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正文

方塘大讲堂丨叶一剑:洛阳的新价值时代

文丨叶一剑(方塘智库创始人)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作为中国名副其实的四大古都之一,别说是谈河南的城市,就是谈中国的城市乃至全球的城市,洛阳也是少不了的——无论经历过怎样的经济兴衰,洛阳依然是中国最具知名度的城市之一,外界对这座城市的现实和未来的关注,也一直都会像关注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那样,充满热情和期待。尤其是当大量中国城市的崛起成为当下全球城市化最亮丽和最显著的一道风景线的时候,长安、洛阳、开封、杭州甚至泉州等,这些天然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古都城的复兴和转型,显然被赋予了更多期待。

有期待就会有遗憾。

截止到今天,作为一个非省会城市,洛阳不仅在战略上赋予了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带动河南发展新的增长极等多个定位,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贸区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布局也可谓是一个都没少;从经济体量来看,2019年GDP应该会突破5000亿元,经济增速依然保持在8%以上,全口径财政收入应该也会突破750亿元,形成了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尤其是考虑到在一些国家重大战略性项目中的“洛阳智造”的直接贡献,这使得洛阳虽然在全国城市GDP排名中处于40名开外,但作为一个制造业城市的经济发展成色还是不错的。

应该说,洛阳整体上处于新一轮城市复兴的道路上,不但最大化利用了这个城市既有的制造业基础和国有企业的底蕴,而且,也保持了超过国家经济增长的平均增速,在河南省内甚至超过了郑州的增速,但是,外界对洛阳的城市认知中,依然传递出较多的悲观甚至是质疑的情绪。

洛阳整体上处于新一轮城市复兴的道路上

这当然与洛阳曾经长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帝王之都有一定的关系(作为一个历史上特别牛的城市,直到洛阳再次成为中国最优秀的城市之前,这种质疑恐怕一直都会存在),但是,客观上来看,也与洛阳经济结构中因为国有企业占比过高,且产品多为工业品而非直接的民生用品有一定关系(这让洛阳除了历史文化和旅游景点以外,在经济方面给人的存在感相对较弱),还与洛阳的民营经济不够活跃、城市品牌形象不够丰富和饱满有关,且与城市和年轻人的互动不够、对年轻人影响相对较弱以及对互联网的拥抱不够深入等局限性有关。这些都是一个优秀的现代城市需要具有的典型特点,也是洛阳正在努力突破的方面。

唯有重新发现,方有价值维新。在我们看来,对于洛阳而言,在保持现有的产业优势和企业动能的基础上,有些新的思考和实践也迫切地需要推进。比如,外向型经济的培育和成长、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价值重塑、城市经济势能的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和创新创业的进一步被激发、城市品牌的全球表达等,只有这样,洛阳才能够迎来一个更大的城市新价值时代,才能成为全球古都现代化的典型案例之一。

毕竟,无论是对河南省的发展来讲,还是对洛阳自身城市的发展来讲,甚至是站在中原城市群、中部崛起以及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角度来讲,小城的安逸与大城的崛起之间,后者显然是更具诱惑力的未来,也更符合这些战略对洛阳的直接和潜在的诉求,以及外界对洛阳的城市想象。

1

洛阳文旅的新思辨

2017年9月,我曾经受邀到洛阳的伊滨区做过一次讲座,在那次的调研中,我试图对当时洛阳面临的一些“考题”作出思考,这些考题至少包括:有历史地位无现代影响、有文化资源无文化产业、有工业基础无产业生态、有城市规模无城市品牌、有国际知名无全球影响、有战略加持无发展红利、有旅游人次无旅游经济等。

在我们看来,对这些考题的求解,可以突破的关键领域至少包括:新区新城推动城市转型、重新审视与郑州的关系、从全产业链到产业生态、从开放战略到国际城市、激发全民创新创业激情、从文化自信到文化复兴、重识旅游的新价值时代、从招商引资到营商环境、从旅游目的地到集散地等。

目前来看,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有的问题已经开始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有的问题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突破的空间,比如,“有旅游人次无旅游经济,有文化资源无文化产业”。

洛阳有的问题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突破的空间

洛阳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在二十四史和《清史稿》中,“洛阳”二字出现3549次,关于厚重的历史人文,在当地一个形象的说法是,“两手一摸就摸到河洛文化,双脚一踩就踩住秦砖汉瓦”。

这些丰富的文史资源,在这一轮文旅产业真正地快速发展之前,至少在经济上被认为为洛阳新时代的城市崛起带来的支撑是有限的,甚至一度被认为因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让城市的经济发展多有掣肘;另一方面,对过往辉煌历史的过于沉醉,也让很多人在面对瞬息万变的现实和充满颠覆性的未来的时候,少了一些灵敏和突破的意识。所以,和它西面的西安和东面的开封一样,在上一轮的全国城市竞争中,事实上经历的是一个相对边缘化的过程。

但改变已经发生。和全国其它具有厚重历史人文积淀的古都一样,随着文旅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国文旅新价值时代的到来,一个属于洛阳文旅产业、区域和城市的新价值时代也已经到来,其原因不仅是因为由文化到文旅、由文旅到产业、由产业到城市、由城市到区域的文旅化转型正在成为洛阳新一轮区域和城市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之一。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再加上周边多元的山水资源,洛阳文旅资源的富集程度在中国绝对属于前列的,龙门石窟、白马寺以及洛阳牡丹文化节,早已经是国内外游客眼中的超级IP了。

洛阳龙门石窟

按照官方发布的数据,2018年洛阳国内外游客1.3亿人次,不但是河南省旅游人次最多的旅游城市,在全国也基本上处于第15位的段位,远超洛阳是在全国城市经济总量中的排名,可谓是绝对的中国旅游大市;超过1100亿的旅游总收入,虽然少于当年郑州1300亿的规模,相对于1.3亿的旅游人次也显示出文旅产业结构的局限性,但相对当年洛阳市5000亿的GDP规模,文旅产业对洛阳地方经济的贡献率还是很高的。

此外,围绕洛阳牡丹文化节已经开始延伸出相关的产业链和超越文旅的更加综合的产值。按照官方发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年底,洛阳全市牡丹种植面积达33万亩,年产鲜切花500万枝、盆花50万盆,油用牡丹种植面积达29万亩,牡丹深加工企业有40余家,牡丹产业实现总产值200亿元,牡丹食品、牡丹化妆品、牡丹瓷等,开始成为牡丹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洛阳,关于牡丹的发展故事已经不仅局限于洛阳牡丹文化节的举办。

还有就是,以及博物馆之都、世界古都论坛、河洛文化旅游节和中原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等新文旅品牌的打造,不仅让洛阳的文旅产业发展获得了更加多元的品牌、项目和平台支撑,而且,文旅产业对洛阳城市转型的综合价值的发挥也获得了进一步的提升。

在我们看来,虽然相较于北京、西安、杭州等城市,洛阳文旅产业的绝对产值和规模还有较大差距,但也集聚了文旅“二次创业”和转型发展的良好基础,面对中国文旅的新价值时代,和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等洛阳当地最强势的产业一样,文旅产业也是洛阳最具想象空间的产业之一。

文旅产业是洛阳最具想象空间的产业之一

在2017年9月的那次洛阳之行中,引起我最多思考的是,像洛阳这样的城市,文旅产业的发展究竟给这座城市能够带来什么?至少在当时看来,很多洛阳人并不认为通过文旅产业的发展就能够实现洛阳经济的真正的快速的崛起,文旅对这座文旅属性非常显著的城市来讲,都知道很重要,但并不清楚到底有多重要,尤其是以具体的经济指标进行考核的时候。

面对这样的提问和质疑,我的思考之一是,文旅所能带来的影响可能远超我们的常规认知和想象,尤其是对洛阳这样的文旅资源非常丰富、文旅氛围越来越好的城市而言,但需要找到超越门票的更加综合的变现模式和重塑文旅之于城市转型发展的新的价值链条。

比如,在洛阳经济和城市的进一步转型发展中,显著的短板之一是人力资源结构的问题——因为洛阳的产业结构与洛阳当地存量的人力资源结构之间出现的错位,使得洛阳不得不面对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的欠缺与本地人口和消费外流的双重困境,哪怕是随着城市宜居环境的改变,本地人的幸福感正在变得越来越好的时候,因为科教资源的底子较弱(哪怕是在河南也明显与其经济地位不匹配,不仅无法和郑州比,甚至还不如经济体量远低于自己的新乡),所以,当西安、武汉、南京这样的高校资源丰富的城市纷纷通过吸引本地大学毕业生留下作为优化当地人力资源结构的重要策略时,洛阳这一短板就变得更加明显了。

在此背景下,洛阳当然可以也需要通过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的方式,结合当地的企业发展和产业集群尽可能的吸引人才来到洛阳,也需要尽可能的提升当地教育质量和规模,尤其是面向全国招生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来打通年轻人来到这里的通道,但与此同时,对文旅产业发展背后所表现出的从旅游到旅行、从旅行到旅居、从旅居到定居的人力资源转化空间,以及文旅领域创新创业的兴起,也需要引起洛阳决策者的更多关注,尤其是考虑到以“零工经济”为代表的新的工作模式和就业观念越来越成为精英人群的选择,以及在中国文旅发展中产业属性越发明显,产业规模已经将近6万亿(按照国家文旅部最新发布的数据,2019年我国国内游客60.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7251亿元)。

洛阳也要尽可能的提升当地教育质量和规模

创新创业在洛阳城市和经济转型中的更大价值的发挥也与洛阳文旅的发展有密切关系。比如,每年超过1.3亿人次的旅客规模,对文旅产业的创业者来讲,意味着一个庞大的基础消费客群,这些庞大的消费客群不仅可以为创新性的文旅产品和服务提供直接的消费支撑,还将为这些产品和服务的迭代发展提供更多的场景资源支撑,对创新创业者而言,可谓是最大最直接最难得的资源支持和成功保障。更何况,丰富的文旅消费场景还可能为其它非文旅产业的技术、产品研发提供商业转化的灵感,将那些沉默的科研成果激活,从而推动洛阳非文旅产业的文旅化转型。

所以说,文旅虽然不是洛阳的全部,但绝对事关整个洛阳的新价值时代的建构,也事关洛阳区域和城市发展的未来,在这种情况下,也需要对洛阳文旅的发展,做出更具综合价值、开放意识、产业属性和市场逻辑的模式思考、战略规划、平台建设、项目设计、品牌塑造、资本运营等。

2

超越都市圈的取舍

如果说不错的工业基础、相对快速的经济增长速度甚至人次和总收入都保持高位的文旅经济都在表明洛阳正行走在新一轮城市复兴道路上的话,那么,通过进一步观察近几年洛阳城市营造的一些其它举措,在有些方面,洛阳既有的中心城市的转型也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比如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博物馆之都的建设、城市游园的布局和城市书房的建设等。

按照官方发布的数据,近年来,洛阳市着力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全力打造“博物馆之都”,加快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通过努力,截止到2019年9月,洛阳已拥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74家,博物馆总数和三级以上博物馆数量均居河南全省第一。而在2018年全年和2019年牡丹文化节期间,洛阳市各类博物馆分别接待游客840万人次和90万人次。

而且,按照规划,洛阳将继续强化文旅融合,坚持“首在规模、优在品质、要在融合、重在特色、贵在公益”的原则,加快建设“博物馆之都”,甚至延伸到县域博物馆建设,争取到2020年建成并开放各类博物馆100家,并致力于把散落在河洛大地上的博物馆串成展现华夏文明的精美“项链”,“让河洛大地的文化遗产‘活’起来,让中外游客在博物馆中感受洛阳千年古都的韵味、河洛文化的魅力”。

让游客在博物馆中感受洛阳千年古都韵味(桑志理 摄)

在城市游园和城市书房方面,截止到2019年9月,186个小游园让“开窗见绿、出门进园,四季常绿、三季有花”成为市民家门口的绿色福利,161座城市书房为洛阳塑造了“15分钟阅读文化圈”。

在我们看来,这些内生性的城市空间营造创新,不仅让洛阳的物理城市空间得到优化,更让这座城市开始体现出更多的温度和情感,也是现代化古都城应该有的样子,不仅是城市形象的直接提升,也是对其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的直接体现,在洛阳当下的城市发展阶段,至少比像都市圈建设那样的城市空间扩张和辐射逻辑更具合理性和迫切性。

至少从去年开始,随着国家关于都市圈培育和建设的战略的出台,以及河南省对郑州都市圈在战略上的强调以及一些规划的启动,洛阳都市圈也成为河南省的区域发展战略之一,洛阳市也明确提出,“主动向上对接,抓紧启动编制洛阳都市圈规划,推进洛济、洛汝、洛渑、洛巩等产业带规划建设,积极谋划一批跨区域合作项目,推动洛阳与豫西北城市联动发展,增强对陕东、晋南地区的资源聚合和区域辐射作用”。

但是,在我们看来,关于洛阳都市圈,不是不能建设,但是,无论是从城市空间演变、产业发展协同、交通一体化构建来看,还是从人口在区域内外的流动状况来看,目前洛阳的城市发展依然处于集聚阶段,甚至可以说,至少在五年内(另一个标准是洛阳的GDP超过8000亿甚至破万亿),既有中心城市自身的产业集聚和品质提升,都应该是洛阳城市发展的优先级任务,洛阳的都市圈规划需要做相对中长期的打算和规划。

比如,就都市圈建设中最重要的也是最直观的体现之一——交通一体化而言,无论是城际铁路还是市郊轨道交通,在洛阳中心城区的地铁都还没有建成通车的情况下(按照规划,2021年洛阳第一条地铁将建成通车),更是难以实现与周边城市的互联互通;就产业来看,除了旅游具有相对明显的全域旅游格局外(而且洛阳作为区域旅游集散中心的地位依然需要加强),更多产业依然处于向洛阳集聚的阶段,产业外溢和辐射有限。

另外,比都市圈的建设更加迫切的是国际化——无论是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角度看,还是从城市品牌的国际化传播的角度看,洛阳都需要尽快提升城市外向性和国际化程度。比如,按照官方发布的数据,洛阳市2019年外贸进出口总值154.6亿元,同比增长7.6%,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150亿元,创历史新高,作为GDP规模与洛阳同属一个梯队的厦门市,2019年货物贸易进出口6412.9亿元,将近是洛阳的43倍。

洛阳需进一步打通与全球资本、文化等各方面连接(桑志理 摄)

所以,在我们看来,每年150亿元的进出口总额已经与5000亿元的城市经济体量严重不匹配,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洛阳毫无疑问需要进一步打通与全球的资本、产业、市场、交通、文化等各方面的连接,只有这样才能维持让经济继续保持增长,并实现高质量的增长。

就像我们此前在讨论河南的另一座古都开封时所提出的,作为一个历史上曾经引领全球城市和文化发展的古都,洛阳这个城市也有着鲜明的国际化基因,现在要做的是,如何通过合适的事件、项目和平台,将这种国际化基因和品牌积淀以跨越时空的创意重新激活,让自己再次成为向世界传达中国文化和东方智慧的空间载体和符号代表,以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资源配置,推动城市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城市转型、社会治理、文化复兴等综合发展,让城市的硬实力和软实力都得到超常规的发展,以在新一轮全球产业变革和城市格局重塑的大背景下,实现弯道超车和换道超车,并为一系列地方和国家战略的实践落地做出自己的贡献。

古都新命,价值维新,面对一个转型剧烈、群雄并起、颠覆和重塑每天都在大规模发生的大变革时代,洛阳也需要来一次针对自己城市价值的重新发现和讲述,不但要站在全球看洛阳,还要立足洛阳看世界,通过不断的唤醒和创新,以增量价值的创造,通过对厚重、多元、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和近现代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复兴,来回应新时代的全球交流、国家变革、文化传承、区域发展和城市转型,这是洛阳作为一个中国古都城的新的历史使命,也是其实现城市复兴和经济崛起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和最重要的战略选择,也是成就洛阳的新价值时代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和最重要的战略选题。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再看洛阳城。未来十年,也就是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对洛阳来说,复兴将是唯一的选择,也将是成就洛阳城市新价值时代的关键十年,祝洛阳好运。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