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生活在上一个世纪之交。他在1873年的春天出生,在1943年的春天去世。2023年,全世界的乐团与音乐家们都将纪念这位音乐巨人的150周年诞辰。在3月26日晚,中国爱乐乐团在艺术总监、首席指挥余隆的带领下,演出了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与交响舞曲,提前向拉赫玛尼诺夫献上了敬意。通过央视网、小红书与Bilibili等平台的现场直播,来自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观众与中国爱乐乐团一同分享了聆听这两部旷世杰作的喜悦。
虽然拉赫玛尼诺夫在世时被认为是那个时代最好的钢琴家,但他在内心深处一直更希望自己在作曲方面的才能更被认可。与多数同样身兼钢琴家与作曲家双重身份的音乐家不同,拉赫玛尼诺夫并不满足于仅仅为钢琴写作音乐,他20岁时就已经完成了第一钢琴协奏曲和交响诗《岩石》两部优秀的管弦乐作品,似乎交响音乐的世界已经冲他打开了大门。然而在24岁时,他的第一交响曲的首演却遭遇了最惨痛的失败,他本人在演出结束之前就痛苦地离开了。著名的“强力集团五人组”成员之一、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塞萨尔·居伊毫不客气的批评这部交响曲“如同埃及十灾那样,只有地狱中的音乐学院里面关押着的囚徒才会喜欢这部作品”,"整个创作表明,这位作曲家更关心的是声音而不是音乐。”这次失败让时年只有24岁的拉赫玛尼诺夫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中,最终发展成了严重的抑郁症。
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是一部关于凤凰涅槃的故事。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他的精神逐渐恢复,并开始提笔创作新的钢琴协奏曲,压抑了近三年的灵感源源不断的通过作曲家的笔触成为了优美的乐思和旋律。健康的恢复令拉赫玛尼诺夫有了创作的能力,而创作过程中的灵感四溢又对作曲家产生了更加积极的影响,他再次拥有了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应有的朝气和活力。作曲家将这部作品题献给帮助他康复的达尔医生,让这位医生的名字永远地写在了音乐史上。
青年钢琴家孙佳依曾多次与中国爱乐乐团合作,特别是曾经在2020年中国爱乐乐团成立20周年全国巡演时作为钢琴独奏演出过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从作品开头钢琴上一连串的和弦与低音交替进行开始,她的演奏就始终紧紧抓住观众的心跳。在优美又令人心碎的第二乐章后,钢琴家在第三乐章里以高超的技巧为乐曲注入激情,整首乐曲最终在狂喜的C大调上画上句号。之后,孙佳依又为现场与收看直播的观众们加演了一首柴可夫斯基《四季》中最著名的乐章“六月船歌”。
在音乐会的下半场,听众欣赏到了余隆指挥中国爱乐乐团演出的拉赫玛尼诺夫最后一部音乐作品《交响舞曲》。与第二钢琴协奏曲相似的是,这部作品同样是在多年的沉寂后一鸣惊人的产物。晚年的作曲家定居在纽约长岛,他租下了纽约长岛亨廷顿附近的一所宅子,作曲家的朋友们很多都住在这附近,这其中包括了芭蕾编舞大师福金一家,弗拉基米尔与旺达·霍洛维兹,他曾经的秘书索莫夫等等。除此之外,这所巨大的宅子还满足了拉赫玛尼诺夫的需求:作曲时不能被别人听到。在这段时间里,拉赫玛尼诺夫终于可以身兼钢琴家与作曲家两重身份,他一边为即将到来的音乐会巡演而拼命练琴,一边创作新的音乐作品,每天从早上9点工作到晚上11点。
拉赫玛尼诺夫决心将这首作品献给当时美国最优秀的交响乐团——费城交响乐团演出,因此在配器方面毫不留情,包括请小提琴家弗里茨·克莱斯勒亲自写下的弦乐弓法,以及为管乐写下了大量高难度的独奏乐句。时至今日,《交响舞曲》一直是一流交响乐团的试金石,也是中国爱乐乐团的保留曲目,乐团曾在过去的音乐季与巡演中多次演出。拉赫玛尼诺夫为这部作品注入的无穷无尽的优美旋律与奇妙的节拍,本身就已经使作品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它与作曲家的三部交响曲一样,都是这位浪漫主义大师为交响音乐留下的巨大财富。
音乐会的最后,余隆与中国爱乐乐团加演了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沙皇的新娘》序曲,这是献给当晚在现场与收看直播的观众们的一份特别的礼物。这部歌剧是根据俄罗斯历史上的真实事件改编的,伊凡四世是俄罗斯历史上的第一位沙皇,以残暴的铁腕统治而著称,因此也有“恐怖伊凡”的称号。他的第三任妻子玛尔法是伊凡亲自从12位候选人里挑选出的新娘,但是她在新婚后不久就离奇去世,这个事件直到今日依然是俄罗斯历史上众说纷纭的悬案之一。
歌剧的序曲有一个非常短小的引子,之后充满戏剧张力的第一主题就引导听者来到了伊凡时代的恐怖氛围中,而旋律线条绵长优美的第二主题则象征着美丽纯真的玛尔法与她的爱情。两段旋律都是充满了俄罗斯音乐风格的,它们之间互相的争论一直持续到了序曲的结尾处,此时作曲家出人意料地用长笛和竖琴引入了一段如梦如幻的新旋律,这段旋律为序曲留下了一个回味悠长的结尾,并为接下来的剧情做好了铺垫。这首短小的序曲展现了作曲家简洁凝练的风格,比起整部歌剧稍显拖沓的节奏,序曲紧凑的结构与深远的意境令人印象十分深刻,这使得它如今经常单独在音乐会上上演。在昨晚的音乐会上,这首序曲是激情四射的《交响舞曲》结束后完美的点缀。
明天是拉赫玛尼诺夫去世79年的纪念日,中国爱乐乐团于昨日由总监余隆执棒演出了拉赫马尼诺夫专场。这是我第三次听这支乐团演出这部作品。指挥家余隆与上海交响乐团在DG唱片公司也录制了这部作品的唱片,这显然是他的得心应手之作。
拉赫马尼诺夫音乐如汩汩春潮,但也最容易演绎得廉价而滥情,余隆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上半场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中,指挥与独奏家显然达成了某种共识,整体演绎的基调是温情的忧郁与高贵的深沉,并未过分强调悲情性的出溢,如此“修正性”的演绎值得提倡。观察师承与聆听演绎,孙佳依不是我们传统认知里那种以爆发力见长的“柯蒂斯”学派的代表人物,但绝对是一位对音乐结构把握清晰透彻的钢琴家,我很喜欢她于二乐章一些淡然的弹性速度表达,愁绪化为浅吟低唱而不过分煽情。在乐队细节上,余隆提纲挈领,关键的句法与弹性速度都给到,在乐队乐句收束处多有对音色细致的照拂。结构感上,几个展开部毫不拖泥带水,一些不容易的加速皆迅疾而流畅,每个乐章歌唱性的高弱之处都有有效的高光点染,作曲家关键结构位置上富有象征性意味号角性主题亦皆得到了恰到好处的强调。第二乐章徒手指挥,和声色彩与声部平衡可细腻地调整于方寸之间。
《交响舞曲》是拉赫马尼诺夫的天鹅之歌,这部作品对于指挥与乐队的技巧都十分具有挑战性。一乐章中,余隆的策略显然来自乐队音响平衡的戏剧性,格言式的敲击动机、主部痉挛的主题,与近乎机械的伴奏是势均力敌的。而副部中,则一任担纲旋律的流泻,独奏与群组深情的唱诉感人至深,再现处的火力全开则给乐团完全的释放。二乐章中,中段浓郁的弦乐,开始加弱音器的铜管皆有出色的表现。这一乐章同时还十分考验指挥技术,而余隆于紧凑的处理中将分合拍转换地自然而流畅,对于错综的舞蹈节奏亦有准确的把握。第三乐章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结尾处以《愤怒之日》主题写成的赋格段,乐团在这里展示出雄厚磅礴的音响气势,最后的收尾没有选择许多演绎中延长大锣余音的处理,而是果断有力地结束全曲,这也与演绎一开始定下的基调相契合。
中国爱乐乐团这个乐季对于俄罗斯作品的演绎是显然是有着梳理性质的,上一场水蓝的“拉二”仍余音绕梁,这次又带来了作曲家晚年的精彩力作。上下半场各有返场,孙佳依在柴可夫斯基《四季—六月》将音乐处理得冲然淡远,余隆于下半场返场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沙皇的新娘序曲》则调动起乐队的全情投入。从拉赫玛尼诺夫上溯柴可夫斯基,及至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上下半场中有趣地完成了一次俄罗斯音乐史的回溯与穿越。张听雨(乐评人)
中国爱乐乐团今晚的乐季音乐会聚焦俄国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用极具标志性的“爱乐之声”奉献了两部重量级作品的震撼诠释。坦率地说,第二钢琴协奏曲和《交响舞曲》在拉氏的同体裁作品当中,都不是技术上最难演奏的,却是音乐上比较难以演绎的。前者需要钢琴家兼顾高超技巧的表现以及同乐队的致密配合,后者又要求指挥和乐队从松散的结构、变换的节奏和纷繁的音符当中“闯”出一条凝聚的音乐主线。
钢琴家孙佳依曾经多次与中国爱乐合作过“拉二”,这种默契从今晚第一乐章开头钢琴与乐队的互动当中就充分展现了出来。作曲家虽然没有为第一乐章的钢琴设计专门的华彩,却丝毫不影响音乐的效果。乐团需要承担的大量旋律正好适合中国爱乐的弦乐声部施展才华,但他们同时也给钢琴留出了恰当的空间,孙佳依出色的乐感让钢琴在乐队之上的每次亮相都如同点睛之笔。长笛和单簧管是第二乐章的亮点,两位首席共同让这个具有鲜明拉氏特点的漂亮的主题熠熠生辉。同时,钢琴延续了与乐团的默契互动,特别是这个乐章高潮前的动机交替,以及全曲尾声的几个和弦,都彰显了钢琴家扎实而不落窠臼的演奏。
《交响舞曲》是指挥家余隆和中国爱乐共同的保留曲目,他们今晚的演绎也应足够令自己感觉到自豪。令我印象最深的几个瞬间分别出现在第一乐章和第二乐章的开头,以及第三乐章的中段。第一乐章的动机虽然只是几个简单的下行音阶,却凝聚了乐队巨大的能量,表现出来的似乎只是“冰山一角”;第二乐章开头的小号气息舒展,力度变化干净利索,随着指挥的指示“手起刀落”。当然,这些还只是“散点”。当余隆指挥乐队演奏到第三乐章中间“活泼的快板”,我忽然意识到,熟悉的“爱乐之声”又出现在了这片熟悉的舞台上——它以凌厉、坚实且有极强穿透力的弦乐为代表,无论铜管或打击乐如何呼啸,都仍然能清晰地听到弦乐齐整而坚决的声音;及至又一段“甚缓板”后回到“活泼的快板”的尾声时,原本躲在水面之下的“冰山”最终不再收敛,余隆麾下磅礴的音乐再次宣示了中国爱乐的“霸气”和“底气”。作曲家在音乐中埋藏的或与人生有关的“密码”,至此也被指挥家解开:余隆和中国爱乐乐团版的《交响舞曲》结局并非命运的悲剧,而是英雄主义对于生命的回应。
两首正式曲目过后,余隆又带来了意料之外的加演:科萨科夫的《沙皇的新娘》序曲。中国爱乐继续了《交响舞曲》第三乐章中饱满的声音和演奏俄罗斯音乐的状态。从拉赫玛尼诺夫年轻时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到人生最后一部作品《交响舞曲》,返场时科萨科夫笔下纯正的民族风格像是一种“回归”,为这个兼具了俄罗斯艺术底蕴和多元文化碰撞的夜晚画上了圆满句号。姜太行(乐评人)
摄影:韩军、罗维、付友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