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裤子脱下来!”
一声令下,小男孩们排排站,齐刷刷地脱裤子。
“末日到了!”
“不祥的预感!”
“死亡时间到!”
男孩们叽哩哇啦地一阵乱叫,让本就局促的房间走廊,显得异常纷乱。
原来,这群男孩即将接受割包皮手术。
“你看你,你看别人的时候这么大方,到你了这么小气。”
90后年轻医生李创业打趣一位刚脱下裤子的孩子。
其实割包皮手术,给局部麻药,并不痛。
孩子们的恐惧主要来源于未知。
所以,医生总是想方设法跟孩子说话,转移注意力。
被问到为啥要做割包皮手术,一个小男生躺在手术台上,兴奋地给医生“科普”:
“谁叫包皮太长了呢!
因为它有一种特殊的皮质包被,一直让它长长长长长长长!”
说到激动时,手舞足蹈。
几分钟了事,小男生还告诉医生:“我有点术后不适。”
直到自己看到被割下来的包皮,才如释重负,长叹一声“舒服!”
有的男孩儿就没这么淡定了。
龇牙咧嘴地问医生,是不是割包皮要用剪刀。
一看到医生拿起钳子,就高呼:
“我真的要'死’了!救命啊!”
病房外,人们起初被突如其来的尖叫声吓了一跳。
下一秒,便恢复了平静。
大家都见怪不怪了。
下一位是个小学霸。
医生为转移他的注意力,要求小男生当场秀一秀考了98分的英语。
结果学霸出其不意,来了一场小型“凡尔赛”。
坦言自己能考高分,全靠蒙——
当然,这种时刻,怎么少得了诗词歌赋的助阵。
有个男孩儿在医生的鼓励下,诗性大发,张口就是: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术后,医生问他感觉如何。
他仿佛是修炼了什么独门武学,大呼自己身强体壮,开心到飞起。
但是再做一次,那不可能!
……
每年寒暑假,是男孩们割包皮的高峰期。
湖南省儿科医院上上下下被围得水泄不通。
李创业医生形容这壮观的场面,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在其他地方难以观瞻。
主刀医生从早忙到晚,一天之内做135 台割包皮的手术。
还全程站立,陪无数性格迥异的孩子们聊天说笑。
嘴巴一刻不停,注意力要高度集中。
儿科医生的意志力真是惊人!
这段有趣的画面来自2021年纪录片——《你好,儿科医生》。
这是中国首档儿童医疗纪录片。
镜头对准的是湖南省儿童医院——中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儿童专科医院。
每年可以为百万名儿童提供诊疗服务。
也是长沙市声音分贝最高的地方。
摄制组通过不间断、无干扰式拍摄,24小时追踪科室里发生的一切。
立体地描摹出一个个真实的儿科医生形象,记录下儿科医院里的喜怒哀乐。
01
生、老、病、死,医院这地方聚集了人的一生。
痛苦与希望,科学与病魔的斗争,轮番上演。
而身处儿科医院,这种感觉会更明显。
因为有的孩子,刚刚降临人世,就要不断在生与死之间反复横跳。
只有10个月大的哈哈,腹胀如球。
两种不同的肿瘤同时出现在他小小的身体里,每个都有十几公分大。
这种情况极其罕见,发生的概率是亿万分之一。
如果不做手术,哈哈的生命会在煎熬下流逝。
如果做手术,风险巨大,术后并发症要比术前的问题还要多。
哈哈年龄太小,体重过轻,或许连麻醉关都过不了。
全院上下为此开展大会诊,探讨是否有必要冒险为哈哈做手术。
在这个节骨眼,哈哈的父亲和奶奶,也出现了分歧。
父亲坚决要给哈哈做手术。
奶奶则认为儿子太感情用事。
放疗、化疗,再加上一系列的手术,只有8公斤重的哈哈根本承受不住。
哈哈的外公身患口腔癌,正是用钱之际。
家里难以负担这么大的消耗。
如果手术失败,就是人财两空。
奶奶也是一位母亲,她生儿育女,对儿子的爱子之心感同身受。
只是站在母亲的立场,她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再受煎熬,也不希望小孙子再遭罪。
老人家满腹委屈,自己又解释不清。
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呜咽痛哭起来……
屏幕的另一边,我也跟着心碎……
可站在医生的角度上,有时,权衡利弊并不是作出决定的唯一方法。
医学的进步离不开挑战命运的勇气和善意。
医学是有温度的科学。
哪怕仅剩千万分之一的希望,医生也要为哈哈拼尽全力。
最终,哈哈的手术顺利完成。
遗憾的是,至节目播出时,哈哈没能挺过术后并发症,离开了人世。
这种无能为力的时刻,就是医学的边界。
也是儿科医生的心结。
02
有人说:医院的墙壁比教堂聆听了更多虔诚的祈祷。
但有时候,再虔诚的祈祷,在生死之间都是无用之功。
真正的“上帝之手”是什么?
是医生的妙手仁心,也是患者及患者家属的信任与配合。
煜宝,两岁八个月大。
她水汪汪的大眼睛像是会说话一般。
每次露面,都带着可爱的甜甜的笑。
有时,还会害羞地捂住脸,调皮地和医生游戏。
医生与爸妈沟通手术风险,听得母亲一度落泪时,
年幼的煜宝却能敏锐地察觉到妈妈的情绪变化,
用手势和微笑温柔地提示医生:
“不要吓唬我妈妈~”
从她的模样里,你看不出半点不幸和痛苦的印记。
事实上,在住院、接受手术这件事上,这个孩子最有“发言权”。
她是颅缝早闭的狭颅症患儿。
还患有包括脑水肿、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骶管囊肿、潜毛窦等多种基础病。
在此之前,已经历过4次大手术,住过8次院。
现在,她即将接受第5次大手术,也是她生命中最关键、最危险的一次。
术前,煜宝的妈妈提着一摞厚厚的笔记本找到主诊范医生。
原来,因为煜宝的特殊体质
什么时候吃什么东西,有哪些禁忌和注意事项,出现过什么样的身体异常……
妈妈将煜宝从出生时起的生活点滴进行记录,事无巨细。
妈妈的这些笔记,几乎完整地重现了煜宝病情的连续变化情况。
是相当难得的资料,为医生诊断提供了重要的病症细节。
也让医生们对煜宝的手术风险重新审视和预判。
保证了煜宝手术的顺利进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手术过程中,煜宝妈妈因愧疚自责而哭泣不已。
此时,丈夫在一旁轻声安慰妻子:
“我们就相信医院,相信我们的医生。
我们不坚强的话,她怎么能够去面对自己的病痛?”
一番话,说得温柔又掷地有声。
术前,被问及对煜宝的期许,
煜宝的爸妈非常释然,他们只希望女儿能健康快乐的长大。
至于手术对智力方面的影响,爸爸骄傲地说,没关系。
“我们也不觉得她真的差在哪里!”
我相信,年幼的煜宝之所以如此乐观坚强,正是得益于父母的强韧和豁达。
她未来的人生,一定会非常美好!
这也是这部纪录片的可贵之处——
除了和以往医学题材影视作品展现人世冷暖,探讨医学与医患关系之外,
我们从摄制组的镜头里,还可以窥见到家庭的教养方式与孩子的成长问题。
比如,孩子过早的成熟懂事,就是好事吗?
晚九点三十分,一位第二天即将手术的患者,找到普外二科著名的“光头医生”李勇。
澄澈的眼神里透着一股幽怨,他用凝重的语气询问李医生:
“你是给我动手术的那个医生吗?动手术需要多少钱啊?”
李医生抬眼一看,站在他面前的,是那个38床的丁宇浩。
刚满8岁。
“要是动手术要钱多的话,我就不做了!”宇浩非常坚定地告诉李医生。
“妈妈上班,一天只有几十块钱,而且她还是很晚回来的,我觉得妈妈很辛苦。”
宇浩条分缕析,思路清晰,态度坚定。
他的成熟和懂事,让李医生心头一阵酸楚。
同时,也为第二天的手术感到担忧。
丁宇浩患上的是,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而手术,是治疗这种病唯一的方式。
到医院就诊时,囊肿已经占据了宇浩整个胸腔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他的手术不仅难度大,而且风险高。
如果孩子要背着这么沉重的心理包袱,对于术中和术后恢复极为不利。
于是,李医生决定和宇浩展开一场男人间的对话。
“医生叔叔和你一样,也有过因为钱的事情而差点放弃了自己。”
李勇是大山里走出的高材生。
曾经因为缺钱,一度想要放弃读书上学。
好在,他坚持下来了。
并顺利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医生。
因此,对于宇浩的经历,他感同身受。
宇浩的理想是当科学家,研究火箭。
所以,李医生告诉宇浩,作为男人,要有担当,直面问题,需要勇气,而非逃避。
健康强壮的身体是实现梦想的必备条件之一。
那么,完成手术,把身体养好,才能走好接下来自己要走的路。
夜幕下,宇浩和李勇,并肩站在医院大楼的窗前。
二人有了属于男子汉之间的约定。
手术台上,两位男子汉的每一步都走得惊险万分。
宇浩的腹腔内,由于长期炎症导致器官组织粘连严重。
以至于巨大的囊肿竟然被“藏”得严严实实。
分离艰难,渗血不断增多,囊内液大约有两百到三百毫升之多……
手术持续了近3个小时。
虽然顺利完成,但也让李医生捏了一把汗。
按照手术情况来看,宇浩的患病时间很长。
李医生曾询问孩子是否多次出现肚子疼的情况,家长又是如何处理时,
她说,每次宇浩肚子疼,她都告诉宇浩:“你是男子汉,你要忍住。”
母亲的言语间流露出一种自豪感——
“我家小孩就是比同龄小孩都懂事。”
这让李医生顿感无力。
李医生几次向宇浩妈妈强调,这个孩子的心思很重。
如果一有问题,家长就把“懂事”当做褒义词来勉励孩子。
无形中,会让孩子对于脆弱、病痛讳莫如深,羞于表达和坦露。
从而放弃寻求帮助的机会。
长久之下,积累过重的心理负担而无处倾诉和发泄。
再比如,过度鸡娃的问题。
泌尿科接诊了一位下体严重受伤出血的男孩。
经诊断,男孩伤情严重,且不排除存在尿道损伤、出现排尿并发症的可能。
医生建议立即手术。
术前,李创业医生询问男孩的母亲,孩子是怎么受伤的,
母亲的回答让人大跌眼镜:
“我直接踹的,猛踹!”
李医生以为这是母亲是无意识的行为。
没想到这位妈妈“大义凛然”地说:
“我今天就是想治一下他!”
这位母亲是典型的“虎妈”。
孩子才3岁,已经为他报了5个班,包括早教、英语、美术、平衡车、钢琴。
每天还有必须要完成的作业。
这完全是3岁孩子所不能承受之重。
因为难堪重负,抵触情绪严重,孩子不愿意学习而激怒了妈妈,以至于下此重脚。
手术过程中,医生还发现,母亲的这一脚,踹得太狠了。
孩子的系带断裂,包皮有明显损伤,受伤的位置缝合困难。
手术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母亲陷入深深地自责中。
给孩子安排了那么多课。
这一回,她终于也该给自己好好上一课了。
再比如,有些家长,纵容孩子肆无忌惮地吃垃圾食品,致使孩子在小小年纪就患上脂肪肝。
有些则是过于迷信偏方,不相信医院和医生。
孩子高烧40.7℃,还想着用偏方退烧。
在明知孩子有高热惊厥史的情况下,
私自给孩子刮痧,贴中药贴,就是不带孩子看医生,不给孩子吃药,不验血。
在接诊医生急切地催促之下,仍然我行我素。
看得人心急火燎。
所以,很多时候,儿科医生不仅要救治患儿,
还要随时敲打、提醒家长适时纠正错误的育儿方式。
正如节目中所引用的这句话: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的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纪伯伦)
共勉!
03
看完纪录片,深觉儿科医生身心疲累的同时,但也极大地缓解了我的担忧和焦虑。
首先,如上所说,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能健康快乐的长大,已是极大地幸运。
其次,孩子出现意外,身为家长,理解并信任儿科医生,全力配合儿科医生的工作,很重要。
正是这些医疗工作者的不断钻研进步,才能让孩子们重展灿烂笑容。
有句话叫,“金眼科,银外科,马马虎虎妇产科,千万别干小儿科”。
纪录片中也指出:
我国现阶段儿科医生数量约为12万人,仅占全国300万医医数量的4%。
儿科医生的缺口,已经超过了20万。
现实中这个数字缺口可能更大。
二胎、三胎政策开放后,每年求医的患病儿童数量不断增加。
儿科医生的医疗水平要求直接被拉满。
各大医院纷纷出现“儿科医生荒”。
儿科医生工作繁忙,待遇不高。
却需要分外强大的精神世界。
就像片中所展现的,儿科医生面对的病患都是孩子,必须要掌握一定的哄娃技巧,要用更大的耐性与患儿交流。
他们身上扛的,不止是治愈患儿病痛的责任,还有一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
可医生,不过是凡人之躯。
他们有父母子女,需要尽自己的养育照料之责。
他们要承受医学之力所不能及的痛苦,也会心力交瘁后,瘫倒在地。
甚至要经常遭到患儿家长的质疑。
因此,这个岗位最容易产生医患冲突。
所以,毅然选择成为儿科医生并愿意为此奋斗的人,都值得我们尊重。
而儿科医生们能坚守在这个岗位,也是在治愈患儿们的过程中,获得力量。
于父母子女也罢,于医生患者也好,爱与成长,都是相互的。
“您的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下一篇
全真庆贺科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