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天地分阴阳,日月分昼夜,人间分善恶,为人分动静。
动与静,这是为人处世的两种不同状态。动者,如脱兔。静者,如处子。唯有该静则静,该动则动,方能求得人生安稳。
不过,在现代社会,大多人都活成了“躁动”的模样,而少了一定程度上的“心静”。缺少了静态的人生,其实每个人都活得不幸。
昨日为了赚钱而奔走忙碌,内心特别不平静,只有对于有钱人的羡慕,只有对于钱财的贪婪。最后,万事皆失。
今日为了名利而劳碌奋斗,心境特别躁动,总是想一步登天,总是希望一夜发财。如此状态,只会使人一叶障目,最后一无所得。
明日为了事业而拼命打拼,哪怕搭上了自己的健康和性命,也都在所不惜,完全缺少了理性的做法。如此,我们的事业只会走下坡路。
现代人,最需要的品质,并非是所谓的“成功学”品质,也并非是所谓的“奋斗学”品质,恰恰是“静心 ”的品质。
一静,则万物生。一静,则千财至。一静,则事业成。
02
清代帝师翁同龢有言:“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一个有本事的人,他面临大事的时候,不会慌慌张张,而是习惯于“沉静”面对,巧妙御敌。如此之人,绝对是有大才者。
我们看一个人能不能成大事,就得看他面对“逆境”时的样子。如果他能够平心静气,逆流而上,那他事业的成就不会低。相反,如果这个人慌慌张张,斤斤计较,那他的成就也不会高。
欲成大事先镇定,欲成大业先静心。不静,你不知道路在何方。不静,你只能活成盲目苍蝇,狼狈不堪的模样。
古时候的名将,不论他面临怎样的敌人,都毫无恐惧之心。就像是淝水之战的谢安,下棋饮茶,镇定自若,谈笑御敌,一句“小儿辈已破敌”名震千古。
古时候的名主,不论他面对怎样的情况,都不会过分慌张,而是胸有良策。唐太宗李世民面对比自己强大数倍的敌人时,竟然毫不恐惧,年近二十三岁的他就扫平北方,奠定唐朝的基石。
我们很多人都认为,“静”就是书呆子的表现。如此想法,终究是要不得的。要知道,安静才能成就大业,安静才能发现敌人的漏洞,安静才能培养超于常人的智慧和气质。
03
有贤人说过,欲成大事,必从小事入手。欲想完成每件小事,就得沉静自如。
古时候,有一位书生上京赴考。他想到自己读书二十余年的时间,每日都兢兢业业,从不怠慢。因此,他自己的期望特别高。
还未考试之前,他就夜夜失眠,不是担心今天考不上,就是害怕自己的努力白废掉。慢慢地,他的精神也就变得低糜下来。
早上起床之后,客栈的老板见到他如此憔悴,就问他发生了什么事儿。书生一脸消极,满是唉声叹气,心乱不已。
老板只说了一句,年轻人,别想太多,会耽误自己的。
可是,书生也没有听到,而是一直杞人忧天,内心杂乱得就像是北风刮过的野草一般,久久也难以停息下来。
后来,这位书生考试的时候,竟然紧张得连以往学过的知识都忘了,头脑一片空白。结果,不过是败北而归罢了。
像这位书生,不是他做人不够用功,不够努力,而是他的内心过分躁动,思想过分浮躁,不能够安静下来。如此,他连小事都难以完成,又何谈成就功名事业呢?
人间之事儿,不是急躁就有用的。慢慢来,沉下心,也许能事半功倍。
04
诸葛武侯有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做人安静下来,我们才能修养自己的品德。只有让自己的内心不再躁动,减少不必要的欲望,我们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进而图谋大业。
中国人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根本就是“静”。
所谓的“修身”,就需要以“静”为主。一个人不沉静,就不能有自知之明,也就不会明白自己的缺陷,更不会有进步的空间。
为何有些人钓着鱼就能找到好的老板,获得功名利禄?为何有些人东奔西跑,还是跟错了人?到底很简单,这两者的境界就不一样。
有本事的人,不会轻易就暴躁,不会轻易就愤怒,更不会轻易表达自己的观点。相反,没有本事的人,只会毛毛躁躁,根本不懂得审时度势,顺应潮流。
就拿一个公司的老总来说,为何别人能够成为老总,而有些人工作一辈子也不过是小兵而已呢?其实,我们看看他们的表现就知道了。
项目一出现,老总只有两个举动,要不就是静待时机,要不就是雷厉风行,绝对不会婆婆妈妈。相反,小兵只会犹豫不决,内心动乱不安。这就是区别所在。
所以说,欲成大事,就该有静气,有静心,有气魄,有格局。
文/舒山有鹿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