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书法理论(东晋)王羲之《笔势论》(全录本)及概述

王羲之《迟汝帖》 - 浮生若梦梦无言 - 浮生若梦

王羲之《迟汝帖》 - 浮生若梦梦无言 - 浮生若梦

王羲之《迟汝帖》

王羲之《笔势论》概述

王羲之的《笔势论》是中国书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部著作,被公认为书法界的最高理论之一。这部作品不仅是王羲之个人书法智慧的结晶,也是他对儿子王献之的书法指导。王羲之在《笔势论》的序中明确告诫儿子,这个笔论是家宝家珍,不要传播给外人,要秘密地封存收藏,不要给朋友们看。

《笔势论》的内容和结构

《笔势论》共分为十二章,每一章都有其特定的意旨,定下标准、楷模,详细指出错误,并摘出最重要的东西。这些章节涵盖了书法的各种基本原理和技术要点,包括用笔、结体、布白等方面。例如,书中提到了藏锋、侧笔、结笔、翻笔、起笔、打笔等用笔方法和笔势;在结体方面,讨论了合体字的宽窄、长短等问题;在布白方面,则涉及到了分间布白的重要性。

《笔势论》的书法美学观念

王羲之在《笔势论》中对“势”这一书法美学范畴进行了规定。他认为“势”是学书的妙诀,并将其视为规矩的深化和升华。规矩虽然是静态的,但势则是动态的、变化的,能够表达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内涵。因此,势更能体现规矩的源流和发展趋向,更能恰当地反映书体、笔法演变的过程及变化中的本来面貌。

《笔势论》的学习方法

王羲之在《笔势论》中还提出了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他将创临列为学书的第一步,并总结出了五遍说的创临尺度。他认为通过反复的创临,学习者可以在两个月内看到成效,即使是没有灵感和悟性的人,也能在一百天内掌握书法的根本。

《笔势论》的真实性争议

尽管《笔势论》被广泛认为是王羲之的作品,但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到,他怀疑流传下来的《与子敬笔势论十章》并非出自王羲之之手。虽然这种观点存在,但大多数学者仍然认为《笔势论十二章》是王羲之一派的书论。

结论

总的来说,王羲之的《笔势论》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技巧的书法理论著作,它不仅提供了具体的书法技法指导,还蕴含了深刻的书法美学思想。这部作品对于书法爱好者和专业书法家来说,都是一份宝贵的资源。

[转载]王羲之草书《二哥帖》

[转载]王羲之草书《二哥帖》

王羲之草书《二哥帖》

原文: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译文:开始临写的时候,不可能一下子就穷尽帖的形势。第一遍搭好架子把字写端正,第二遍少许得到帖中字的形势,第三遍写得稍微有点像帖,第四遍加以遒丽滋润,第五遍再加上抽毫跳跃,往来映带。如果临写生涩,不能就此停下来,两行三行,临写只求写得流利劲健,不要算计临了多少遍。

原文:夫欲学书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译文:学习书法的方法,先要磨好浓墨,集中意念,考虑好字形的大小、偃仰、平直、振动,这样就会使笔锋脉络互相连属。构思成熟了,然后才可落笔写字。

原文: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译文:如笔画平直呆板,一个字一个字像摆算筹,上下方整,前后齐平,这不是书法,顶多不过会一些点画的写法而已。

原文:每作一波,常三过折;每作一□,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石;□□□□,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趋骤,伏如惊蛇之透水,激楚浪以成文。译文:每写一笔平捺,要有三次折笔,每写一笔竖画,要隐锋藏头;每写一个横画,如同天边层积的云彩;每写一个“戈”,如同拉开百钧的弓弩发射;每写一个点,应如从险峰上坠下的石头;每写一钩,其转折处如钢钩坚挺有力;每写一笔牵丝,要如万年的枯藤;每写一个纵捺,应如疾步奔走,形状好像惊蛇出水,激扬楚水之浪而成自然的纹理。

原文:似虬龙之蜿蜒,谓其妙也;若鸾凤之徘徊,言基勇也。译文:书写像蜿蜒的虬龙,这是比喻它的妙处;像鸾凤徘徊,这是说它的英勇。

原文:摆拨似惊雷掣电,此乃飞空妙密,顷刻浮沈,统摄铿锵,启发厥意。译文:运笔左摆右拨似惊雷掣电,这就是用笔的空灵神奇,一瞬间笔墨立见沉浮,笔端统摄铿锵的力量,这足以启发人们的意气。原文:分均点画,远近相须;播布研精,调和笔墨。锋纤往来,疏密相附,铁点银钩,方圆周整。起笔下笔,忖度寻思。译文:均匀分布点画,使之远近呼应;点画的分布要精心研究,笔墨要滋润调和。锋芒牵丝往来引带,疏密互相配合,一点坚劲如铁,一钩精丽如银,方笔、圆笔周到完整。起笔、下笔要仔细思考。

原文:金书锦字,本领为先,尽说安危,务以平稳为本。

译文:再华贵的翰墨,用笔的本领为先,说尽字势的险夷变化,务必先以平稳为本。

原文:分间布白,上下齐平,均其体制,大小尤难。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

译文:分间布白,上下齐平,使字的体制在视觉上均匀,处理字的大小更难。大字要约束它贵在写得小,小字要舒展它贵在写得大,这样就自然宽窄各得其所,不失它自然地姿态了。

原文:横则正,如孤舟之横江渚;竖则直,若春笋之抽寒谷。译文:横画要写得正,像孤舟横靠在江渚边,竖画则要直,像春笋破土而出在寒冷的山谷中。

原文:放似弓张箭发,收似虎斗龙跃,直如临谷之劲松,曲类悬钩之钓水。崚嶒切于云汉,倒载陨于山崖。天门腾而地户跃,四海谧而五岳封;玉烛明而日月蔽,绣彩乱而锦纹翻。译文:笔锋抒放好像拉开的弓,射出的箭;收笔处又像猛虎相斗,蛟龙腾跃;笔画劲直,如同生长于峡谷之畔的劲松;弯曲,又类似临水垂钓的鱼钩。(笔势峻拔)如同直插云汉的高峰,险绝又如要倾倒的山崖。(笔势生动)如青天之门,祥云翻腾,大地之户瑞气跃动。(笔势静穆)如同四海静谧而五岳肃立以行祭天之礼;(笔法的高明)如四时调和,政治清明,祥光如玉烛比日月更明亮。(笔法的妍美)如鲜艳的织绣色彩纷呈,锦帛上纹样活泼飞动。

原文:右相复宜粗于左畔,横贵乎纤,竖贵乎粗。译文:左右相同的笔画(主要指竖),右边的应比左边的粗些。横画贵在细,竖画贵在粗。

原文:作ノ字不宜迟,乀不宜缓,而脚尖不宜赊,腹不宜促,又不宜斜角,不宜峻,不用作其棱角。二字合体,并不宜阔,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译文:写ノ的用笔不能慢,乀的行笔不可松缓,而捺脚更不要太宽太重,捺的腹部不能太细瘦,捺脚有不宜上挑出斜角,不要太尖利,不用故作棱角。两部分构成的合体字,并排的不要太宽,上下叠放的不要太长,独体字不要太小,多个部首构成的字也不能太大,茂密胜于凋疏,字形扁胜于字形长。

原文:夫学书作字之体,须遵正法。字之形势不得上宽下窄(如是则是头轻尾重,不相胜任)。不宜伤密,密则似疴瘵缠身(不舒展也),复不宜伤疏,疏则似溺水之禽(诸处伤慢)。不宜伤长,长则似死蛇挂树(腰枝无力)。不宜伤短,短则似踏死蛤蟆(言其阔也)。此乃大忌。译文:学书作字的根本,必须遵守正确的法则。字的形势不能上宽下窄。不宜伤于密,密了就像有病缠身,不舒展;又不应当伤于疏,疏了就像溺水的禽鸟,到处松垮不紧;不要伤于长,长了就像死蛇挂在树上,腰肢无力;不能伤于短,短了就像踏死的蛤蟆一样扁阔。这些是学习书法的大忌。

原文:初业书要类乎本,缓笔定其形势,忙则失其规矩。译文:最初学书要学得像范本,缓动笔,把握好字的形势,急急忙忙就会失去规矩。

原文:但取形质快健,手腕轻便,方圆大小各不相犯。莫以字小易,而忙行笔势;莫以字大难,而慢展毫头。如是则筋骨不等,生死相混。倘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国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译文:只要把握字的形质,迅速劲健,手腕要轻松灵便,字形大小协调统一而不相互抵触。不要以为字小容易写,而轻率行笔,不要以为字大难写,而行笔太慢,不能迅速使笔毫展开。这些都会使字的筋骨不协调,生动的笔画、死板的笔画相杂在一起,如果一点位置不恰当,就好像美人一个眼睛有毛病,一画写得不好,就像壮士断了一只胳膊。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