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身上总长疙瘩,痰凝!一张方子,治浑身粉瘤、脂肪瘤,值得一学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实用中医外科学》、《中药学》、《中医病因病机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前几天,我在后台收到一位读者的留言。

  他跟我说,他的胳膊上,好多年前起了几个结节,大的看上去像小号的栗子那么大。这些包块不痛不痒,一直没见明显增大,所以就没理它。

  但是最近,他洗澡的时候,发现后背上也有几个小疙瘩。这令十分苦恼:难不成,这疙瘩还能转移,跑到后背上来了?

  他问我,这个事儿,该咋办。

  我当时的回复是,应该到医院,做个检查,看是不是所谓“多发性粉瘤”。如果是的话,可以考虑手术治疗,也可以考虑中医汤药。而且,西医手术治疗很方便,有时候在门诊就可以完成。

  我之所以对这东西有体会,源于我早年在学习中医外科学的时候,听老师讲过的一则医案。那是山东中医外科名家李廷来先生,用二陈汤加减来治疗痰核的案例。

  我还我是给你讲讲吧,帮你理解。

  李廷来老师,1919年出生,1982年去世,山东阳谷县人。他幼承家学,积五世行医的积淀,成为当时在业界比较有影响的中医外科临床家,曾任济南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

  一次,李师接待一个患者,男性,年47岁。

  这个人啊,和我之前叙述的病人情况一样,也是早在三年前开始,双臂长出包块、疙瘩,大小不一,而且一长就好几个。按下去,不疼不痒,边缘光滑。后来,此人前胸后背等处,也有出现。

  当时,医院就给诊断,说是多发性粉瘤。

  粉瘤是啥啊?它一般指的是西医临床所说的皮脂腺囊肿。西医认为,这是皮脂腺排泄管堵上了,里面的东西逐渐膨胀、堆积,皮脂腺囊状上皮就被憋得鼓起来了,这就形成了粉瘤。

  当时,有医院建议手术治疗。患者不肯,于是求中医诊治。

  当时,李师给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橘红12克,制半夏9克,茯苓12克,白芥子9克,川贝母9克,海蛤壳12克,生甘草3克。

  但是呢,患者用药十天之后,效果不显,于是李师果断去掉生甘草,加入昆布和海藻各9克。

  

  这一次,患者应用半个月,粉瘤大大缩小,质地也软下来了。

  这时候,原方去掉贝母,加入生牡蛎18克。

  此后,患者连续用药20剂,疙瘩继续缩小,直至有一些消失不见。最终,患者所有疙瘩全都没了。

  医案,我给你说完了。方药,我也给你展示过了。现在,我带你来探讨其中的学问。

  其实,这个粉瘤,在中医看来,基本属于痰核的范畴,为痰湿运化不及,凝聚而成。与之类似的,还有一个西医临床所谓脂肪瘤。粉瘤和脂肪瘤,有细微差别,但是本质上是类似的。中医认为,两者都是痰湿凝聚所致。治疗的时候,以化痰祛湿、软坚散结为主要方法。

  接下来,你再品味李师的配伍:

  橘红12克,制半夏9克,茯苓12克,白芥子9克,川贝母9克,海蛤壳12克,生甘草3克。

  这里头,橘红,理气化痰,制半夏,燥湿化痰。茯苓,健脾利湿。白芥子,去皮里膜外之痰。贝母消痰散结,海蛤壳软坚散结。这其实是二陈汤的化裁。橘红、半夏、茯苓,甘草,是二陈汤的主要结构。

  至于说后来加入的牡蛎、海藻、昆布等等,也都是为了增强软坚散结、化痰除湿之效。

  我这么说,你应该明白了吧?它的思路还是非常简单的。

  其实,关于这个痰核,我前一段时间聊过一张医案,里面采用的是橘红、半夏、橘络三味药,放在酒中,密封后,加蒸馏水煮沸成药的经验。你要是感兴趣,就往前翻一翻,应该可以看到。细想起来,这个经验,其实也是二陈汤的化裁。二陈汤,是治痰之总剂,用在这里是完全合适的。

  

  我把这个方法,写在这里,供读者朋友借鉴、参考吧。李廷来老师的配伍,在业界还是很有口碑的。专业读者适当借鉴,是一件好事儿。当然了,非专业读者,如果身上有了粉瘤、脂肪瘤这类东西,还是要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遣方用药。文中所述配伍,是一个样板。虽不见得适合所有人,但值得参考。

  另外,说实话,如果是单个发生的粉瘤,做过小手术,说弄掉就弄掉了,一点都不费事。只不过,我们需要学会用中医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知道它的来龙去脉。可以这么讲,它就是一团痰湿。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避免形成太多痰湿。这就要求我们在饮食上,必须注意,少油腻,多清淡,同时注意锻炼身体。我曾亲眼见过多例,身材偏胖而皮下长疙瘩的人,在经过运动而控制下来体重之后,疙瘩彻底消失。这是痰湿致病的佐证。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