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各种皮肤病止痒神方

小风散在原文中是如何记载的:“它能治风湿病,浸透血管,引起成人和儿童的疥疮、瘙痒和发热成瘾性皮疹,并在全身散布云斑。一开始,没有效果。”

总结:是各种皮肤病、湿疹、荨麻疹等。他们有什么特点?是一个词:痒!

小风散的成分是什么?
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亚麻、荆芥、苍术、牛蒡、石膏各6克,甘草、川木通各3克。
乍一看,还有很多药。可以喝汤,也可以买药:消风止痒颗粒。

在和一居方剂中的“小风散”之后,许多小风散都是以此为基础的,其方剂的理论来源直接来源于“风邪在肌”的“痒”之源的基本理论。但陈世功并不局限于这一理论。陈世功是一位能与华佗相提并论的伟大医生,尤其擅长外科手术。他的实践和理论是一流的。在创建这个配方时,他考虑了风疹和湿疹病因的复杂性,配方更加全面和完整。

我们以湿疹为例,对其进行分类,以便更好地了解它。湿疹不是一个严重的疾病,但它不是一个小病,特别是“痒”。严重的时候,会发痒到心脏,很不舒服。俗话说,痛是可以忍受的,痒是不能忍受的,不是吗?
首先,湿疹,病在哪里?在桌子上,所谓的四肢和头属于桌子。我们在桌子上应该做什么?有必要了解外部情况。因此,消风散采用荆芥、防风、牛蒡、蝉蜕,祛风透邪,发展出祛风邪于外的理论,具有祛风止痒的功效。
荆芥和防风可以说是祛风药中的经典抗精神病药。
在中医界,防风堪称“祛风第一药”。医学圣人李时珍这样解释防风:“防风者御风,其功效是治风最重要的,故得名。”防风的好处不仅在于抵御外风邪,还在于驱除体内的游风,达到防风的效果有止风止痒的功效。
肺主皮肤,经素心具有温表祛风的特点。除治感冒外,还常用于治疗瘙痒、风疹等各种皮肤病。
因此,两药合用,可增强心温解标和祛风祛邪的作用。许多祛风药,如风热感冒药,几乎都有其影子。
蝉蜕是蝉的壳,又称蝉壳。中医用它来散风热,使之透明。清代温病学者杨立山称之为“清淡透亮,治疗血液病的圣药”《本草纲目》中说:“治头晕、风热皮肤、痘疹痒、破伤风、痘痘蝉脱壳,就像人们把身体的热量带走一样。
其次是潮湿。苍术是治湿的灵丹妙药。既可治内湿,又可治外湿。内部的湿气可以清除,表面的湿气可以扩散。
苦参具有清热、除湿、止痒的作用,只要它有湿热引起的皮肤热毒性,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苦参味苦。这是一种很苦的药。这叫大苦药。有多苦?在四种苦味药中。苦对你会皱眉头,那么苦药有什么好处?它可以开火。
所以口中的苦味到了极致,肠胃有湿热,一口苦参开水喝下去,口干就会消失。如果是皮肤发痒,也可以用苦参。湿疹发生在皮肤上,肺与五脏有关,所以中医的皮肤病大多是从肺来治疗的;根据《内经》的说法,“所有的痛痒疮都属于心脏”,所以也与心脏有关。首先,心脏是分布在表面的;其次,心脏属于火,火可以生风,而苦参可以清心明火,然后瘙痒和疼痛就会消失。
木通与木通、川木通有血缘关系。如果过量使用,前者会导致肾功能衰竭。关木通和川木通不是一种药。虽然我们让木通很安全,但有些略知一二的朋友却很担心。这对疾病的治疗是非常有害的,所以被称为“危害”。因此,开消风散也可以去掉木通,改用局部皮肤。曲加、木通均为清热利湿药,止痒效果显著,非常适合治疗严重瘙痒的风疹、湿疹。
再说一次,天气很热。石膏、知母清热、生火、白虎汤图案,为热大扇大渴。
那么,我们必须治疗血液。当归、生地黄、亚麻籽补血润燥。其用药意义如下:一是风湿热侵袭皮肤,不散,易消耗阴血;二是配方中所有的祛风除湿药都是干的,易损伤阴血;三是外邪浸透经络,气血不畅,方剂中的当归也能活血,有助于祛风除邪,所谓“医风为先,医血为本”。血之风熄灭。
最后,一点甘草作为和事佬,调和毒品。

在那之后,我们发现事实上,这个处方的想法是非常明确的。它可以用来治疗大多数皮肤病,而且中药真的和中药一样有效。不比西药差!湿疹,荨麻疹,瘙痒,特应性皮炎,神经性皮炎。。。你可以试试,这绝对是治疗皮肤病的好方法!

一味中成药:当归苦参丸人体之血生病,一种情况是血燥,这多指湿热血燥。人体受湿热邪气侵犯,血热内蕴或热毒存久,内不得疏通,外不得透达,以致津液营血耗伤,肌肤失于濡养,出现风疹湿疹,皮肤刺痒,雀斑粉刺,酒渣鼻等症候。 中成药当归苦参丸,凉血,祛湿。用于血燥湿热,热气往上,引起头面生疮,粉刺疙瘩,湿疹刺痒,酒糟鼻赤。而因血燥表现在外,疹色通常是红的,所以酒糟鼻赤也是其治疗对象。 既是血燥,当归这味血药可谓是治病的急先锋,甘补香窜,性温能通,是补血活血的圣手。 苦参是有名的清热燥湿,杀虫利水药。内外在之湿全逃不过其搜捕,无论阴肿阴痒,皮肤瘙痒,疥癣麻风,均可派苦参上阵。对于皮肤上的热毒,效果非常好,尤其是湿热引起的,可以立竿见影。 《金匮要略》有一味苦参汤,单以一味苦参外洗,治下部阴肿、阴痒、疥癞。上治咽干。 两味中药,一个补血活血,一个清热燥湿,共治湿热蕴毒而致皮肤疮痒,头面生疮,粉刺疙瘩,湿疹刺痒,酒糟鼻赤。 明代名医陈实功有一个疏风除湿,清热养血的治皮肤病方,正是在当归苦参汤基础上盖楼。名为消风散。 主治风疹、湿疹。表现不仅有皮肤瘙痒,更有出的疹子是红色的,或是遍身云片斑点这种情况,抓破后渗出津水,苔白或黄,脉浮数。 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荨麻疹、湿疹、过敏性皮炎、稻田性皮炎、药物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属于风热或风湿所致者。 用法用量: 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各6g,甘草、木通各3g。水煎服。 本方所治,由于痒自风而来,止痒必先疏风,故以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之辛散透达,疏风散邪,使风去则痒止。 苍术祛风燥湿,苦参清热燥湿,木通渗利湿热,是为湿邪而设。 石膏、知母清热泻火,以抗热邪。 由于风热郁于体内,易耗伤阴血。湿热浸淫,又易瘀阻血脉,故“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以当归、生地、胡麻仁(芝麻仁)养血凉血活血。 最后一味甘草,清热解毒,调和众药。 通观全方,以祛风为主,配伍祛湿、清热、养血之品,祛邪之中,兼顾扶正,使风邪得散、湿热得清、血脉调和,则痒止疹消,为治疗风疹、湿疹之良方。

而当归与苦参,在本方依然起到的一个养血活血,一个清热燥湿止痒的作用。但因加味不少,故治疗范围更宽。以疹出色红,或是遍身云片状斑点为辨证。

皮肤瘙痒不要命,却让你痛不欲生,国医大师禤国维给你支招

瘙痒,是一种比疼痛更难忍受的感觉,一说到瘙痒,小编立马感到似有无数的小蚂蚁爬到心上,百般的痛苦状,瘙痒本身不会夺命,却可以让你难受的痛不欲生、欲哭无泪,有木有?让我们看看著名的国医大师、中医皮科泰斗禤国维教授有何妙方高招吧~~ 祛风止痒方

【来源】自拟方。

【组成】防风,白蒺藜,乌蛇,苦参,甘草等。

【功用】祛风止痒。

【方解】本方以防风、白蒺藜为君药,祛风止痒。乌蛇、苦参为臣,风邪易挟湿邪郁结,郁久易化热,故以乌蛇祛风湿,通经络,苦参清热燥湿止痒,使得风湿热邪不得聚积。甘草为使,泻热缓急、调和诸药。诸药共奏祛风止痒之效。

【主治】风蕴肌表导致的瘙痒性皮肤病。症见风团、红斑、丘疹,皮疹骤起骤退,瘙痒剧烈,恶风,有汗,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等。

【临床应用】“祛风止痒方”主要用于风蕴肌表导致的瘙痒性皮肤病。风性作痒,风邪又易挟湿热之邪困阻肌肤,缠绵难愈,本方祛风止痒为主,兼清热燥湿使风邪无停留之所,适用于风蕴肌表导致的瘙痒性皮肤病,如荨麻疹、湿疹等疾病。

【加减化裁】风邪偏盛加苏叶、徐长卿、白鲜皮、地肤子、蝉蜕、牛蒡子;疹色鲜红,加生地、紫草;舌红苔黄腻口干苦,加黄芩;湿邪偏盛加川萆薢;皮疹多发可加乌梅、牡蛎;瘙痒难以入眠,加珍珠母镇静安眠,酸枣仁、合欢皮敛神就寐。

【注意事项】本方主要为“风蕴肌表”证而设,临床上非“风蕴肌表”者则非本方所宜。

消炎止痒方

【来源】自拟方。

【组成】苦参,徐长卿,甘草,薄荷,冰片等。

【功能】清热润燥,祛风止痒。

【方解】湿疹主要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耐,后天将养失调、饮食不节,湿热内生,兼感风湿热诸邪蕴于肌肤而成;皮肤瘙痒症多因风湿热邪搏于肌肤或阴虚、血虚所致。因此亚急性湿疹、慢性湿疹、皮肤瘙痒症的发生主要责之于“风”“湿”“热”“燥”,病机血虚风燥、血热风盛,自觉症状以“瘙痒”为主,局部表现红斑、丘疹、少量脱屑,甚或肥厚、粗糙、苔藓样变,病情缠绵,

顽固难愈。二者的治疗外治法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外用药物起着重要的治疗作用。

方中苦参性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功能清热祛湿,祛风止痒,《别录》记载“除伏热”“疗恶疮”;徐长卿性辛温,归肝、胃经,功能祛风止痒,《本草图经》记载其“疗遍体风痒干燥”,两药共为本方之君。薄荷辛、凉,善疏风清热,冰片清凉润燥止痒共为本方之臣,甘草调和诸药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润燥、祛风止痒之效。

【主治】湿疹、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瘙痒症等皮肤瘙痒。

【临床加减】消炎止痒方一般制成霜剂应用于临床,用于湿疹、荨麻疹、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瘙痒症等皮肤瘙痒,常配合使用其他外用药加强其疗效,如湿疹、银屑病常加用激素软膏以加强抗炎止痒作用,特应性皮炎常配合使用复方蛇脂软膏、肤必润软膏(院内制剂)等加强润燥止痒作用。

【注意事项】本方主要为风热之皮肤瘙痒而设,临床上非风热之皮肤瘙痒者则非本方所宜。

消炎止痒外洗方

【来源】自拟方。

【组成】苦参,地榆,大黄,大飞扬,地肤子,蛇床子,荆芥,枯矾,甘草等。

【功用】清热燥湿,祛风止痒。

【方解】本方以苦参为君药,解风湿热毒。地肤子、荆芥、大、蛇床子、大飞扬为臣。地肤子、荆芥祛风止痒,蛇床子、大飞扬除湿杀虫止痒,大黄泻火解毒消肿,地榆清热解毒。枯矾为佐,燥湿杀虫、收敛止痒。甘草为使,清热泻火缓急。诸药和调,共奏清热燥湿,祛风止痒之效。

【主治】瘙痒性皮肤病。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风湿热蕴瘙痒性皮肤病。

【加减化裁】本方为外洗方,分泌物多可加五倍子,干燥可加苍耳子,痒甚可加艾叶。

【注意事项】本方主要为“风湿热蕴”证而设,临床上非“风湿热蕴”者则非本方所宜。

养血止痒方

【来源】四物汤加减。

【组成】熟地,当归,白芍,丹皮,甘草等。

【功能】滋阴养血,凉血活血,润燥止痒。

【方解】方中以熟地为君,味甘质润,滋阴养血;当归为臣,养血活血,补中有行;白芍、丹皮为佐,凉血润燥敛阴;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寓养血、活血、凉血、敛血于一体,共奏滋阴养血、凉血活血、润燥止痒之效。

【主治】血虚风燥之瘙痒,症见病程日久或年老血虚,皮肤干燥、脱屑、肥厚、粗糙、苔藓样变,表面有抓痕、血痂、色素沉着,瘙痒剧烈,伴面色萎黄无华、头晕乏力、口干心烦、夜寐不安,大便干结,舌淡红苔薄白,脉濡细。

【临床应用】养血止痒方可用于治疗血虚风燥之证。临床常用于治疗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特应性皮炎、神经性皮炎、干燥综合征等血虚生燥者。

【加减化裁】瘙痒难以入睡者,加夜交藤15g、酸枣仁20g;口干心烦者,加玄参20g、灯芯草5扎;夹瘀者,加丹参25g、桃仁10g、红花5g、鸡血藤20g;湿毒未清、渗液明显者加白花蛇舌草15g、川萆薢15g;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15g、桃仁10g。

【注意事项】本方主要为血虚风燥证而设,临床上非血虚风燥者则非本方所宜。

【消风散:止痒神方(适用多种皮肤病)】

荨麻疹,湿疹,皮炎,甚至牛皮癣,也有良效,非他莫属!提起皮肤病,荨麻疹,湿疹,各种皮炎较多,较为常见,因此皮肤科中医们对此也都知道,临床一个方剂消风散使用率较高,因为这个方治疗方面范围较广,我们先看看这个方组成就知道其中原因;我说这个方是《外科正宗》卷四:消风散

处方当归 生地 防风 蝉蜕 知母 苦参 胡麻 荆芥 苍术 牛蒡子 石膏各3克 甘草 木通各1.5克

功能主治养血祛风,清热燥湿。治风湿侵淫血脉,致生疮疥,瘙痒不绝,及大人小儿风热瘾疹,偏身云片斑点,乍有乍无者。

那么这个方子,怎么理解呢?大概我临床分为四组药。

血分药一组,当归生地胡麻

祛风药一组,防风蝉衣荆芥牛蒡子

祛湿药一组,苍术苦参木通清热药一组,石膏知母

这四组药,就是功能主治就是养血祛风清热燥湿。病机是风湿热入血分,引发皮肤瘙痒疮疥瘾疹等疾病。

综合分析荆芥防风蝉衣牛蒡子疏风止痒,当归胡麻生地养血熄风,石膏知母白虎汤组合,清气分热重要药对,苦参木通清热燥湿利湿,甘草调和诸药;

胡麻仁《本经》:"主五脏邪气,风寒湿痹。益气,补脑髓,坚筋骨。久服耳目聪明。

这个胡麻其实就是我们山东所说的芝麻,芝麻油大家都知道,可以做调味品,味清香。补脑坚筋骨,久服耳聪目明来看,这个作用只能补肝肾才能达到的作用。

黄煌教授总结:全方有良好的抗过敏、抗炎、镇静作用,并有扩张皮肤血管、改善皮肤的血液循环、调节体内的免疫功能等作用。临床多用于荨麻疹、急慢性湿疹、老年性皮肤瘙痒症、过敏性皮炎、神经性皮炎、急性肾炎等伴见以下方证者:

1.皮肤瘙痒、或发疹块、搔之渗液、久发难愈;

2.发热感、烦躁、口渴;

3.浮肿倾向或小便不利。

本方临床效果如何?我们看著名伤寒大家刘渡舟先生一则医案,亚某,女,65岁。1993年9月19日就诊。

患者得一奇病,于颈下衬衣第一粒纽扣处(即天突穴)生一瘾疹,约钱币大,其色浅黄,边缘不清,时隐时现,奇痒无比,搔破则有津水渗出。遇冷则减,遇热加剧。每年发作数次,多方医治罔效。

问其二便,曰大便干结,舌红绛而裂、脉弦。

刘老辨证说:“此为风热挟湿浸于肌表,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毛腠理之间所致。”

治宜疏风利湿,养血清热,用消风散加减:

荆芥10g、防风10g、连翘10g、苦参10g、黄芩10g、当归12g、生地10g、苍术10g、生石膏12g、牛蒡子6g、薄荷3g、羌独活各4g、白芍10g、蝉衣3g、木通10g、炒胡麻10g、大黄6g(后下)、知母6g医嘱:忌食辛辣油腻服药五剂,大便通利,则疹消痒止而病愈。

刘渡舟介绍本方作用说:“《医宗金鉴》消风散,治纽扣风,瘙痒无度,抓破津水,亦有津血者”。方中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衣疏散风邪,因其奇痒难忍,故加羌活、独活以助疏风止痒之力;以苍术苦温燥湿;苦参清热燥湿;木通渗利湿热;用石膏、知母以清热泻火。因热毒为甚,燥血伤阴而大便干结,故加连翘、黄芩、大黄以清热通幽;风热挟湿,浸淫血脉,易伤阴血,故配当归、生地、胡麻,并加白芍以养血活血,滋阴润燥,此亦“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消风散

〖方源〗 《外科正宗·卷四》
  〖组成〗 当归 生地 防风 蝉蜕 知母 苦参 胡麻仁 荆芥 苍术 牛蒡子 石膏 各一钱 [各6g] 甘草 木通 各五分 [各3g]
  〖用法〗 水二盅,煎至八分,食远服。[现代用法:水煎,空腹服。]
  〖方歌〗 消风散内有荆防,蝉蜕胡麻苦参苍,知膏蒡通归地草,风疹湿疹服之康。
  〖主治〗 风疹,湿疹。皮肤疹出色红,或遍身云片斑点,瘙痒,抓破后渗出津水,苔白或黄,脉浮数。
  〖功用〗 疏风养血,清热除湿。
  〖病因〗 风毒之邪侵袭人体,与湿热相搏,内不能疏泄,外不能透达,郁于肌肤腠理之间而发。
  〖方论〗 荆芥、防风为君药,荆芥味辛性温,善去血中之风。防风,能发表祛风,胜湿,长于祛一切风,二药相伍,疏风以止痒。苦参、苍术为臣,苦参性寒,善能清热燥湿,止痒,苍术燥湿、辟秽、发汗、健脾,两者相配,燥性尤强,即燥湿止痒,又散风除热。佐以牛蒡子疏散风热、透疹、解毒,蝉蜕散风热、透疹,此二味不仅可增荆芥、防风祛风之力,更能疏散风热透疹。石膏、知母清热泻火,木通利湿热,胡麻仁、生地、当归滋阴养血润燥,且生地善清血中之热,与清气分热之石膏、知母共除内热。当归兼可活血,有治风先行血,血行风自灭之理。甘草清热解毒,又可调和诸药,用为佐使。诸药合用,于祛风之中伍以除湿、清热、养血之品,使风邪去,湿热除,血脉和,则瘙痒自止。
  〖运用〗
  1.本方是治疗风疹、湿疹的常用方剂。以皮肤瘙痒,疹出色红,或遍身云片斑点为证治要点。
  2.若风热偏盛而身热、口渴者,加银花、连翘以疏风清热解毒;湿热偏盛,胸脘痞满,身重乏力,舌苔黄厚而腻者,加地肤子、车前子、栀子等以清热利湿;血分热甚,五心烦热,舌红或绛者,加赤芍、丹皮、紫草以清热凉血。
  3.荨麻疹、过敏性皮炎、稻田性皮炎、药物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属风湿热邪为患者,均可加减运用。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不宜食辛辣、鱼腥、烟酒、浓茶等,以免影响疗效。
  1.气血虚弱者不宜。因方中疏风药、祛湿药易伤阴血,虽有当归、生地黄、胡麻仁等养血活血、滋阴润操之药,但究底方内相互制约之品,补养力较差。
  2.使用本方,宜配合外用药,则收效更大。
  3.服本方时不宜食辛、辣、鱼腥、厚味、烟酒、浓茶等,以免影响疗效或复发。
  4. 与本方同名而药味、主治不同者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消风散”及《药医得救方》之“消风散”,选用时应注意区别。

  1.湿痰 用本方加减:荆芥5g,防风7.5g,当归10g,生地15g,苦参10g,蝉衣5g,苍术5g,厚朴2.5g,白僵蚕5g,藿香5g,知母10g,牛蒡子7.5g,木通2.5g,甘草2.5g,石膏30g,薄荷1.5g。日1剂水煎服。治疗湿疹44例,男26例,女18例;病程2周至5年,其中急性湿疹29例,亚急性6例,慢性9例。结果:症状及皮损全部消失为近期治愈共38例;仅残留少许皮损,自觉症状基本消失为基本治愈,共6例。
  2.慢性荨麻疹 用本方加减:当归10-15g,生地10-15g,石膏15-30g,知母10-15g,苦参5-10g,胡麻5-10g,荆芥5-10g,防风5-10g,木通5-10g,蝉衣5-10g,牛蒡5-10g,甘草3-5g。日1剂水煎服。治疗慢性荨麻疹37例,男16例,女21例;年龄11-67岁;病程1-13年。结果:痊愈(症状全部消失,连续3月不复发者)26例,有效(服1疗程后症状缓解,3个月内偶有复发者)9例,无效(1个疗程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或停药后短期内复发)2例,总有效率为94.59%。
  3.药疹 用本方:当归、生地、胡麻仁、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苍术、苦参、煅石膏、知母各9g,生甘草、木通各4g。风热加连翘6g;湿热去苍术加车前子6g;血热加赤芍9g;火毒盛加生大黄6g。日1剂水煎服。治疗氨苄青霉素引起的药疹68例,男36例,女32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72岁;病程5-12日。结果:有效率为95.6%。
  4.急性肾炎 用本方:荆芥、防风、大力子、当归、苍术各10g,蝉衣、生甘草、木通各5g,苦参、生地、茺蔚子各10-20g,知母5-10g,石膏20-30g。水肿明显加茯苓皮、车前子;疮疡加紫花地丁、蒲公英。水煎服,15日为1疗程。治疗急性肾炎100例,男性41例,女性59例;年龄5-17岁88例,18岁以上12例;发病诱因:76例系上呼吸道感染引起,22例脓疱疮引起,1例过敏性紫癜引起,1例药物引起。临床表现:浮肿97例,化验尿常规:蛋白质(+-+++)92例,红细胞(+-+++)100例,白细胞(+-++)23例,管型33例。结果:经服药1疗程后,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尿检正常)81例,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尿蛋白、红细胞均在+以下)10例,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减轻,尿检蛋白大于(+),红细胞、白细胞均大于(+)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6%。
  5.春季结膜炎 用本方加减:荆芥、防风、蝉蜕、甘草、秦艽、菖蒲、当归、知母、生石膏、通草、龙胆草、五味子。湿盛加土茯苓、薏苡仁;

治疗湿疹的中药:黄柏胶囊、参苓白术丸、湿毒清胶囊

我们都知道,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上如患有红斑、瘙痒、丘疹、丘疱疹、糜烂、渗液、脱屑、苔藓样变、肥厚、皲裂等特点的皮炎,可初步拟诊为湿疹,而后随病情变化,可确诊为某一特定皮疹。而且,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十分的注意湿疹的产生,那么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治疗湿疹的十大中成药吧!

1、黄柏胶囊: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带下,热淋, 脚气,瘘躄,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瘙痒。

2、苦参胶囊:清热燥湿,杀虫。用于湿热蕴蓄下焦所致的痢疾,肠炎,热淋及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等。

脾虚湿蕴证:相当于亚急性湿疹,表现为皮损色暗红不鲜,表面水疱渗液,部分干燥结痂。面足浮肿,胸闷纳减,口淡而腻,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而腻,脉濡缓。治宜健脾除湿。可选用参苓白术丸、启脾丸、五苓胶囊等。如少量渗出者外用可选用舒乐搽剂儿肤康搽剂;若为潮红鳞屑,无渗出者,可用肤疾洗剂、青鹏软膏丹皮酚软膏冰黄肤乐软膏等。

3、参苓白术丸:由人参、茯苓、白术(炒)、山药、白扁豆(炒)、莲子、薏苡仁(炒)、砂仁、桔梗、甘草组成。补脾胃,益肺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血虚风燥证:相当于慢性湿疹,皮损浸润肥厚,干燥脱屑,色素沉着或呈苔藓样变。瘙痒剧烈,抓后渗水,舌淡苔薄或净,脉细数或滑数。治宜养血祛风,血虚风燥可选用湿毒清胶囊、润燥止痒胶囊、乌蛇止痒丸,血燥湿热可选当归苦参丸、皮肤病血毒丸,驱风清热除湿可选消风止痒颗粒、肤痒颗粒。外用可选参柏洗剂、青鹏软膏老鹳草软膏冰黄肤乐软膏、蜈黛软膏等

4、湿毒清胶囊:由地黄、当归、丹参、蝉蜕、苦参、白鲜皮、甘草、黄芩、土茯苓组成。养血润燥,祛风止痒。用于血虚风燥所致的风瘙痒,症见皮肤干燥、脱屑、瘙痒,伴有抓痕、血痂、色素沉着;皮肤瘙痒症见上述证候者。

5、润燥止痒胶囊:由何首乌、制何首乌、生地黄、桑叶、苦参、红活麻组成。养血滋阴,祛风止痒,润肠通便。用于血虚风燥所致的皮肤瘙痒,痤疮,便秘。

6、当归苦参丸:由当归、苦参组成。凉血、祛湿。用于血燥湿热引起:头面生疮,粉刺疙瘩,湿疹刺痒,酒糟鼻赤。

7、皮肤病血毒丸:由茜草、桃仁、荆芥穗、蛇蜕、赤芍、当归等39味中药组成。清血解毒,消肿止痒。用于经络不和,湿热血燥引起的风疹,湿疹,皮肤刺痒,雀斑粉刺,面赤鼻齄,疮疡肿毒,脚气疥癣,头目眩晕,大便燥结。

8、消风止痒颗粒:由防风、蝉蜕、苍术(炒)、地黄、地骨皮、当归,荆芥、亚麻子、石膏、甘草、木通。消风清热,除湿止痒。主治丘疹样荨麻疹,也用于湿疹、皮肤瘙痒症。

9、肤痒颗粒:由苍耳子(炒、去剌)、地肤子、川芎、红花、白英。祛风活血,除湿止痒。用于皮肤瘙痒病,荨麻疹。

外寒内热症:症见恶寒发热、头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风疹湿疮,治宜解表通里、清热解毒,可选防风通圣丸。

10、防风通圣丸:由防风、荆芥穗、薄荷、麻黄、大黄、芒硝、栀子、滑石、桔梗、石膏、川芎、当归、白芍、黄芩、连翘、甘草、白术(炒)组成。解表通里,清热解毒。用于外寒内热,表里俱实,恶寒壮热,头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风疹湿疮。

运用四神丸治肾性血尿

张大宁运用四神丸治肾性血尿 肾性血尿为肾脏病常见临床表现之一,按病因可以分为各种肾小球疾病引起的肾小球源性血尿和其他疾病引起的非肾小球源性血尿两大类,临床多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紫癜性肾炎和IgA肾病等。肾性血尿具有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现代医学对其缺乏特异性的治疗药物和方法,而中医单纯应用止血药的治疗效果亦不理想。国医大师张大宁对中医肾病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笔者有幸跟师侍诊,获益良多,现将张大宁运用四神丸加减治疗肾性血尿的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因机证治 虚实夹杂互为因果肾性血尿属于中医“尿血”“溺血”“溲血”等范畴,其主要病理因素为“虚、热、湿、瘀”四方面。肾性血尿多属慢性疾病,患病日久必耗伤人体正气,导致气虚阳衰。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本,脾阳又赖肾阳之温煦,阳虚日久必损耗脾肾之阳气,故临床中脾肾阳虚型肾性血尿的患者不在少数。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脾为后天之本,主统血,脾肾阳气虚衰,则闭藏、统摄功能失司,发为尿血。 张大宁认为脾肾阳虚型肾性血尿的病理因素主要为“虚”和“瘀”两个方面,并认为脾肾阳虚为本,瘀阻肾络为标。阳气虚衰则无以温煦和推动血液运行,形成瘀血,瘀阻肾络,则血不循脉道而行,溢于脉外,轻者发为镜下血尿,重者可见肉眼血尿。脾肾阳虚可致血瘀,而瘀血又可以作为病理产物进一步加重阳虚,故阳虚、血瘀贯穿脾肾阳虚型肾性血尿始终。 古方新用独具匠心张大宁认为,若患者出现镜下或肉眼血尿,同时伴有形寒肢冷,面色白光白,腰膝酸冷,久泻久痢或五更泄泻,粪质清稀或完谷不化,舌淡暗、苔白滑,脉沉涩等表现则可辨为脾肾阳虚型肾性血尿,当治以温补脾肾、活血化瘀,方选四神丸加减,药物组成: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胡桃肉、五味子、丹参、川芎、三七粉、黄芪、白术、太子参、升麻。方中补骨脂补命门之火以益火生土;肉豆蔻温中涩肠,与补骨脂相配伍,即增温肾暖脾之功,又添涩肠止泻之效;胡桃肉补肾固精,与补骨脂合用,上可健脾益肺,下可补肾壮阳;吴茱萸散寒止泻;五味子收敛固涩; 川芎活血行气祛瘀,丹参通经活血祛瘀,三七粉止血不留瘀;张大宁喜用大剂量黄芪(90~160g)以下补肾元,上健脾气,肾气充则气化、固摄有司,脾气旺则升清、统血有权;白术、太子参健脾益肺,补气利水;升麻升提清阳,与黄芪、白术配伍,引药上行,补气升提相得益彰,清阳升则精微得固。随症化裁:瘀血重者加地龙、水蛭以活血通络;血虚者合用阿胶珠以补血止血;寐差者加合欢花、酸枣仁以养心安神;肝郁者加柴胡、白芍以疏肝解郁;湿困者加藿香、佩兰以芳香化湿;腰膝酸软者加杜仲、桑寄生以补肾强腰;水肿明显者加茯苓皮、桑白皮以健脾利水。同时张大宁强调当患者同时合并有肠结核、肿瘤、多发性结肠息肉等严重消化道疾病时,应慎用或禁用四神丸。 四神丸出自薛己的《内科摘要》,为治疗五更肾泄之名方,因其药味少,配伍精,效力专之特点而备受历代医家推崇,临床应用广泛。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和中药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关于四神丸的研究报道日益增多,应用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其不仅可用于治疗腹泻、结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同时也被广泛运用于除消化道疾病以外的以脾肾阳虚为主要病机的一系列疾病的治疗,如五更咳嗽、不孕症、遗尿、腰痛等。张大宁用其治疗肾性血尿,既是对四神丸临床应用的全新探索,也是对辨证论治精神之实质体现,正所谓“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之理。 追根溯源辨证求本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经久不衰的立命之本,也是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最本质区别。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检验和实践。然而,在肾性血尿,尤其是镜下血尿的治疗当中,部分医家只重“病”之外在表现,而略“证”之根结本源,偏好施以重剂止血药,取效不显。张大宁指出,古时医家未可知“镜下血尿”一说,且“镜下血尿”之患者多无特殊不适感,医者诊之仅需四诊合参,辨证施治即可取效,而今部分医者仅重现代之检验手段,而舍中医之辨证理法,实可谓舍本逐末,不可提倡。张大宁认为,当代中医要辨证地看待中医之思维模式和西医的检验手段,在治疗肾性血尿时,应坚持中医“治病求本”和“辨证论治”的原则。他指出肾性血尿虽为“出血性疾病”,但绝不能仅针对血尿之症状独施以止血法,偏用止血药,而应结合病人的症候特点,分析具体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可获良效。 典型医案 于某,女,52岁。2016年7月20日初诊。患者慢性肾炎30余年,持续镜下血尿至今,肾脏穿刺病理诊断为:系膜增生型肾小球肾炎,曾间断口服肾炎康复片、肾炎舒片及中药汤剂治疗,效果不显,慕名就诊。 现症:腰痛,眼睑浮肿,畏寒肢冷,少气懒言,小便调,尿色深,大便溏稀,日行3~4次,舌暗、苔薄白、舌下络脉迂曲,脉沉细。尿常规:隐血(BLD)(+++),红细胞(RBC)395.2/μL;相差镜检:肾性红细胞,生化(-)。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 诊断:(脾肾阳虚,瘀阻肾络型)尿血(西医称为慢性肾炎)。 治则:温补脾肾、活血化瘀。 方药:补骨脂30g,吴茱萸10g,肉豆蔻30g,五味子30g,丹参30g,川芎30g,三七粉12g(分6次冲服),生黄芪90g,太子参30g,党参30g,炒白术30g,茯苓30g,升麻10g,核桃肉30g,覆盆子30g,仙鹤草60g,杜仲炭30g。水煎服,3日1剂,水煎2次共取汁1800mL,每次服用300mL,早晚分服。 9月14日二诊:腰部酸胀、冷痛,晨起后眼睑微肿,畏寒好转,气短乏力,尿色较前变浅,大便质稀,日行2~4次。舌暗、苔白,脉沉。尿常规:隐血(BLD)(+),红细胞(RBC)206/μL。患者仍有气虚之证,故上方减太子参,生黄芪加至120g,以助补气,患者便次仍较多,加肉桂30g,诃子肉60g,以助肾阳,止泄泻。 12月24日三诊:偶有腰酸,尿色变浅,眼睑不肿,纳少,大便成形,日行1~2次。舌淡暗、苔白微腻,脉沉缓。尿常规:隐血(BLD)(+),红细胞(RBC)105.4/μL。患者有脾虚湿困之证,上方减覆盆子以减收涩之力,加茯苓30g,山药30g,薏苡仁30g,以强健脾利湿之功,续服4周以巩固疗效。 按患者病程30余年,久病致正虚阳衰,脾肾阳虚则脾无以统摄,肾无力封藏,精血统摄封藏失司则血溢脉外发为血尿。“腰为肾之府”,肾阳虚则腰脊失养,腰部酸痛。脾肾阳虚,水谷不化,下注大肠,则大便溏稀。脾主四肢,脾阳虚则肌肉失养而见乏力。脾肾阳虚,气化失司,津停为水,泛溢肌肤,发为水肿。阳虚则寒,故畏寒肢冷。舌暗、苔薄白、舌下络脉迂曲,脉沉细,均为脾肾阳虚之象。方中主用四神丸以温补脾肾、涩肠止泻,合用四君子汤以益气健脾,重用生黄芪以补气升阳,丹参、川芎、三七粉活血化瘀以止血,杜仲炭壮腰止血,覆盆子收敛固涩,仙鹤草止血补虚,升麻升提清阳。诸药合用,共奏温补脾肾、化瘀止血之功。3日1剂为张大宁的特色煎服方法,根据患者的年龄不同,1剂2次煎煮混合后,再以文火分别浓缩至300mL、600mL、900mL、1200mL、1800mL不等。成人1剂浓缩至1800mL,300mL/次,2次/天,此煎法可增强药效,避免浪费,省时省力。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