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中考化学技巧

第一部分 中考化学应试技巧

 中考是同学们在初中阶段的最后一次考试,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考试。通过近年参与中考化学阅卷及搜集考后的反馈信息,发现有许多平时学习成绩相当好的学生,由于在考场上的应试方法不当,解题技巧不灵活,而导致中考成绩不理想。在中考中要想取得好成绩,除了需要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外,还需要有较好的心理状态,讲究应试策略,注意答题的方法和技巧。下面谈谈应试方面的一些技巧,希望助同学们一臂之力。
  
  一、消除恐惧,稳定情绪
  
  进入考场后,一定要稳定情绪,防止情绪过度紧张。考生临场情绪有点紧张是难免的,但一定要尽快地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将情绪稳定下来。第一,要明确中考的目的是检验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不要把成绩看得过重。第二,要冷静,充满自信心,一定要树立“我能行,我有把握考出好成绩”的信心,保持稳定、愉快的心情。第三,要做好应考前的有关准备,如带好准考证、必需的文具以及防暑用品等,以免在精神上造成紧张情绪,保证考试时情绪稳定。
  
  二、统观全卷,先易后难
  
  试卷发下后,不要急于做题,应先按考试要求在指定位置上填写准考证号。姓名、学校等,然后仔细阅读考试说明及注意事项,接着大体浏览一下试卷的页码、题数和题型等,做到心中有“卷”,当答题铃声响后,再胸有成竹地集中精力投入到答题中去。历年中考化学试卷中,有些试题属于基础题,相对较简单;有些试题则综合性较强,相对难度较大。一般先作答较容易的试题,以便集中精力攻克难题,这样才能合理地利用时间,避免因一两道难题耗去大部分的时间,致使一些较容易的试题在仓促中粗心解答,甚至来不及作答。
  
  三、细心审题,全面分析
  
  做题时考生由于审题粗心,不仔细分析而导致失分的现象较多。若是一道比较复杂的题目,应仔细看几遍,弄清题意再做题。第一,弄清楚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是什么?将条件和结论区分清楚,这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开端,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步。对题目中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应仔细分析,要多方面琢磨推敲,切不可不弄清楚题意就匆忙答题。第二,当一时弄不明白,无法作答的时候,要回头想想题目中所给的已知条件是不是有忽略的?隐含条件是不是没有挖掘出来?条件和结论有哪些本质联系?第三,找出题目中条件之间的联系并确定解题途径。
  
  四、冷静沉着,答题规范
  
  从历年答卷情况来看,一些考生由于思想过度紧张,粗心大意,导致得分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不按要求答题;如把答案写在密封线外,因阅卷老师无法看到而失分。
  
  2. 写错别字:不少考生因写错别字、书写潦草使阅卷老师辨别不清而被扣分。如“石蕊”写成“石芯”:“碳”和“炭”不分:“饱和”写成“饱合”:“长颈漏斗”写成“长劲漏斗”等。
  
  3. 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计算单位写错:在化学学科中,每种元素、每种物质都有专用的化学符号,一些考生常将化学符号写错。如元素符号忘记了大小写的原则,化学方程式忘记配平,状态符号漏标注,反应条件未写清等;在化学计算中,有时单位不统一就代入计算,导致答案错误而失分,这都说明考生平时训练不够严格,出错率较高,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考场情绪不稳定,粗心大意,答题不规范。为了避免这种失误,首先要加强基
  
  本功训练,做到认真细心,一丝不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以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另外,要熟记化学基本概念、公式,正确使用,稍有差错,就可能造成前功尽弃。
  
  五、答题严密,语言简练
  
  通过评卷,发现一些考生在简答题方面失分较多,主要原因是答题不够严密,逻辑性较差,抓不住要领。解答此类题目,主要根据已学过的基础知识,在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围绕题目的核心简明而恰当地运用自己的语言,加以阐明。
  
  六、认真检查,改正错误
  
  做完试卷后,要抓紧时间检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检查:一要检查试题是否全部答完,有无漏答或没有答全的;二要检查解题步骤是否完整、是否规范,检查时要认真细致,要有耐心,避免出现由于粗枝大叶而造成的一些错误;三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答案是否合理。
  
  在考试过程中,只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把握好每个环节,相信你一定会取得优异的成绩,金榜题名!

第二部分 中考化学解题的基本思路与技巧

学生的知识水平最终是以其答题的水平来衡量的。有的学生平时讲起知识内容来头头是道,可一碰到难一点的、综合性强一点的题目就不知所措,不知从何处下手,究其原因,就是缺少做题的基本功训练。在中考中,要想获得好成绩,必须在能做对的题目都做对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因此复习时做好答题这方面的训练应是非常重要的。

一、做题要分层次

做题时不能盲目,看到什么题就做什么,而应有目的地去做。

第一层:学习某知识点后,需熟悉它,记忆它,理解它,应用它。这时可做一些简单的、专一的题目,数量不必过多。

第二层:做难一点的题目。这是做题的重点,因为这类题是中考的重点。它往往包含几个知识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灵活性,题型也比较复杂。做这类题要注意思考和总结,有意识地把题目归类,并从中寻找规律。不要就解题而解题,要善于通过发散思维寻求同一问题的不同解题思路与方法,力争做到举一反三。

第三层:做难题。所谓难题即类似于中考时的压轴题。这类题综合性强,各种解题思维方式混杂在一起。首先不要急于做这类题,而应循序渐进。其次,一下子做不出来也没关系,看看答案,查找一下原因。要将分析与综合两种思维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即把握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注意发挥知识的整体机能,以形成自己对付这类题的方法。

总之,第一层次的题是基础,第二层次的题是重点,第三层次的题是获得高分的关键。

二、要重视课本上的习题

课本上的习题虽难度不大,但对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作用很大,因为它往往给出了运用知识的一些典型方法。有条件、有能力的学生可以把一些有关联的习题综合起来分析、研究,将会受益匪浅。

三、在复习的前面阶段,配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可适当选用一两本习题集有系统地去做

做题要注意总结一些好的方法和技巧,注意分析自己的不足,有针对地加以改进,更要注意努力使知识连贯,寻找解题规律,培养自己的“题感”。

四、专攻难点

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加强专项训练。

有些学生遇到容易题粗心大意,遇到难题又容易心慌意乱。针对这种情况,在平时采取两个步骤加强训练。第一:在一段时间里,有意识地把所有题都看成难题,这样对容易题也会认真去做,同时又能树立信心;第二:在下一段时间里,有意识地把所有题都当成容易题,这样对难题也不会有畏惧心理。

五、重视模拟题

模拟题如正式中考题,一方面它能全面检验你的水平与中考要求有多大距离,同时还能使你熟悉中考。因此在做模拟题时要像参加正式中考一样严格要求自己,同时考后不要只关心分数,更重要的是进行分析和总结。

六、摆脱题海,努力提高做题效率

摆脱题海的最好办法是努力把着眼点放在多接触题型、多掌握方法、多总结经验上,把一种解题方法推广到一类题上。

七、注意努力发挥自己的特长

平时要经常与同学交流,在交流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要注意总结自己历次考试的情况,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劣势要努力去弥补,对优势要尽可能地发挥。即使是比较难的题你也要争取能轻松地拿下来,因为这是你超越对手的地方。

兵法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参加中考亦是如此,了解自己,了解竞争对手,了解考试,只有这样才能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第三部分 中考化学命题趋势

关注和把握中考命题新趋势,对于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近年部分省市中考典型试题为例,对中考化学命题的新趋势作一分析和总结。

一、命题趋向趣味性

从医药、食品、保健品、饮品等生活真实问题或趣闻史实中取材,设计出贴近生活、富有趣味的考题是中考命题的方向。

 

  二、命题趋向时代性

  以新科技、新材料等时代性的最新科技成果为素材设计考题成为中考的新热点,同学们在学习中,要关注科学发展的前沿信息,增强时代感和责任感。

  

  三、命题趋向实践性

  检测学生实验、实践能力并考查基本的化学素养如控制变量的方法、实验及误差分析等,促进学生全面提高科学素养是中考的基本功能。因而,今后对实验等实践性内容的考查定会加强。

  

  四、命题趋向探究性

  科学探究试题让同学们在读题和解题的过程中学会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常通过列举资料、思维辨析等方式考查同学们对比较、分类、概括、抽象等科学方法的应用能力,这是当前的热门试题。

 

  五、命题趋向创新性

  以信息给予题、设计题等方式考查学生运用基本化学知识和技能设计新装置、发现新规律、解决新问题的创新能力是近年中考题的亮点之一。

 

  六、命题趋向开放性

  开放性试题是指答案不唯一或方法多样性的试题。主要包括试题开放、解题过程开放、答案开放、表达方式开放等类型。此类试题主要涉及环保问题、实验设计、知识方法总结等。

  

  七、命题趋向综合性

  有的是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渗透,以考查学生不同学科知识迁移能力、综合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有的是涵盖化学设计、计算等综合性内容,题型则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计算题等。

第四部分 中考化学复习方法 听思问练记

化学是从初三开始学的,对于刚接触化学的初三学生来说,化学是一门陌生的课程,如何学好化学也就成了他们的首要任务。我认为学好化学要从以下入手,只有把握好下面的步骤,才能够学好化学。

  认真抓好“听、思、问、练、记”的学习五个环节,力求达到懂、会、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听是关键,思是核心,练是学习载体,课堂上能不能高度集中注意力,聚精会神听讲、自主练习,排除一切干扰和杂念去专心听讲和练习是决定学习效率高低的关键。有些同学课上精神不集中,打盹儿,做小动作,不注意听讲,而在课余时间补课,就如同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一样,久而久之知识缺陷越来越多,造成学习吃力,形成恶性循环。更重要的是还要会听课,不仅听会知识的来龙去脉,对概念、例题要能理解同时更要学习和感受老师讲的每一知识点的方法与思路。要学会巧妙地完整记笔记的方法,课上一定要养成“先听后记、以听为主、记为辅”的习惯,将听到的、看到的内容加以思考整理,提纲挈领地记录本节的重点、难点、疑点,须掌握的内容和课本上没有的内容、易错、易混或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当时没听懂的,没明白的地方,课下要及时请教老师和同学。还要记清课本内容和发散性问题及要求当堂完成的巩固性、检验性、提高性的训练试题。课后应全面系统地整理笔记,将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感受作笔录。这个过程可以提高每个同学的悟性也就是消化、理解变为自己知识的过程。

  “思”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只有主动、积极思考,才能使自己获得知识,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因此课上要勤于思考,学会思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是争论,以此来锻炼和培养自己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从而达到使当堂所学知识能消化、理解。

  “练”包括做练习题、思考题、化学实验操作等。要自己动手做一定量的实验、操作练习,才能积累大量的感性认识,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有其深刻道理。要“练”一定量的习题来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并可培养一定的技能技巧,是达到会、透的一个重要环节。要通过作一定量的题自己能悟出什么道理,总结出一些规律来,要把作题的过程看成为培养自己的思维和思维能力再提高的过程,做题后不要仅满足对答案,对解法而已,当每做稍有些难度的题后要回味一下,理顺解题思路逻辑关系和题目的类型是很有益的。可以想这道题用了哪些概念和原理,解题的基本方法是什么,不这样解行不行,哪种方法最简捷这便是一题多解的过程。能否通过改变物质、数据、操作顺序或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的互换来重解,这便是一题多变。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抓住“听、思、问、练、记”五个学习环节,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使所学知识不断地消化理解变为自己的知识,不仅能达到懂、会,更重要的是达到透,这样你就能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培养了应变能力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第五部分中考化学冲刺阶段复习技巧

专家建议:考前复习不宜再做大量的题目,不宜压宝猜题。而应全面复习,立足于基础,注重能力上的提高,突出重点,并针对自己薄弱环节予以突破。具体做法如下:

  读一读

  首先,应回归教材。因为教材是中考命题的依据。考生要对照教材进行知识点的回忆,找出教材中每一节里可能的考点。读书要细,不遗漏任何知识点,因为教材上的一句话可能就是一个选项或一个填空,一幅图可能就是一道感悟题或实验评价题,一个实验可能就是一道科学探究题或理化综合题。

  其次,要研读《考试说明》,同学们可以对照《考试说明》,从头到尾自查一遍,特别要注意每个知识点的层次要求,这样就可以把中考的基本内容系统而又综合地在头脑中再现。

  理一理

  读完教材与考纲,考生应当静下心来,再把基础知识整理一遍。整理时,一定要结合教材、考试说明和笔记,将主要的知识归纳、总结。

  如在物质的结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方面,大家要建立这种思维,即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性质;有什么样的性质,就有什么样的用途,反推回去也是成立的。如对物质的分类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掌握物质分类的依据,并对各类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异同点进行比较,总结出规律。有些知识必须死记,如:元素符号、化合价、物质的颜色、溶解性、物质的性质等。

  基本概念和原理不能死记,必须理解透彻,只有理解才会融会贯通,才能在考试中明晰题干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合理推理。简单的知识点要做到书写准确、迅速、规范;对重、难点部分,要反复琢磨,对概念、规律、性质等相关知识深入理解。

  考生在整理知识时,一定要注意知识网络的建立,并要多想想为什么。学习化学的最大障碍是难以进行“分析、对比、综合、推理”,难以形成知识体系。通过复习使知识“网络化”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按章编网络,按基本概念、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分别编网络,包括化学式计算网、化学方程式计算网和溶液计算网等,可根据他们来设计解题思路。

  争取将知识脉络结构图熟记于心,该记住的知识一定要记准,并注意对知识的理解和比较,尤其是基础相对薄弱的考生,更应该引起重视,因为考试无论怎样变革,考前整理一下这些基础内容,都能使你比较容易掌握这些化学基础内容,提高在考试中的自信心。

  查一查

  知识整理完毕,考生一定要把市、区、校的模拟试卷拿出来,将错题认认真真地检查几遍,检查自己当时为什么会出错,是错在知识不会,还是错在审题不够仔细,考虑问题不严谨;是错在答题马虎,还是错在答题的技巧性,语言的准确度上。总之,一定要把以前的错题弄清楚、搞明白,力争在中考中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练一练

  弄清楚了错题,考生可以对错题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加以强化。若是知识点没有掌握,一定要把它搞懂,可以问老师,查教材,与同学探讨,要举一反三;若是审题能力有问题或粗心大意,更要引起足够重视,在训练中,每一道题做出答案时,都要问个“为什么”,寻找这一答案的理由和相关的知识点,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粗心出错;若是答题不准确、欠规范,就要针对相关试题,重新做好答案,让教师检查,反复练习。同时,也要在最后几天做1~2套模拟试题。如在6月21、23日的13:30~15:30各做一套理化综合试卷,这样既能防止手生,又是一种习惯性的适应。

第六部分 中考化学复习需要避免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只重题型不重源头

  新课程标准要求考生注重利用化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培养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解决问题要追根溯源,不仅注重本学科的前后联系,同时要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

  在复习中除形成知识网络进行归纳外,还应多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化学问题,如家中的食盐、食醋、苏打等经常在试题中遇到。尤其是苏打即纯碱的用途、变质、发生反应等问题几乎年年都会考到。

  误区二:只重听讲不重参与

  “很多同学在复习过程中出现只重听讲不重参与的错误倾向,认为只要上课听讲就够了,没必要花费时间去寻找并提出问题,其实这是不对的。”王云巧说,考生在构建知识网络、寻找问题方面做得很差,这样就会造成知识零碎,不能形成有效的体系。

  王云巧总结了考生在构建知识网络时应该遵循的顺序:阅读回顾→建立网络→提出问题→交流与共享→反思评价→巩固练习→矫正提高。

  误区三:只重结果不重过程

  王云巧告诉记者,在解答问题时,部分考生将答案直接写出来,忽略了解题过程的详细描述。实际上,考查一个知识点,就是要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要结果,必要的语言叙述和重要的解题步骤,在中考阅卷中占有很大分值。

  误区四:只重做题不重基础

  “有的同学认为,复习就应该大量做题,恨不得把历年中考题一网打尽,这样中考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其实这样的想法根本不现实。”王云巧说,复习时的大容量,不等于完全掌握了知识,考生还是要从基础抓起,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陷入题海战术中,浪费很多不必要的时间

专题一 选择题

选择题解答技巧

 选择题考查范围广,要求层次多,不但能很好地检查考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理解程度,还能检查考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选择题是中考必考的题型之一。但是有些同学在解答化学选择题时,常常感到为难:对有些选择题不知应该如何解答,感到无从下手,常常开天窗;有些同学在解答时靠瞎猜乱碰,以致错选;由于选择题所占的分值较高,这样的结果必定影响中考成绩。如何既快又准确地解答化学选择题呢?下面通过对典型选择题的解析,提供一些方法,帮助同学们理清解题思路,以使同学们增强解答中考化学选择题的能力。
  ·注意细心甄别选择最佳答案 
  每题选择题一般都有几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答案,解答选择题时要注意细心甄别,防止受干扰答案或迷惑答案的影响,要准确地从备选答案中选择最佳答案。 
  例:下列实验室制取CO2的物质,最适宜的是(   )。
    A.大理石和硫酸  B.石灰石  C.木炭  D.大理石和盐酸 
  解析上述4组物质都可以制得CO2。但实验室制取CO2的要求是操作简单、反应速度快、生成物纯度高、容易收集等。这里的石灰石需要在高温下才能分解生成CO2,木炭要燃烧后才能得到CO2,这两种方法制取CO2 
  在反应和收集上都比较困难,故上述两种方法作为实验室制法都不合适。大理石和硫酸反应,由于生成微溶的CaSO4沉积在大理石表面,阻止了内部大理石和硫酸继续接触,故反应不能继续进行。因此,实验室制取CO2最适宜的物质是大理石和盐酸。答案应选择D。
  ·依据质量守恒快解多步反应
  质量守恒定律告诉我们,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参加反应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原子质量、元素种类、元素质量、物质质量总和均没有改变。我们解题时依据质量守恒,就能简化解题过程。
  例:已知在CO和CO2的混合气体中,其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64%,现将该混合气体10g先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全部转化为CO2后,再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假设各步均完全反应),最终能得到白色沉淀的质量是(   )。
    A.10g   B.20g   C.30g   D.40g
  解析本题涉及的反应关系复杂,若按部就班计算,循顺序求解,势必“小题大做”。相反,仔细分析整个反应过程,抓住反应前后碳元素的质量守恒,依据质量守恒进行计算,则解题过程十分简捷。 
  设最终得到白色沉淀CaCO3的质量为Xg,则10×(1-64%)=X×(C/CaCO3),解得X=30g。故答案选C。
  ·用极端假设突破非常规问题
  极端假设就是将复杂问题理想化、极端化,我们如果在解题中应用极端假设,就可简捷地得到结果,突破非常规问题。
  例:把含有某一种氯化物杂质的氯化亚铁12.7g溶于水后,与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沉淀27g,则该氯化亚铁中含有的杂质可能是()。
    A.氯化钠   B.氯化镁   C.氯化钙   D.氯化锌
  解析解答此题,若同时考虑氯化亚铁和杂质,则既繁又难。如果从特殊情况角度思考,应用极端假设,将其视作纯净物,即把12.7g氯化物全部看作是FeCl2,即不难求出生成AgCl沉淀为28.7g(计算过程略)。因题中27<28.7,则该混合物中必定含有一种氯元素的质量分数比FeCl2的小的物质。无须计算,通过比较即可知应选D。
  ·巧用替换变形解化学式难题
  根据化学式计算某元素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时,在保持物质相对分子质量不变的前提下,以相对原子质量数值相等为标准,巧用一种或几种元素的原子去代替另一种元素的原子,通过替换变形“化学式”,就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能达到巧妙解题之效。
  例:已知在NaHS、NaHSO4、MgSO4的混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2%,则混合物中氧元素质量分数为(   )。
    A.23%   B.24%   C.32%   D.44%
  解析分析NaHS、NaHSO4、Mg-SO4三种物质的化学式,“NaH”的相对原子质量和为24,若计算时用R替换“NaH”和Mg(设R相对原子质量为24),可将混合物重整为RS、RSO4,
  再应用拆分的方法将混合物拆分成RS与O两部分,即可使问题得以简解。则该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32%-24%=44%。答案应选D。
  ·掌握溶解规律速解一类问题
  要想迅速准确地解答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问题,必须掌握两点:一是要准确判断溶质;二是要弄清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我们常见的物质溶于水,一般分为三种情况。如NaCl、KNO3等盐类,当其溶于水后,其溶质的种类和溶质的质量都不变;第二种,如Na2O、SO3、P2O5等碱性或酸性氧化物,当其溶于水的同时就会与水发生化合反应,分别生成了NaOH、H2SO4、H3PO4等物质,此时溶质种类改变,溶质质量增加;第三种,如Na2CO3·10H2O、Cu-SO4·5H2O等含有结晶水的化合物,当其溶于水后其溶质质量是Na2CO3、CuSO4的质量,结晶水的质量要加在溶剂的质量中,而不能算在溶质的质量中,所以溶质的质量减少。
  把握了以上三种规律,就能准确快捷地解答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问题。
  ·抓住关键观察快速选择结果
  例:下列物质分别和36.5克20%的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其中所得质量分数最小的是(  )。
    A.Mg  B.MgO  C.MgCO3  D.Mg(OH)2 
  解析氯化镁溶液的质量分数与反应生成的氯化镁质量及生成水的质量有关。由于是恰好完全反应,盐酸中的氯元素必定全部转移到生成物氯化镁中,这样相同质量的盐酸必然生成相等质量的氯化镁,本题的关键点是“生成水的多少”,观察化学反应方程式:
   A.2HCl+Mg=MgCl2+H2↑       B.2HCl+MgO=MgCl2+H2O 
   C.2HCl+MgCO3=MgCl2+H2O+CO2↑  D.2HCl+Mg(OH)2=MgCl2+2H2O
  不难看出,等量的HCl生成H2O的量为:D(2份水)>B=C(1份水)>A(无水)。因此答案为D。
  综上所述,解答化学选择题不仅要概念清楚,而且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意把一个复杂、繁琐或陌生的化学问题,借助某种变换,使其转变为已经解决过或易于解决问题的一种新方法。
  以上解答化学选择题的方法,需要同学们在学习过程通过多体验、多反思、多领悟才能掌握,也希望你在学习化学过程中积极进行思考,不断进行创新,以“不变”应“万变”,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专题二:填空题

 非选择题的复习技巧

非选择题有10道题,虽然题数比选择题少,但是占的分值比选择题多,题的难度也逐渐加大,非选择题有一定的思维难度,形式开放,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主要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此部分问题时,注意专题强化,针对易错的题型进行专题强化。建议考生结合考试说明及老师的复习计划,自己有目的地进行专题强化。可以对自己手中“综合试题材料”进行分割整理,挑选出自己解决起来有困难的试题,进行集中强化训练。

  要结合学校的安排、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试题练笔。要抽出时间自己考核自己,进行实战演练,尤其是考前的一周之内在家自由复习、学习时,更要进行综合练笔,一般两天一套综合试题。这样的练笔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应试状态,保证自己思想不松懈。

  解题讲策略

  通过对今年市模拟试题的评分标准研读和评卷中同学们出现的问题,考生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理解题意,不要答非所问,如哈市模拟第29题⑸要求写化学方程式,有一部分考生用文字描述;落笔要准确、完善,如市模31题⑶问中的质量比不画括号的问题,还有28题⑷、32题第2空、34题⑴、36题的方案与验证,都是2个空给1分,如果回答不准确或有漏项不能给分;对重要的实验现象的描述要全面和准确,如发光、放热、变色、生成物的状态的描述都要到位,否则因为遗漏而造成丢分,得不偿失。

  把握好解题思路,恰当运用解题技巧和方法。清晰的解题思路是答题的关键,恰当运用解题技巧和方法更是锦上添花。如市模30题⑴中,要回答“观察”后丙烷的物理性质,和以往的“像”是有区别的;再如36题的猜想与假设,应该建立在合理和容易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猜想,以及设计实验方案的可行性上,考生都要理清思路,仔细思考后才能落笔。

专题三:实验题

实验题解题技巧

解实验题:看清题目要求是什么,要做的是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一)、实验用到的气体要求是比较纯净,除去常见杂质具体方法:
  ① 除水蒸气可用:浓流酸、CaCl2固体、碱石灰、无水CuSO4(并且可以检验杂
  质中有无水蒸气,有则颜色由白色→蓝色)、生石灰等
  ② 除CO2可用:澄清石灰水(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CO2)、NaOH溶液、
  KOH溶液、碱石灰等
  ③ 除HCl气体可用:AgNO3溶液(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HCl)、石灰水、
  NaOH溶液、KOH溶液
  除气体杂质的原则:用某物质吸收杂质或跟杂质反应,但不能吸收或跟有效成份反应,或者生成新的杂质。
(二)、实验注意的地方:
  ①防爆炸:点燃可燃性气体(如H2、CO、CH4)或用CO、H2还原CuO、Fe2O3之前,要检验气体纯度。
  ②防暴沸: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倒入水中,不能把水倒入浓硫酸中。
  ③防中毒:进行有关有毒气体(如:CO、SO2、NO2)的性质实验时,在
  通风厨中进行;并要注意尾气的处理:CO点燃烧掉;
  SO2、NO2用碱液吸收。
  ④防倒吸:加热法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要注意熄灯顺序。

(三)、常见意外事故的处理:
①酸流到桌上,用NaHCO3冲洗;碱流到桌上,用稀醋酸冲洗。

 ② 沾到皮肤或衣物上:
  Ⅰ、酸先用水冲洗,再用3 - 5% NaHCO3冲洗;
  Ⅱ、碱用水冲洗,再涂上硼酸;
  Ⅲ、浓硫酸应先用抹布擦去,再做第Ⅰ步。
(四)、实验室制取三大气体中常见的要除的杂质:
  1、制O2要除的杂质:水蒸气(H2O)
  2、用盐酸和锌粒制H2要除的杂质:水蒸气(H2O)、氯化氢气体(HCl,盐酸酸雾)(用稀硫酸没此杂质) 
  3、制CO2要除的杂质:水蒸气(H2O)、氯化氢气体(HCl) 
  除水蒸气的试剂:浓流酸、CaCl2固体、碱石灰(主要成份是NaOH和CaO)、生石灰、无水CuSO4(并且可以检验杂质中有无水蒸气,有则颜色由白色→蓝色)等
  除HCl气体的试剂:AgNO3溶液(并可检验出杂质中有无HCl)、澄清石灰水、NaOH溶液(或固体)、KOH溶液(或固体)
  [生石灰、碱石灰也可以跟HCl气体反应]

(五)、常用实验方法来验证混合气体里含有某种气体
  1、有CO的验证方法:(先验证混合气体中是否有CO2,有则先除掉)
  将混合气体通入灼热的CuO,再将经过灼热的CuO的混合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现象:黑色CuO变成红色,且澄清石灰水要变浑浊。 
  2、有H2的验证方法:(先验证混合气体中是否有水份,有则先除掉)
  将混合气体通入灼热的CuO,再将经过灼热的CuO的混合气体通入盛有无水CuSO4中。现象:黑色CuO变成红色,且无水CuSO4变蓝色。
  3、有CO2的验证方法:将混合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六)、自设计实验
  1、 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蜡烛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①将蜡烛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洁净的烧杯 烧杯内壁有小水珠生成 证明蜡烛有氢元素
  ②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证明蜡烛有碳元素
  2、试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CO2具有不支持燃烧和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图
  把两支蜡烛放到具有阶梯的架上,把此架放在烧杯里(如图),点燃蜡烛,再沿烧杯壁倾倒CO2 阶梯下层的蜡烛先灭,上层的后灭。证明CO2具有不支持燃烧和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怎样掌握化学实验现象的规律

观察实验现象主要是指用眼看、鼻闻、耳听、手感等方式得到实验的现象。记忆实验现象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如果能找到实验现象存在的规律,则可化难为易。我们可以根据反应条件的不同将化学实验大致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物质燃烧实验;第二种是加热固体物质实验;第三种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实验。这三类实验的现象存在的规律:

1.物质燃烧实验都有三个明显的现象

①放出大量的热;②生成了一种或几种不同于反应物(指物质的色、态、味)的产物;③固体直接燃烧则发出一定颜色和强度的光;气体或固、液体转变成气体再燃烧则发出一定颜色和强度的火焰。(描述物质的燃烧现象,一般:一光、二热、三生成。)例如,镁条燃烧的现象是:①发出耀眼的白光;②放出大量的热;③生成一种白色固体。再如,硫磺燃烧(在氧气中)的现象是:①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硫磺受热先熔化再汽化最后才燃烧);②放出大量的热;③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加热固体物质的实验现象主要包括物质的状态颜色、质量变化及产物中是否有水和气体产生

例如,加热碳酸氢铵的现象:①有一股刺激性的气味产生;②试管壁上有水珠生成;③有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④试管内的白色固体逐渐消失。

3.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实验现象主要包括反应物(固态)的质量和颜色变化及溶液中是否有沉淀(包括沉淀颜色)和气泡产生

例如,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现象是有蓝色沉淀产生。

4.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注意事项

(1)要注重对本质现象的观察。本质现象就是以提示事物本质特征的现象。如铝带在空气中燃烧时“生成白色团体”是本质现象,因为由此现象可正确理解化学变化这个概念,而发出“耀眼的白光”则是非本质现象。因此,观察实验现象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主要的观察对象。

(2)要正确描述实验现象。①不能以结论代替现象。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是“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而不能用结论“生成四氧化三铁”代替“生成黑色固体”。②要明确“光”和“火焰”、“烟”和“雾”等的区别,不能相互替代。


专题四:推断题

推断题解题技巧:

看其颜色,观其状态,察其变化,初代验之,验而得之。
 1、 常见物质的颜色:多数气体为无色,多数固体化合物为白色,多数溶液为无色。
 2、 一些特殊物质的颜色:
  黑色:MnO2、CuO、Fe3O4、C、FeS(硫化亚铁)
  蓝色:CuSO4•5H2O、Cu(OH)2、CuCO3、含Cu2+ 溶液、
  液态固态O2(淡蓝色)
  红色:Cu(亮红色)、Fe2O3(红棕色)、红磷(暗红色)
  黄色:硫磺(单质S)、含Fe3+ 的溶液(棕黄色)
  绿色:FeSO4•7H2O、含Fe2+ 的溶液(浅绿色)、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无色气体:N2、CO2、CO、O2、H2、CH4
  有色气体:Cl2(黄绿色)、NO2(红棕色)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NH3(此气体可使湿润pH试纸变蓝色)、SO2
  有臭鸡蛋气味:H2S

3、 常见一些变化的判断:
  ① 白色沉淀且不溶于稀硝酸或酸的物质有:BaSO4、AgCl(就这两种物质)
  ② 蓝色沉淀:Cu(OH)2、CuCO3 
  ③ 红褐色沉淀:Fe(OH)3 
  Fe(OH)2为白色絮状沉淀,在空气中很快变成灰绿色沉淀,再变成Fe(OH)3红褐色沉淀

④沉淀能溶于酸并且有气体(CO2)放出的:不溶的碳酸盐
  ⑤沉淀能溶于酸但没气体放出的:不溶的碱

初中化学常见推断题“题眼”

常见物质的俗称:
名称 俗名 化学式
汞 水银 Hg
氧化钙 生石灰 CaO
氧化铁 铁锈 Fe2O3
二氧化碳(固体) 干冰 CO2
一氧化碳 煤气 CO
甲烷 天然气、沼气、瓦斯气 CH4
乙醇 酒精 C2H5OH
氢氯酸 盐酸 HCl
氢氧化钠 火碱、烧碱、苛性钠 NaOH
氢氧化钙 熟石灰、消石灰 Ca(OH)2
氯化钠 食盐 NaCl
碳酸钠 纯碱、苏打 Na2CO3
碳酸氢钠 小苏打 NaHCO3
碳酸钙 大理石、石灰石、 CaCO3
硫酸铜晶体 胆矾 、蓝矾 CuSO4 •5H2O

物质的用途
O2:炼钢、医疗 CO:炼铁、燃料
CO2:灭火 人工降雨 CaO:建筑材料
Ca(OH)2:制波尔多液、改良酸性土壤
CaCO3:建筑材料、工业制CO2
NaOH:化工原料、制肥皂、精炼石油、造纸、纺织;固体可作某些气体干燥剂
HCl :除锈、少量助消化、制化肥
H2SO4:除锈、制化肥,浓硫酸可作某些气体干燥剂
碳酸钠: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生产
碳酸氢钠:发酵粉的主要成分,可治疗胃酸

氯化钠:医疗生理食盐水,农业选种,融雪剂,工业制碳酸钠、氢氧化钠、氯气、盐酸等。
蒸馏可降低水的硬度,肥皂水可以区分软水和硬水
治疗胃酸过多用Al(OH)3
尾气吸收用NaOH

化学与社会发展:
1. 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是煤、石油和天然气。
2. 石油主要含有C、H元素,煤主要含有C元素,煤和石油都是混合物。
3. 大理石、石灰石、水垢、珍珠岩、贝壳、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化学式是CaCO3.
4. 氢气、甲烷、一氧化碳和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
5. 保护空气的方法是: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植树造林种草
6. 物质燃烧三个条件:可燃物 氧气 着火点
7. 灭火方法有多种,清除隔离可燃物 隔绝氧气或空气 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8. 燃料充分燃烧的方法:有足够多的氧气或空气 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9. 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是: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 使用催化净化装置 使用无铅汽油
10. 再生能源是乙醇 最清洁燃料是氢气 未来新能源是可燃冰
11. 化石燃料中: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燃料
12. 黄铜是铜锌合金,生铁和钢是铁合金
13. 钛和钛合金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
14. 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两大类
15. 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发生反应而生锈
16. 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是:隔绝空气、水,保持表面干燥,刷漆、涂油、镀金属等
17. 金属资源的保护途径是:防止金属生锈、回收和利用废旧金属、合理开采矿物、 寻找金属代用品等
18. 铁制品在潮湿空气、食盐水中易生锈
19. 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
20. 洗涤剂、汽油、氢氧化钠溶液均可以除油污
21. 解决白色污染的方法是: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 使用新型可降解的塑料,回收各种废弃塑料

专题五:计算题

专题六 信息给予题

   信息给予题的方法和技巧
1. 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常见物质的性质、变化规律、用途等)。
2.思维全部融进探究实验的情境之中,读题时不跳过每一步骤。
3.不放过每一个给予的新信息,尽可能用到新信息上的原话。
4.回答问题语言简洁、准确、完整,多步叙述时,每步分开,有条理性。
5.心理不慌乱,稳中求胜。做完后再回头检查是否漏掉信息或误解题意。

信息给予题介绍

所谓信息给予题又称化学新信息题、化学新情境题,其形式是根据题中提供的新信息、新知识,使考生利用已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经过短时间(有限)的临场阅读(自学)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

初中信息题的来源主要是初中知识的延伸或扩展、高中知识及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平时学习中不易碰到或从未遇到,对考生来说都是陌生的因而考出的成绩是公平的,能反映出考生的真实水平;又由于这类习题不仅能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而且能检查学生接受新知识,对新知识的提取、加工和知识迁移能力,因而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

初中三年级既是化学起始年级又是毕业升学年级,也就是说初中学生对化学刚刚入门,一方面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不很灵活,遇此类陌生题型时容易造成失分;另一方面学生在这一年的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因此作为教师应注意教会学生抓住信息特点。

初中信息给予题的信息归纳起来大致有两个特点:一是信息内容主要包括化学用语、化学实验及装置和物质性质等三方面的知识范围,但超越课本内容,一般是知识的纵向深入或横向拓宽,如将高中化学中氯气、氨气、甲烷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等部分内容作为问题在信息中出现。二是每道题的信息涉及知识面较窄,往往是某个知识点的延伸或是提供一个信息解决一个问题,且大部分属于直接信息,比较容易发现。

信息给予题的基本结构是由“题干”和“问题”两部分构成。解答好信息给予题应注意以下三个环节:一是认真审题,获取信息;二是结合问题处理信息;三是根据信息,应变创新(创设新情境)。解题中不单是机械模仿,也不是随意发挥。即要求学生能把现场自学所得概念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抓住信息特征,将“新”、“旧”知识衔接,问题便迎刃而解,下面举例说明。

例1.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总是同时发生的。已知铝和氧化铁在高温时反应生成铁和氧化铝,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该反应中,氧化剂是______,被氧化的物质是______。

这是一道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题目,是高二化学中铁的性质教学内容。显然这是一道直接信息题,其信息是:①反应物为氧化铁和铝,生成物为铁和氧化铝;②反应条件为高温。得到这两条信息后再按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就可得到化学方程式:

2Al+Fe2O3==2Fe+Al2O3

解好此题的关键:①是配平;②是利用已有知识,金属在化学应中多为还原剂的信息及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总是同时发生,则很易答出氧化剂是氧化铁,被氧化物质是铝。

例2.从含Cu2S的铜矿石中炼铜有多种方法。其中一种是:①先给矿石通空气高温焙烧,生成两种氧化物;将焙烧过的矿石加上比它质量少一半的未经焙烧过的矿石,混合均匀后,隔绝空气再进行高温煅烧,结果得到金属铜和一种刺激性气体。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分析:这同样是一道写化学方程式的题,很显然与例1相比信息并不十分清晰。仔细审题后,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两条隐含信息:①第一个过程中生成的氧化物是氧化铜和二氧化硫,理由是铜矿石主要成分是Cu2S,通空气高温焙烧生成的两种氧化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这两种氧化物应为铜元素和硫元素形成的氧化物;②第二个过程中产生的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二氧化硫,这同样是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掌握了这两条信息,就能比较顺利完成化学方程式。答案为:

Cu2S+2O2==2CuO+SO2

2CuO+Cu2S==4Cu+SO2↑

例3.已知氨气(NH3)的密度比空气小,易溶于水。氨气是工业上生产硝酸的重要原料,在一定条件下可与氧气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与氧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被水吸收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试回答:实验室制取氨气采用的收集方法是______。工业生产硝酸的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分析:有关氨气的知识是现行高一课本内容。虽然学生从未学过氨气的收集方法,但利用初中学过的几种气体收集方法可归纳出信息中密度比空气小易溶于水的气体可用向下排气法收集。第二问同例1,略。

例4.阅读下列短文: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先生发明的“侯氏制碱法”的基本原理是:在浓氨水中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生成一种盐,然后在此盐溶液中加入细的食盐粉末,由于碳酸氢钠在该状态下溶解度很小,呈晶体析出。同时由于大部分酸式碳酸盐不稳定,加热后容易转变为正盐、水和二氧化碳,所以将析出的碳酸氢钠加热分解即可制得纯碱。

根据以上叙述,简要地回答下列问题。

(1)用上述方法进行时,所用的起始原料是哪些物质?写出它们的化学式。

(2)最终产品是哪些物质?写出它们的化学式。

(3)该生产过程中没有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

(4)有人认为侯氏制碱法的优点有四:①生产过程中部分产品可作为起始原料使用;②副产品是一种可利用的氮肥;③反应不需要加热,可以节约能源;④副产品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______。

分析:此题中主要给出三个信息:(1)第二个反应产物是碳酸氢钠;(2)在此状态下碳酸氢钠溶解度很小,可以以晶体形式析出;(3)碳酸氢钠对热不稳定,易分解。该题的解题难点:一是二氧化碳既是原料又是产品;二是根据第二个反应产物是碳酸氢钠,推断第一个反应的产物是碳酸氢铵;三是碳酸氢钠与食盐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如何利用信息处理问题?难点①答题时只要前后联想则不易造成失误;难点②利用已有知识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其实质是互换成分,依信息则可推出反应物之一是碳酸氢铵;难点③学生一般认为钠盐易溶于水,难将碳酸氢钠可以晶体析出联系在一起。因此需要学生对已有知识“溶解度的大小”有深刻的理解,然后用模仿即可完成此题,有点“照葫芦画瓢”的意思。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只要学生抓准信息,利用已有知识进行迁移并加工处理,发挥联想,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