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泽
摘要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来让学生更为具象的去了解美学思想,再通过老师对美学思想的解析,这样学生可以得到更加透彻的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感受。可以进一步的认识客观世界,学生将各自有其独特的感受。教师在授课时也可以采取多种授课方式,可以针对学校的所谓主要学课的知识内容作为切入点来引出我们所要上的欣赏课内容,给学生拓宽知识面,以拓宽视野,给学生以另一方面思维来审视我们这可亲可敬的大自然。以增强中小学生的爱国情怀。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欣赏 审美情操 美术教育 审美取向
前言这谈到欣赏,其面甚为广泛,有这诗词文赋、音乐、舞蹈、美术等,各类艺术学科都可以涵括于艺术欣赏之中。我今天就只说说这美术欣赏吧,它有绘画、剪纸、陶艺、雕塑、建筑等,都可涵盖于美术范畴,此等艺术作品都来源于生活并又高于生活。他们通过不同的作品表现形式、手法、及其特有的语言符号来诠释人们的精神生活。可以说美术是反映出自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通过美术作品学生可以认识客观世界,各自将有其独特的感受,因此,美术欣赏课对中小学生是一门至关重要的课程;更是一名学生一个无极限再创造的必要课程。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通过眼睛对其进行观察进而引发大脑对其事物的思索与认知。艺术鉴赏即是以艺术作品为主要对象的审美接受活动,又是一种更具特殊意义的审美再创造活动。[1]对于没得认识和感受应是从小便具有的一种对客观事物的感受能力,但其存在层次境界上的分别;故而欣赏能力需要培养;所以中小学美术教育课程中欣赏课重要性也就由此可见啦。
欣赏与包含在中小学美术教育课程中,是美术课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与美术作品可谓不可分割,如果缺乏对美术作品(客观事物)的认识与感悟那么美术工作者创造作品的意义动力又将何存。
美术欣赏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历程中,经过历代前辈们的精心研究与创作,我们进而得到了许多关于美的理论结晶,它虽然在概念上是纷繁复杂,但是我们在总体上形成许多大众的审美意识;同时也积攒了大量的美术作品,诸如绘画、剪纸、陶艺、雕塑、建筑等都可归属于美术范畴。它们都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是通过作者以与他人不一样的表现手法和特有美术语言来诠释作者对美的理解,更是诠释作者本人对美的向往。它们有的是反映群众对大千世界的热爱,反应并宣扬历代帝王的威仪,反映我们广大群众对英雄的尊崇等,大可以这么说,美术是反映出并存在于大自然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是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有密切而必然联系的一种关系,它折射着人类的思想哲学意识。
美术欣赏范围广泛,它渗透到我你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我国的美术它就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经过历朝历代的画家的艰苦卓杰的奋斗,缔造出绚烂多姿的文化。就广义的中国绘画来说,不但拥有大量传世的纸本绘画,还包括不计其数的壁画、帛画、年画、漆画、画像砖石、建筑物、彩陶等,它们交相辉映于这个璀璨夺目的艺苑里。在这些举世瞩目的令人目不暇接的人类艺术瑰宝里我们所能见的也不过沧海一粟罢啦了。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在欣赏过程中,经过反复观赏玩味,由表及里地感受艺术品的丰富内涵,动人的艺术形象和色调,不仅能使观赏者得到视觉上的美与精神上的快感,而且可以从它的内容上体验到作品中所体现的情绪和思想感情,使学生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并激发出学生的道德情感,加深了对社会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能力,唤起了创造美的念想。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客观世界,会有一种不同于别人的全新发现和感受。因此,美术欣赏课程对于中小学生是一门至关重要的课程,更是学生一个无穷无尽的再创造的必要过程。
培养美感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在接触客观美的事物时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与人、人与世界形成的个人情感的关系状态——是由客观现实与主观世界的形象到个人情感。审美和美学息息相关的,相应时代的美学他引领着同时代的审美取向。人如果没有一个具有普适性的关于趣味的评价标准,就无法进行积极有效的精神交流和审美评价,这种有害的、低级的趣味会影响人们形成雅正、健康之审美观。 说严重一点,它甚至会导致社会性的审美价值理念之混乱,以及审美趣味之败坏。总之,汉字是中国人的语言,也是一切文化和艺术的根本,在理解汉字时像在其他的审美领域一样,趣味决定一切,好的理解和评判,那必是趣味很高的理解和评判,而坏的理解和评判,也肯定是趣味很低的理解和评判。[2]审美是一种具有时代性、地域性的精神层面视觉感受。
通过美术欣赏,不仅可以了解古今中外的各种的美术作品,不仅可以开阔艺术视野及丰富美术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美感,提高独立辨别美丑的能力,积累丰富的美学经验,逐步形成自我的审美观念,提高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人生观;更重要的是养成接受理解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树立起正确的审美情绪和审美观点,逐步形成高尚的审美艺术情操,进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新课程改革在总体上强调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综合来看,审美在教学改革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主要体现在看、听、说、写能力的同步发展,同时要注重思维能力、积极的审美情感的培养。我们定要将审美的新的理念作为美术欣赏教学的新内容、新目标融入到教学实践,更能使学生理解和运用美术这种特殊的最为原始语言文字的能力,适应时代的要求。
(一)、缺乏欣赏课程在我的中小学期间我所在的乡镇(热水镇)里,其中美术教育欣赏课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不但不被重视,而是几乎没有所谓的欣赏课。我的初中(宣威市热水镇第一中学)的美术课,但老师只是说来教室转一圈,或坐在桌子上看看书下课就走啦。这说到小学就更惨啦,就压根没有美术老师,更别谈是美术课。
在我实习期间(大理市第三中学)其中学美术教育存在严重弊端,美术欣赏课在美术教育中几乎不被重视。美术欣赏有利于学生求异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开发。据调查,一般美术教师上课关于欣赏课程的专门的教授几乎没有,大多将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同作品介绍(只是单纯的告诉学生这是一幅什么画,为何人所作)一并讲解。
(二)、学生对欣赏课缺乏兴趣欣赏课本属于理论知识的范畴,内容很是深奥,不易理解,这对于充满了活力且好动的中小学生而言,纯粹的欣赏课极为枯燥无味,因此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
(三)、学生审美欣赏能力极为低下在我的实习期间,发现学生不能理解许多著名大师的美术作品,诸如齐白石、潘天寿、张大千、毕加索、席勒等。只能由单一的审美取向对美术作品进行直观的感受,缺乏理性的欣赏,深刻的解读。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咱们的学生才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学生在品读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即是去尝试、去实践审美的过程。美术欣赏中,学生往往凭直觉来欣赏的,但直觉会受到个人知识的局限,根据这些,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对产生欣赏的兴趣,上课时,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品读几分钟,也可以讨论的形式,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感受,然后再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如画面以什么颜色为主?画了些什么?颜色是暖色调?还是冷色调?整幅画感觉是欢快的,还是伤感的?这都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胜于教师的讲解。这样也改变了那种以教师唱独角戏的课堂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欣赏与绘画、工艺美术相结合,从中领悟作品内涵美术欣赏课不应是一味地欣赏,有的时候让学生进行临摹作品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这样不仅可以打破欣赏课的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美国著名教育家艾期纳的教育理论把美术教育分为:美术创作,美术史、美学、美术评论四个领域,且这四个领域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交融与渗透,形成多向互动的关系。因此,欣赏课与绘画教学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学生有了对绘画的实践,能够更好的理解与认识美术作品,只有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优点和美的因素,才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美术学习活动,从中获得美的体验。
(三)、情景创设,从中品味艺术魅力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有蕴含丰富的感情、思想、意念或某种意味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在审美直觉这种表层的心理活动刺激了欣赏者的直觉,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感受,这时教师应积极配合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从而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受到艺术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并开启审美思想,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这样一来便可达到“转轴拔弦两三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很快地进入老师需要的课堂气氛,这一点可是极为重要的。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采用多媒体展示、语言描述法,设置情景等,不择手段而为之,往往事功倍。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尤其强调“虚静”,主张欣赏艺术时既要虚廓心灵,凝神体验。在欣赏时,不防播放一首曲子,创设一种清幽氛围,能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审美心境态度,摆脱实用的功利观念的和外界的干扰在浓烈的欣赏氛围中步入这神与物游的胜境。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应用心去体验作品的内涵,引导学生去正确地认识作品,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意图。美术欣赏教学发展到今天,总的来说时间不是很长,成功的经验也不多,但我们要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而共同努力!
(四)开设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就是围绕某个欣赏课题进行满堂教学,我认为这也应是小学美术欣赏课的主要形式,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
在美术专题欣赏课欣赏中,教师往往只让学生看着作品,便一讲到底,造成教师在台上讲的激情四溢,而学生却有人睡得垂涎三尺的尴尬场面,这不用说的学习效率是很低。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应该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集体游戏,只有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的自主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一堂不可忽视课程,让学生学会自己理解与创造。
学生动手画画,开始往往是画他们最熟悉的群体,诸如他们的小-伙伴、父母亲。他们总是把大脑里的映象用笔描绘出来,诸如先画一个圆圈,这是一个头,再画上嘴巴,又点上两小点是眼睛,再刷刷几根头发,这就是他脑子里有的印象。对于学生的美术作品,教师首先要夸奖画得好,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胆画下去。学生的幼小心灵总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和支持。而学生认识形象,不会超出自己的理解能力。学生不能理解的东西,教育者不能操之过急,强迫接受,只会适得其反。
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这可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切身感受,及欣赏能力的养成。
另外,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在增加欣赏内容时,教师往往以自己的爱好选择作品,忽视了学生已经形成的欣赏心理倾向。因此,在学生欣赏的题材与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要选择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贴近,要选择与学生的认知和欣赏水平相接近的。为此,我们可以课前对收集的欣赏作品进行挑选、归类,同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题材。这样,学生就不至于对欣赏作品产生不感兴趣,而是感到很有吸引力,欣赏的兴趣十足。
(五)随堂欣赏随堂欣赏课是指把欣赏贯穿于课堂进行的欣赏,也就是在进行绘画、工艺等教学的同时,插入有关大师或同龄人的作品进行欣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学生掌握某种美术技能,出示一些合理范画,也是随堂欣赏的教学内容。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以一种博爱的心态去对待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的身心能够自由的表现和舒展开来,鼓励学生从每个不同角度欣赏和感受。教师不轻易批评学生,让每位学生都能轻松地讲出自己的观点,在全班同学激烈的争论中,让美内化、升华。
(六)现场欣赏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这不失为一种良策但在很多农村地区不具备这种条件,但我们可以把大自然作为最好的蓝本。为了开拓学生们的对大自然的美的感受,可借春游带学生去感受大自然,不至于让山区的孩子讨厌大山,以提高学生对大自然的的审美修养。也可以带学生到校园里走一圈,欣赏一下校园里各种各样的树,加强他们的直观认识。既加深了学生对绘画题目的理解,又有利于之后的绘画教学。
我们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对作品进行充分地了解和感受,激发其欣赏兴趣和审美欲望。课堂上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则要转变观念,由知识的占有人转变为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的人。审美是美育的主题,通过学生自己对美术作品的认知后加以评述,从而形成从为之建立审美意识到形成自我的审美认识,最后成为独立的审美观。欣赏要达到教师的理解和对作品背景的介绍与学生的体验相结合,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逐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对艺术形象的审美感受能力。欣赏教学过程须有一定的操作流程规范。教师的任务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
[1] 潘红.艺术概论[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
[2] 殷谦.心灵真经[M].安徽: 黄山书社.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