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转岗
我们公司内部有很多同事经历过转岗,转的跨越度也都很大。程序员转营销的,测试转产品经理的,UI转营销的,美编转客服的。大部分转得还都挺成功的。
这还是内部,就不说他们进公司前,千奇百怪的职业了。比如有学法语的,学日语的,也有烧锅炉的,干厨师的。
所以我还挺相信这句话的,没有不适合的人,只有不适合的岗位。
人在江湖的,谁没有过去呢?
拿我自己来说。
考进MBA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陷入极端的自我怀疑。因为我大学毕业做的是公务员,而且不是在职能部门工作(比如法院),在团委工作,根本谈不上什么专业技能,也很难说是什么行业。
到了开始找工作的时候,极度羡慕其它同学。 做HR的,继续找个外企500强做HR;原来三线城市银行工作的,去了外企银行;零售行业出来的,去了跨国零售公司。
人人都能找得到自己的轨道,只有我,总不能找个外资公务员当当吧?最终选择咨询行业,说是梦想也好,多少也有点无奈之举。咨询行业对职业背景要求不高也算是重点。
有时候跟公司同事分享自己的黑历史时(比如粗心记错法国客户班机抵达时间等等),他们都会大吃一惊,说,水湄姐你也曾经是这样啊。
人在江湖的,谁没有过去呢?
哪个男女主角在小说的开头就是纵横天下无敌手的武林大侠呢?总是要摸爬滚打,几经磨难,家破人亡,九九八十一难,最后才能找到秘笈或名师,终修成正果的。
那个时候,我是严重严重地自我怀疑。
我至今仍然记得做公务员时期,有一次一位直属领导,对跟我一起进部门的另一位女孩说“哟,你们家怎么把你养得这么懂事听话”。没错,我就是领导心目中那个不懂事不听话的家伙。
在公务员的岗位上,听不懂领导的弦外之音,看不明白错综复杂的关系链,不会写出四个字四个字的段落,比如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来自18大报告第一段),总之,就是超级不适合这个岗位。
那个时候不会说自己不适合那个岗位,只会嫌弃自己没用,没有能力。底子不如同事好也就罢了,明明应该可以通过后天努力的,偏偏自己又懒,怎么也提不起努力的兴趣来。
想起来,真是一段灰暗的日子啊。
不是我不够好
在上周的那篇《人生找不到方向了,怎么办?》的文章里,我也说到了,其实对前途是极其迷茫的,所以尽量做好手上的事,也不断寻找可以突破的口子。
那个时候晚上出去上英语课,周末又读了个专升本的文凭(没错我大学是专科毕业),尝试去考CPA(没考过),最后才考上了MBA。
并不是第一次尝试就成功了的,但至少没有放弃地一直在尝试。
支撑我的是一个信念。
可能,只是可能,可能只是我不适合这个岗位,而并不是我不够好。
可能,只是可能,换一个地方,我能够发光发亮,我能比任何人做得都好!
确认这件事,用了我很长时间。
连谈恋爱也是一样,遇见一段不顺利的感情,开始的时候总是自责说自己做得不够好,慢慢才学会去思考。
可能,只是可能,不是我不够好,只是我没有在合适的时候,遇见合适的他。
一直到遇见小熊,我才知道我以前那么想是对的。
回到职业这件事上,一定会有同事领导甚至不相干的路人说你工作做得不好等等。 当然我是同意应该要锻炼职场技能,超越自我的。但如果你每天完全不想起床,坐在地铁公车上只想逃回家(我还真有过这种时候),一点也不想努力的时候,似乎是可以考虑下。
可能,只是可能,不是你不够好,只是因为这个岗位不适合你。
总之,不是你不够好,是因为某一个外部因素,不适合,不匹配,才造成这样的局面。我始终是相信,没有不适合的人,只有不适合的岗位。
阿Q标准解千愁
PS:这个话题想写了很久,因为很多人(尤其是女性),很容易轻易陷入自我怀疑中。我有一次跟小熊谈心,说到我也是很久很久以后,在感情上才能做到自信,做到“不是我不够好,而是我们不适合”这样的心态。在工作和事业上也是如此。
另外做长投的过程中,经常也会被问到“我数学不好能不能学投资”“我年龄已经很大了学不学得会投资”。这些问题,本质上是来自于对自己的不自信。
所以我有一个很阿Q的标准(阿Q精神好啊特别好!),就是超过50%的人能做到的事,我肯定能做到。 只有30%的人能做到的事,我努努力也可以做到。 低于10%的人能做到的事,我也不强迫自己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