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总说中国?| 为什么说中国是“诗的国度”?

什么是风雅呢?

《世说新语》中有个小故事,说郑玄家中上上下下都能读书,有一天,一个婢女事情没办好,惹得郑玄火起,要鞭打她。这女孩子争辩了几句,郑玄一气之下叫人把她拖到泥中罚跪。过了会,另一个婢女路过,问她道:“胡为乎泥中(你在泥里干啥)?”她答曰:“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我去跟他说事情,正好碰上他发怒)”。这两个婢女互相之间开开玩笑,用的却都是《诗经》中的诗句,难怪孔子要教导自己的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了。

《诗经》

传统社会中,文化人之间交往酬唱,懂点儿诗词是必要的条件,否则是大煞风景之事。唐代以诗词取士,除了考场上的文章之外,想得到赏识的士子们纷纷拿着自己的得意之作,投向豪门,求上位者的青眼,称为“行卷”。白居易的名字取得不好,当他将自己的诗作呈给名诗人顾况时,后者先是讥讽地说“长安米价方贵,居大不易”,一旦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立即改容相谢:“有句如此,居亦何难?”

《诗经》被视为传统诗歌的源头,前人用“思无邪”这一句话概括其中的三百诗篇。《诗经》中的诗是不是“无邪”见仁见智,反正《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读到第一篇“关关雎鸠”便萌发了思春之情。不过这部诗集确实奠定了中国诗歌重“抒情”的一大传统,从此国人无论喜怒哀乐,均不难在已有的诗篇中找到抒发自己情感的成句。

小孩子读私塾,认字不久就开始学做对子,天对地,雨对风,红花对绿叶,大陆对长空,便是为将来学作诗词一类的韵文打下基础。中国人喜欢用有押韵或对称的语句,也显示出诗歌对一般人的影响。律诗有严格的声韵要求,那是诗歌形式最精致化的表现。普通百姓不能做那样的诗,然而打油诗大抵还是能欣赏的,“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一类的咏雪诗,确能将民间的幽默融入其中。

《笠翁对韵》

给诗人无限灵感的是自然或历史的景物,整个中国的地理空间因此尽显于诗人笔下。从“大漠孤烟直”的塞外到“春水碧于天”的江南;从“卢橘黄梅次第新”的温暖南方,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冰天雪地,诗歌帮助多少人,完成了对“中国”的想象。

传统诗歌的美——包括内含的意境和外部的音律,需要多少有些文化积淀的人方能领悟。诗歌启发着我们用审美的眼光打量身边的世界,并发现寻常事物中并不寻常的美。当一个人在中国的河山之间游历的时候,不知不觉中,他也追随着历代诗人的脚步,感受那些通过诗句留存下来的美的信息。李白看到崔颢题在黄鹤楼上的诗歌,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只这小小的故事又为黄鹤楼再添一道风景。

崔颢《黄鹤楼》

寒山寺的钟声,并不比别的寺庙来得动听,但因了那“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句子,便有了别样的滋味和情怀。了解到这一点,便不难明白为什么会有人说,中国是“诗的国度”。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