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治疗小儿腹泻的外用中成药剂

说明书治疗小儿腹泻的外用中成药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成药制剂,具体的说是一种治疗小儿腹泻的外用中成药剂。
背景技术
我们知道,小儿腹泻是一种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儿科常见病,好发于6个月~2岁婴幼儿,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但以夏秋季最多。
小儿腹泻,属中医“泄泻”范畴,是因脾胃功能失调,引起大便稀薄或如水样,便次增多为其主要的病症。其发病机理有三:1、感受外邪:小儿脾胃薄弱,外感风、寒、暑、湿之邪,均可引起脾胃运化功能失职,升降失调,水谷不分,合污下泄而腹泻。2、内伤饮食:由于哺乳不当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伤则匀化失调,胃伤则不能消磨水谷,以至清浊不分,下走大肠而腹泻。3、脾胃虚弱:若患儿先天脾胃较弱,后天调护不当,或久病迁延不逾,均可引起消化功能失调,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运化失职而腹泻。
西医学将小儿腹泻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种。小儿非感染性腹泻主要是由于喂养不当,如进食过多、过少、过热、过凉,突然改变食物品种等引起,也可由于食物过敏、气候变化、肠道内双糖酶缺乏引起。感染性腹泻可由病毒(以轮状病毒为最多)、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肠道后引起。
肚脐,中医穴名曰神阙,为人体经络总枢,经气汇海,通过奇经八脉并统属全身经络,联系五脏六腑。现代医学也证明,脐部为腹壁关闭最晚和最薄处,有利于药物渗透吸收,且有利于药物归经,药效循经直达病所,能起到调节各脏腑生理活动的作用。
脐疗法是把药物制成膏、丹、丸、散后,敷、纳、熏、灸、蒸、熨于脐部的一种外治法。用脐疗法治疗小儿腹泻可调整肠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有健脾燥湿、涩肠止泻的功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为了克服小儿内服药物及输液困难,且西药的毒副作用对小儿的影响,提供一种简便易行且无毒副作用的治疗小儿腹泻的中成药制剂。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小儿腹泻的外用中成药剂,采用干姜、川椒、广木香、公丁香、吴茱萸、炒五倍子为原料,研成细末调和均匀制备而成,其特征是,原料的重量份为:干姜5~10、川椒3~5、广木香5~15、公丁香5~10、吴茱萸5~10、炒五倍子5~10。
本发明原料的重量份优选范围为:干姜5、川椒5、广木香10、公丁香10、吴茱萸10、炒五倍子8,前述原料混合研成细末制备而成合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治疗小儿腹泻药剂方法简便易行、成本低、无任何毒副作用,能有效地治疗小儿腹泻。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使用下列重量份配比的原料药制成合剂:取洁净的干姜5份、川椒5份、广木香10份、公丁香10份、吴茱萸10份、炒五倍子8份,将药物配齐后,调和均匀并用药具研成细末制成合剂。使用时,取上述合剂50克用适量黄酒调成糊状,敷于患儿肚脐处12小时。
本发明干姜、川椒、吴茱萸、丁香诸味药性皆辛热,归脾胃经,主入脾胃而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温化水饮,助阳止泻;煨木香辛苦温,行气止痛,健脾消食,实肠止泻;五倍子味酸涩寒,入肺、大肠、肾经,具有收敛固涩、涩肠止泻之效;此外黄酒尚是中医学中很重要的辅料或理想的“药引子”,能够有效地溶解出中药材的有效成分,且有活血祛寒、通经活络的功效,藉此使药达病所。诸药合用敷脐既能通神阙穴,又有燥湿健脾,温中调气之功效,从而达到促使胃肠功能恢复正常的目的。
本发明各原料还可按下表所列比例(重量份)混合的实施例来实现,其加工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
干姜 川椒 广木香 公丁香 吴茱萸 炒五倍子 实施例二 10 3 15 5 5 5 实施例三 7 4 5 6 8 10 实施例四 8 5 12 8 6 6
下面结合山东省威海市经区医院进行的临床预试验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
1、病例选择:本组90例,男48例,女42例,年龄6个月~3岁,全部病例都是程度不同的小儿腹泻。
2、治疗方法:将药物配齐后,研成细末,用适量黄酒调成糊状,敷于患儿肚脐处12小时。每日1次,一个疗程为3天,用1~2个疗程。
3、治疗效果:使用本发明共治疗90例,结果显效45例,有效40例,无效5例,结果显效率为50%,有效率为44.4%,无效率为5.6%,总有效率为94.4%。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