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养生学》、《中医方剂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天之大宝,只此一轮红日。
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天上没了日头,世间万物凋零枯萎。
身体没了阳气,筋骨关节冷痛酸乏。
很多时候,所谓养生,就是养我们身上这一团阳气,使之如暖阳当空,温煦我们的筋骨百脉。
很多人的顽固肢体疼痛,说到底,就是阳气不足了,或者说,阳气被遮住了。
来吧,我给你说个真实的医案故事。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年65岁,医案记载姓吕,是一个农民。
初诊时间,是1998年的9月10日。
这个人,从五年前开始,就有腰痛的现象。
五年来,膏药贴过,理疗做过,病情时好时坏,不见彻底改善。
大概在就诊的十天前,此人早晨起床后,到自家院里取东西。过程中,又弯腰干了点活。
也许是衣服穿少了,他回到屋里以后,腰部就开始疼起来,而且腰间阵阵发凉,酸软无力。左腿麻木不已。
到后来,此人竟然疼得躺在床上,一动不敢动。
一晃,十来天过去,家人觉得这么下去不行,连忙将其送到医院。拍片子一看,发现是腰椎体骨质增生。
怎么办?这一次,尝试一下从来没尝试的办法,这就是看中医、喝汤药。
刻诊,见患者脉象沉细、苔白,舌质淡。痛处发凉、冷痛、酸软、乏力。
在了解到患者的情况以后,医家很快开出一张方子。你来感受一下——
熟地黄15克,鹿角胶9克,肉桂10克,炮姜12克,麻黄3克,白芥子9克,生甘草3克,杜仲10克,骨碎补12克,牛膝15克,鸡血藤30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
一共开多少呢?5剂。
结果,5剂药喝下去,患者诸症大有改善,疼痛缓解,行动相对自如。
效不更方,原方继续服用。到最后,患者诸症悉平,疼痛完全消失,腰部不再发凉酸软,日常生活不受影响。而且,随访一年,病情未曾复发。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它曾经刊载于22年前的《河北中医》上。你要是感兴趣,就去查阅一下。
这里的学问,其实一说就透了。
开篇的时候,我说过,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我们的身体,如果没了阳气,或者说阳气被阴寒遮蔽,那我们的肉身就好比没了日光的原野,乌云密布、寒风阵阵、百草凋零。体现在症状上,就是肢体的冷痛、酸软、乏力。
因为什么?因为温煦失当,阴寒阻滞,气血凝滞,不通则痛,不通则不荣。
你看看上头医案里的患者,脉象沉细,苔白,舌质淡,病症因感寒而发,再结合他65岁的年龄。我们可以想见,他必然是肾阳不足、阴寒凝滞、筋脉受阻所致。对不对?
怎么办?既然阳气不能温煦、普照大地,那我们就把它召唤回来、拨云见日。
谁有这样的本事呢?医案中,医家用到了古方阳和汤加减。我们再来看一下:
熟地黄15克,鹿角胶9克,肉桂10克,炮姜12克,麻黄3克,白芥子9克,生甘草3克,杜仲10克,骨碎补12克,牛膝15克,鸡血藤30克。
这里头,熟地黄、鹿角胶、肉桂、炮姜、麻黄、白芥子、生甘草,这就是古方阳和汤的构成。
阳和汤,源于《外科证治全生集》。它能干啥呢?最初,治疗素体阳虚、营血不足、寒痰阻滞导致的阴疽。也就是说,它本来是治疗外科病的。
但是,由于它具备十分强大的温补阳气、通达气血功效,所以也被用来治疗阴寒阻滞所形成的痹症。
阳和汤是怎么“召唤阳气”的呢?
首先,熟地黄和鹿角胶搭配,温补肾精肾阳,壮元阳之本。
其次,阳虚则寒,寒能伤阳。要想召唤阳气,必须驱散寒邪。炮姜和肉桂,温通血脉,温阳散寒,就负责这个事儿。
再次,白芥子和麻黄搭配,一个善于温化寒痰,一个善于宣通毛窍、通达腠理,这就好比拨开了云雾,使得阳气不再有遮挡,最终得以普照全身。
你看,这么一来,患者的身体,不就重新得到温煦了吗?
在这个基础上,加杜仲、骨碎补、牛膝、鸡血藤,用于进一步强腰膝、补肝肾、养血活血,这就可以增强治疗的力道。
在这里,我诚挚地邀请读者朋友,将这则验方记下去。
它是用阳和汤加味,治疗肾阳不足、阴寒阻滞所形成的腰腿疼痛的验方,很有借鉴意义。其适用的标准,就是患者局部冷痛、酸软、乏力,遇寒则重,得温则减,脉象偏沉细、迟缓,舌质淡,苔白或白腻,有的舌体偏胖大。年龄,多在60岁以上。
当然,非专业的读者,最好还是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如果辨证不准,把药用反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总之,这阳和汤,一补、一散、一通,向我们完整地展示了中医“召唤阳气”的过程。其完备性,堪称唯一。我们中医爱好者,以及中医从业者,应该对它多一点了解,或者说主动应用于临床。这也算是中医方剂之林中的一颗珍珠,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好了,就说这么多。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上一篇
辰山戌向宅丁财贵终极布局
下一篇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