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内观经》继承发展战国道家祖师列子的养生思想。此经以修心为修道之说,宋金以来对道教诸派尤其全真一派之教旨影响颇大。
原文:
老君曰:天地媾精,阴阳布化,万物以生。承其宿业,分灵道一。父母和合,人受其生。始,一月为胞,精血凝也。二月成胎,形兆胚也。三月阳神为三魂,动而生也。四月阴灵为七魄,静镇形也。五月,五行分藏以安神也。六月,六律定腑用滋灵也。七月,七精开窍,通光明也。八月,八景神具,降真灵也。九月,宫室罗布,以定精也。十月气足,万象成也。元和哺食,时不停也。
老子说:天地交合,分化为阴阳,所以万物从无到有,开始承载天地伟业,虽然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展示,但实际上都是大道归一的。而对于人来说,天地就是指父母,因和合而有了我们。一个月生变为'胞孕',两个月形成'胚胎',后面三、四月中开始形成三魂七魄, 五月六月,五行分化六律安定,落入脏腑从而安神滋灵,七月开窍,由里及外,五官等功能也逐渐俱全,第八个月,神经系统也已经有所知觉,第九个月基本生成完毕,第十个月瓜熟蒂落,马上就可以哺乳喂养了。
诠解:
因为天地分灵而道一,所以人也是承其宿业之一,也就是说,人也是符合天地规律的,对于人来说,父母等同于天地,也就是说这里的和合等同于阴阳交合,那么往后的发展实际上都是阴阳交融生长发育的规律,这便是'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现象。
从这个时候起,还未形成的人但开始生长,那么其中三四月,所讲的魂魄,可不是现今许多西方讲的幽灵鬼怪的东西,而是自古便有,科学延展的事物。在我们的中医学之中,也有。是和精气神密切相关的。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就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在这里,'精'和'神'都是先天而来,于天地分别是德与气,应对到父母而传,就是精神了。不同的是'精'是物质形态的,'神'是意识形态的,精少则必然神丧,精足则神气满。二者有分别但也是紧密相关的,恰如丹道之中常说性命二者修也,缺一不可,性功就是意识的,命功就是物质的。
而魂魄则与精神直接相对应,人无神则魂去,魂在则神在,人就有灵气,所以'灵'又与'魂'合用为'灵魂'。如果一个人精不足,则此人无魄力,有运魄力的人一定精神饱满。
这时候再看三魂七魄,《抱朴子·地真》云:“欲得通神,宜水火水形分,形分则自见其身中之三魂七魄。”也是足见魂魄实则是人体本身的物质。
这一段除了三魂七魄,还有分藏以安神,定腑用滋灵的说法。首先五脏六腑我们都知道,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六腑即'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那么这里所讲的实际上说的就是在阴阳交融之中,五脏六腑彻底的平衡了,也就是发育完全了,但是要注意的是,这里还隐含了一个传统的理论,就是不论是这里的五脏六腑也好,还是后面的五官七窍也好,所谓发育完全的定义是一个阴阳的平衡状态,而这个平衡的状态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也就是将静态和动态都包含的一个状态,所以才有五行六韵的流转变化。也就是丹法之中常说的动静相宜。
当然 这里面虽然描述的生长过程和当今医学未必完全吻合,但大致相当。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理论,是我国古代独有的一种科学概念,是值得我们学习理解其核心的,而并非简单的死记硬背后,便以其为考的。
历史的秘密在于挖掘,文化的秘密在于解读。
关注,带你深入历史文化之中。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