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来到秦暮的书友会,上一讲我们学习了如何通过提升自己的专注力,让自己在做事时进入深度沉浸状态,从而帮助自己更有效地进行训练。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本书的第五章内容: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1)舒适区边缘,适用于万物的方法论在前一讲中,我们提到了深度沉浸有助于提升自己的训练,但作者认为这仍然不是核心。刻意练习真正的核心是制定难度匹配自己能力的目标,并进行强化训练。
有个读者向作者分享了一件小事:这位读者之前制定了一个目标,每天花一个小时跑步。可没几天,他就坚持不下去了。后来,他修改了目标,每次只跑步半个小时,每周不少于四次,这样调整后,他每周都能完成目标。改变后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就是因为制定了自己能够承受的锻炼强度。
我们结合第一讲中舒适边缘区的内容,最佳的学习区域在拉伸区内、舒适区边缘。在这个区域内,我们既有挑战又有成就,成长才是最快的。这种难易匹配的原则适用于各个领域,比如读书,不要轻易尝试完全陌生的题材,匹配自己的喜好才最重要。笔者此前曾阅读哲学类书籍,可是看了几页后觉得实在晦涩难懂,便放弃了。后来,转向了易于理解的心理学,读完后才能写出一些东西来。
在面对我们要努力的事情上,需要游走在舒适区边缘。但对于从天而降的巨大好处,作者建议我们一定要谨慎。因为距离我们太远的事物,我们通常无法把握。大家是否还记得前几年赵作海沉冤得雪,获得了一笔国家赔偿,可不久他就赔光了。这种突如其来的财富,很容易让一个人迷失,因为那一刻的人还没有做好享受变富的准备。
所以,成长应当一步一步来,有了目标后,将大的目标分解为可实行的小目标,并制定切实的计划,在拉伸区不断实践,在舒适区边缘不断挑战,同时和时间做朋友,便在不经意间发生蜕变,成长就会变成必然。
(2)深度学习,人生为数不多的好出路处在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虽然能接触到足够多的知识,但是学习却不够深刻。1946年,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理论。将人的学习分为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其中,被动学习对知识最大的留存率为30%,而主动学习可达到90%。
学习金字塔
对应到读书上也有类似的金字塔模型。深度学习模式“自己读书 践行操练 输出教授”才是最有效的。就比如你听完了笔者写的这些内容,并不会留下多少印象。那我为什么还要做这件事呢?我做的事,和那些用十几分钟就讲完了一本书的产品不同,他们会删除掉书中很多的精华知识。而我的内容尽可能保留书中的知识点,重新组织语言输出给大家。希望各位在听完这些内容后能对这本书有一个总体认知,没有时间看原著的听友呢,可以考虑听完后写一个思维导图,将听到的内容讲述给身边的朋友,或者切身实践,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而如果其中的某个点能够打动你,让你充满欲望想去阅读原著,并带着已经听到的知识去书本中深度阅读,去思考,去践行,你得到将比你付出的更多。这样,我的目的也便达到了。
读书金字塔
那么,如何才能深度学习呢?作者给出了三个步骤:(1)获取高质量的知识;(2)深度缝接新知识;(3)输出成果去教授。比如,你从我这里听到的内容或者阅读的原著就是获取高质量知识;写思维导图或读书笔记就是深度缝接新知识;而将最后学习到的内容应用的生活中,则达成了阅读的终极目的。
此外,作者还列举了深度学习可以带给我们的三个好处:(1)深度学习除了能让我们不再浮躁,也能磨练理智;(2)能让人产生更多灵感;(3)深度学习还能让我们看到不同事物之间更多的关联,产生洞见。因此,将更多的时间分配于深度思考中,仅用较少的时间去浅层学习中获得信息,才能使你的时间利用更有效。
(3)关联:高手的“暗箱”说完了深度学习,我们再来看看成为高手的另一秘密武器——关联。作者说,关联是种底层能力,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回顾我们上面提到的读书的例子,再结合赵周在《这样读书就够了》的内容,我们可以分析:听书或者读书要找到触动自己的知识点,画思维导图或复述书本内容是理解和记忆知识,而将学习到的知识关联到生活中的其他知识,转化为行动,才算是掌握了关联的秘诀。
其实,你在书中学习到的知识点就像是一盘散沙,只有将它们关联组合,实际应用,才是将散沙用作制作沙雕的原材料,形成自己稳固的认知体系。
认知体系的形成
(4)建立个人认知体系其实很简单当我们掌握了深度学习,学会了很多知识,也能将它们进行关联,可是如何才能利用这些知识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呢?
首先明确一点,这里的知识并不是书本上的概念、公式等。万维钢老师曾说,真正的知识不是你知道了它,而是能运用它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说,知识不一定能带给我们认知能力,但认知能力中一定包含了有效的知识。作者说,这些有效的知识是能帮助我们判断、选择、行动、改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
前文我们提到了读完书要画思维导图或写读书笔记,但这并不是作者推荐的做法。作者认为,读书应该寻找触动点。那么,结合作者的思想,我们对之前的做法进行优化:在画思维导图或写读书笔记时,不要照搬书中所有的知识点,应当找到最触动你的知识,就这些知识进行总结深化,联想思考,而其它的知识可以暂时不予关注。作者之所以让我们寻找触动点,是认为在读书时打碎各家的认知体系,只取其中最触动自己的点或块,然后将其拼接成自己的认知网络。
作者将这种方法称为“触动学习法”。当然,仅仅触动还不够,应当进行适时地强化。书中提到了三个方面:一是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解释受触动的新知识,这会促使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对新知识做出反应;二是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顺利提取知识,提取不出来的知识就是伪触动;三是在生活中能够经常练习或使用这些知识,因为实践是产生强关联的终极方法。最终,通过阅读,写作,反思等就会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
触动式学习
(5)莫迷恋打卡,打卡打不出未来当下,成长的焦虑充满每个人的内心,大家都希望能学习更多知识,获得更大成长。于是各种健身打卡、学习打卡等蔚然成风。但这种打卡的形式作用是微乎其微。笔者想到自己以前上学时,为了通过六级考试,每天制定了背单词的打卡计划。刚开始还认真学习,到后来只是为了不断签,便草草完成任务,这也导致了我快毕业才通过六级考试。
可见这种方式对于目标的达成不但没有提供帮助,反而使效能降低。作者解释了背后的机制:一件事若迟迟没有完成,心里就总是记挂,期盼着早点结束;此事一旦完成,做这件事的动机就会立即趋向于零。
既然打卡式地完成任务对我们没有太大帮助,有什么更有效的替代方式吗?作者建议是用记录代替打卡,会有较好的效果。因为这样做,没有了做任务的压力,会把注意力集中到活动本身,也可以把整个学习过程记录下来,方便后期复盘。
记录学习法
此外,在设置学习任务时,只设下限,不设上限。下限也要低于自己的一般承受能力。每次,当你完成了下限任务时,可以适时决定是否继续下去。如此一来,心态会完全不同,身心也更易沉浸,也会有更明显的学习进步。
(6)是时候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学习了我们在第四讲中提到的刻意练习有一条原则,就是要获得及时有效的反馈。如果得不到正向反馈,学习的效果往往事倍功半。还记得我们在第一讲中提到的人的三重大脑吗?本能脑和情绪脑短视但很强大,而理智脑有远见但弱小。基于此,作者认为科学的学习策略是产出作品,获取反馈,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去“玩玩玩”,而不是一味地努力坚持,让理智脑苦苦地去“学学学”。
学习需要反馈
有了这种认知,人们会拥有强烈的作品意识,更加注重作品的输出,主动获取反馈。就比如,学习英语不要只顾背单词,尝试翻译一段文章。翻译过程会遇到生词,这时再去查生词,记生词,便是持续有效的反馈。而翻译出来的文章就是你的作品,通过完成作品,也创造了新的学习动机,持续激励接下来的行动。
但实际上,产出作品的过程会有很多的痛苦,甚至会因为作品不优秀,受到嘲讽和打击。作者给了三点建议,帮助我们度过这一难关:首先,分享不是随意分享半成品,而是自我能力范围内最优秀的。其次,制定分享策略,展示给那些能力不及你的人,获得信心。最后,冷静客观地对待打击。
真正的学习成长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反馈,反馈,再反馈。就像学霸们总会格外关注自己的错题本,从那里获得反馈,不断强化错题。只有不断产出,获得反馈,我们才会有真正的改变。也愿你从此变得优秀,此生不再平庸!
(7)你没成功,可能是因为太刻苦了你是否还有印象,上学时的学霸,每天学习娱乐两不误,每次考试依然第一。而个别同学学习很刻苦,几乎不怎么娱乐,考试却总是不尽如人意。为什么呢?作者以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太长时间的努力学习,让此类人的精神长期处于疲惫状态,降低了学习效率。
根据刻苦者精力变化曲线,在努力刚开始,效率较高,但随着时间推移,效率逐渐降低。相反,学霸们在学习时不过度消耗自己,只要感到精力不足时,便去主动休息,回来又会有较高的学习效率。正是因为这种主动休息的优势,二者的差距也会越拉越大。
轻松者与刻苦者精力曲线对比
因此,作者认为,高效学习的关键在于极度专注,而不是靠刻苦苦苦支撑。正如李大钊所说:要学就学个踏实,要玩就玩个痛快。那么,极度专注 主动休息,如此反复就是最为科学的学习模式了。
但是,为什么会有一些人一放松意志力就会崩溃,很难进入极度专注中呢?作者认为还是由于精力不足。你是不是在晚上回家后,想着学习一些东西提升自己。可实际上,你会在一直休息到睡觉时,才心生悔恨:为什么没有控制住一下娱乐这么长时间呢?因为你白天工作太累了,下班后你的潜意识已经无法进入专注模式。所以,一个真正的自控高手,不是一个只知道冲刺的人,而是一个善于主动休息、保持平衡的人。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给自己规定一个时间,比如30分钟,时间一到,立马停下手中的事,休息片刻,然后再次投入到工作中。如此下来,你的每一个30分钟都是极具效率的一段时间。相信自己,深刻理解并应用上述方法,你也会拥有强大的学习力!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明天我们再看看如何提升自我的行动力。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