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次北固山下①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②,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③,风正一帆悬④。
海日生残夜⑤,江春入旧年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⑦。
[注释]①次:停靠。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临长江。②客路:旅途。③两岸阔:江水很大,看不到两岸。④风正:顺风。悬:悬挂。⑤海日:江面上升起红日。残夜:一夜将尽。⑥入旧年:春天来得早,赶上前一年的末尾。⑦洛阳:今属河南。作者家乡在洛阳附近。此句谓请北归的大雁把乡书带回洛阳。
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___。
2.以下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语言风格质朴、自然,真切地表现了风景的特点,以及在旅途中产生的思乡之情。
B.这首诗是作者在南方漫游,路过北固山时写下的,诗篇表达了他淡淡的乡愁和因神奇的自然景象引发的喜悦之情。
C.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昼夜的交替、季节的更换,使作者从自然界中感受到勃勃生机,由此产生了积极、昂扬的人生态度。
D.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在异地的青山绿水中,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想请北归的大雁把乡书带回洛阳,可惜大雁远在洛阳边无法带回书信,抒发了诗人凄苦无奈之情。
3.请赏析颔联中“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同长安君钟山望
王安石
解装相值得留连,一望江南万里天。
残雪离披山韫玉,新阳杳霭草含烟。
余生不足偿多病,乐事应须委少年。
惟有爱诗心未已,东归与续棣华篇。
注:①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本诗写于此时。长安君,即作者之妹王淑文。钟山,位于南京东郊。②棣华:出自《诗经·棠棣》,后以“棣华”喻兄弟。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经历两次变法失败,作者同胞妹一起登山远望,足见其踌躇满志已被绝望代替。
B.“解装”本义指卸下行装,此处暗指自己的被罢相赋闲,饱含辛苦之后的轻松。
C.“一望江南”句照应标题并开启下文的写景,“万里”视野开阔,暗含思乡之情。
D.作者意识到时日无多并担心被疾病击倒,因此希望年轻时的美好时光再次光临。
5.颔联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加以概括。
6.作者在尾联中为什么强调自己“惟有爱诗心未已”?请结合全诗简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曲江春望怀江南故人
赵嘏
杜若洲边人未归,水寒烟暖想柴扉。故园何处风吹柳,新雁南来雪满衣。
目极思随原草遍,浪高书到海门①稀。此时愁望情多少,万里春流绕钓矶②。
(注)①海门:河流入海之处。②钓矶:钓鱼时坐的石头。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指出时间为春日,地点为曲江,“怀江南故人”既指明“思乡怀人”的诗歌类别,也点出本诗的主要内容。
B.首联写诗人站在曲江边欣赏春景,江水春寒,水上的烟雾令人感到温暖,不由得期盼江边出现有着柴门的人家。
C.颈联上句直接写思念之情随离离原草而更显渺远,下句则写风大浪高的阻隔使来往书信更稀少,皆从侧面烘托思念之深。
D.尾联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皆用“流水”写愁情,风格却迥异,前者缠绵,后者奔放。
8.本诗颔联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情达意,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9.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诗均为七言绝句,诗歌内容都是写诗人夜宿他乡的情景,第一首诗写夜宿邯郸驿站,第二首诗写夜宿海边渔家。
B.“冬至”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古代,这是一个重要节日,在这样的佳节诗人白居易却羁旅在外,更显示出他对家人的思念。
C.白诗后两句,从侧面写“思家”,夜深时当诗人抱膝灯前,直接抒发了想到家里人应该同样也没有睡,在“说着远行人”的无限深情。至于“说”了什么,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D.郭诗首联连用两个“涯”字,把生涯与海涯联系起来,音节朴实流畅,朴实中见巧思;而“芦花”意象,简洁准确地勾勒出渔家的生活环境。
10.两首诗都写到了“灯”这一意象,请联系诗歌内容,分析“灯”的不同表现。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驿① (其一)
文天祥
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①这首诗写于祥兴元年(1278)文天祥被俘后,第二年押赴元大都(今北京)途经金陵(今南京)时。②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时临时居住的地方。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这首诗柔婉含蓄但又淋漓尽致,外柔内刚,沉挚悲壮。
B.首联写景,衰草、离宫、夕阳、孤云,这些满目疮痍的意象,让人感到一片凄凉。
C.“山河依旧,人事已非”,这是身为囚徒、无能为力的诗人发出的深沉感慨。
D.颈联灵活化用中唐诗人刘禹锡《乌衣巷》诗意,表达了诗人浓厚的思乡之情。
12.诗的尾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阅读下而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黄州①
陆游
局促常悲类楚囚②,迁流还叹学齐优③。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④!
[注]①黄州:今湖北黄冈。此诗写于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当时作者西行人蜀,舟过黄州,见前代遗迹,念时势艰危,叹英雄已矣,无限感慨油然而生。②楚囚:本指楚国战俘,后借指处境窘迫之人。③齐优,借指取悦于人的优伶。④仲谋:即孙权,三国时吴国的国君。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典准确精当,“局促”“迁流”表现了作者处境困厄窘迫,为全诗定下基调。
B.“江声不尽”表达逝者如斯的感慨,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同。
C.颈联写旅程,“万里”与“一帆”相对,于一片苍凉萧瑟中更显出羁旅的孤寂凄清。
D.陆游的爱国诗篇兼有李白的雄浑奔放和杜甫的沉郁悲凉,本诗属于后一类型。
14.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暮春山行田家歇马
李郢
雨湿菰蒲斜日明,茅厨煮茧掉车声。
青蛇上竹一种色,黄蝶隔溪无限情。
何处樵渔将远饷,故园田土忆春耕。
千峰万濑水潏潏(注),羸马此中愁独行。
(注)潏潏(yù yù):水涌流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的首句“雨湿菰蒲斜日明”写春雨打湿菰蒲、天色将晚的情景,次句写当日的田家生活。
B.颔联写蛇竹一色、黄蝶嬉逐等情景,反衬出山间的一切和谐,让人觉得身处桃花源般的梦乡。
C.颈联运用联想,写诗人看到当地渔夫樵子为远行准备行装的场面,不由精神恍惚,神归故园。
D.这首羁旅诗的主要特点就是写景与抒情结合,触景生情,情由境生,也就是做到了情景交融。
16.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十五夜月(其一)①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②。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③欲数秋毫。
注:①此诗是诗人避乱蜀中、流浪到夔州时所作。②折大刀:与吴刚在月宫被罚砍桂花树的传说相关。“归心折大刀”说的是吴刚在月宫被罚砍桂花树,杜甫猜想,吴刚也不是情愿砍树,一心想回到人间来。归去之心,竟然折断了砍树的大刀。③直:通“特”,“简直”的意思。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借象征团圆的月亮和吴刚的传说来抒发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
B.诗人想象吴刚攀上桂树望到天高地迥,以此来表达自己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C.诗人远望,水路尽是茫茫的霜雪,阻断了他回乡的路,内心又增添了愁怨。
D.“见羽毛”“数秋毫”极写圆月之明亮,以此寄托了诗人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18.请赏析“转蓬行地远”这句诗。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注释)颙(yòng)望:抬头凝望。争:怎。恁(nèn):如此。
19.这首词塑造了一位________形象,深刻地抒写了词人思乡怀人、异乡飘零以及________之情。
20.本首词下片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使怀人之情更显曲折动人。请结合下片词句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与元曲,完成下列小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红绣鞋·醉思乡王粲登楼
郑光祖
泪眼盼秋水长天远际,归心似落霞孤齐飞,则我这襄阳倦客苦思归。
我这里凭栏望,母亲那里倚门悲。争奈我身贫归未得。
21.上述唐诗中的“冬至”节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________________的习俗。元曲的前两句化用了王勃《________________》中的文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2.白诗与郑曲用于表达思念家人的手法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村行
王禹偁(宋)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待了时间和地点,展现了诗人骑马于山间小径、神态悠然的样子。
B.颔联通过对“万壑”和“数峰”的描写,生动地突出了山村傍晚的沉寂。
C.颈联从视觉、嗅觉来写“棠梨叶”和“荞麦花”,描给了乡村景物之美。
D.尾联抒发了作者沉重的思乡之情,因为山中的景物都与“吾乡”的极为相似。
24.诗人的情感在诗中随着景物的变化而出现了起伏。请结合具体内容对此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①,平海夕漫漫。
(注)①“迷津欲有问”化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
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选用落叶、大雁、北风等景物,渲染出了寒冷的氛围。
B.首联刻画景物,颔联抒发思乡之情,正是触景生情的手法。
C.在古代诗文中,“雁”是可以传递书信的,本诗中的“雁”,取的却是“鸿雁南飞”之意。
D.颈联是工整的对偶句。“归帆天际看”指作者希望能有船自天际驶来,载自己回家。
2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先描绘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B.颔联不仅表明他所在的地方距家乡遥远,还表明两地阻隔不能归去,透露出了作者思乡念亲的心情。
C.颈联中“乡泪客中尽”,直抒胸臆地抒发了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苦闷,耐人寻味。
D.颔联中,“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这个“隔”字,透露出思乡之情。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围绕夔州的秋季,描绘了诗人登高的见闻,峡中传来“猿啸”之声,江水洲渚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字字精当。
B.颔联两句写远景,诗人视野极为开阔,“萧萧”写出了落叶之声态,肃杀可闻;“滚滚”写出了大江东去之声势,雄迈可见。
C.颈联诗人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着笔,将羁旅愁与孤独感,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厚重深沉。
D.与杜甫的另一首诗《望岳》相比,诗人已经没有了过去那种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不再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28.诗歌尾联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陕府北楼奉酬崔大夫二首
陆畅
其一
楼压黄河山满坐,风清水凉谁忍卧。
人定军州禁漏传,不妨秋月城头过。
其二
一别朱门三四春,再来应笑尚风尘。
昨宵唯有楼前月,识是谢公诗酒人。
(注)①人定:指夜深人静的时。②禁漏:漏刻发出的声响。③谢公:南朝齐诗人谢朓,唐代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诗:“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此诗中的“谢公”应指崔大夫。
2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诗中,首句雄起磅礴,“压”字写出北楼之高,“满”字则写出北楼上视野之开阔。
B.前诗写因为楼高,故而诗人觉得“风清水凉”,也正因如此,所以诗人才难以入眠。
C.后诗中,“别”“笑”二字写出诗人近几年羁旅漂泊的生活状态,达观里有一些苦辛。
D.两首诗角度不同,前诗从空间切入,侧重写景;后诗从时间切入,侧重写人。
30.两首诗都写了“月”,它们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五言律诗
2.B
3.“悬”是“悬挂”,写出船帆端端直直地挂着的样子。“风正一帆悬”写的是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
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船在江面上顺风前行的样子,描绘了一幅平野开阔、和风吹佛、大江直流、白帆高挂恢弘阔大的画面。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4.D
5.残雪尚存像玉藏山峦,新年的阳光下嫩草萌生,像有一层雾霭,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初春景象。
6.答案示例一:①作者变法失败被二次罢相,无心做事,也丝毫感觉不到生活的乐趣;②在风烛残年只希望能回归故里,以诗抒情,重温年轻时的快乐时光;③用亲情来安慰自己失落苦闷的心情。答案示例二:同长安君在钟山上遥望万里之外的故乡,但自己衰老的身体无法再承受任何的疾病的折磨,年轻时那些快乐的往事只在回忆之中,惟有用写诗来重温兄妹亲情,并借此安慰因变法失败而苦闷的心情。
7.B
8.上句虚写回忆之景,离别故园时,杨柳依依,下句实写眼前之景,新雁从南方飞来时,大雪落满了衣裳;将昔日的故人情深与此时的身处异乡、风霜仆仆作对比,更加突出对故乡故人的思念之深。
9.C
10.①白诗中的“灯”是思念之灯,通过冬至佳节的反衬,抱膝细节的刻画,以及三、四句“悬想”法的使用可以看出,此“灯”的意象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怅惘和孤寂思家之情;②郭诗中的“灯”是温暖之灯,通过“芦花”意象的衬托,“笑说”一词的点明,“明月”送归的渲染可以看出,此“灯”的意象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馨、愉悦之情。
11.D
12.用典。化用望帝死后化为杜鹃的神话,表示死之后要化成啼血的杜鹃鸟,飞回江南。表现了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坚定不渝的民族气节。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表达了诗人浓厚的思乡之情”错,颈联以“满地芦花”和“旧家燕子”表达了家国沧桑之感。“满地芦花”犹如遍地哀鸿,它们之所以白花如发和诗人一样苍老,是因为它们心中都深深埋着说不尽的国破恨、家亡仇、漂离苦。燕子们也是巢毁窝坏,没有地方安身。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尾联“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意思是现从现在开始我要告别江南,踏上征途;总有一天。我会化作杜鹃鸟,啼血归来。诗人自知此去绝难幸免,离别故土,不但已经抱着必死的诀心,而且誓言,即使死了化作杜鹃鸟也要南归。据《华阳国志.蜀志》载,古蜀国望帝杜宇死后,化为子规,子规就是杜鹃。杜鹃啼声凄厉,能动旅人归思。所以,“化作啼鹃带血归”用典,化用望帝死后化为杜鹃的神话,表示死之后要化成啼血的杜鹃鸟,飞回江南。表达出诗人对故国无比眷恋、无比思念的深情,体现了他视死如归的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忠贞不二的爱国精神。
13.B
14.①表达了作者对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愤怒与悲慨。②抒发了作者不被重用、报国无门的无奈和不平。
15.B
16.①对山间田家美好的农村风景及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②对故园春耕的无限怀想、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③羁旅他乡、漂泊江湖的离愁别绪,形影相吊、顾影自怜的悲怆之慨。
1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
B.“反衬”错误,“蛇竹一色、黄蝶嬉逐”是乐景,“山间的和谐”与景象的基调一致,所以应该是正面烘托。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雨湿菰蒲斜日明,茅厨煮茧掉车声。青蛇上竹一种色,黄蝶隔溪无限情”描写山间田家美好的农村风景,这四句描写细雨、菖蒲、竹林、黄蝶、小溪等充满山间风味的景物,描写田家煮茧缫丝的情境,表达了作者对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何处樵渔将远饷,故园田土忆春耕”写诗人看到眼前美景引发的思绪,不由诗人看到当地渔夫樵子为远行准备行装的场面,不由精神恍惚,神归故园,表达了作者对故园春耕的无限怀想、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
“羸马此中愁独行”描写诗人独自一人,骑着羸弱的马匹,满腔哀愁地行走再山间水畔,表达了作者羁旅他乡、漂泊江湖的离愁别绪,形影相吊、顾影自怜的悲怆之慨。
17.C
18.这句诗意为诗人像“转蓬”一样避乱流浪到偏远的夔州;“转蓬”使用比喻的修辞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飘泊不定的生活,抒发了羁旅漂泊的愁苦;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反对战乱的思想。
19. 游子 功业无成(或怀才不遇)
20.“登高临远望故乡,倚阑干处正凝愁”是实写,写词人自己登楼望向家的方向。一个“想”字,有实而虚,推己及人,写故园之闺中人,此时也应该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她“妆楼颙望”,望穿秋水之际,对游子的迟迟不归生出怨恨。便把本来的独望变成了双方关山远隔的千里相望,更显归思之切。
21. 团圆(回乡祭祖) 滕王阁序
22.①想象。唐诗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元曲想象母亲“倚门”独自悲伤来表现自己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②虚实结合。唐诗实写诗人独在客栈,与灯为伴,顾影自怜,虚写家人谈论自己;元曲实写“我”“凭阑望”,虚写母亲“倚门悲”,一实一虚,尺幅万里,情感真挚。③对写法。唐诗不直接写自己的思念,而是反向落笔,借想得家人谈论思念自己来表达心中的孤寂与惆怅;元曲则想象母亲在门前期盼自己回家,来表达自己无法归家的无奈,与对家人的浓浓思念。
23.D
24.作者看到野菊初黄,游兴浓厚,心态怡然;又见山谷、山峰,棠梨叶落、荞麦花开,心情愉悦;蓦然出现的村落小桥及原野上的树木,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心情由欣然转入怅惘。
25.D
26.C
2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作者希望能有船自天际驶来,载自己回家”理解错误,“归帆天际看”指的是作者想象家人在盼望自己回家,家人在遥望天边驶来的船只,属于“从对面落笔”的写法。故选D。
2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怀才不遇的苦闷”无中生有。“乡泪客中尽”,思乡的眼泪在异乡流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没有抒发“怀才不遇”之情。故选C。
27.C
28.①反映了诗人病困潦倒的生活状况,仕途上的失意衰颓,蕴含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独之愁,以及对繁霜染鬓、韶华已逝的无奈。②写出了国家多灾多难的现实,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之情。
2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诗人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着笔”错误。颈联都是正面描写,没有侧面描写。故选C。
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句的能力。
尾联对结,上句写自己艰苦备尝,白发弥添;下句写自己潦倒日甚,多病缠身。并分承五六两句。“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从而蕴含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独之愁,以及对繁霜染鬓、韶华已逝的无奈。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之情。诗人本来兴致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29.B
30.①前诗以景结情,写秋月从城头经过,渲染出清凉幽静的氛围,衬托出诗人欣赏美景而不忍入眠的愉悦;②后诗采用拟人手法,借唯有明月识得“我”是与“谢公”一同吟诗品酒之人,既称许了崔大夫的高雅,也委婉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以及漂泊多年怀才不遇的郁闷。
2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
B.“因为楼高,故而诗人觉得'风清水凉’也正因如此,所以诗人才难以入眠”分析错误,“风清水凉谁忍卧”,难以入眠不是因为天凉,而是因为景美,不忍心睡觉。故选B。
30.本题考核学生分析文中的意象的作用的能力。意象是能够表意的物象,分析意象题首先把握诗歌中运用了什么“象”,根据平时的积累和文本内容具体其所表达的“意”,也就是情感。本题要求分析文中“月”这一意象及其作用能力。
题目要求学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两首诗都写了“月”,它们各有什么作用。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分析其在手法和情感表达上的作用。第一首“秋月城头过” 写秋月从城头经过,结合上文“谁忍卧”可知是渲染出清凉幽静的氛围,以景结情,衬托出诗人欣赏美景而不忍入眠的愉悦;第二首“识是谢公诗酒人”。由“识”可见是“拟人”手法,唯有明月识得“我”是与“谢公”一同吟诗品酒之人,写出既崔大夫的高雅,结合前面的“一别朱门三四春,再来应笑尚风尘”可知此句借“月”又委婉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以及漂泊多年怀才不遇的郁闷。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