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一针疗法丨增肥穴

增肥穴 【位置】相当于传统腧穴中脘穴。《针灸甲乙经》中载:在上脘下一寸,居心蔽骨与脐之中。 【取法】仰卧位。在脐上4寸,腹正中线上。简单取法:在剑突下与脐窝连线的中点取之(图6-9)。 【作用】具有健脾胃、助消化、增体重的作用。 【主治】消化不良、消瘦。 【治法】取增肥穴常规消毒后,用1寸毫针垂直刺入4~6分,行捻转手法,以补为主,首次行针连续半分钟,然后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每周治疗2~3次,15次为1个疗程。每次针刺结束后,可用右手掌掌根部置于增肥穴处做顺时针方向按揉5分钟左右,对促进胃肠消化吸收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但对婴幼儿手法不宜太重。


【注释】消化不良是由于胃液、胆汁、胰液或肠液的分泌减少或缺乏,或饮食过量引起的肠道功能失调而产生的消化功能障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嗳气、腐臭、面黄肌瘦、体重减轻等症状。 中脘穴位于胃腑中部,在上下脘之间,又名太仓系指胃主受纳水谷之意。 中脘穴为胃之募穴,脾之结穴,又与任脉、手少阳手太阳、足阳明等相交会故临床上用于治疗胃肠之疾的历史之久,疗效之好多有记载。如《循经考穴编》中载:“中脘主治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针灸真髓》中记载:“中脘为胃肠病及子宫病之要穴。”再如《玉龙歌》中有云:“若还脾败中脘补。”凡此种种,无不表明中脘穴具有健脾和胃、利肠腑、助消化的功效。中医学认为,募穴中脘为六腑之气聚会之地,故针灸中脘穴具有健脾和胃、利湿化痰的作用,凡因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水谷不化所致的脘腹作痛消化不良、消瘦及胃肠胀气等疾患均可选用中脘穴治疗。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刺中脘穴可使正常人的胃蠕动加强,收缩有力,胃消化液分泌增多,同时促使空肠黏膜皱襞增深、增密,空肠动力增强,上段较下段明显,食物吸收功能亦明显提高。由此说明,中脘穴确有健脾胃、助消化、增体重的作用。

【病例】季某,男,9岁,学生。因消瘦、消化不良,于1998年11月4日就诊。患儿母亲代述,患儿自2岁开始发现消化不良、经常嗳气、打饱嗝、大便稀薄、体重减轻。检查:患儿身体消瘦面色灰暗,心肺检查正常,腹部平坦、柔软而无触压痛,肝脾未能 及,脉细弱,舌质淡红。 诊断为小儿消化不良,取增肥穴针灸,针刺后先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后,加用艾灸10分钟,每周治疗2次。 经3次治疗后,患儿面色转红,食量增加,嗳气等症状减轻,继续针灸治疗6次,并配合上腹部的按摩疗法,患儿体重增加3000克,且精神及体力明显好转,消化功能已基本正常,临床治愈。 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