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离不开大自然的馈赠,在广阔无垠的大地承载了我们衣食住行的基础,就连杂草丛总也可能存在让我们收益的好东西,比如一味中药它生于农村的草丛中,与野草为伍,也是野草的种子,也是许多人儿时的玩具,还是大自然对健康的馈赠。
而且不在少数的人一直在用它养生,因为它尤其善于健脾除湿,而且祛湿之力得到了普遍的认同,重要的是它还能利关节、祛风湿,这味中药就是薏苡仁。
不论是普通民众还是中医文化学者都十分认同用#中药#薏苡仁养生,在《神农本草》中就认为薏苡仁“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还认为经常用之养生可以“轻身益气”,当时主要认识到了薏苡仁除风湿的益处。
紧接着陶弘景在《别录》除了点明薏苡仁“主除筋骨不仁”之外,还补充了“利肠胃,消水肿,令人能食”的说法,初步明确了薏苡仁祛湿气的功用。
真正让薏苡仁受推崇的并非单纯这两点,而是薏苡仁的另一个特点,那就是除湿气而不燥、补而不滋腻的特点,《本草新编》明确“薏苡仁善利水,又不损耗真阴之气”。
虽然薏苡仁不论祛湿还是祛风湿之力都并非最强,但是正如《本草述》中提到“除湿不如苍术、白术,而二者助燥;清热不如黄芩、黄连,而二者损阴;益气不如人参、白术,而二者滋生湿热”。
其实薏苡仁的诸多益处都是源自于它祛湿的作用,正如《本经逢原》提到的“湿去则脾胃健而筋骨利”,这是因为湿气是一部分脾胃、筋骨亚健康的根源,就以实际中对薏苡仁的应用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具体的了解。
一、薏苡仁利水。
湿气其实是属于“水液”的一种,与之相关的脏腑有三个,分别是“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脾胃为中间枢纽”,脾胃虽为枢纽却占据了十分关键的位置,因为许多与水湿有关的亚健康均可通过健脾利水的方式来纠正。
水湿停聚往往会形成肿,皮肤亮而按压后弹起缓慢,薏苡仁既可以健脾利水有能够助水之下源的肾,尤其是脾虚湿盛者更为适合,可以使用薏苡仁与黄芪、白术、茯苓一起达到健脾利水消肿的目的。
如果水湿停聚的人还伴有小便的不通畅,可以使用薏苡仁与泽泻、郁李仁以及猪苓来利水;水湿停聚之人还伴有喘咳,亚健康属于水之上源的肺,可用薏苡仁煮饭的同时加点郁李仁汁即可用于养生。
其实脾虚湿盛而水液停聚的养生方法还有很多,这类方法多是健脾祛湿并重,除了上边提到与黄芪等的配伍方式,还可以用薏苡仁与党参、山药、茯苓一起用;或者用薏苡仁、黄芪、糯米做粥食用。
此外水之下源的肾如果是阳气不足也可能出现水液的停聚,可用薏苡仁用于茯苓、白术、熟附子一起温阳除湿,但需要注意附子这味中药比较难以“驯服”;若是肾中的精气不足而水液停聚,那么可用薏苡仁加女贞子、枸杞子以及续断一起滋养“水之下源”中的精气的同时加以利水。
二、薏苡仁健脾除湿。
薏苡仁炒过之后除了利水祛湿之外,健脾之功也会明显有所增加,因此健脾除湿的时候多用炒薏苡仁,尤其是脾虚伴有湿气的人更为适合,可以用之加人参、茯苓、白术一起煮水喝。
若是脾虚的同时湿气并不算多,可以改为薏苡仁与人参、山药、白扁豆的组合,增强健脾之力;或者与山药、土炒白术、茯苓以及糯米一起磨碎成末,用以煮粥。
此外,也有一些孩童因为脾胃尚未充盛而有湿气,可以采用做养生粥的方式,方法是用等量的炒山药、炒薏苡仁,一起细细的研磨,然后煮粥时加点,在加一些红糖即可。
三、薏苡仁祛风湿。
平时常提到的“风湿”其实在中医文化中有个专有名词叫做“痹”,这个范围比较广,一般来说是风、寒、湿三种因素阻碍经络而产生,当然还有更细的分类,大体是以风为主的风痹,也叫做行痹;以寒为主的寒痹,也叫痛痹;以湿为主的湿痹,也叫着痹。
薏苡仁既可以祛风湿,又能通利关节、舒筋络、缓和拘急,尤其适合于湿痹而筋骨拘急甚至痛者,常用薏苡仁配伍独活、防风、苍术。
除了风寒湿之外,“热”也能成痹,若是湿热存于经络,可用薏苡仁与防己、晚蚕砂、赤小豆一起清热祛湿,达到通利关节的作用。
若是风湿的人表现肢体没有力气,腰脊感觉酸痛,就不仅需要祛风除湿,还需要强腰健骨,可用《广济方》中提到的方法,就是薏苡仁、桑寄生、当归、续断、苍术。
若是风湿年岁已久,风寒湿在经络中根深蒂固,可用薏苡仁与粳米一起煮粥的方式养生,虽然不能迅速见到成效,但是可以通过养生来缓缓清除最顽固的湿气。
薏苡仁的功用特点是“力缓”,所以一般用量要大一些,可以在9至30克之间根据个人体质而定,一般来说薏苡仁是煮粥的好物,但是也有一些人不适合吃,那就是津液不足而肠胃不通畅者以及准妈妈。
薏苡仁是大自然的产物,在农村也是常见植物,每个地方的传统叫法也不一样,比如薏米、回回蜜、米仁、六谷子、草珠儿等等,你的家乡怎么称呼它呢。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