤内屙出。到某医院做脑CT检查提示:海绵状脑白质病,诊断为“老年性脑痴呆”。其人腹满下利,日行2~4次,小便色清,夜尿频多,畏寒喜暖,手足不温,周身作痛。舌苔滑,脉沉细无力。此为少阴寒化之证,急温犹宜,处方:附子12克,炙甘草10克,干姜10克,党参14克。服药3剂,患者精神大增,神志明多昧少,言语不乱,能答复问题,仍手足逆冷,腹满下利,再以四逆汤与理中汤合方振奋脾肾之阳。服药近20剂,手足转温,腹满消失,二便正常,渐至康复。
按语:《伤寒论》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仲景仅举一脉一证即揭示了少阴病的基本病理变化特点是以阳虚为主。本案但欲寐而见小便清长,四肢不温,恶寒下利,为少阴阳虚寒化之证。心肾阳虚,神失温养而但欲寐。脉细者,为阳损其阴。故治疗以四逆加人参汤以回阳益气生津。
5、遗尿:
权依经医案:王某,男,14岁,1977年11月4日初诊。患者自小尿床,经久不愈,多方治疗无效。别无不适,尿床时无梦,脉平。附片3克,干姜5克,炙草6克,党参9克。3剂。二诊:患者服上药3剂后,已不尿床。
按语:肾主二阴司开合,其功赖于肾阳,肾阳不足则开合失司而遗尿,临床多见无梦而遗。据权氏经验,用本方治疗,屡用屡验。
Ⅱ、六味回阳饮亦来源于《景岳全书》卷五十一。治阴阳将脱等症。 方为:人参30~60克,制附子6~9克,干姜(炮)6~9克,炙甘草3克,熟地15~30克,当归身9克(如泄泻或血动者,以冬术易之。冬术即白术,平江县产的白术最好,故平江的白术又名“冬术”、“于术”)。如肉振汗多者,加炙黄耆12~15克,或30克,或冬白术9~15克;如泄泻者,加乌梅2枚,或北五味20粒。如虚阳上浮者,加茯苓二钱。如肝经郁滞者,加肉桂二三钱。用水400毫升,武火煎至320毫升,温服。
《活幼心法》卷末之方剂组成为:附子1钱(1钱=10分=3克或4.6克),炮姜1钱,党参3钱,当归3钱,肉桂3钱,炙甘草1钱。此大补元阳。主治小儿气血本虚,痘疮自塌,或误服凉药,呕吐泄泻,将成慢惊者。加胡椒末3分,灶心土水澄清煎药服。
《景岳全书·卷之二十二心集·杂证谟》医案:肿胀之治,凡脾肾虚证,如薛氏肾气汤者,诚然善矣,然用之之法,犹当因此廓充,不宜执也。向余尝治一陶姓之友,年逾四旬,因患伤寒,为医误治,危在呼吸,乃以大剂参、附、熟地之类,幸得挽回。愈后喜饮,未及两月,忽病足股尽肿,胀及于腹,按之如鼓,坚而且硬。因其前次之病,中气本伤,近日之病,又因酒湿过度,非加减肾气汤(丸)不可治,遂连进数服,虽无所碍,然终不见效,人皆料其必不可治。余熟计其前后病因本属脾肾大虚,而今兼以渗利,未免减去补力,亦与实漏卮者何异,元气不能复,病必不能退。遂悉去利水等药,而专用参附理阴煎(即六味回阳饮),仍加白术,大剂与之,三剂而足胫渐消,二十余剂而腹胀尽退。愈后人皆叹服,曰:此证本无生理,以此之胀,而以此之治,何其见之神也。自后凡治全虚者,悉用此法,无一不效,可见妙法之中,更有妙焉,顾在用者之何如耳。塞因塞用,斯其最也,学人当切识此意。
又, 张景岳诊视一 老翁。 此老翁年逾七旬,体质衰弱,突然间得伤寒病。起初用温补调理。十余天后,正气将复,又突然全身战颤,不能得汗。危急之际张景岳 用六味回阳饮,入人参一两, 姜附各三钱,使之煎服。 病人服药后,少时便大汗如浴,时过一个时辰,仍汗出不收,身冷如脱,鼻息几无。 张景岳仍坚持使其服用前方。 病家虽将信将疑,但病人服药后,汗便开始收敛,神志也慢慢清醒,不久便下地。对此 张景岳释道:病人一开始战而无汗,是由于元气不足,不能助汗;服药之后大汗不止,亦由于元气不足而不能敛汗。无汗与大汗虽表现不同,但病机相同,故用同一处方。
Ⅲ、八味回阳饮,中医方剂名,源于《会约》卷三 ,别名回阳饮。具有回阳救逆的功效。主治伤寒脉虚将绝,阴阳将脱等症,亦治白喉,其痛甚,其无白色处,色紫红,脉沉紧者。处方:人参(无者,以蜜炒黄耆1两代之),附子2-3钱,干姜(炒)2-3钱,当归身3钱(如泄泻者,或血热动血者,去之),熟地数钱或1-2两,甘草(炙)1钱,白术3-4钱,黄耆(蜜炒)3钱。“如泄泻者,加乌梅2个;虚火上浮者,加茯苓2钱、麦冬1钱;如肝滞而胁胀痛者,加肉桂钱半。”((《喉科种福》卷五))此为阴盛格阳于上之证,宜回阳饮,热药凉用。按:其用姜、附、归、地也,回阳于肾以温中;其用参、耆、术、草也,暖气于肺以达外。服后如发战下利,则加倍再服,惟归、地不可再加,以归、地为阴药故也。
八味回阳饮采用传统的几种纯天然中药材制成,对一些病症有着极好的治疗效果,而且无丝毫的副作用,对一些患者来说,的确是一种非常明智的选择。
Ⅳ、大回阳饮即四逆汤加肉桂而成,是吴佩衡教授所创。四逆汤乃张仲景《伤寒论》中回阳救逆之主方,加肉桂辛温气香,不仅温肝暖血,并有引火归元之效。郑钦安解释说:“四逆汤一方,乃回阳之主方也。考古人云:热不过附子。组成: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肉桂一两。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肉桂二两。
依据《吴佩衡医案》所载,大回阳饮主要有如下十几种加减法:
1、慢性咳喘:四逆汤合二陈汤、麻辛附子汤,名为四逆二陈麻辛汤,治一切新老咳嗽、哮喘咳嗽、咳痰清稀、白痰涎沫多者,其效颇宏。
2、声音嘶哑:三阴寒证者,常用大回阳饮加麻辛附子汤,或合上二陈汤,药简效捷,功效卓著。
3、牙痛:三阴寒证者,无外感纯用四逆汤或大回阳饮,合并风寒外感者,大回阳饮加麻辛附子汤,虚阳上越者方用潜阳封髓丹加味而治,收效迅速。这是因为,齿为骨之余,内归属肾,肾阳虚弱,牙血管易阻塞而痛,与世之治牙痛之法上固然有别之。
4、风湿性关节疼痛:多由风寒湿杂合致病,使经络关节痹阻不通,常用大回阳饮加味,多加疏风除湿之品,忌加熟地、当归等滋腻之品,为增效也加川乌、草乌以增强追风散寒除湿之力。
5、腰痛:常用四逆汤加麻辛附子汤,或合用苓桂术甘汤。郑钦安治腰痛阴证,贯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或苓桂术甘汤,而吴佩衡教授常合用四逆汤,则取效更佳。
6、胁痛或腹水:慢性肝病属阴证者,常用大回阳饮加茵陈等,治用温化寒湿,舒肝达木之法,临床常大剂而用,疗效显著。伴腹水者,大剂茵陈回阳饮,加五苓散等,扶阳温升之意,思路独特,疗效突出。
7、胸痹心痛:胸痹心痛发作之时,危在旦夕,证属阴盛阳衰,阴邪上僭者,治宜振奋心阳,方用大剂回阳饮合瓜蒌薤白汤加味,起效神速。
8、胃痛或胃病虚寒证者:常用大回阳饮加味而治,如小便不利加茯苓,腹胀加木香、香附,寒甚者加良姜、吴茱萸等;呕逆不止者,加半夏、丁香,食减者加砂仁;寒盛者加胡椒或花椒。
9、癥瘕积聚:吴氏常用大回阳饮,随证加味。
10、低血压:多为阳气不足,并阳气不升所致,吴氏常用大回阳饮,加入当归、黄芪,天麻。
11、中风:多为阳虚而风邪直中,吴氏开始常用四逆汤加天麻、羌活、桂枝、麻黄以散表防风,或用大回阳饮合三生饮加味。
12、痿证:常用四逆汤加入通阳利湿之品,如苍术、桂枝、白术、苡仁、通草,亦加入川乌、草乌以除风邪,需持久服用,方能见效。
13、男性阳萎早泄:善用回阳饮加阳起石、益智仁等。
除上述内科病证之外,凡妇科、儿科病证,只要辨为三阴虚寒证者,吴佩衡教授均多用大回阳饮加味,疗效卓著。
附:大小回阳饮治案:
1、低热案--大小回阳饮加味
冯某,女,18岁,学生。2007年12月10日就诊。
患者低热月余,曾打吊针、吃中西药物无效,近阶段加剧,化验血、尿等理化检查无异常。现症见:体温37.6OC,发热多在白天及劳动之后,特别是活动之后体温升高明显,经适当休息后体温可降低,平素畏寒肢冷,气短懒言,身体消瘦,纳呆腹胀,不耐劳作,失眠多梦,舌淡胖大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证属阳虚外越,治宜回阳收纳,方用大小回阳饮加味,药用:附子30g(先煎),炮姜30g,炙甘草10g,红参10g,肉桂10g,三七10g,砂仁10g,桔梗10g,石菖蒲10g,甘松10g。6付。
二诊(12月26日):服药后,发热已退,体温正常,纳增神振,睡眠亦佳,自感精神焕发,为防止反复,强身健体,再服6付,以资巩固。
【按语】《内经》中云:"劳则气耗"。素体禀赋不足之人,阳气不足,过劳则气耗,阳虚不能固摄而外越,外越之阳则引起"发热",此种发热,病人却是一派纯阴之象,只有回阳收纳,阳用事则外能固密,则虚阳自下潜复位。方用郑钦安的四逆汤加人参,加上吴佩衡四逆汤加肉桂之大回阳饮,笔者称为大、小回阳饮,也叫双回阳饮。病人服后,药到病除,可见郑钦安扶阳重阳学说,对于治疗阳虚病人,辨治无误,效果有桴鼓之应。
2、肠炎伴发热案--大小回阳饮加味
朱某某,女,60岁,农民。2008年1月25日就诊。
患者有肠炎病史数十年余,每天大便3~5次,伴腹痛、纳差,体质消瘦,曾用中西药物治疗年余,效果不明显,近阶段由于劳累过度,出现低热,体温37.5OC左右,白天重,夜晚轻,治疗无效而来求治。现症见:低热37.5OC不退,多在下午或劳动之后加剧,休息或夜晚体温可自动恢复正常,失眠多梦,长期服用安眠药,纳差腹胀,腹泻每天3~5次溏便,畏寒肢冷,舌胖大边有齿痕,质紫暗,脉沉细弱无力。证属脾胃阳虚,治宜回阳建中,方用大小回阳饮加味,药用:附子30g(先煎),炮姜30g,炙甘草15g,桂枝10g,三七10g,砂仁10g,红参10g,肉桂10g,甘松10g。3付。
二诊(1月28日):服药后,自感病情明显好些,但畏寒肢冷未改善,低热无变化,体温仍在37.5°C左右,方药对证,病重药轻,方药加重剂量,药用:附子60g(先煎),炮姜50g,炙甘草20g,桂枝10g,三七10g,红参10g,砂仁10g,肉桂10g,甘松10g。6付。
三诊(2月3日):服药后,体温恢复正常,全身情况明显好转,睡眠正常,不需要服安眠药,食欲增加,大便每天1次,略感胃中稍有不适,畏寒肢冷显著减轻,原方有效,再进6付,以资巩固远期疗效。
【按语】本例患者去年曾经常求治于余,先治肠炎,又治外感,再治失眠,又治胃病,虽说每次治疗都有起色,但终不能根治,再而三的反思,《内经》云:"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是什么?本于阴阳,而阳虚就是发病之本的关键环节,但这个着重点应该在后天脾胃之本上,方用大小回阳饮加三七、红参、砂仁,笔者起名为回阳建中汤,目的是从脾胃着手,从脾肾着眼,回阳建中,因中土脾胃根植在肾中命门之上。同时用二桂,上温心肺,下温通肝肾,即通阳,又解表,针对习惯性反复外感而设,经多例观察临床疗效满意。实践证明,抓住脾肾关,百病可解。不仅纳增神振,而睡眠、食欲、二便如常,三方面功能说明阳气复常,温运自如,看似不治病,却诸病都愈,充分体现到扶阳理念的临床重要性与实用性。
3、大气下陷案--大小回阳饮加味
王某某,男,30岁,农民。2008年2月24日就诊。
患者长期自觉活动后小腹有一股气不能上升,双下肢酸软无力,曾经进行多方面理化检查未发现明显的器质性病变。有长期的外出打工史,工作期间曾经多年是挥汗如雨,如此多年后渐渐出现这种情况,曾经多方而治疗,服用中西药物病情未明显的改善。现症见:气短懒言,双下肢酸软无力,活动后加剧,小腹有股气上升感,但自觉无法上升到胸中,纳少腹胀,畏寒肢冷,小便无力,排便自觉很费力,时时中断,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证属阳虚不升,治宜回阳升阳,方用大小回阳饮加味。药用:附子30g(先煎),炮姜30g,炙甘草10g,三七10g,红参10g,砂仁10g,桂枝10g,肉桂10g。10付。
二诊(3月6日):服药后,自觉情况明显好转,气短懒言明显减轻,食欲增时,气陷上升症状次数显著减少,畏寒肢冷明显改善,再进10付。加强治疗效果。
【按语】病人有过度出汗的病史,大汗如雨,不仅阴伤,更伤阳气,阳虚则卫外不固,阳气不升,故而出现一派气虚阳陷之证。虽说类似张锡纯的升陷汤证,但病人一派阳虚下陷证显著,并非单纯气虚下陷证。故而方用四逆汤加人参、肉桂,构成所谓的大小回阳饮,特别是二桂同用,上通心肺,下走肝肾,使阳升逆降,故而服药后临床效果显著。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