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母婴育儿 > 正文

孩子事事依赖没主见怎么办?父母常说这3句话,孩子想不独立都难



进化妈:教会孩子独立生活,他们才会有底气在人生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更精彩,这才是父母对孩子最深的爱。


作者:玩儿水猫

来源:爸妈进化论原创

“老妈,有没有看到我的毛衣?”

“老妈,我的毛巾在哪儿?”

“护照找不到了!”

“手机呢?”......

14岁的天赋滑雪少年刘张翔在即将出行之前,面对一片狼藉的房间,慌乱地向妈妈求助。

站在门口看着在“垃圾场”似的房间里胡乱翻找东西的儿子,妈妈摇了摇头,一脸的焦虑和无奈。

山东卫视刚刚结束《爱的味道》第三季——“自理”的烦恼。

没想到滑雪场上英姿飒爽的天才少年,却成了父母眼中的生活“白痴”。

爸爸则一语中的:“平时妈妈给他弄得太好了,什么事都帮他解决帮他做。”

妈妈的包办,让已经14岁的刘张翔仍然不会打理自己的日常,缺乏独立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鲁迅先生说:“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因为即我,应尽教育的义务,教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因而,我们父母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地把主导地位交给孩子,让他们学会独立生活,自主决策,并勇于探索。

生活中,我们可以先从转变说话的方式开始,用积极的话语来引导。

放手去引领

多说“你来试试看”

曾看过这样一条社会新闻:

一个25岁的女孩,因为不会与人相处,大学毕业后的两年中先后辞掉了26份工作。

原来,从小,女孩的母亲就扮演了她的“贴身助理”。

收拾书包、整理书桌、安排穿什么衣服、给公交卡充值......好多本可以自己做好的事儿,全由母亲代劳。

毕业后去面试,母亲不仅为她提前规划好最佳路线,连公司附近的餐厅也帮她找好。

工作后和同事的相处,也是母亲为她谋划。

25岁的女孩,本该可以独立生活、独立与人交往。

然而,正因为母亲从小到大事无巨细地包办,导致只要母亲没有提前帮她安排好的事儿,她都会抓瞎、出错,无奈只能频繁换工作。

作家哈伯雷说:“当父母为孩子做太多时,孩子就不会为自己做太多。”

我们总责怪孩子缺乏独立性,事事依赖,其实是我们自己担心孩子没经验、做不好、受伤害,而不敢放手。

一句“你不会”、“你做不好”,直接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

孩子正是在父母的大包大揽中逐渐丧失了主动性。

遇事多鼓励孩子,多说“你来试试看”,让他们大胆尝试,效果会截然不同。

隔壁的贝贝今年4岁,刚上幼儿园。每天早晨妈妈送她去幼儿园的路上,贝贝总会因为鞋带松了,停下来系鞋带,有时要系两三次。

一开始,贝贝总闹着让妈妈帮忙,可妈妈说:

“系鞋带很锻炼手指的灵活性哦!你自己多试几次,不着急,妈妈等你。”

几次锻炼后,贝贝鞋带系得又快又好,出门前一次性“解决战斗”,上学路上“畅通无阻”。

教育家陈鹤琴说:“凡是孩子自己能够想、能够做的,就应当让他自己想、自己做。

刚开始,孩子鞋带系得不好,系得慢,很正常。妈妈不急躁,不催促,把这件通过锻炼能自己做好的事,完全交给孩子,孩子就能在一次次的尝试中摸索,直到完成得又快又好。

做好任何事都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我们要给予孩子足够的耐心,不要怕他们出错。

孩子正是在一次次的试错中独立和成长起来的。

放心去信任

多说“你自己来决定”

曾有心理学家就中学生的自主性进行过调查。

150名中学生在调查中被问道:“将来有什么理想或打算从事什么职业?”,竟然有70%的学生回答:

“要回家问了父母才知道。”

当被问:“为什么要问父母?你自己的想法是什么?”

孩子们的回答要么是:“想也是白想!反正他们也不会同意。”

要么是:“我不太清楚,我的事都是他们来决定的。”

还有的孩子说:“我怕选得不好,父母会生气。”

显然,这些孩子在生活中没有选择权,缺乏自主性,自我意识很模糊。

周国平说:“要让孩子将来成为一个有主见的人,必须从现在就鼓励他不盲从父母。要让孩子从小在生活中体会做选择和做决策的感觉。

而孩子在做决定时拿不定主意,正是因为父母经常凭借自己的经验否定孩子的感受,“这样不好”、“这样不合适”的反馈,武断地剥夺了孩子做决策的权利。

孩子会因此对自己的想法丧失信心,自然会变得没主见。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遇事多说“这件事你自己决定”,孩子就会越来越大方自信,有担当。

滑雪冠军谷爱凌,小时候兴趣广泛,尝试过多种业余爱好,但她最终选择了滑雪。

妈妈谷燕告诉女儿,这项运动具有很高的风险性,要想出成绩,更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训练。

但谷爱凌依然坚持自己的决定。

妈妈不仅尊重了女儿的选择,还无条件地支持和陪伴。

谷爱凌最终成长为了一名专业的滑雪运动员,并骄傲地站在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上。

谷燕认为,孩子的人生是他们自己的。孩子开心幸福,比任何成功都重要。

莎法丽·萨巴瑞在《父母的觉醒》中讲道:“父母要让孩子享有'身为自己’的权利,让他们在自己的命运轨迹下生活。”

父母可以尝试从小事开始,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并给予信任和支持,他们会因为获得了对生活足够的掌控权而越来越敢于决策,变得思想独立,有主见。

这份自信与果敢,也会让孩子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任,有担当。

放胆去激励

多说“为什么不可以”

一个五岁的女孩,看到跳伞运动员在空中自由降落的身影,心向往之,兴奋地对妈妈说:

“妈妈,我也想跳伞!”

“你可不能去!太危险!”

女孩失落地回到自己的小桌旁,画下了心目中的降落伞,还带着两个美丽的小翅膀,她微笑着拿给爸爸看,得到的回答却是:

“瞎画!哪有带翅膀的降落伞!”

女孩一下子愣在原地,委屈难过。

女孩美妙的幻想和无限的创造力,就这样被父母所认为的“不切实际”阻塞在原地。她的信心和继续探索的动力,也戛然而止。

著名心理学家辛格说:“孩子是快乐的白日梦者,他们看起来无所事事,其实是处于不自知的酝酿阶段,这种酝酿很能提高创造力思维。”

要想培养独立的孩子,创造力和探索精神不可或缺。

这就要父母用乐观开放的心态肯定孩子敢于想象的勇气,而不是用“这不可能”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而多对他们说“为什么不可以呢!”、“也许真的能实现哦!”就会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

大提琴表演艺术家杰奎琳·杜普雷,4岁时第一次在收音机里听到大提琴的声音,一下子就着迷了。

她对妈妈说:“这就是我想创造出来的声音!”

妈妈的回答是:“亲爱的,我相信你可以!那就想想怎么实现它吧!”

那之后,杰奎琳真的开始了自己的规划。她突破重重障碍,挖掘自己的潜能,十六岁便以惊人的才华享誉世界,成为英国最具传奇色彩的大提琴表演艺术家。

正是有了妈妈的肯定和鼓励,杰奎琳才有了挖掘潜能的勇气和信心,不怕困难和失败,不断突破,使自己的人生有了开创性的动力。

卡耐基曾说:“人生来就喜欢被人鼓励,用这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可以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成长,获得自信,激发创造力。”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多给予肯定和鼓励,他们的无限潜能和创造力就会被大大激发起来,人生便有了无限可能。

孩子不仅会因此更自信,他们独立的脚步,也会走得更稳健。

写在最后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孩子成长中,有时父母不经意的回应,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身为父母,要放眼长远,并从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放下担忧、质疑和否定,用信任、肯定和赞扬的话语,鼓励孩子大胆尝试、敢于决断、勇敢探索。

毕竟,我们只能给孩子引路,不能替他们走路。

正如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爱是一种本能,我们都爱自己的孩子,并认为这份爱是无私的。那么请一定确保用正确的方式。”

教会孩子独立生活,他们才会有底气在人生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更精彩。

这才是父母对孩子最深的爱。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