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文化玉器——长江史前玉器文明的摇篮
大溪(黛溪)文化遗址位于瞿塘峡东口,大宁河宽谷岸旁的大溪镇,是我国长江流域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的重要遗迹。郭沫若把其称之为'大溪文化'。属于重庆市巫山县的大溪镇,镇西有一条溪河,注入长江。因其水色如黛,名曰黛溪。黛溪汛期时水势浩浩,因而又名大溪。该文化遗址距今约五六千年,属母系氏族晚期至父系氏族的萌芽阶段,是中国著名的原始社会古文化遗址之一。大溪文化玉器是长江流域继河姆渡玉器、马家滨文化玉器之后,来自中国北方的玉器文明向长江中西部的传播和发展。
大溪文化是长江中游三峡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文化,约为公元前4400—前3300年,包括四川省巫山县瞿塘峡南侧的大溪遗址,以及湖南、湖北的10多处遗址。大溪文化的陶器以红陶为主,普遍涂上红衣,盛行圆形、长方形、新月形等戳印纹,纹饰多为红陶黑彩,如口索纹、横人字形纹、条带纹和漩涡纹,主要器形有釜、壶、斜沿罐、小口直领罐、盆、豆、钵、圈足碗、筒形瓶、曲腹杯等。石器中有一种两侧磨刃对称的圭形石凿,非常特别,也有石斧、石锛、石刀等。大溪文化的房屋多为红烧土和竹材制成。大溪居民的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遗址中发现大量稻壳标本。
大溪文化 玉璜。长7、宽2.7、厚0.65厘米。重庆市巫山县人民医院遗址2号墓出土,现藏于巫山县文物管理所。浅灰白,体扁薄,底平,两端上翘,转折明显,端部各有一圆形小孔,为桯钻对钻而成,起穿系佩挂的作用。这是长江史前玉璜的古老品种之一:桥式玉璜。
玉璜。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距今约6500-5300年)长9厘米 ,重庆市巫山大溪出土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玉质灰白色,局部有土沁,水沁呈鸡骨白。器呈半环形,璜两端均有喇叭形钻孔。这也是长江史前玉璜的古老品种之一:断环式玉璜。外形为圆环的一段,截面也是圆形,并且多以玛瑙制作。
大溪文化 玉璜。长8.4、厚0.6厘米。重庆市巫山县人民医院遗址42号墓出土,现藏于巫山县文物管理所。浅黄色,半透明,扁体,近弧形,两端上折,并各有一小圆孔,出土时已短裂,在断裂处有二个缀补孔。
大溪文化 玉璜。长7.3、宽4.2、厚0.3厘米。重庆市巫山县人民医院遗址2号墓出土,现藏于巫山县文物管理所。青色,间有灰白色斜向纹理,半圆形,体扁平,光素无纹,两端各有一圆形小孔,单面桯钻孔,可供穿系佩饰用,通体抛光。这是长江流域同时也是中国最早的半璧形玉璜,也是后来良渚玉璜的祖型之一。
玉璜 巫山大溪遗址出土,极品。 四川省博物馆藏。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约公元的4000-3100年)长径11.7厘米。碧玉,浅绿色,半环形,两侧上端有穿孔,外弧侧端有浅齿牙。璜是新石器时代比较常见的一种装饰品,一般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大溪遗址也出土有数十件,有时还有成组的发现。往往出土在墓葬中人体的颈下或胸部,应是一种用于穿系佩戴的饰品。这种优美的半壁形有齿玉璜后来亦出现于长江下游地区,在安徽凌家滩遗址、江苏江淮地区的北阴阳营文化和崧泽文化遗址中均有发现。
大溪文化 玉璜。残长6.7、宽4.4、厚0.4厘米。重庆市巫山县人民医院遗址53号墓出土,现藏于巫山县文物管理所。绿色,半透明,有褐色沁斑,扁薄体,璜外缘尖利呈刃状,一端有一孔,应为穿挂佩饰用,此器已残断,断面附近钻二 小孔,为缀补孔。
大溪文化 玉环。直径11.2、孔径6.4、厚0.65厘米。重庆市巫山县人民医院遗址53号墓出土,现藏于巫山县文物管理所。灰白色,器表有褐色沁斑,体扁薄,圆形,内穿较大,断面呈窄长方形,一面刻有弯月形凹槽一个,通体抛光。
大溪文化 玉环。直径9.8、孔径5.6、厚0.8厘米。重庆市巫山县人民医院遗址70号墓出土,现藏于巫山县文物管理所。墨绿色,有黄褐色,白色沁斑,体扁薄,圆形,内穿略小。断面呈窄长方形,其中一面的内缘,凿有三个草叶状凹 槽,呈顺时针涡纹形,外缘有小玦褐色浸蚀,琢磨光洁,此器出土时已残断。
大溪文化 玉玦。直径5.1、厚0.55厘米。重庆市巫山县人民医院遗址50号墓出土,现藏于巫山县文物管理所。绿色,间有白色条纹,体扁圆,断面呈长方形,缺口线略曲。光素无纹。
玉佩。长5.4,宽1.4厘米。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距今约6500-5300年)重庆市巫山大溪遗址出土。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大溪文化装饰用玉,玉质青色,顶端钻孔磕缺,体扁平。器表光素无纹,磨制光滑。
大溪文化,玉玦。直径7㎝。厚0.5㎝。重庆巫山大溪遗址37号墓出土。现藏于巫山县文物管理所。浅青白色,透明,有褐色纹理。体扁薄,圆形,断面呈椭圆形,出土时已残断,断面附近有对面穿缀补孔。
大溪文化 轮形玉饰。直径1.8、厚0.65厘米。重庆市巫山县大溪遗址66号墓出土,现藏于巫山县文物管理所。黑色。器近圆形,轮面有凹槽,凹槽及内面有 琢刮痕,中央有一穿孔。中间与轮面间有三个辐条形连接。
大溪文化 龟形玉佩。长6.1、高2.1、厚0.8厘米。重庆市巫山县人民医院遗址76号墓出土,现藏于巫山县文物管理所。黑色,片状,两面均琢出龟头与龟身的形状,龟嘴微张,以小坑点表示鼻与眼睛,短颈,弓背,腹平,背部顶上有四道锯齿状刻槽,以表示龟甲,背与腹间有一窄长形孔,可能为系挂用,其中一面腹部阴刻“△”形和一竖线,另 一面凿有一小圆坑,嘴部底侧琢有一长条形凹面。
大溪文化玉人形圆雕。高6.8、最宽3.5、最厚3厘米。重庆市巫山县人民医院遗址,现藏于巫山县文物管理所。黑色,立体圆雕。一大一小二人,作背负状,上、下肢比例失调,前面大人双手叉于腿上,作半蹲状,后面小人头枕大人右肩,向前瞭望;其胸及臀贴于大人后背,腰腹则向后弓,与大人后背间形成一椭圆形孔,五官仅具大意,大人面 部琢有两坑点分别表示眼睛,小人面部则有三坑点分别表示眼睛,嘴,其鼻梁亦略突起。
人面形玉佩。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距今约6500-5300年)。6×3.6×1厘米。重庆市巫山大溪遗址出土。四川省博物馆藏 。椭圆形,上有两穿,中部两面各雕一人面形。这是大溪文化仅有的一件,同时也是大溪文化的名片。
玉玦。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距今约6500-5300年)径4.5厘米。重庆市巫山大溪遗址出土。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大溪文化装饰用玉。玉质黄色,扁平圆环形,中部断为两截,共有四个喇叭形钻孔。
大溪文化齿边玉璜,长15㎝厚0.4㎝。
玉环巫山大溪遗址出土 四川省博物馆藏。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约公元前4000-3100年)直径8.5厘米。碧玉,深绿色,环状,横截面呈方形,可能为戴在腕部的装饰品。
玉玦 巫山大溪遗址出土 四川省博物馆藏。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约公元前4000-3100年)直径4.8厘米。碧玉,牙黄色,圆形,对钻孔,上端有缺;是新石器时代比较常见的一种装饰品,仅在大溪遗址中就出土数十件。一般均发现在尸骨的耳旁,可知是悬垂耳部的饰品。
大溪文化,玉璜。重庆巫山大溪遗址101号墓出土。
玉玦 重庆巫山大溪遗址107号墓出土。
玉璜。大溪文化。重庆巫山大溪105号墓出土。
玉璜。大溪文化。重庆巫山大溪181号墓出土。本博以为,严格地说这不是璜,应是一种耳饰,多见于河姆渡遗址。这也说明,长江上游的玉器文明来自下游的河姆渡地区,向西传播。
大溪文化,穿孔石钺。长14.7㎝,刃宽13㎝,厚1.1㎝。重庆巫山古城(原县人民医院)遗址发掘出土。
大溪文化 玉刀 长23.5,宽8.6,厚0.3厘米。湖北省松滋市桂花树出土,现藏于荆州博物馆。灰褐色,有白色沁斑,刃部较宽,并呈弧形,上部有一个双面对穿的小圆孔。
白纹石钺。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石器,高19.8厘米,湖北省荆州市松滋县桂花树遗址出土。以青色大理石为原料,经磨制、钻孔而成。中上部的圆孔用于安装木柄。该文物现藏于湖北省荆州博物馆。
石杵。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距今约6500-5300年)。长14.5厘米。湖北长阳西寺坪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大溪文化。玉环,湖北荆门龙王山墓地10号墓出土。
大溪文化。玉环,湖北荆门龙王山墓地10号墓出土。
大溪文化。玉璜。湖北荆门龙王山墓地出土。
大溪文化。玉璜。湖北荆门龙王山墓地出土。
玉玦 宜昌中堡岛遗址出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约公元前4000-3100年)左:长径3.6、短径3厘米。呈椭圆形。肉红色。通体抛光,孔系两面对钻。右:直径3.8厘米。青白色,有沁。两面对钻孔。
玉璜 宜昌白狮湾墓葬出土 湖北省文物考占研究所藏 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文化(约公元前3000-2500午)碧玉,半环形,因土沁而呈黄白色, 长径10.7厘米,上端内侧有穿孔,用于穿系佩戴。中邮有因断裂修复形成的两组锔孔,表明当时的使用者十分珍视这件器物。本博曾说过长江史前玉器文明最大的特色在于玉璜。玉玦、玉环、玉璧等均来自兴隆洼→河姆渡。而各式玉璜则是长江古人类的自创,所以6000~5000年前长江史前玉文化就是玉璜文化。当然,它的文化内核仍然来自北方。这种璜,产生6000年前,但是它却一举奠定了后来中原玉器的奇葩——周代玉璜的基础。
石镯 宜昌白狮湾墓葬出土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文化(约公元前3000-2500年)直径8.7厘米。黑色,圆形,横截面呈长方形。出土时佩戴在右腕部。
石镯 宜昌白狮湾墓葬出土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文化(约公元前3000-2500年)直径8.7厘米。黑色,圆形,横截面呈长方形。出土时佩戴在右腕部。
石镯 宜昌白狮湾墓葬出土 湖北省文物考占研究所藏 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文化(约公元前3000-2500年)直径9.6厘米。门色,圆形,横截面外弧内直。出土时佩戴在左腕部。
玉璜 宜昌中堡岛遗址出土 宜昌市博物馆藏 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文化(约公元前3000 2500年)上:残长7.4、宽1.2厘米。青白色。残环形,横截面呈椭圆形,两端有对钻的系孔,通体抛光。下:长9.8、宽1.3厘米。青白色。残环形,两端扁薄,中部略凸,,横截面呈椭圆形,两端有对钻的系孔,通体抛光。
玉璜 宜昌中堡岛遗址出土 宜昌市博物馆藏 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文化(约公元前3000? 2500年)上:长6.8、宽1.7厘米。青白色。残壁形,横截面呈扁方形,两端有对钻的系孔。中:长11.4、宽1.2厘米。青白色。鞍桥形,横截面呈椭圆形,两端有对钻的系孔。下:长12.1、宽2厘米。青白色。残环形,横截面呈椭圆形,两端有对钻的系孔。大溪文化发端于长江三峡,湖北西部的宜昌、荆州等地区与之为邻,所以也有大量大溪文化玉器出土。后来在江汉平原,大溪文化演变为屈家岭文化,最后又进一步演变为石家河文化,这样就形成了湖北地区史前玉器文明的完整系列。
城头山古城址占地18.7公顷(280.5亩)。是中国南方史前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时期的遗址,距今6500年至7000年。约在6500年前的大溪文化早期,人们开始在城头山掘壕沟,筑城墙。从此,人们在此城居住2000多年,历经了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几个历史时期,直至石家河文化中期(距今约4000年),古城才被废弃。
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地处澧阳平原中部、史前遗址分布最密集的澧水北岸,座落在湖南省澧县县城西北10公里的车溪乡南岳村境内。城头山古文化遗址距澧县县城西北约10公里,占地面积18.7公顷,位于东经110°40′,北纬29°42′,地处湖南省澧县车溪乡南岳村境内,是国际知名的“中国第一古城”。
城头山遗址M678号墓玛瑙璜出土情状。据有关资料介绍,墓主人戴着这一副玉璜已沉睡了5800年。城头山人被有关媒体猜测是“燧人氏”,这是因为当地有一地名与“燧”字有关。不过本博认为不妥,天真的猜字游戏,不可用于考古。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但这个时间不应在这么晚,否则,中国古人在上万年前烧制的陶器,用的是“天火”呢?还是人工钻取的火?湖南是炎帝族的老家,也是炎帝最后的归宿地,所以不是燧人氏,因为燧人氏太古老了,最少在一万多至两万年前。
大溪文化 玛瑙璜。长9-10厘米。湖南省澧县车溪乡城头山古城址678号墓出土,现藏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对,淡黄色,两器均呈弧形,剖面作椭圆,两端各有一对穿 圆孔,通体光素,磨制光洁。
城头山遗址出土的精美玉器。
大溪文化 玉玦。长径2.5,短径1.9,中孔径0.6厘米。湖南省澧县车溪乡城头山古城址678号墓出土,现藏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白色,玉质受沁有黄色斑玦,器略呈椭圆形,如环而有一缺口,缺口不平,断面作椭圆形,上一侧有0.25 厘米小孔,通体光素无纹,制作较粗糙。
大溪文化 玉玦。直径2.7,中孔径1.3厘米。湖南省澧县车溪乡城头山古城址678号墓出土,现藏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淡黄色,扁平圆环形,环上方切割成缺环,通体磨光,制作 精良。
大溪文化 玉环。直径7厘米。湖南省澧县车溪乡城头山古城址678号墓出土,现藏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质受沁呈鸡骨白色,扁平圆环形,内外边圆,中有单钻大圆 孔,边上留有切割痕。
大溪文化 绿松石坠。长2.5,宽0.8厘米。湖南省澧县车溪乡城头山出土,现藏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绿色。器呈长条形,一端细,一端粗,细端上有一穿孔,一侧保留明显切割痕迹。
城头山遗址出土石环。
城头山遗址出土石矛。
城头山遗址出土石凿。
城头山遗址出土石镞。
城头山遗址出土石环。
城头山遗址出土石斧。
城头山遗址出土石刀。
城头山遗址出土石锛。
城头山遗址出土石钺。
城头山遗址出土石钺。
城头山遗址出土石钺。
石钺。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5000年左右。长19厘米、宽15.5厘米。澧县车溪乡城头山城址出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武器。演化为象征权力的礼器。 这些标准的“凤”字形的钺,让我们清楚了良渚石钺和玉钺最初的灵感来自哪里。
玉璜,大溪文化。长15厘米,厚0.3厘米。湖南省华容县三封乡毛家村113号墓出土,岳阳市博物馆藏。
玉镯,大溪文化。长7.5厘米,厚0.6厘米。湖南省华容县三封乡毛家村104号墓出土,岳阳市博物馆藏。
玛瑙璜。 (图1)长19厘米,宽1.9厘米,厚1.4厘米。圆管状,弓形,两端各有一斜穿孔,璜体光润,质地晶莹,有几处土黄色沁,内含明显丝絮带状玦体,稍磨损,较通透。(图2)长11.8厘米,宽1.4厘米,厚1厘米。扁圆状,两端有孔,色泽润白,微透,一端土沁现象明显。(图3)长11.5厘米,宽1.8厘米,厚1厘米。扁圆月牙状,有两处较明显的土沁现象,较通透。 前三件1997年益阳李昌港乡麻绒塘村大溪文化遗址出土。玛瑙璜(图4)长17厘米,宽1.5厘米,厚1厘米。扁圆状,弓形,弧度较小,两端穿孔较明显。白色,质感厚实,微透,有裂纹。1976年益阳农机修配厂工地出土。
玛瑙璜(图5)长14厘米。璜体圆管形,弓状,两端有一斜孔,其中一端穿孔已破,微透,有土沁现象。1976年益阳农机修配厂工地出土。玛瑙璜(图6)长14.5厘米,宽6.3厘米。璜体呈月牙形,璜身中段为圆柱状,两头扁平,表面较光洁。1986年益阳市茶盘洲农场大溪文化遗址出土。
玛瑙笄(图7)长17.5厘米,直径1.2厘米。呈柱形,笄身上粗下细,下端呈锥状,通身光素无纹,润白透亮,质感好,器形简单古朴,具有早期玉笄特征。1989年益阳茶盘洲农场玉竹出土。玛瑙玦(图8)外径4.5厘米,内径2.5厘米,厚0.3厘米。圆环形,色泽润白,表面光洁,接近口处有一端呈暗红色,整个身线条流畅饱满,造型规整,给人以圆润简约之感,体现了早期先民们的审美意识。这件与江淮地区北阴阳营文化出土玛瑙极为相似,也可能来源于长江下游地区。1989年益阳茶盘洲农场玉竹出土。梯形玉玦(图9)长3厘米,宽0.5厘米,厚0.5厘米。呈梯形。青玉质,间有杂质,中间有一不规整圆孔与下底断口相连,表面光滑透亮,光素无纹,形制不太规正,给人以自然古朴的感觉。口太大,不太可能作为耳饰,应是作为佩饰使用。 1989年益阳茶盘洲农场玉竹出土。
湖南洪江高庙遗址上层文化(大溪文化)M26号墓(女性)出土玉玦、玉璜。
湖南洪江高庙遗址上层文化(大溪文化)M27号墓(男性)出土玉钺。
大溪文化玉器评述 关于大溪文化的年代,说法很多,一般认为大溪文化的年代在距今6400年至5300年以前。七千二百多年以前,来自中国东北的兴隆洼玉器渡海南下登陆于浙江省河姆渡地区,随后又向北扩散形成马家滨文化玉器。六千四百多年以前,马家滨文化玉器溯长江向西传播又摧生了大溪文化玉器的成长和发育。如果说河姆渡文化玉器、马家滨文化玉器是长江玉器文明的萌芽期,那么大溪文化玉器则是长江史前玉器文明的成长期,这时的南方玉器,与北方的红山文化玉器是同步发展的,但是却形成了各自的、完全不同的风格。可以说,当红山文化玉器产生勾云形玉佩的时候,长江流域正好发育出玉璜这个品种,它们的形态是那么不同,而寓意却是相似的,为什么呢?因为北方玉器的南传,同时也带来了北方的宗教。大溪文化玉器在长江中上游、长江中下游地区,有着极大和持久的影响力。在江汉平原和长江中部地区,大溪文化玉器分别发育出屈家岭文化玉器、石家河文化玉器,在江淮地区又分别发育出凌家滩文化玉器、薛家岗文化玉器、北阴阳营文化玉器,在长江下游及太湖地区,分别发育出崧泽文化玉器、良渚文化玉器。 凌家滩文化玉器,见证了大溪文化玉器发展的巅峰时代,所以所有大溪文化玉器特别是玉璜的品种,都可以在凌家滩文化玉器中找到。大溪文化玉璜组佩,最多一套不过四件,而在凌家滩,最大的一套玉璜组佩多达三十九件。炎帝的南方部落联盟,是在长江流域形成的,在长江流域,原本存在许多大大小小的部落族群,他们之间有着相同或相近的生活方式,那就是水稻的种植。玉器文明和她所附带的宗教的传入,促使这些部落最终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部落联盟,为了追逐肥美的土地,这个部落联盟以极快的速度扩张。由川东三峡地区、湖北省西南部、湖南省北部,迅速达到浙江省北部、江苏省南部、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中下游平原、江汉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江淮平原、苏皖平原,所有这些地区,在不到一千年时间内,均留下了大溪文化玉器的踪迹。五千多年以前,五帝时代的早期,唯有南方炎帝,才有可能具备这样的实力和影响力。然而在距今5300年之后,大溪文化、凌家滩文化同时终止了。稍早几百年,炎帝的势力已扩张到了河南省东南部和山东半岛,然后来自黄河流域的黄帝集团,阻止了炎帝集团进一步向北扩张。5600年前,炎帝的大本营移驻安徽巢湖南部的含山县,又过了三百年,炎帝集团的残部退回湖南,至此炎帝成为了一个遥远的传说。5300年前,长江流域一个新的玉器文明悄然兴起,这就是历时一千一百年的良渚玉器文明,这时的南方玉器文明,又加入了大汶口文化的因素,玉琮、玉锥玉器明显带有大汶口中晚期文化的特征,但是玉璜却是对大溪文化的继承。因此我们说,来自山东的少昊文化,击退了大溪文化的扩张,但同时也吸收了大溪文化的营养。良渚文明没落之后,长江流域最后的史前玉器文明其亮点在石家河文化玉器,但是石家河文化玉器,明显带着少昊后期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以及红山文化的特征,璜还是有的,而且异常地精美,龙和凤也是有的,蝉也极多,但最显著的是鹰和虎,鹰代表少昊,虎代表少昊族的一个分支。传说少昊氏有“四叔”,名曰重、该、修、熙。重为东方之神“句芒”,是春天之神,他是一只人面鸟。该为西方之神“蓐收”,是秋收之神,同是也是刑神,他是一只白虎。修和熙是一对水神,也是北方之神,当为龟与蛇也。传说虞夏之际,少昊氏之后皋陶佐大禹治水,执法甚严,铁面无私,是为中国司法之祖。大禹娶皋陶家族涂山氏女为妻,借此结为政治同盟,故太史公曰:夏后以涂山氏兴也。皋陶既能执法,当为“蓐收”之职也,其部落图腾即为虎,也就是传说中的远古部落“虎方”。“虎方”活动于长江中部湖南以及江汉平原,创造了著名的石家河文化。石家河文化的虎,最后回到了大溪文化的老家三峡地区。在夏代初期,夏后氏的同盟、少昊氏的后代涂山氏或者陶皋之子伯益部被封于巴国,巴国崇拜白虎,就在重庆。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