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最终新试题】2022届高三金太阳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2022.2.1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用文字创作、以文字传播,这种文本的文学是看得见的、确定的、个人化的。这是文人的文学多采用的方式。用口头创作、以口传播,这种口头的文学是无形的、不确定的、在流传中不断改变和加工的,而且是集体性的。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多样,民族众多,故而我们的口头文学其样式、其种类、其内涵、其风格、其数量,之大之深之多之广,无法估量,更别说它是无以数计的戏曲名作和小说名著的源头。不少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的文学史都是一部纯粹的口头文学史。然而,这种无形地流动在民众口头间的口头文学,在社会转型期间,很容易被忽略而导致流失,成为最脆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从1950年就开始了口头文学的搜集整理。60年来,大规模的口头文学抢救性调查共三次。至今,第三次口头文学抢救还未结束。现在保存在我们手中的共5166本,总字数超过8.4亿。这些材料全是第一手的,其中1000多册是手抄本和腊版刻印的油印本,本身已具有珍责的文物价值。然而,更重要的工作摆在我们面前,就是将它数字化,建立中华民族的口头文学数据库,可靠地保护起来。 (摘编自冯骥才《让灿烂的口头文学永远相传》) 材料二: 众所周知,人类有各种不同的交流方式,但有声的口语交流无疑是最便利最灵活的一种。亚里士多德曾提出了说先于写的观点:口头语是大脑的经验的词,书面语是口头语的记号。”口头交流是民间文学创作、流传和表演的主要形式。声音是出口即逝的,这个特点不仅约束语词的选择,而且决定人们的表达方式和思维过程,故口语与民间文学的创作、流传关系密切。 首先,口语的稍纵即逝意味着民间文学是口头表演中的创作。根据口头程式理论、歌者以一种奇妙的公共方式演唱,他吟唱的不是他记得的文本,因为根本就没有文本之类的东西,也是记得的一连串的语词,而是用他从其他歌者那里听来的主题和套语。为什么歌者是即兴创作而不是记忆背诵的呢?一是文字发明前,歌者只能通过聆听、观摩、口耳相传的模式学习。二是即使后来有文字,可借助书面记录文本演唱,但多数民间文学表演都不会像背书那样照搬文本。《故事的歌手》的作者说他们从未遇到过能一字不差地重复自己演喝的歌手。因为民间文学的表演场是临时开放场域,表演不可能像书面作家那样按照自己喜欢的速度悠闲地写作。表演者需要不停地演唱下去,他的创作必须是很快的,因为观众等着要听故事。 其次,口语的出口即逝影响着民间文学口头表达的方式。首先,口头陈述出来的故事无法现出视觉形象,只能是耳朵听见的话语。这自然会影响到歌手对词语的选择与句法的锤炼。如果歌手对日常生活语词没有选择与锤炼,平淡无奇的讲述既不利于歌手记忆也可能没法吸引自由的听众。再者强调语句的节奏和韵律。旋律是帮助表演者记忆或联想的媒介,有些歌手甚至离开了乐器的伴奏就不能演唱歌词。即使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下来的史诗,也永远不可能与演唱文本完全相同,影响其不同的因素之一是诗行前后的韵律结构。但在记录文本看上去短缺音节的地方,歌手会在演唱中用拖长音的方式来弥补。第三,重复。口头语言的稍纵即逝,迫使民间歌手重复刚说过的话,使听说双方都牢牢追随既定思路,这对民间文学形成重复的艺术特点具有较大的影响,如民歌的复沓等。 口头语言的即时性、不可逆转性,同时也促使听众参与到民间文学的表演中来。这不仅是因为表演者总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调动听众,更是因为声音与内在性的特殊关系。同是一个封闭的空木柜,视觉只看得见其外表;通过敲击空木柜发出的声音却直接记录空木柜的内在;观察木柜时的视觉形象一次只能从一个方向映入人的眼帘,然而声音却同时从四面八方传来,将听者包裹起来。可见,声音与视觉的不同在于,声音让听者成为感知和存在的核心,视觉以对象物为中心。民间文学的表演现场,表演者向听众表演,大家结为一个整体。语音的出口即逝把在场的所有人集中在当下,都处在这个大家共同组成的声音世界里,形成一种双向互动的交流关系。而此时,表演者与听众是平等的,他们可以互为对方。有趣的是在声音场域,听众是优于表演者的,因为声音以听者为中心,围绕听者而展开。这与作家的文学创作不同,有些作家在写作时是不考虑读者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民间文学是因听才产生的。听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讲述者的讲述内容、讲述方式等。 此外,民间文学的“听”还有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民间文学的表演现场,声音的现象是深入人的生存感觉中的,只能从内部被他本人感知,因此当听众将听到的声音与自己的经验融合时,也是其自我丰富、自我成长的过程。比如在福州传统婚礼上,喜娘会根据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群,现编现送祝福诗。喜娘每唱一句,在场的人都要喝彩应和“好呀!”“是啊!”互相唱和的声浪此起彼伏,可以说,对新人的规劝教育就在其中完成,同时也让在场所有人参与了一次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在现场的语音流里,表演者和听众一起用“心”交流,用“思想”对话。 (摘编自陈祖英《民间文学口头性的内在魅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口头文学无形而不确定,文本文学则相反,前者创作有明显的民间集体性质,而后者创作是个人化的。 B.我国口头文学的样式、种类、内涵很丰富,风格多样,这源于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多样和民族众多。 C.即使在出现了文字之后,民间文学有了书面文本形式,表演者也不会借助这个文本像背书那样照搬着来表演。 D.在民间文学的表演现场,表演者的声音与听众的经验相融于一体时,听众可以实现自我丰富、自我成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口头文学的无形性决定了其在社会转型期间很容易被忽视以至于流失,而今人们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很好地将它进行保存。 B.有些少数民族没有文字记录的文学史,只有口头文学史。经过时间的沉淀,其中一部分口头文学成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C.人们在进行交流时常常用口语这是因为使用口语交流比使用文字交流更能决定人们的表达方式和思维过程。 D.民间歌手为让听说双方都牢牢追随既定思路而重复自己刚说过的话,这对民间文学形成复沓的艺术特点有影响。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能体现“口语与民间文学的创作、流传关系密切”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民间艺人曾用口述的方式延续我们民族文化的生命,他们大都是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者或是唯一传人。 B.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农业文明向着工业文明快速转型,与农耕文明相伴而生的民间文艺,尤其是口头文学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 C.每一位口头文艺家,都是一座无形的口头民间文学图书馆,他们的存续关系着口头艺术的传承,他们的身上兼具着双重生命。 D.晚上喝多了,马路上拦车。/唉,警车,幺幺零(110),车一停。/人家警察下来了说:你干吗?干吗?/你说干吗?打车回家。/你知道我这是什么车吗?你认字儿吗?看看,看看!(警察指着车上标志给他看。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知道。/啥意思?/一公里一块一。(天津笑话) 4.材料二论证方法多样,试举出两种并简要分析。(4分) 5.伯克莱·皮博蒂针对口头文学曾指出:“表演者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即兴发挥,编织唱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纸上的时光 晓寒 ② 停在屋坪里的时候,雨越发大了,随着噼里啪啦的雨声,瓦楞上飘起一缕缕青烟。 ②我推开车门,大步跑向一户人家。这是一栋陈旧的泥巴屋,青瓦白墙,其中一间的门是敞开的,我看到一个男人正站在四方的水泥池子前,池子里盛着比面糊要稀很多的东西。我是在山里长大的,一眼便看出那是捣碎的纸浆。男人双手抓着一张吊着的竹帘,斜着往池子里一舀。随即轻轻晃动两下,纸浆均匀地布满了整张帘子。然后顺势翻了过来,男人用了点暗力,随手一抖,一张半成品的手工纸落在了压榨台的纸堆上。纸堆已有二尺来高,淡淡的米黄色,水还在纸上流动,边沿滴滴答答地掉着水珠。 ③时隔多年,这样的画面依然熟悉而亲切,仿佛又把我带回了童年。那时候,我二姐夫就是做手工纸的,我经常跟着他去纸棚里玩,看多了这样的场景。我知道,这个环节,叫抄纸,是所有工序中最富技术含量的一环。抄薄了,烘焙后一揭就烂了;抄厚了,等到焙干,纸就烧煳了。如何做到厚薄适度,平整均匀,只有通过不厌其烦的练习,才能掌握好火候。 ④做手工纸的原材料是楠竹,从一根竹子变成一张纸,要经过繁杂的工艺。春夏相交的节,把脱尽了壳又还没开丫的新竹砍回来,锯成几截放在石灰池里沤烂,然后把纤维捞起来慢慢洗干净.剔除杂质,经过捶、蒸、漂、踩。变成纸浆,再做成半成品的纸,放到压榨台上压榨,最后入烤房焙干。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大半年的时间,足足二十九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讲究精细,容不得丝毫马虎,考验的是手艺人的匠心。 这是个慢活儿,得放好心态,让日子慢下来,使出足够的耐性,坐下来和时间不慌不忙地相处。 ⑤这里是湘赣边浏阳的一个小山村,几十户人家,大多数都是保存完好的泥巴屋。做纸的师傅姓黄,他告诉我,这里盛产楠竹,做手工纸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元代,始修于元朝的《长沙府志·食货志》就有”纸,浏阳产”的记载。到了清乾隆年间,一度被列为贡纸,成了抢手货,民国时期更是远销武汉、上海,出口到了日本。那时候,这一带的山上到处都是做纸的作坊,几乎家家户户都以此为生。 ⑥时间一页页翻过,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机器造纸的轰呜声里,手工纸作坊不断受到挤压,接二连三地退出了乡野。手艺人放下镰刀,走出山林,纷纷加入外出打工的大潮中。当初黄师傅也想过要放弃,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忍耐着孤独与寂寞。 ⑦这些年,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手工纸再次受到人们的青睐,他这个作坊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他一年能做600刀纸,每张纸最低两块钱,最高的可以卖到五块,这样算下来,一年可以赚个十几万元。 ⑧雨还在下,没有停的意思,我转到另一间屋子里,看到桌上堆着焙干的纸,凑近闻一下,隐隐飘来竹子的清香。我随手拿一张捏了捏,一股柔软和清凉像风一样从指尖掠过。黄师傅见我看得那么仔细,他告诉我,这种纸分几个等级,它最大的特点是不上潮,韧性好,不易碎,不渗墨,不褪色,便于长期保存。机器生产的纸大多工艺粗糙,很难达到这个要求。 ⑨见我没有回话,他从一个柜子里拿出一本手抄书来,说:这是我祖上传下来的,用的就是这种纸,有一百多年了。我接过一看,纸面光洁如新。我在本地图书馆看到的明版县志,也是用这种手工纸刊印的,几百年了,字迹一点也不模糊,依然是白里带着淡淡的黄,细细地看,它纵横交错的经纬里,似乎弥漫着一个王朝的风雨。时间强大,如一场飓风,悄无声息地来过,又走了,它改变了很多东西,但没能撼动纸上的一横一竖,一撇一捺。 ⑩ 摩挲着光洁的纸张,我想起老祖宗发明的造纸术,用智慧在这片土地上播下了文明的种子。这种古法制作的手工纸,遵循的正是这种传统的工艺,带着山水与泥土的灵气,草木的清香,经过日光的洗涤和匠人的抚摸,有着长达千年的寿命。它带我们重新回到一段历史,触摸至时间枯瘦的筋骨,感受那些遥远的年代业已逝去的花开花落。单从这一点看,匠人的坚守便得如此的弥足珍贵,让人心生敬意。 ⑪ 雨慢慢小了 ,我原是为避雨而来,我得感谢这场雨,让我有了一次美丽的邂逅。这时,停了。檐角挂着摇摇欲坠的水珠,空气清新如洗,山那边的屋门口,传来几声清脆的鸡啼。 (选自《文汇报》2021年10月22日)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避雨时,“我”看见黄师傅用捣碎的纸浆做纸的具体情形,勾起了“我”对童年时有关抄纸环节的回忆。 B.手工纸的原材料普通,但其制作过程长,经过二十九道工序,工艺复杂且讲究精细,需 要有足够的耐心。 C.浏阳的小山村具有制作手工纸的有利条件:一是盛产原材料楠竹,二是历史悠久,三是到处是泥巴屋。 D.黄师傅同行制作出的手工纸虽有等级之分但都具有很多机器生产的纸所没有的优势。这种工艺值得发扬光大。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对“雨越发大了”的情景进行了描绘,这为下文的避雨做了铺垫,从而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B.第段详细叙述了做手工纸的工艺流程突出手艺人的匠心;而画线句将“时间”人化,突出了手艺人的耐心。 C.写雨停之后的明亮画面,有清新之感。一方面和首段遥相呼应,另一方面烘托了作者深人了解手工纸后轻快的心境。 D.文章融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且以描写见长,朴实中见真情,典雅中见灵动,幽默中见哲理,给人深刻思考。 8.文章第⑤段通过黄师傅之口回顾了浏阳手工纸的相关历史,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9.文末说“我得感谢这场雨让我有了一次美丽的邂逅”,有何目的?请结合文章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秋,匈奴浑邪王降。是时单于怒浑邪王、休屠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与休屠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 驰传 以闻。 天子闻之,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票骑将军将兵往迎之。 休屠王后悔,浑邪王杀之,并其众。票骑既渡河,与浑邪王众相望。浑邪王裨将见汉军,而多不欲降者,颇遁去。票骑乃驰入,得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独遣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四万余人,号称十万。既至长安,天子所以赏赐者数十巨万。封浑邪王万户,为漯阴侯,封其裨王呼毒尼等四人皆为列侯。益封票骑千七百户。 浑邪之降也,汉发车二万乘以迎之。 县官 无钱,从民贳马。民或匿马,马不具。上怒,欲斩长安令,右内史汲黯曰:“长安令无罪,独斩臣黯,民乃肯出马。且匈奴畔其主而降汉,汉徐以县次传之,何至令天下骚动,罢敝中国而以事夷狄之人乎!”上默然。及浑邪至,贾人与市者坐当死五百余人。黯 请间 见高门,曰:“夫匈奴攻当路塞,绝 和亲 ,中国兴兵诛之,死伤者不可胜计,而费以巨万百数。 臣愚以为陛下得胡人皆以为奴婢以赐从军死事者家所卤获因予之以谢天下之苦塞百姓之心 愚民安知市买长安中物,而文吏绳以为阑出”财物于边关乎?陛下纵不能得匈奴之资以谢天下,又以微文杀无知者五百余人。 是所谓庇其叶而伤其枝者也,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上默然,不许。 居项之,乃分徙降者边五郡故塞外,而皆在河南,因其故俗为五属国。而金城、河西,西并南山至盐泽,空无匈奴,匈奴时有候者到而希矣。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武帝伐匈奴》 [注]①高门,宫殿名。②阑出:没有得到凭证就擅自出边关。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愚以为陛下得胡/人皆以为奴婢/以赐从军死事者/家所卤获/因予之/以谢天下之苦/塞百姓之心/ B.臣愚以为陛下得胡人/皆以为奴婢/以赐从军死事者/家所卤获/因予之/以谢天下之苦/塞百姓之心/ C.臣愚以为陛下得胡/人皆以为奴婢/以赐从军死事者家/所卤获/因予之/以谢天下之苦/塞百姓之心/ D.臣愚以为陛下得胡人/皆以为奴婢/以赐从军死事者家/所卤获/因予之/以谢天下之苦/塞百姓之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驰传,文中指驾驭驿站车马疾行。也指古代驿站的一种马车。 B.县官,指县的长官,也指朝廷、官府,文中指长安县的县令。 C.请间,意为“请求屏退众人,私下言事,表示不愿当着众人谈话”。 D.和亲,文中指封建君主为了免于战争与边疆异族统治者通婚和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浑邪王和休屠王居住在匈奴西部,所部被汉朝军队屠杀和俘虏了几万人,匈奴单于很生气,要处死浑邪王和休屠王,他们便计划投降汉朝。 B.休屠王反悔投降汉朝,浑邪王把他连同他的部众都杀了。而浑邪王的副将们在望见来迎接他们的汉军之后很多人不愿投降而想逃跑。 C.将军送浑邪干到皇帝的住地后,又押送投降的四万多人渡过黄河。浑邪王等人得到了封赏,汉朝又准备征发车辆去迎接投降的匈奴人。 D.浑邪王一行到了长安,有五百多人因和匈奴人做买卖而要被处死,汲黯表示反对,皇帝没有采纳。不久,汉武帝将降服的匈奴人迁徙到黄河以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天子闻之,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票骑将军将兵往迎之。(4分) (2)是所谓庇其叶而伤其枝者也,臣窃为陛下不取也。(4分) 14.皇帝要斩杀长安令,汲黯用什么理由加阻止?请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夜登千峰榭 陆游 夷甫 ① 诸人骨作尘,至今黄屋 ② 尚东巡。 度兵 ③ 大岘非无策,收泣新亭 ④ 要有人。 薄酿不浇胸垒块,壮图空负胆轮困。 危楼插斗山街月,徙倚长歌一怆神! [注]①王衍,字夷甫,西晋时任尚书令,喜欢清谈,不理国政,导致西晋王朝覆灭。②黄屋:皇帝所乘以黄绸为盖的车子。③东晋刘裕北伐时设法通过大岘这险要地区,遂得胜。④新亭:今江苏南京南。有一次,周颛在此地慨叹说:“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许多人感动得炅泣。王导沉痛地说:“当共勤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⑤薄酿:淡酒。王忱云:“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垒块,勃郁不平之气。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借西晋清谈误国官员王夷甫的事例,讽喻北宋末年那些使国家陷于危亡的大臣。 B.“黄屋东巡”暗指宋高宗渡江建立南宋政权;“至今”一词表达了诗人的痛心疾首。 C.三、四句痛感南宋在军事上并非没有打败金兵的办法,只是在思想上缺乏收复失地的决心 。 D.五、六句情绪昂扬向上,诗人虽“壮图”无从实现,忠肝义胆被辜负,也不借酒浇愁。 16.“危楼插斗山衔月”句历来受到人们称赞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其精妙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氓》中,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两句是“ , 。” (2)如果我们要感叹自己有才华却被弃如沧海遗珠,追求向往终归缥缈虚幻,可以用李商隐《锦瑟》中“▲_▲”来表达。 (3)友情是中外文学中经常出现的母题之一,中国古代诗歌中对友情多有歌咏,如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每到年底,各类关键词、关键字的年度盘点层出不穷,毫无疑问,网络用语是最受关注的一类。 之所以网络用语大量出现层出不穷,不仅是因为文化创造的路径改变了,更主要的是因为现代网络技术无所不在造成的。 语言之变,过去主要来自知识阶层有意识的书写与提炼,当然这些在现在的网络语言中也有体现,不过更多则是自下而上的无意识创作。成语可以找到明确的出处,很多网络用语却不知作者。 那些广泛分布的网民灵机一动的创意,就如风行草上一般一下便刷新了文化景观。 换个角度看,网络语言也是速朽的。网络语言一个难以回避的尴尬在于,很多用语的文化意蕴比较单薄,它们被经典化的概率很低。不过,记录网络用语依然是有意义的。一些网络用语,或许缺乏历史纵深,但却如横切面一样,记录着一时一地的故事与人们的情绪,它们是网络世界曾经“活过”的证据。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网络用语之所以层出不穷,不仅是因为现代网络技术无所不在,更主要的是因为文化创造的路径改变了造成的。 B.网络用语之所以层出不穷,不仅是因为现代网络技术无所不在更主要的是因为文化创造的路径改变了。 C.之所以网络用语层出不穷,不仅是因为现代网络技术无所不在更主要的是因为文化创造的路径改变了。 D.网络用语之所以大量出现层出不穷,不仅是因为现代网络技术无所不在,更主要的是因为文化创造的路径改变了造成的。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活过”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书画同源的造型观使大写意在“形似”的层面摆脱了具象刻画的束缚。 B.我们摩挲这本书时,或许思绪会接上“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老庄思想。 C“川藏第一隧”二郎山隧道,将我们通行天堑二郎山的时间缩短了。 D.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20.文中画横线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人类的祖先还是猿的时候,它们就偶然发现, ① ,比直接生吃更可口。此外,烹熟的食物还能为人体提供更多能量,味道好、易消化,会刺激大脑 ② 。而人类天生就存在对愉悦感的不断追求,这反过来又促使他们的烹饪技巧不断提高。人类从食物中获取更多能量,意味着有更多能量能被大脑利用。科学家在测量了13种灵长类动物的大脑神经元数量后发现,(▲),而神经元数量与身体所需能量直接相关。科学家认为,烹饪是对食物的预消化,使我们的肠道吸收能量更为快速有效。这些科学家在实验室用老鼠和蟒蛇开展了研究后还发现,喂熟肉的动物比喂生肉的长得更快更大,因为 ③ 。可见,加工、烹饪食物对人类的进化轨迹的确有重要的影响。 21.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大脑体积与神经元数量直接相关 B.与神经元数量直接相关的是大脑体积 C.神经元数量与大脑体积直接相关 D.直接相关的是大脑体积与神经元数量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拿破仑有个习惯,当他在战场上遇到困难时,就找人来下棋,让指挥作战的神经放松一下。往往棋下不到一半,他就大叫一声“有了”--新的作战思路找到了,于是重新振作起来。 材料二: 达·芬奇在创作《最后的晚餐》时,沿着正向思维苦思冥想,却总也找不到理想的犹大原型。直到有一天,修道院院长前来警告说,再不动手画就要扣酬金了。达·芬奇本来就对这个院长的贪婪和丑恶感到憎恶,此刻看到他,转念一想,为什么不用这个院长作为犹大的原型呢?于是立即动笔把他画了下来,从而使这幅名画中的每个人都有了准确鲜明的形象。 以上两则材料具有同样的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2022.2.10金太阳联考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表演者也不会借助这个文本像背书那样照搬着来表演”分析不当。根据文中“但多数民间文学表演都不会像背书那样照搬文本”可知有的民间文学表演者会这样做,这里以偏概全。 2.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是因为使用口语交流比使用文字交流更能决定人们的表达方式和思维过程”原因分析不当根据文中“人类有各种不同的交流方式,但有声的口语交流无疑是最便利最灵活的一种”可知,其原因应是“口语交流最便利最灵活” 3.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项所述的是民间艺人口述故事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表明民间文学的传承性。C项所述的是口头文艺家传承着丰富的民间文学故事。D项所述的是一个民间故事,体现了口头民间文学的创作特点。ACD三项均能从一定层面上体现“口语与民间文学的创作、流传关系密切”的观点。而B项所述的是口头民间文学的消失需引起我们的关注最不能体现“口语与民间文学的创作、流传关系密切”的观点。 4.①引用论证。文中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话语论证了口头语优先于书面语。②举例论证。文中用视觉和听觉认识封闭的空木柜的差异论证了声音与内在性的特殊关系;举福州传统婚礼上喜娘唱词得到大家应和之例论证了民间文学的“听”有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③对比论证。文中将民间文学的表演者关注观众与有些作家在创作时不注意读者进行对比论证了口头民间文学的特点。(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如果答比喻论证、因果论证、假设论证,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5.①这句话表明了口头交流是民间文学创作、流传和表演的主要形式,主要谈的是口头文学表演者表演状态的问题。②从“因时因地制宜”可以看出表演者以一种特有的公共方式在特定时间地点演唱。③从“即兴发挥编织唱词”可以看出表演者没有固定的文本或原创的文本,其表演的主题和套语随时在变,每一次表演都是创作。④从“因人制宜”可以看出表演者要关注观众的反应,并根据观众反应进行创作表演。(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本题体现了因文设题的考查特点,要求考生一方面对材料信息内容加以整合另一方面结合自身理解加判断和推理,有一定的灵活度。 6.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文中不能看出“泥巴屋”是制作这种手工纸的有利条件,故“三是到处是泥巴屋”于文无据。 7.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和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以描写见长”分析有误,本文主要是叙述;另外“幽默中见哲理”在文中也没有体现。 8.①突出此地手工纸制作历史悠久手工纸的历史地位和价值高。②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③与后面“手工纸作坊不断受到挤压,接二连三地退出了乡野”的情形形成对比,引发了人们对浏阳手工纸工艺现实处境的担忧。(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在回答此类问题时,必须弄清文章三类段落的基本作用,然后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回答。 9.①“我”原为避雨而来,却与黄师傅相遇,看到了他制作手工纸的过程,触摸到了童年时的记忆。②重温浏阳手工纸的工艺了解此地手工纸的历史,并进而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的思考。③从中体会到手工纸工匠的不易,表达了对他们忍耐着孤独与寂寞坚守传统工艺的敬意。如果没有这场雨“我”不会与黄师傅相遇,也不会有如此多的感悟,因此说这是“一次美丽的邂逅”。(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关键句子的作用的能力。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 10.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臣愚以为陛下得胡人,皆以为奴婢,以赐从军死事者家;所 卤获,因予之,以谢天下之苦,塞百姓之心。 11.B【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中指长安县的县令”解说有误,文中指朝廷、官府。 12.B【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浑邪王把他连同他的部众都杀了”概述有误。 原文“浑邪王杀之,并其众”是“浑邪王把休屠王杀了,合并了他的部众”的意思。“并”在这里是“合并”“吞并”的意思。 13(1)皇帝听说后,担心他们是诈降而实际是想趁机偷袭边境,便派骑将军率兵前往迎接他们。 (2)这就是常说的为保护其叶子而伤害了其树枝的做法,我私下里认为陛下这样做是不可取的。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第(1)小题的关键点有“闻**乃”“将兵”“闻”,听说:“乃”于是便“将兵”率兵“将”名词活用为动词。第(2)小题的关键点有“是”判断句、“不取”。“是”,这;“者也”,表判断“不取”不可取。关键点每点1分,大意1分。 14.①汲黯主动承担马匹租赁不足的责任。②汲黯认为浑邪王是背叛他的国主而投降的不义之人,不应该迎接。③租赁民间马匹迎接浑邪王,会使中原百姓疲惫不堪。(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题时,先要找到问题的答题区间,进行分析探究,然后分条作答。 【参考译文】 汉武帝元狩二年秋季,匈奴浑邪王投降了汉朝。当时,浑邪王、休屠王居住在匈奴西部地区,被汉军屠杀俘虏几万人。单于很生气,想召回他们。把他们处死。浑邪王与休屠王都很害怕。计划投降汉朝。先派使臣到边境拦截过往的汉人,让他们向汉武帝报告。就在这时,大行令李息率领士兵准备在黄河边上筑城,得到浑邪王使臣的消息后,快马急速向我帝报告。皇帝听说后,担心他们是诈降,而实际是想趁机偷袭边境,便派骠骑将军率兵前往迎接他们。休屠王后悔投降汉朝,浑邪王把他杀了。合并了他的部众。骠骑将军渡过黄河后,与浑邪王的部众遥遥相望。浑邪王的副将们见到汉军后,很多人不想投降,想要逃跑。骠骑将军霍去病纵马疾驰入浑邪王的军营。与浑邪王相见,将其部下中想要逃跑的八千人斩杀。又遣送浑邪王一人乘传车到皇上的住地,令其部众全部渡过黄河。投降的有四万多人,号称十万人。浑邪王到长安后,武帝赏赐他们数十万。赐给浑邪王万户食邑,封为漯阴侯,封浑邪王的副王呼毒尼等四人为列侯。又给骠骑将军霍去病增加食邑一千七百户。 浑邪王投降后,汉朝征调二万乘车辆前去迎接。可是官府没有钱,便向民间租赁马匹。有的人将马藏起来,马匹不够用。汉武常非常生气,想处斩长安县令,右内史汲黯说:“长安令没有罪,只要杀了我,百姓就肯献出马来。况且浑邪王背叛他的国主而投降了汉朝,汉朝按县的顺序往下传送,何必让天下人都不安,使中原疲惫不堪而去侍奉夷狄之人呢!汉武帝默默不语。等浑邪王到了长安,商人、市民因和匈奴做买卖而犯罪被判处死刑的有五百多人。汲黯请求汉武帝在空闲时到高门殿接见他。对汉武帝说:“匈奴人进攻我们,阻挡边疆要塞,断绝和亲,我们派兵去攻打,死伤人数数不清,耗费高达数百万。我原认为陛下得到匈奴人,把他们都作为奴婢,赏赐给从军战死者的家属;所获得的战利品,也一起赏赐他们,用以酬谢天下的愁苦,向天下百姓谢罪。那些无知的百姓哪里知道在长安与匈奴做买卖。执法的官吏会以随便携带财物出关的罪名给予处罚呢?陛下纵然不能把匈奴的财物用来酬谢天下受苦的百姓,却利用民众不知晓的法律条文去杀死百姓五百多人,这就是常、说的为保护其叶子而伤害了其树枝的做法,我私下里认为陛下这样做是不可取的。"皇上默然,没有允许。 过了不久,汉武帝将降服的匈奴人分别迁徙到沿边五郡故塞之外,全都在黄河以南,保留他们原有的风俗习惯分,成五个属国。从此,金城县、河西地区,西抵南山到盐泽地带,没了匈奴的踪影,偶尔有匈奴的侦察骑兵出现,不过很少。 15.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情绪昂扬向上”错,此二句低沉痛楚。“薄酿不浇胸垒块”是说愁郁太浓,无法借酒浇熄。 16.①月亮好像被千峰榭衔在口中,深夜的北斗(斗柄朝下)好像插在千峰榭上,夸张和拟人手法的运用,突出了千峰榭高耸入云的壮美之景。②此句壮美之景,舒缓了前句悲愤沉郁的情感节奏,让结句更有力量。③呼应标题,写出了“夜登千峰榭”所见。(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的精妙之处可从艺术手法、情感、效果等角度来组织答案。 17(1)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每空1分,多字错字、漏字等均不得分) (3)示例一: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示例二: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示例三:海内存知已 天涯若比邻 示例四: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每空1分多字、错字、漏字等均不得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本题前两小题内容分别出自《诗经·氓》、李商隐《锦瑟》,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建议的通目。第(3)小题为开放式默写写题,为2021年高考的新默写题型。 18.B【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A项式杂糅,删除最后一句的“造成的”C项语序不当,之所以”要放在“网络用语”之后。D项语意重复删除”大量出现”或”层出不穷”;句式杂糅同A项 19.D【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活过”引号指曾经存在,故此处引号表示特殊意义。D项句中“招牌”原来的意思是挂在商店门前写明商店名称或所经营货物的牌子。这里的含义指天上的各种各样的云朵,有经验的人看到它们就会知道天气的情况正所谓“看云识天气”,与文中“活过”的引号作用相同。A项句中“形似”表达的是着重强调的内容引号表示强调作用。B项句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表示引用的内容引号表示引用作用。C项句中“川藏第一隧”特指二郎山隧道,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20画横线的句子“那些广泛分布的网民灵机一动的创意就如风行草上一般,一下便刷新了文化景观”。将“网民灵机一动的创意使文化景观快速改变的状况”比喻成“风行草上”(2分)前者是本体。后者是喻体(1分)“状态快速改变”是其相似点1分)生动形象地表达出“网民灵机一动的创意”快速“刷新文化景观”的现象。(1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常见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准确了解常见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比喻的构成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比喻的表达效果是使本体事物更形象、生动、易于理解。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1.A【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根据前后句式相一致原则排除BD两项;再根据后句“而神经元数量与身体所需能量直接相关”且开头是“神经元数量”,因此前句应是“强调大脑体积与神经元数量直接相关”,且“神经元数量”应放在“大脑体积”后,排除C项。 22.①把食物烹熟了吃 ②产生愉悦感 ③熟肉更便于吸收转化(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符酌情扣分) 【解析】本题考查情境式补写的能力。根据后面“比直接生吃更可口”和“烹熟的食物还能为人体提供更多的能量”的信息可知第处要填“把食物烹熟了吃”之类的内容:根据后面“人类天生就存在对愉悦感的不断追求”的信息可知第②处要填“产生愉悦感”之类的内容;根据前面“使我们的肠道吸收能量更为快速有效和“喂熟肉的动物比喂生肉的长得更快更大”的信息可知,第处要填“熟肉更便于吸收转化”之类的内容。 23【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1.材料解读: 作文题目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其中材料有两则材料一是说拿破仑战场遇到困难时的解决办法通过做与战争无关的事情--下棋来放松神经,找到新的作战思路;材料二是说达·芬奇绘画时沿正向思维怎么也找不到犹大的理想原型,而看到修道院院长时思维顿时重启,成功创作了《最后的晚餐》。两则材料都是人在遇到困难时暂时正面避开“旁敲侧击”,进行侧向(变通)思维最终化解了危机,取得成功。 写作任务是根据两则材料的“同样的启示意义”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以体现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写作要求;主要是从立意角度、文体、标题、字数等方面做了常规要求。2,写作任务分解: 任务一:确定两则材料共同的启示意义 新高考下的作文审题立意难度不大,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抛开材料不管,相反我们要依据材料,把握立意的方向深人理解材料的启示意义。拿破仑和达·芬奇遇到困难时都是“旁敲侧击”,暂时中断了正常的思维在做其他事情时,似乎不经意间就激发了自己的灵感从而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了答案或解决思路。 任务二:联系生活实际让启示具有普遍性 实际上,这种运用侧向(变通)思维以解决问题的方式在现实中是很普遍的, 当我们对一件事或一个问题想不明白、理不出头绪时,便暂时放下,去打打球、练 练书法或听听音乐、浏览一下报刊等,让脑子放松-会儿,在其他领域的知识和资讯刺激下我们的思维会变得活跃多变联想、推导、随机应变等效应就会随之“启动”,从而助力成功。 任务三:创新文体,突出文体特征 写作要求明确文体那么除了一般的记叙文议论文之外,我们还可以写辩论稿、演讲稿、书信等文体,从文体创新的角度获得阅卷者的青睐但无论选择哪种创新文体,一定要符合这种文体的特征要求。 3立意参考:①侧向(变通)思维助力成功;②思维一转天地宽;③正向思维与侧向(变通)思维;④柳暗花明的策略;等等。 4.题意评分解说:
题意 评分等级 文章特征
符合题意 一类文 54~60分 A立意准确、集中、鲜明能扣紧材料内涵依据题干任务指令选准角度, 鲜明立意,主旨集中明确。B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思路清晰C能严格执行题干写作任务指令限定的主题要求。
二类文 48~53分 A立意准确、集中能结合材料内涵依据题干任务指令选准角度,立意明确B内容具体结构完整思路基本清楚。C能执行题干写作任务指令限定的主题要求。D符合所选文体的特征要求。
三类文 42~47分 A立意基本准确:能联系材料内涵依据题干任务指令,选择角度确立主旨,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B内容具体结构大致完整,思路基本清楚。C.基本能执行题干写作任务指令限定的主题要求。D基本符合所选文体的特征要求。
基本符合题意 四类文 36~41分 A立意不够准确:能联系材料内涵,依据题干任务指令选择角度确立主旨局 部观点游离材料的主要思想内涵。B内容大致具体结构存在明显缺陷,如残缺、思路混乱。C未能执行题干写作任务指令限定的主题要求。D,不符合所选文体的特征要求。
偏离题意 五类文 35分及以下 完全脱离材料内容完全忽略写作要求,完全不符合文体要求,仅选取材料、要 求或背景的只言片语展开写作思想不健康,观点错误。
【补充说明】 (一)错别字等扣分 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二)字数等扣分 1.400字以上的文章,按照评分标准,扣字数分。(少50字扣1分) 2.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3.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4.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给0分。 5.只写标题的,给2分,不评0分。与作文完全无关的,甚至是调侃考试、调侃评卷老师分内容,可以评0分。 6.完全空白的,评0分。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