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试释新出良渚陶璧刻纹



[吴论111]试释新出良渚陶璧刻纹

新出良渚刻纹陶璧,出土于浙江余杭北湖,由常熟《吴越文化青瓷展》收藏。陶璧的外径达190mm,孔径50mm,厚3m。正面刻4个符号,反面刻12个(组)符号,共16个符号,字符之多、刻划之精、同出祭祀物品之丰,创历来出土良渚多字陶文之冠。5月27日,我有幸受展主钱先生之邀,首获观赏摹拓拍摄,现试释大意,就教于考古业、古文字学界各方家。

1、正面刻纹释读。

正面内孔外有两道弦刻纹,外缘有一道弦刻纹。中间四个刻纹:上、下为同向弧线,可上下通读为天、地,左右两侧要随圆心旋转看,右为“禾”、左为“贡”。

上天下地,苍穹在上,祥云霞光,此为“”。


天降“禾”于人间,人赖稻以生。此字为象形的“”。

大地也是圆的,与天有三重一样(良渚玉琮、璧上有三重天,见本节附图),地也有三重,地面上盖有三栋栏栅房。此为象形的“”母。

此字在苏州博物馆藏的澄湖黑陶罐刻纹四字中也有,李学勤教授考为“五”字,其实此字应为“”。

据此字的位置,我认为全文四字其意为:上天赐禾于大地造福人类,我人类要诚心待天,以玉礼天、以牲祭天,回报苍天。自此,陶璧正面即形成天赐禾于人、人献贡于天的循环不息、永无止境的宇宙观,掌握此陶璧的巫师,正是能沟通天地,乞求丰收,祭祀天神的良渚精神领袖。故这字应为“贡”意,但与汉字无关。

2、背面刻纹释读。

正面是天地间的周而复始,背面应是人的周而复始,生生息息、永续不断。

背面刻纹,由中间两道弦刻纹划分为内圈、外圈两部分。内圈有三个或“火”或“山”的符号,间隔三组水波纹竖线组成六个字,三组水波纹竖线的行数分别是5、6、9行。外圈由三种鸡的不同年令段及三个不同物组成。让我们从最小的5对应物开始释读(逆时针顺序读):




在蛋壳(象征母亲的肚子)里育成熟。 刚出壳的幼


试释新出良渚陶璧刻纹" name="image_operate_31091274995802375" alt="[吴论111]试释新出良渚陶璧刻纹" width="299" height="82" real_ class="aligncenter">


到田野市井觅 欢快青壮、声声啼!


安居的鸟、鸡窝、蛋穴。母鸡孵蛋,再获新

良渚文化期,人类对生殖繁衍的理解还停留在鸡(鸟)生蛋,蛋生鸡(鸟)的水平上,传说中的商先祖是卵生的,周先祖是母亲踩了巨人脚印而生的。这六幅刻纹正反映了当时人类对自身繁衍周而复生的认识,期望自已的部族人丁兴旺、子孙满堂。

陶璧的两面,一面通天地,一面保人和,这也正是部族酋长、巫师的职能。

3.良渚文字释读探讨。

对北湖良渚陶璧两组文字的解读,是通过破解刻纹的含义,再反过来解决良渚文字的释读。过去,不少学者释读良渚多字刻纹,总是习惯于用殷商甲骨文、黄河早期文明的陶文来识读。我认为: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是各自分别从冰河期后的旧石器晚期生发出来的不同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源头,良渚古文字与中原甲金文并无源、流关系。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的语言也不通,直到春秋吴越文化期,语言还不通!因此良渚文字的解读应另辟谿径。

从本质上看,良渚文字是一种死文字,是与古埃及文字、古苏美尔楔文、古印度文一样的死文字。古埃及文的破解主要靠考古发掘到了用两种文字刻同样内容的碑,用能识的文字破解了死文字。古印度文的首次发现在1912年,考古学家弗利特研究了哈拉帕出土的印章,认为是世界上从未发现过的古文字。从此系统的考古发掘全面铺开。由此揭开了古印度文明的神秘面纱。这类印章己找到2500多枚。这些文字具有象形文字的特点,文字符号用线条组成,字体清晰,有的符号表示概念,有的表示音节。铭文一般5至7个符号,最多的达26个。单行,由右到左。印度学者S.R.拉奥称他己辨认出1800枚印章中的500条铭文。他认为这种文字由62个符号组成,后来演变为22个,是一种由缀音文字向字母文字过渡的表音文字。属古印欧语系的前雅利安语。而欧洲一些学者借助电脑研究得出应属达罗毗荼语的结论。至今印度古文字的识读还没有统一的结论。去年我去印度时曾专程到印度国家博物馆研究古印度文。我认为印度古文字的识读对良渚古文字的破解有启发。





良渚文字也具有象形文字的特征,文字符号的线条简洁,流利,字体清晰,有些字己有明晰的概念。现在的问题是中国考古界,特别是苏南、浙北的考古界,对良渚文字的考古发掘,收集、研究,极不重视。中国的高等学府还没开设良渚文字学的课,释读还仃留在甲金文水平上。我在本篇北湖陶璧刻纹的释读,是个嘗试。

用这个方法,我们回过头来,再重读何天行先生1937年发表的《杭县良渚之石器与黑陶》,这是我国第一次在良渚发现多字陶文,何天行是第一个用甲骨文试释的学者。现在公开、常见的八字良渚陶文为:

何天行先生八十年代的遗稿《良渚文化黑陶文字试释》中,摹本及文物原件拓本为:

何天行1935年在良渚所获十字刻纹黑陶豆盘。字刻在盘沿左、右上角。现文物已失,后世摹稿均由此出。

何先生“引了甲骨文和金文中稍有相似的字…应当说它开始了为殷人所承袭的文字的起源”。何先生的释读倾向于陶文记载了“蝸”,即古史称涂山氏女娲。何先生的文章记载了曾请董作宾先生鉴定此陶文,董认为字不易识,但应重视。

往后,用甲金文释读良渚古文字成了学术传统。

苏州博物馆镇馆之宝-刻字黑皮双耳罐

李学勤先生1993年释读吴县澄湖出土的黑陶罐四字陶文,按甲骨文笔法将四字释为“巫钺五俞”。他认为:“‘五’字腰部有羡画,疑系刻划草率所致。”其实这两划不是草率的羡画,是李先生硬将汉字“五”生套比其早了一千年的良渚古文字。

饶宗颐先生对哈佛大学博物馆藏良渚陶壶刻文的释读,也是按甲金文方法,译为:孑孓入土宅厥肱育。后来李学勤先生、张明华先生也去哈佛描摹,三人分别描摹的文本见下图:

美国芝加哥博物舘藏品

左:饶宗颐先生描摹,中:李学勤先生描摹。右:张明华先生描摹。

同一件刻纹,出三个描摹文本,其实都以自己倾向的甲金文字对原字作了改造。


1987年在余杭南湖出土的黑陶罐上有八个字,李学勤先生释为“朱旗戋石网虎石封”。方向明先生释为:神龙月夜在神的世界中穿越水田。


我用试释陶璧的思路解读何先生的良渚十字陶文,认为很可能同属生命轮回的主題,只不过将“鸡生蛋,蛋生鸡”的周而复始,换成了“魚产卵、卵生幼鱼、幼鱼吃虫、长成魚”的周而复始。其中何摹本第五字与本例六字刻文中的第一字“”完全相同。

本例北湖良渚陶璧中的十六个文字中,出现了叁个字与前出良渚陶文相同:一是正面“贡”字与苏州澄湖四字黑陶罐的右起第二字;二是背面“孕”字与良渚八字黑陶豆盘上的第五字;三是背面内圈的三组竖折线与南湖八字黑陶罐上的第5字。良渚时期,在苏州、杭州不同地域出现相同的刻字,说明良渚文字己相当成熟,己成为良渚文化区域内通用的文字。

4、出土陶璧的有关其它:

刻纹为烧制前精刻。用铅笔拓划时均呈均匀的双线,烧制后平面略有翘凸。


同出的还有一件竹节纹盆,材质与陶璧同为细泥红陶。盆外径180、高46mm,陶璧可覆盖于盆上。



裸体孕妇陶塑:鼓腹、粗腿、肥臀、丰乳,一手扶腹、一手托乳,其造型准确,形象生动,应是良渚人崇拜的生殖女神。这尊女神比红山女神小,通高才140mm,却比红山女神美多了,堪称四千五百年前的东方维纳斯!

东方维纳斯的鼓腹,在良渚人眼中,可能就是个竖起来的蛋,人类在这里生生不息!

主要参考资料:

1、《吴地文化一万年》潘力行 邹志一主编 中华书局1994年9月版 载李学勤文《良渚文化的多字陶文》

2、《良渚文化论坛》良渚博物馆1999年编 载何天行文《良渚文化黑陶文字试释》郭青岭文《良渚文化研究的先行者-何天行》方向明文《南湖黑陶罐图文释读》

3、《东方文明之光》徐湖平主编 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9月版 载钱玉趾文《良渚文化的刻划符号及文字初论》

4、《文明曙光-良渚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牟永抗文《良渚文化的原始文字》

(2010.6.1.21修改稿:增加了第三节,将原附图和注并入;第四节正在补充,以增加出土地点、地层、伴出的考证)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