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书法家、诗人、中国书协名誉主席沈鹏在远集坊第七期论坛上作为主讲嘉宾与听众畅谈书法与人生。其中,他谈到,要把书法作为美学来研究、从书法本身来认识它。他说,现在社会上对书法的理解并没有真正到位。书法是中国汉字的一种形态——“意美、音美、形美”,是相对独立的审美艺术。他尤其指出,“艺术上的美丑要在共同的概念下来讨论,谈论问题时要大胆、慎重,要有独立个性,否则怎么能写出有个性的字?”
关于书法美学,言恭达先生在《抱云堂艺思录》中从四个方面进行了窥探:
“中华美学思想、理论和精神具有极其鲜明的民族思维和民族学理标识。中华美学精神重写意。‘美在意象’,孕育出包括情、趣、境、气、韵、味、品等一系列具有民族学理特质的美学范畴。我们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略窥其部分,‘美学原理’——
极饰反素,归于平淡。‘平淡天真’是中国书画艺术的基本性格。‘白贲占于贲之上爻,乃知品居极上之文,只是本色。’(刘熙载《艺概》)‘白贲’之美,即绚烂之极,复归平淡。有色达到无色,有墨达到无墨。自然朴素的白贲之美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在文与质的关系上,要质本身发光才是真正的美。
唯道集虚,计白当黑。庄子的‘虚’‘静’‘明’,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始终是中国书画‘写意’精神的内核。‘虚室生白’‘无字处皆其意’,虚比实更真实,没有虚空的存在,便没有生命‘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此为从实到虚,一直到神妙不可知之的虚空佳境。老子的‘有无相生’,达到‘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之境界。
澄怀观道,穷理尽性。书法艺术的意境不是一个单一的文字再现,而是一种深层的意态创建。‘始境,情胜也;又境,气胜也;终境,格胜也。’终境,则是作者气格升华的表现。‘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书画家从传神到妙悟,通过高度的韵律、节奏、秩序,理性地显示着深层的生命、力和激情。
唯观神彩,不见字形。‘形’是书法字体基本形式结构,‘相’即书艺的意象。‘无形之相’为高格隽永之意。‘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在高度技法的基础上,做到‘唯观神彩、不见字形’,就是‘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的深层体悟。归真返朴,达融法度于无形、传性情于毫端的自由王国。此外,要‘无意于书’,才能‘情意磅礴’,用笔自由驰骋,心笔交运,笔随意到,意不在书而得于书。”
书法美学既是一个时代书法艺术创作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是一个相对独立和自足的学科。它对当时及后世的书法创作具有一定的影响和指导意义,可以说不理解书法美学,就无法深入中华美学思想的探究,也就不能全面、详尽的把握中国艺术精神。近年来,书法热迅速升温,这热潮中就有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和热爱,蕴含了东方的美学观和艺术观。
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认为,要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还要解决艺术才能的问题,而不是仅仅掌握真理和道德。而现在的画家“太急于露脸了,我们执笔的时候可能学识既不丰富,道德方面的修养也不足”。那么,对于一个书法艺术家而言,艺术才能的问题不仅是精湛的书写技能和创作功底、渊博的知识,还要有精深的书法美学思想,这样的书家,方可在中国书法史上独树一帜。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