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诗词鉴赏:现代诗词古代诗词

第一篇:诗词鉴赏:现代诗词古代诗词

诗词鉴赏:现代诗词古代诗词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窈淑女,君子好逑。(诗经)

2.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诗经)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

4.黄钟毁弃,瓦釜雷呜。(屈原)

5.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毛诗序)

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8.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

9.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

10.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11.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

12.杞国无事忧天倾。(李白)

13.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

14.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渊明)

1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16.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陶渊明)

17.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18.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19.山随平野近,江入大荒流。(李白)

20.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2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22.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2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

2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2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

2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27.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2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2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

3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3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

3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33.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

3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3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3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37.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38.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39.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陈子昂)

40.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1.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

42.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

4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

44.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45.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唐,邵谒)

46.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

47.蝉造林愈静,鸟呜山更幽。(王维)

48.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

49.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5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5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

52.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

53.黄金若粪土,肝胆硬如铁。(石达开)

54.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李世民)

5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56.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

57.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58.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59.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

60.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尽期。(白居易)

6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62.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

63.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

6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65.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露洲。(李白)

66.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杜秋娘)

67.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69.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琵半遮面。(白居易)

70.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

7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陵)

72.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73.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宋,苏麟)

7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75.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杜甫)

7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77.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

78.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79.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80.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

8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8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

8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

8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85.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

86.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

87.空床卧听风吹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宋,贺铸)

8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89.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9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

9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张若虚)

92.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唐,韩)

93.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流无人舟自横。(韦应物)

94.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

95.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

96.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陵)

97.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于谦)

98.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99.莫怪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明,王慕)

100.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

10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

10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

103.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

10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

105.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志南)

106.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107.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

108.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109.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元好问)

110.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111.着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关汉卿)

11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

11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士)

115.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根香。(宋,卢梅坡)

116.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

117.欲把西湖比西子,浓装淡墨总相宜。(苏轼)

118.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曼殊)

119.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陵)

120.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121.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

12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12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124.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陆游)

125.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唐,杨敬之)

126.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廓酒旗风。(杜牧)

127.一片丹心图报国,千秋青史胜封侯。

129.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

130.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龚自珍)

131.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

132.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

13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134.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白居易)

13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13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137.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

138.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

139.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你东南西北风。(郑板桥)

140.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4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142.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

14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144.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幸苦为谁甜。(唐·罗隐)

14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14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

147.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

148.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

149.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赵嘏)

150.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唐·秦韬玉)

151.今年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杜荀鹤)

152.二十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唐·花蕊夫人徐氏)

153.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刘禹锡)

154.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

15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156.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157.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

158.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

159.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

160.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

16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

16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16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64.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

16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166.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陆游)

167.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168.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

169.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鲁迅)

170.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

171.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

172.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陈毅)

173.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

174.男儿未展凌云志,空负天生五尺躯。(王达强)

175.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朝,还有后来人。(夏明朝)

176.我渴望自由。但人的身躯,怎能从狗的洞子里爬出!(叶挺)

177.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何敬平)

178.一腔热血化春雨,壮志千秋泣鬼神。

179.满目云山俱是乐,一毫荣辱不须惊。(黄兴)

180.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

182.国破尚如此,我何借此头?(吉鸿昌)

183.严刑利诱奈我何,颔首流泪非丈夫。(金方昌)

184.早已森严避雷,更加众志成城。(毛泽东)

185.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毛泽东)

186.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毛泽东)

187.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毛泽东)

188.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

189.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毛泽东)

190.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毛泽东)

19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毛泽东)

192.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毛泽东)

193.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毛泽东)

194.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毛泽东)

195.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196.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

197.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直上重霄九。(毛泽东)

198.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毛泽东)

199.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毛泽东)

20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

第二篇:古代诗词鉴赏范文

古代诗词鉴赏

基础知识

思想主题

表现手法 意境形象

鉴赏技巧

炼字赏析

古代诗词欣赏基础知识小结 我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

西周: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源头。分为“风”、“雅”、“颂”三类,表现手法: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战国时期:

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孕育出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两汉时期:

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东汉时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 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

汉末建安时期,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

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 建安时代之后的“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中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

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还有嵇康(224--263),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 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

乐府诗: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战争灾难的《十五从军征》,有表现女性不慕富贵的《陌上桑》,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汉乐府民歌中虽然多数为现实主义的描绘,但许多地方都有着程度不一的浪漫

主义色彩,如《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段文字,即表现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 《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田园诗:代表人物是陶渊明, 还有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被称为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的谢灵运。诗歌多描写自然风光的美丽,歌颂田园

生活的平和,也体现了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的喜悦和辛劳。主要特点:平和醇美,自然冲淡。

唐朝: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

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

五、六十个。

初唐:

“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四杰”之后,陈子昂(661--702)明确提出反对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诗歌由靡靡之音变为清新健康。《感遇诗》38首,即是他具 有鲜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 盛唐: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除出现两个伟大诗人:李白、杜甫,他们被称为双子星座,李白豪放飘逸,上承《楚辞》的浪漫主义

;杜甫,浓郁顿挫,上承《诗经》的现实主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

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 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高士和岑参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陵、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王昌陵的边塞诗大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思念家乡、立功求胜的心情.他的《从军行》、《出塞》历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王之焕的一首《凉州词》写尽了远征人思家的哀怨,另一首《登 鹤雀楼》诗意高远,富于启示性。 中唐:

中唐诗歌是盛唐诗歌的延续。

山水诗:代表人物:刘长卿、韦应物,是王维、孟浩然一派的继续。

边塞诗:代表人物:卢纶、李益,是高士、岑参的余绪。

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元稹,倡导新乐府运动。张籍、王建也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诗人。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 主张。往往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现象,以讽喻当时的社会、政治现象,如《卖炭翁》《长恨歌》。

韩孟诗派:代表人物:韩愈、孟郊。诗歌风格:生硬奇险,开后世宋诗的风气。

浪漫主义诗派:代表人物:李贺。上承李白,下启晚唐的李商隐。

李贺(790--816)在诗歌的形象、意境、比喻上不走前人之路,拥有中唐独树一帜之风格,开辟了奇崛幽峭、浓丽凄清的浪漫主义新天地。《苏 小小墓》、《梦天》等都是充分体现他的独特风格之作。

此时期的诗人还有:

柳宗元(773--819)的诗如他的散文一样,多抒发个人的悲愤和抑郁。他的山水诗情致婉转,描绘简洁,处处显示出他清峻高洁的个性,如 《江雪》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刘禹锡(772--842)是一位有意创作民歌的诗人,他的许多《竹枝词》描写真实,很受人们喜爱。

贾岛(779--843)都以“苦吟”而著名,追求奇险,苦思锤炼是他的特点。

晚唐时期:晚唐时期的诗歌感伤气氛浓厚,代表诗人是杜牧、李商隐,世称“小李杜”。杜牧(803--852)的诗以七言绝句见长,《江南春》、《山

行》、《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是他的代表作。这些诗于清丽的辞采、鲜明的画面中见俊朗的才思。

李商隐(813--858)以爱情诗见长。他的七律学杜甫,用典精巧,对偶工整,如《马嵬》、《夜雨寄北》等是其中的名作。

晚唐后期,出现了一批继承中唐新乐府精神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人物是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他们的诗锋芒毕露,直指时弊。

词:词这种诗歌体裁在晚唐已经出现,代表人物:温庭筠、韦庄、李煜(多抒写家国身世之恨,感慨缠绵)。出现第一雍部文人词总集《花间 集》。 宋朝:

词风继承花间派的婉约绮靡。“父子词人”:晏殊、晏几道。晏殊的词风容闲雅,有富贵气。晏几道的词风是低回感伤。

婉约词:

柳永:多写男女离别之情和流落江湖的羁旅之愁,沉吟于风花雪月之中。

周邦彦:继承柳永的余风。代表作有《过秦楼》、《满庭芳》

李清照:前期清新婉丽,后期缠绵抑郁。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

姜夔:继续周邦彦的风格,尚风雅,主格律。

秦观:善作小令,通过抒情写景传达伤感情绪的《浣溪沙》、《踏莎行》、《鹊桥仙》等 是他的代表作。

豪放词:

苏轼:启南宋豪放派的诞生。词的题材又得以进一步发展,怀古伤今的内容进入了他的词作之中。

张元干、张孝祥、朱敦儒,上承苏轼,下启辛派词风,同时期还有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

辛弃疾:有抗金报国的壮志,但壮志难酬,郁愤深积。

宋 诗:西昆体:杨亿、钱惟演,学晚唐李商隐,讲究格律辞藻、华丽典雅。

王禹偁、梅尧臣、苏舜钦:反对西昆体,提倡平易流畅。

两位大诗人:苏轼说理抒情,自由奔放;黄庭坚,江西诗派,崇尚杜甫,大多瘦硬生新。出自江西诗派,最终自成一家的有:

陆游:爱国诗人,最动人的作品是表现他老而不衰,死而不渝的爱国情怀。

杨万里:诗风清新活泼。

范成大:善写田园风光,颇有生活情趣。 宋末有:

文天祥,多是爱国诗篇,浩气磅礴。

元代

杂剧:

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色彩融为一体。王实甫:《西厢记》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 。

散曲:包括小令、套曲,多歌唱山林隐逸和男女风情之作,少数作品接触当时重大的社会问题,反映人民疾苦。后期散曲的代表作家有张可久和乔吉,特点:雅正典丽。

明代

诗歌:

台阁体诗派:代表:杨士奇、杨荣、杨溥,特点:歌功颂德、空泛虚浮。 唐宋派:归有光

清代

诗歌: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不满清庭的民族压迫和专制统治,特点:悲壮沉郁、感慨深远。此时期的诗人还有:钱谦益、吴伟业、王士 桢。

郑板桥:反映民情;贺知章、袁枚:直抒性情;黄景仁:独写哀怨之作。 词:陈维崧:效法苏、辛之豪放,开“阳羡词派”。

纳兰性德:词近李煜,又自成一家,善作小令,长于白描。

我国古代诗歌分类

我国古典诗歌包括“五四”时期以前的诗、词、曲。

1、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指唐以前的古代诗歌。唐初开始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就是我们所说的近体诗。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唐代以及其后的诗人仍有写古体诗的。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2、律诗和绝句

绝句共有四句,律诗共有八句。绝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律诗八句四联分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其中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3、小令、中调和长调

依据字数将词划分为三类。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字以上为长调。

考点一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意象与意境

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包含了诗人的强烈思想情感,具有象征意蕴的客观物象(或者说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物象),是构织诗歌的主要因素。包括景象和物象。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常常借助于景物形象,渲染气氛,烘托情感。这时的景物形象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我们便可感知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此首词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巧妙组织在一个画面里(蒙太奇式的画面组合),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景象,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分析意象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①营造意境方面作用 渲染气氛 奠定基调\②塑造环境或背景的作用\③表情达意体现思想主旨的作用\④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⑤结构上的线索作用 有的意象贯穿始终. 诗词中常见意象

1、送别类

杨柳

长亭

南浦

酒杯

折柳

2、思乡怀人类

月亮

鸿雁

捣衣

双鲤

雁书

3、愁苦类

梧桐

芭蕉

流水

猿猴

杜鹃鸟

斜阳

落日

4、抒怀类

菊花

梅花

松柏

黍离

冰雪

草木

5、爱情类

红豆

连理枝

比翼鸟

6、战争类

投笔

长城

楼兰

柳营

请缨

羌笛 其他如表示秋天:金凤 、西风、北风、商风

隐逸生活:陶家

意境:是作家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结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意境往往由多个相关联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意”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指诗中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由景物构成。开拓意境要立足于诗中的景物描写,分三个层次:一是再现诗人描绘的画面,二是把画面中没有直接写到的那一部分靠想象补充出来,三是领会画面背后深远的意蕴。 例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台城》)诗人通过描写阴雨、江草、鸟鸣、柳树等意象,构设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意境氛围。在今昔对比中更让人感受到物是人非,时事变迁的凄凉与感伤。

诗词中常见意境氛围特征

孤寂冷清 恬静幽美 萧瑟凄凉 生机勃勃 春意盎然 肃杀荒凉

雄浑壮丽 幽清明净 沉郁孤愁 和谐静谧 开阔苍凉 高远辽阔

苍凉悲壮 朦胧凄迷 清幽恬静 雄奇优美

考点二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常见诗词语言特色有:

清新自然

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重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山居秋暝》)

平实质朴(平淡自然)

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的《别董大》

再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的《鸟鸣涧》)

再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的《鹿柴》)

委婉含蓄

如“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的《醉花阴》)

形象生动

如“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幽默讽刺

如“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距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孟云卿的《寒食》)

再如“竹帛烟硝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的《焚书坑》)

雄浑壮阔

如“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的《使至塞上》) 慷慨悲壮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清新明快

如“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唐代诗人王驾的《雨晴》)

沉郁顿挫

如杜甫的《登高》

豪放飘逸 如李白的《将进酒》

华美绮丽

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的《咏柳》)

典雅工丽

如“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宋.宋祁的《玉楼春》)

缠绵婉转

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的《长恨歌》”

考点三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 记叙

描写

议论

抒情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融情与景

以乐景村哀情

描写抒情:渲染 烘托 对比 村托 抑扬 白描 比兴 用典 联想 想象

正 侧面结合

动静结合 托物言志 象征手法 点面结合

细节描写

虚实相生(虚实结合) 修辞格:比喻 比拟(拟人、拟物) 借代 夸张 设问 反问 双关 叠词 盲文 补充说明:

1、 “虚”包括回忆的、想象的、梦见的(梦境),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像和空灵的境界。“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泛说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是虚写;后两句描写满湖莲叶荷花在朝阳的辉映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谐地搭配着,是实写。

2、关于诗中的描写角度 视觉 听觉 嗅觉 触觉\形态 色彩 声音\远看 近观\远眺 俯视\等。

诗词表现表现手法举例

虚实结合

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陵的《芙蓉楼送辛渐》)“楚山孤”既是写实景,也是诗人孤寂心情的写照。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深深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

再如“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 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的《武陵春》)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词意转折,配合实字表达,收到尺水兴波,感人至深的效果。实词“轻舟”为下文的“愁重”作铺垫和烘托,使“愁”变得沉重,亦是女词人感情的无比深沉!也使抽象的“愁”变得具体可感。

动静结合

如“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的《漫成一首》)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江夜的“静”,而末句却以鱼跃之声打破了这种静谧,颇有“以动破静、愈显其静”的意味,与“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处。“宿鹭”和“跳鱼”,这一静一动之景,相反相生,互相映衬,显得逼真而又传神。

直抒胸臆

如“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的《菩萨蛮》)江南景人俱佳,让人留恋,没到老就不要离开江南回到故乡,否则一想起江南的美好景色和人就会后悔不及。

托物言志 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的《蝉》)借蝉的形象表达了对高尚品格的赞赏。

再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的《梅花》)诗人表面上咏物,实际上言志。借咏梅花来表达诗人追求清高高洁的思想品格。

再如“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素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诗人因“触忤武则天”而身陷囹圄,这首五律以蝉自喻,以蝉之餐风饮露表示自己的高洁情怀。

联想想象

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的《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离情的象征意义。 对比对照

如“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的《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的繁华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藏着诗人深沉的思考。

象征手法

如“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白居易《白云泉》)诗人采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张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再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下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如“长江悲已知,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的《山中》)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村

一、二句之情,以景喻情,用秋风瑟瑟,黄叶飘飞来村托自己的悲苦。

细节描写

如“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再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的《约客》)

还如“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青衣透。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爱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的《点绛唇》)利用“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闯进来的翩翩少年这一动作,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的刻画出来,在我们心中立起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有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还有如“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 (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 晴窗细乳戏分茶,诗人这一细节举止表露出闲散和无聊 的心境,间接地反映出在国家多事之秋,爱国志士却被冷落的沉重的社会景象,也反映出南宋王朝的腐败和衰落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的《赠别》男女之间分离之际,内心因凝聚了太多感情反而不知从何说起,无言以对,显得沉默不语,象是生分的样子,仿佛并无深厚的情意。正如古人说,亲及反疏。千言万语却只能默默无言。 白描

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如“ 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聂夷中的《田家》)这首诗以小见大,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再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 的《天净沙·秋思》)

点面结合

如“千对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的《江雪》)

三、四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中,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再如“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朱敦儒的《好事近》)三四句从面上对渔父的志趣和生活概貌做了总的交代,后用洗练的笔墨摹写了一个恬淡自适的渔父形象。而在静态的画面上,又加上了孤鸿这个动点。全诗点面结合,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不受约束的闲适生活。”

以乐景衬哀情

如“

眼见客愁愁不醒, 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 便教莺语太丁宁。”(杜甫的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诗人把自己的心绪同春色的撩人结合起来写,在情与景的对立之中,深化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诗的艺术效果。诗中恼春烦春的情景,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境相仿佛。 再如“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的《蜀相》)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正是眼前这样一夫,触痛了诗人心中的块垒——祖国中兴的希望非常渺茫,因而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

考点四 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咏史怀古 :今非昔比 昔盛今衰 借古讽今

盛衰无常 物是人非 吊古伤今

壮志未酬(古迹 古人)

2、托物言志(咏物诗):孤傲高洁 志趣高雅 报国无门 壮志难酬 光阴易逝 功业无成 象征、比喻、拟人等手法运用。(松 竹 梅 菊 蝉 蜂) 如“流莺漂荡复参差,渡陌临流不自持。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李商隐的《流莺》)诗人用流莺的“飘荡”比喻自己转徙幕府飘零不定的生活,用流莺的“巧啭”比喻自己的才干及远大的政治抱负,用“佳期”表达自己不为人理解的满腹委屈和怀才不遇的深沉感伤。

3、边塞征战:边塞风光 奋勇杀敌 立志报国 报国建功 征夫愁怨 思乡思亲 同情批驳 描写战争场面的残酷 。(边关 玉门关 羌笛 胡人 胡马 黄河 长城 阴山

黑山 明月)

4、羁旅思乡:羁旅愁苦 漂泊无依 浪迹天涯 孤寂冷清 思乡思亲 归期遥遥 。(驿道 征铎 马 舟船 杜鹃 鸿雁 客 浮萍 飞蓬)

5、送别留恋:离情别恨 留恋思恋 激励劝勉 依依不舍 深情厚谊。(柳 酒 歌

船 长亭短亭 灞桥柳 灞桥 南浦)

6、田园山水诗:寄情山水 愤世嫉俗 隐逸情怀 与世无争

保持高尚节操 超脱凡俗 宁静闲适恬淡

农家乐丰收喜悦 。(高山 流水 明月 清风 农家风光 山间盛景)

7、即事感怀

即景抒怀:忧国忧民 战争离乱 仕途失意 讴歌山河 渴望建功立业。如”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后两句通过写景,揭示了一切美好向上生机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任何力量都禁锢不了的道理。

8、闺怨闺愁:青春易逝 容颜易老 孤独失落的情怀 对丈夫的思念(或对情人的怨恨) 对战争的厌恶。

古诗词鉴赏解题方法归纳

一、答题步骤 (一)读懂诗

①古代诗歌大多是先写景后抒情,“情”往往就是十个的中心所在。因此可以往往在前半部分寻找意象,后半部分寻找中心。

②诗歌意象具有跳跃性的特点,理解时应通过想象构设意境。

③为了强调突出,古诗多采用倒装句式。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的《西江月》)“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的《秋兴八首》)

④注意使动、意动、为动等活用词的理解。

⑤律诗前二联多写景,后两联多抒情表意。绝句的情感多在后两句上。词的上阕一般写景,下阕抒情。

总之,在阅读诗歌时,从前半部分找意象,通过揣摩意象的色彩、特点,构设诗歌意境,就能大体把我诗歌的情感倾向了。同时特别留意诗歌中能透露作者情感的一首词,如“悲”“喜”“愤”“思”等

。 (二)三必看

①标题必看

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富含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主要表现手法等。)诗歌的题目是鉴赏诗歌的向导,突破口。如李绅的《悯农》,试题“悯”就表明作者对农民艰辛生活的深深同情。元稹的《离思》,由题目看出写的是离别的思念。张继的《枫桥夜泊》,“泊”字可知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思故园就可看出是思乡的主题。 ②作者必看

知人论世,以察诗情。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作者的经历、作者的命运等有助于理解其诗作。 ③注释必看

一首诗,一旦给了注解,往往有重要作用:一是暗示背景,就是介绍作者所处的环境,或写作背景。二是解说重点字词、典故、消除阅读障碍。 (三)宏观理解 微观深入

所谓宏观理解就是注意诗歌的首尾、前后、上下联在结构上、表意上的内在关系,从而整体上把握诗歌的主旨情感。

所谓微观深入就是要求在关键词语、独特意象、特殊句式、艺术手法(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托物言志以及比喻、比拟、借代等修辞的运用)

二、答题方法 (一)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诗歌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4、诗歌中某句诗展现的是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诗是表达某某某的情感(情怀)的吗?为什么?

5、请谈谈这首诗情与景的关系。

答题套路: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描绘诗中画面)的画面,营造了一种(概括氛围特点 )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 分析思想感情)的情感(心情、心境)。

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重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答案: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塞外辽远阔大、雄奇险峻的画面(衬托出边塞“孤城”之小),营造了一种雄阔、苍凉的氛围,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

(二)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

①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②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

③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④请比较两首诗在表达技巧上的异同。

答题套路:这首诗用了(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要结合诗句具体阐述),从而突出了(强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 具体化) 的情感(心情、心境)。

如: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见远见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克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欧阳修《踏莎行》

请分析“离愁见远见无穷,调调不断如春水”一句的艺术手法。

答案:这句诗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一)把抽象的情感(无穷无尽的离愁)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迢迢不断的春水),(二)让人更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长、时间变久而产生的离愁。

(三)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①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②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③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套路: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点明语言特点 ),如(

结合相关诗句分析 ),这种风格很好地表达了作者( 具体)的情感。

如: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杜甫《江村》

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1)这首诗语言风格自然清新;(点明语言特点 )(2)意象浅近,如“梁上燕”“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口语化,自然质朴。(结合相关诗句分析)(3)作者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备尝颠沛流离后终于获得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很好地表达了作者此时的闲适心境。(情感) (四)炼字型

炼字所指对象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叠词、数量词等

一、提问方式

①这首诗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一个(或两个)?为什么? ②某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觉得它好在哪里?

二、答题思路

①画面感强,描述意境画面 ②化静为动,把静的事物写活了

③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

形象生动 ④拟人、夸张手法,修辞效果,形象具体 ⑤突出思想情感主旨

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中“隐”“没”两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隐字在诗中是隐没(于)之意,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在诗中是淹没(于)之意,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五)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步骤:

1、分析该词对突出主旨的作用(内容方面)

2、分析该词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形式方面)

如: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王质《山行即事》

注:蘋,一种水草。鸥性,海鸥,性喜在海上随潮迎浪,上下飞翔。狎(xia),戏耍,玩弄。酲(cheng),酒后神志不清,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问:首联的“议”字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议”字用了拟人的手法,这两句是说,天空的云块来来往往,忽聚忽散,仿佛在讨论要不要下雨,笔法轻快,表达了诗人的喜悦心情;在结构上,“议”

字统领了颔联和颈联,颔联写“阴”,颈联写“晴”。

(六)判断观点型 提问方式:

1、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2、有人这样认为,你同意吗?请说出理由。 答题步骤:

1、表明自己的观点。

2、用原诗句证明此观点。

答题套路:我认为(观点 )原因是(举例证明) (从原诗中找理由分条陈述)

如: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注: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问: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试说说理由。

答案:同意。诗人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的情绪,但诗人在最后借用齐景公上牛山的典故,表达出淡然的心境,显示了旷达的情怀。

不同意。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不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

(七)对比赏析型

提问方式:

1、对两首诗或词进行内容与主题、方法等方面的对比;也有与学过的课文诗句的对比。

2、请说出两首诗在某方面的异同点。 答题步骤:

1、找出相关的比较点。

2、对原诗中具体句子分别进行分析,分条作答。 如: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试题。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李益《汴河曲》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

注:汴河,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的一段。 隋家,隋王朝。 水殿龙舟,当年隋炀帝出游时所乘坐的船只。 不较多,差不多。 (1)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李诗重在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王朝衰亡的感慨(喻伤今之意)。皮诗看似为汴河洗刷“罪名”,实则巧妙地对亡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 (2)这两首诗的表达技巧各有侧重,请分别说明。

答:李诗以描写为主,触景生情;皮诗以议论为主,欲夺故予,角度独特。

第三篇:高中诗词鉴赏常见诗词

关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载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巍巍天山,苍茫云海,一轮明月倾泻银光一片。浩荡长风,掠过几万里关山,来到戍边将士驻守的边关。汉高祖出兵白登山征战匈奴,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这些历代征战之地,很少看见有人庆幸生还。戍边兵士仰望边城,思归家乡愁眉苦颜。当此皓月之夜,高楼上望月怀夫的妻子,同样也在频频哀叹,远方的亲人呵,你几时能卸甲洗尘归来。

注释

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白登:今山西大同市东有白登山。汉高祖刘邦曾亲率大军与匈奴交战,被围困七日。

①关山月:古乐府诗题,多抒离别哀伤之情。

②天山:指祁连山,位于今青海、甘肃两省交界。

③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

④白登:白登山,在今大同东北。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胡:此指吐蕃。窥:有所企图。

⑤载客:指戍边的兵士。

⑥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戍边兵士的妻子。

1 写作背景

唐朝国力强盛,但边尘未曾肃清过。李白此诗,就是叹息征战之士的苦辛和后方思妇的愁苦。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片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1936年2月)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1.北国:指我国北方。

2.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惟余,只剩。 莽莽,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3.大河上下:指黄河的上上下下。

4.顿失滔滔:指黄河因结冰而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

5.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色的大象在奔跑。蜡象,白色的象。原,作者自注指秦晋高原。

6.天公:指天。“欲与天公试比高”、“人定胜天”是作者坚守不渝的雄心壮志。

7.须:等到。

8.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象。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照耀着大地。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白雪覆盖着大地。

9.分〔fèn〕外妖娆:格外艳丽多姿。

10.折腰:鞠躬,倾倒。这里有称颂、赞美的意思。

11.秦皇汉武:指秦始皇嬴政和汉武帝刘彻。

12.文采:和下文的“风骚”,本指辞藻。这里用文学才华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风骚,原为《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也可指《诗经》和《楚辞》。

13.输:和下文的“逊”,都是差,失的意思。

14.文采:和下文的'’风骚“,本指辞藻。这里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

15.唐宗宋祖:指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

16.一代天骄:指称雄一世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天所骄纵宠爱的人。汉时匈奴自称。后来也泛称强盛的少数民族或其首领。在这里特指成吉思汗。

17.成吉思汗:元太祖铁木真。建立了横跨欧亚大帝国的蒙古征服者。

18.射雕:《史记·李广传》称匈奴善射者为“射雕者”。 有用射雕来称赞人武艺高强。雕,一种凶猛的鸟,飞得又快又高,不易射中。

19.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 俱:都。

20.数风流人物: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无产阶级革命者等。数,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

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万场雪飘,眺望长城内外,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河水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连绵的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一样蜿蜒游走,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似乎想要与苍天比试一下高低。等到天晴的时候,再看红日照耀下的白雪,格外的娇艳美好。

祖国的山川是这样的壮丽,令古往今来无数的英雄豪杰为此倾倒。只可惜像秦始皇汉武帝这样勇武的帝王,却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天之骄子成吉思汗,却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而轻视了思想文化的建立)。而这些都已经过去了,真正能够建功立业的人,还要看现在的人们(暗指无产革命阶级将超越历代英雄的信心)。

梦 天

李贺

老兔寒蟾泣天色, 去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转露湿团光, 鸾佩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 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 一泓海水杯中泻。 (1)梦天:梦游天上。

(2)老兔寒蟾:神话传说中住在月宫里的动物。屈原《天问》中曾提到月中有兔。《淮南子·览冥训》中有后羿的妻子姮娥偷吃神药,飞入月宫变成蟾的故事。汉乐府《董逃行》中的“白兔捣药长跪虾蟆丸”,说的就是月中的白兔和蟾蜍。此句是说在一个幽冷的月夜,阴云四合,空中飘洒下阵阵寒雨,就像兔和蟾在哭泣。

(3)云楼句:忽然云层变幻,月亮的清白色的光斜穿过云隙,把云层映照得像海市蜃楼一样。

(4)玉轮句:月亮带着光晕,像被露水打湿了似的。

(5)鸾佩:雕刻着鸾凤的玉佩,此代指仙女。桂香陌《酉阳杂俎》卷一:“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此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在月宫中桂花飘香的路上遇到了仙女。

(6)三山:指海上的三座神山蓬莱、方丈、瀛洲。

(7)齐州:中州,即中国。《尚书·禹贡》言中国有九州。这两句说在月宫俯瞰中国,九州小得就像九个模糊的小点,而大海小得就像一杯水。[1]

(8)泓:量词,指清水一道或一片

开头四句,描写梦中上天:“老兔寒蟾泣天色”——古代传说,月里住着玉兔和蟾蜍。句中的“老兔寒蟾”指的便是月亮。幽冷的月夜,阴云四合,空中飘洒下来一阵冻雨,仿佛是月里玉兔寒蟾在哭泣似的。

“云楼半开壁斜白”——雨飘洒了一阵,又停住了,云层裂开,幻成了一座高耸的楼阁;月亮从云缝里穿出来,光芒射在云块上,显出了白色的轮廓,有如屋墙受到月光斜射一样。

5

“玉轮转露湿团光”——下雨以后,水气未散,天空充满了很小的水点子。玉轮似的月亮在水气上面辗过,它所发出的一团光都给打湿了。

以上三句,都是诗人梦里漫游天空所见的景色。

第四句则写诗人自己进入了月宫。“鸾佩”是雕着鸾凤的玉佩,这里代指仙女。这句是说:在桂花飘香的月宫小路上,诗人和一群仙女遇上了。

这四句,开头是看见了月亮;转眼就是云雾四合,细雨飘飘;然后又看到云层裂开,月色皎洁;然后诗人飘然走进了月宫;层次分明,步步深入。

下面四句,又可以分作两段。“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是写诗人同仙女的谈话。这两句可能就是仙女说出来的。“黄尘清水”,换句常见的话就是 “沧海桑田”;“三山”原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这里却是指东海上的三座山。它原来有一段典故。葛洪的《神仙传》记载说:仙女麻姑有一回对王方平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日会时略半耳。岂将复为陵陆乎?”这就是说,人间的沧海桑田,变化很快。“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古人往往以为“神仙境界”就是这样,所以诗人以为,人们到了月宫,回过头来看人世,就会看出“千年如走马”的迅速变化了。

最后两句,是诗人“回头下望人寰处”所见的景色。“齐州”指中国。中国古代分为 6 九州,所以诗人感觉得大地上的九州有如九点“烟尘”。“一泓”等于一滴水,这是形容东海之小如同一杯水打翻了一样。

以上这四句,诗人尽情驰骋幻想,仿佛他真已飞入月宫,看到大地上的时间流驶和景物的渺小。浪漫主义的色彩是很浓厚的。

李贺在这首诗里,通过梦游月宫,描写天上仙境,以排遣个人苦闷。天上众多仙女在清幽的环境中,你来我往,过着一种宁静的生活。而俯视人间,时间是那样短促,空间是那样渺小,寄寓了诗人对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表现出冷眼看待现实的态度。想象丰富,构思奇妙,用比新颖,体现了李贺诗歌变幻怪谲的艺术特色。

凉州词(王之涣) 作者简介 王之涣 (688─742),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士、王昌陵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诗词概述

该诗又名《出塞》,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体现了作者对边塞战士的同情和对朝廷不满的愤慨之情。

诗词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座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凉州歌》。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

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13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

8、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吹到过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1、何须:何必。

译文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峰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李白《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作者简介

李白 (701—762年),生于701年,汉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又称为“诗仙”。

现存李白诗集中有《塞下曲》六首,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的。其中第四首写思妇怀念远行的征人,当属闺怨之类。另外五首都表述 9 诗人“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的慷慨从戎的理想。疏宕放逸,豪气充溢,为盛唐边塞诗中的奇葩之一。这首诗是组诗的第一首。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陆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这种内陆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沈德潜评论《塞下曲》前四句说:“四语直下,从前未具此格。”又说:“一气直下,不就羁缚。”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

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注释

[1]斩楼兰:据《汉书·傅介子传》:“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王首而还”。

译文

到了五月,天山依旧白雪皑皑,没有鲜花,只有地冻天寒。

虽然传来吹奏《折杨柳》的笛声,却依旧看不到一丝春色。

一早就随着战鼓声去搏战,到了夜晚也只能抱着马鞍打瞌睡。

希望能用我挎着的剑,像傅子介那样为国除害,消灭敌人。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1] 注释译文

【注释】

①昼已昏:天已黄昏。

②渔梁:州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污水边。《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

11 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③鹿门:山名,在襄阳。孟浩然在山中建有别业。

④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就,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⑤岩扉:岩洞的门。

⑥幽人:隐士。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指。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渔梁”是地名,诗人从岘山南园渡汉江往鹿门,途经沔水口,可以望见渔梁渡头。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

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

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 12 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忽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这些特点。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桃 花 溪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1] 注释译文

【注解】

⑴桃花溪:在今湖南省桃源县西南。

⑵飞桥:高桥。

⑶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⑷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桃花溪:水名,在今湖南桃源县桃源山下。溪岸多桃林,暮春时节,落英缤纷,溪水流霞。相传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这里为背景的。张旭描写的桃花溪,虽然不一定是指这里,但却暗用其意境。此诗构思婉曲,情趣深远,画意甚浓。

“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就引人入胜: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在这里,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缥缈,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隔着这帏幔看桥,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隔”字,使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溶成一个艺术整体;“隔”字还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若是站在桥边,就不会有“隔”的感觉了。

下面画近景。近处,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岛如屿(石矶);那飘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渔船在轻摇,景色清幽明丽。“石矶西畔问渔船”,一个“问”字,诗人也自入画图之中了,使读者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见人物之情态。诗人伫立在古老的石矶旁,望着溪上飘流不尽的桃花瓣和渔船出神,恍惚间,他似乎把眼前的渔人当作当年曾经进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渔人。那“问”字便脱口而出。

“问渔船”三字,逼真地表现出这种心驰神往的情态。他问得天真有趣:“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他似乎真的认为这“随流水”的桃花瓣是由桃花源流出来的。满眼的粉红,在幽幽的溪水里艳艳地流淌,诗人也便自然而然地由桃花联想起那“林尽水源”,仿佛透着光亮的“洞”,这洞,一直通向那世外的桃源,可这洞又在哪里,渔人不可能知道,诗人也不会知道。然而,这句问讯渔人的话,深深表达出诗人向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然而桃花源本是虚构的,诗人当然也知道渔人无可奉答,他是明知故问,这也隐约地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心情。诗到此戛然止笔,而末句提出的问题却引起人们种种美妙的遐想。诗人的画笔,玲珑剔透,由远而近,由实及虚,不断地变换角度,展现景物;但又不作繁腻的描写,淡淡几笔,略露轮廓,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就像一幅写意画,清远含蓄,耐人寻味。

七言绝句篇幅短小,要做到情韵悠长,意境深邃,除了讲究炼字琢句外,更要求构思的巧妙。张旭作为盛唐的一位七绝名家,是很善于构思的。这首诗从远到近,正面写来,然后用问讯的方式运实入虚,构思布局相当新颖巧妙。作者的笔触又轻快洒脱,对景物不作繁琐的描写,不敷设明艳鲜丽的色彩,对《桃花源记》的意境也运用得空灵自然、蕴藉不觉,从而创造了一个饶有画意、充满情趣的幽深境界。前人蘅塘退士评论这首诗:“四句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记》。”这话不无过誉,却也颇有道理。读这首诗,如与王维的《桃源行》对照比较,可以领悟同一个题材,以不同的体裁和不同的艺术方法去表现,是能各臻其妙的。[1] 编辑本段 作者简介

张旭

唐代书法家、诗人。生卒年不详。字伯高,吴郡(治所在今江苏苏州)人,曾任常熟尉、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他是盛唐著名的大书法家,精通草书,狂草最为著称。他的草书,与李白的诗、裴旻的剑舞,当时被称为“三绝”。相传他最嗜酒,往往大醉后呼喊狂走然后落笔,或以头濡墨而书,世呼为“张店”。他的诗,今存六首,都是写自然景色的绝句,构思新颖,意境幽深,独具一格。[3] 谒金门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芳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一,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作者】:冯延巳

【朝代】:南唐

【体裁】:词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四纸;可'四纸五尾八荠十贿[半] / 四置五未八霁九泰[半]十一队[半]'通押。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

斗鸭阑干独一,碧玉搔头斜坠。

●●○⊙●●,●●○○○▲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

【注释】

【乍】忽然。

【闲引】无聊地逗引着玩。

【挼】揉搓。

【斗鸭】以鸭相斗为欢乐。斗鸭阑和斗鸡台,都是官僚显贵取乐的场所。

【碧玉搔头】即碧玉簪。

【作者】

冯延巳(904—960)字正中,南唐广陵(今扬州)人。事元宗李景,官至中书侍郎左仆射平章事,是当时词坛的大家。有《阳春集》。多才艺,工诗词。仕南唐,李璟时为宰相。他的词虽也写妇女、相思之类的题材,但不象花间派那样雕章琢句。他能用清新的语言,着力刻画人物内心的活动和哀愁,他运用“托儿女之辞,写君臣之事”的传统手法,隐约流露出对南唐王朝国势的关心与忧伤,对温庭筠以来的婉约词风有所发展。

据马令《南唐书》卷二十一载,当时中主李璟曾戏问冯延巳:“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冯答道:“夫如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中主悦。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风乍起”二句破空而来,在有意无意间,如柴浮水,似沾非著,宜后主盛加称赏。此在南唐全盛时作。“喜闻鹊报”句,殆有束带弹冠之庆及效忠尽瘁之思也。

四印斋刻《阳春集序》:冯词类多劳人、思妇之作,“忧生念乱,意内而言外。”

《蓼园词选》引沈际飞云:闻鹊报喜,须知喜中还有疑在,无非望幸希宠之心,而语自清隽。

贺裳《皱水轩词筌》:南唐主(李璟)语冯延巳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何与卿事?”冯曰:“未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不可使闻于邻国。然细看词意,含蓄尚多。又云:“无凭谐鹊语,犹觉暂心宽”,韩偓语也。冯延巳去偓不多时,用其语曰:“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虽窃其意,而语加蕴藉。 春风乍起,吹皱了一池碧水,这本是春日平常得很的景象。可是有谁知道,这一圈圈的涟漪,却搅动了一位女性的感情波澜。别看她貌似悠闲,时而逗引鸳鸯,时而揉扯花蕊,过一会儿又一身在池栏上观看斗鸭,但只消从她懒洋洋的神态上,我们就知她的心思其实全不在此。随着几声喜鹊的欢叫,她的面庞儿顿时就涌上了一阵红晕----盼念已久的丈夫终于回家了,这怎能不令她的心像小鹿儿那样乱撞乱跳?

冯延巳这首词写贵族少妇在春日思念丈夫的百无聊赖的景况,反映了她的苦闷心情。由于封建社会妇女无地位,上层社会的妇女依附于男子,女子又禁锢在闺房,精神上很忧郁,这种情况在封建社会相当普遍,因此古典诗歌中写闺阁之怨的也有很多,这种闺怨诗或多或少从侧面反映了妇女的不幸遭遇。如王昌陵《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回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词着力表现的,不是情事的直接描述,而是雅致优美的意境。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这两句是双关语,表面写景,实际写情,本来水波不兴,忽然刮来风吹皱了池塘的水,象征着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动荡不安,起伏不平静。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丈夫远行在外,女主人公孤独一人,不由产生寂 18 寞苦闷。开头这两句是是传诵古今的名句,据说李璟与冯延巳相谐谑,李说冯:“'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冯答:“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也!”于是君臣皆欢!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鸳鸯是水鸟,雌雄成双成对,在诗歌中经常作为爱情的象征,《孔雀东南飞》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用“鸳鸯”来比喻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这两句是倒装句,女主人公为了排遣苦闷,就双手揉搓着红杏的花蕊,引逗着鸳鸯徘徊在园中的小路里,这多少给她带来了愉悦,暂时忘掉自己的寂寞;但是看见鸳鸯成双成对,更显得自己孤单,又勾起了自己的烦恼,引起对心上人的怀念。

“斗鸭阑干独一,碧玉搔头斜坠。”古代有以鸭相斗为戏的,《三国志·吴书·陆逊传》:“时建昌侯利于堂前作斗鸭阑,颇施小巧。”古代小说《赵飞燕外传》中也说过:“忆在江都时,阳华李姑畜斗鸭水池上,苦獭啮鸭。”晋代蔡洪、唐代李邕都作有《斗鸭赋》。这里的“斗鸭”有人认为就是看斗鸭,有人认为是看水中的鸭子嬉戏,实际上是栏杆上的一种雕饰。从句式和意境看,理解为雕饰合适。女主人公心绪不佳,独自靠着栏杆站着,头上的簪随便斜插着,快掉下来。勾画出女主人公懒散的心情,《诗经·卫风·伯兮》中有“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实为容! ”的句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时人之家,闻鹊声皆以为喜兆,故谓灵鹊报喜。”从早到晚心中想到的是心上人儿现在何处?何时才会回到自己身边?喜鹊的再次鸣叫,又勾起她的期待,但谁又知道新的期待不是新的失落呢?无须过多语言,只这一句“举头闻鹊喜”就够了,词如池塘的涟漪,波折不停,最后掀起了一个较高的波浪,定住作结,婉转含蓄,耐人寻味,可以说,这一句是整篇词的画龙点睛之笔。

第四篇:诗词鉴赏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王之涣的这首五绝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

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

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

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这两句诗,级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

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

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

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出塞二首(其一)

王昌陵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

未还。

但使龙城①飞将在, 不教胡马

度阴山②。

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清沈德潜《说诗晬语》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

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他这段话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此诗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并没有点出作者的匠心。

沈氏归纳的全诗的主旨基本是对的,但这个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为什么这样平凡的思想竟能写成为一首压卷的绝作呢?

原来,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此诗题名《出

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谱传唱的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见习用的词语。王昌陵这首诗也不例外。你看这开头一句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里不是就有《关山月》吗?《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往往都离不了这“关”和“月”两个字。“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陇头

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例子举不胜举。看清这一点之后,你就明白这句诗的新鲜奇妙之处,就是在“明月”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的意境,借用前代评诗惯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发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这样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

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不只是汉代的人们,而是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愿望。平凡的悲剧,平凡的希望,都随着首句“秦”、“汉”这两个时间限定词的出现而显示出很不平凡的意义。这句诗声调高昂,气势雄浑,也足以统摄全篇。

诗歌之美,诗歌语言之美,往往就表现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说,就表现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确切最关键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体现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春 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象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

无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

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

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

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勃的。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

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

施补华曰:“诗德文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

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象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

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

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

广泛的共鸣。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

《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本篇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同时,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

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座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適、王昌陵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

传唱的名篇。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景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

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座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座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

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

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

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

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

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因首联已对仗工稳,为了避免板滞,故次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宕。“与君离别意”承首联写惜别之感,欲吐还吞。翻译一下,那就是:“跟你离别的意绪啊!……”那意绪怎么样,没有说;立刻改口,来了个转折,用“同是宦游人”一句加以宽解。意思是: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何必感伤!

三联推开一步,奇峰突起。从构

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会,在远分日亲”的启发。但高度概括,自助伟词,便成千古名句。

尾联紧接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作者在临别时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象一般小儿女那样。

南朝的著名文学家江淹在《别

赋》里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都不免使人“黯然消魂”。古代的许多送别诗,也大都表现了“黯然消魂”的情感。王勃的这一首,却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第五篇:诗词鉴赏

诗词鉴赏·感悟篇

(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之十五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後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唐)刘希夷

:相和歌辞·白头吟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须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人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白发乱如丝。

但看旧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唐)白居易:岁日

一日今年始,一年前事空。

凄凉百年事,应与一年同。

(唐)白居易:

感时

朝见日上天,暮见日入地。

不觉明镜中,忽年三十四。

勿言身未老,冉冉行将至。

白发虽未生,朱颜已先悴。

人生讵几何,在世犹如寄。

虽有七十期,十人无一二。

今我犹未悟,往往不适意。

胡为方寸间,不贮浩然气。

贫贱非不恶,道在何足避。

富贵非不爱,时来当自致。

所以达人心,外物不能累。

唯当饮美酒,终日陶陶醉。

斯言胜金玉,佩服无失坠。

(唐)白居易:渐老

今朝复明日,不觉年齿暮。

白发逐梳落,朱颜辞镜去。

当春颇愁寂,对酒寡欢趣。

遇境多怆辛,逢人益敦故。

形质属天地,推迁从不住。

所怪少年心,消磨落何处?

(唐)白居易:叹老

晨兴照清镜,形影两寂寞。

少年辞我去,白发随梳落。

万化成于渐,渐衰看不觉。

但恐镜中颜,今朝老于昨。

人年少满百,不得长欢乐。

谁会天地心,千龄与龟鹤。

吾闻善医者,今古称扁鹊。

万病皆可治,唯无治老药。

我有一握发,梳理何稠直。

昔似玄云光,今如素丝色。

匣中有旧镜,欲照先叹息。

自从头白来,不欲明磨拭。

鸦头与鹤颈,至老长如墨。

独有人鬓毛,不得终身黑。

前年种桃核,今岁成花树。

去岁新婴儿,今年已学步。

但惊物成长,不觉身衰暮。

去矣欲何如?少年留不住。

因书今日意,偏寄诸亲故。

壮岁不欢娱,长年当悔悟。

(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人谁不顾老,

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 发稀冠自偏。

经事还请事,

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

下此便悠然。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唐)李觏:秋晚悲还

渐老多忧百事忙,天寒日短更心伤。

数分红色上黄叶,一瞬曙光成夕阳。

春水别来应到海,小松生命合禁霜。

壶中若逐仙翁去,待看年华几许长。

(宋)黄庭坚:虞美人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

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小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因妒,飘到眉心住。

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宋)陆游: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篇不我欺;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元)王和卿:拨不断·自叹

恰春朝,又秋宵。

春花秋月何时了?

花到三春颜色消,

月过十五光明少,

月残花落。

(元)马致远:夜行船

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

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明)唐寅:七首词

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

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

中间止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

算来止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

(清)袁枚:湖上杂诗

葛岭花开二月天,游人来往说神仙。

老夫心与游人异,不限神仙限少年。

吴正:人生(三首)

我们送走了先人,再让后辈来送走我们。

我们都是诞生在最卑污的一刻,却要伪装一生的磊落。

光明是梦,我们从黑暗中来,又是回到黑暗中去。

存在是空,我们在虚无中凝聚成,又是散落在虚无之中。

只有爱,爱是一颗永恒的星,照亮了我们的来道和我们的去路。

我们生命的世界只是一座驿站,一座在茫茫无际的旷野上闪着光亮的驿站。

一座每一刻都有人抵埠,每一刻都有人离去,向着未知的前程再继续进发的驿站。

一些在我们道前的颤颤巍巍的老者,一些在我们身后的蹦蹦跳跳的童年,

是我们的将来和过去啊 ------

我们现在是在手中握着的水正一滴一滴地漏失。。。。。。

病中吟

(唐)白居易:首夏病间

我生来几时?万有四千日。

自省于其间,非忧即有机。

老去虑渐息,年来病初愈。

忽喜身与心,泰然两无苦。

况兹孟夏月,清和好时节。

微风吹夹衣,不寒复不热。

移榻树阴下,竟日何所为。

或饮一瓯茗,或吟两句诗。

内无忧患迫,外无职役羁。

此日不自适,何时是适时?

注:俗话说,人吃五谷杂粮岂能无病。如何看待疾病?如何

对待同病者?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会遇到的问题。读一读古人的一些名诗,也许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

(唐)白居易:

寄同病者

三十生二毛,早衰为沉疴。

四十官七品,拙宦非由他。

年颜日枯槁,时命日蹉跎。

岂独我如此,圣贤无奈何。

回观亲旧中,举目尤可嗟。

或有终老者,沉降如泥沙。

或有始壮者,飘忽如风花。

穷饿与夭促,不如我者多。

以此反自慰,常得心平和。

寄言同病者,回叹且为歌。

(唐)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墟。

(汉)孔融:临终诗

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

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

涓涓江汉流。天窗通冥室。

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

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

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

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胶漆。

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

(魏晋)应璩:其七

古有行道人,陌上见三叟。

年各百余岁,相与锄禾莠。

住车问三叟:

上叟前致辞:

中叟前置辞:

下叟前致辞:

要哉三叟言,所以能长久。 '室内妪貌丑。' ” '夜卧不覆首。' “何以得此寿?” “量腹节所受。

(唐)卢照邻:释疾文三歌

岁将暮兮欢不再,时已晚兮忧来多。

东郊绝此麒麟笔,西山秘此凤凰柯。

死去死去今如此,生兮生兮奈汝何。

岁去忧来兮东流水,地久天长兮人共死。

明镜羞窥兮向十年,骏马停驱兮几千里。

麟兮凤兮,自古吞恨无已。

茨山有薇兮颍水有一,夷为柏兮秋有实。

叔为柳兮春向飞。

倏尔而笑,泛沧浪兮不归。

(唐)李白:临路歌

大鹏飞兮振八一,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注: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铭序>说李白'年六十有二不偶,赋<临路歌>而卒。',此诗为李白绝笔,路字当作'终',形近而误。

(唐)白居易:感逝寄远

寄通州元侍御、果州崔员外、澧州李舍人、凤州李郎中。

昨日闻甲死,今朝闻乙死。

知识三分中,二分化为鬼。

逝者不复见,悲哉长已矣。

存者今如何?去我皆万里。

平生知心者,屈指能有几?

通果澧凤州,眇然四君子。

相思俱老大,浮世如流水。

应叹旧交游,凋零日如此。

何当一杯酒,开眼笑相视?

(唐)白居易:自觉二首

四十未为老,忧伤早衰恶。

前岁二毛生,今年一齿落。

形骸日损耗,心事同萧索。

夜寝与朝餐,其间味亦薄。

同岁崔舍人,容光方灼灼。

始知年与貌,衰盛随忧乐。

畏老老转迫,忧病病弥缚。

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

朝哭心所爱,暮哭心所亲。

亲爱零落尽,安用身独存?

几许平生欢,无限骨肉恩。

结为肠间痛,聚作鼻头辛。

悲来四支缓,泣尽双眸昏。

所以年四十,心如七十人。

我闻浮屠教,中有解脱门。

置心为止水,视身如浮云。

抖擞垢秽衣,度脱生死轮。

胡为恋此苦,不去犹逡巡。

回念发弘愿,愿此见在身。

但受过去报,不结将来因。

誓以智慧水,永洗烦恼尘。

不将恩爱子,更种忧悲根!

(唐)柳宗元:掩役夫张进骸

生死悠悠尔,一气聚散之。

偶来纷喜怒,奄忽已复辞。

为役孰贱辱,为贵非神奇。

一朝纩息定,枯朽无妍媸。

生平勤皂枥,剉秣不告疲。

既死给槥椟,葬之东山基。

奈何值崩湍,荡西临路垂。

髐然暴百骸,散乱不复支。

从者幸告余,眷之涓然悲。

猫虎获迎祭,犬马有盖帷。

伫立唁尔魂,岂复识此为。

畚锸载埋瘗,沟渎护其危。

我心得所安,不谓尔有知。

掩骼著春令,兹焉适其时。

及物非吾事,聊且顾尔私。

注:此诗为哀挽一名普通役夫而作,提出了人的贵贱不取决于所从事的职业的光辉思想,是诗人素来主张民意决定历史发展的可贵思想在诗歌中的反映。

(宋)晏殊: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宋)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

(宋)黄庭坚:喜太守毕朝散致政

功名富贵两蜗角,险阻艰难一酒杯。

百体观来身是幻,万夫争处首先回。

(唐)徐寅:日月无情

日月无情也有情,朝升夕没照均平。

虽催前代英雄死,还促后来圣贤生。

臧克家:三代

孩子,在土里洗澡;

爸爸,在土里流汗;

爷爷,在土里葬埋。

余光中:天

水上的霞光呵一条接一条,何以都没入了暮色了呢?

地上的灯光呵一盏接一盏,何以都没入了夜色了呢?

天上的星光呵一颗接一颗,何以都没入了曙色了呢?

我们的生命呵一天接一天,何以都归于永恒了呢?

而当我走时呵把我接走的,究竟是怎样的天色呢?

是暮色吗昏昏?

是夜色吗沉沉?

是曙色吗耿耿?

周恩来:生别死离

壮烈的死,苟且的生。贪生怕死,何如重死轻生!

生别死离,最是难堪事。别了,牵肠挂肚:死了,毫无轻重,

何如做个感人的永别!

没有耕耘,哪来收获?

没没播种革命的种子,却盼共产花开!

梦想赤色的旗儿飞扬,却不用血来染他,

天下哪有这类便宜事?坐着谈,何如起来行?

贪生的人,也悲伤别离,也随着死生,

只是他们却识不透

这感人的永别,永别的感人。

不用希望人家了!

生死的路,已放在各人前边,飞向光明,尽由着你!

举起那黑铁的锄儿,开辟那未耕耘的土地。

种子撒在人间,血儿滴在地上。 本是别离的,以后更会永别!

生死参透了,努力为生,还要努力为死,便永别了,又算么?

(印度)泰戈尔:飞鸟集(片断)

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我们的生命就似渡过一个大海,我们都相聚在这个狭小的舟中。

死时,我们便到了岸,各往各的世界去了。

死象大海的无限的歌声,日夜冲击着生命的光明岛的四周。

死亡隶属于生命,正与生一样。举足是走路,正如落足也是走路。

让死者有那不朽的名,但让生者有那不朽的爱。

总有一天,我要在别的世界的晨光里

对你唱道:

“我以前在地球的光里,在人的爱里,

已经见过你了。”

我梦见一颗星,一个光明岛屿,我将在那里出生。在它快速的闲暇深处,

我的生命

将成熟它的事业,在阳光下的稻田。

注:泰戈尔(公元1861—1941年)是印度近代伟大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飞鸟集是其重要诗集之一,集中共有300多首精美的短诗。这里录其七首,都是写他如何看待生死的诗,特别有意思的是他还设想到他来世在地球之外的世界上生活,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