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小编说
“双减”之后,课后服务课程如何开展成为热议话题。课后服务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看管,更不能理解为辅导作业。那么对学校来说,如何开展好课后服务呢?一起来看这所学校的“X课程”——
“小朋友,你喜欢拓展课程吗,你就不想着早点回家吗?”
秋天的傍晚,五点一过,夜幕就开始降临。师生们结束学后托管,纷纷走出校门。问及课程,两个五年级的女孩子笑着说“喜欢”。一个说,课程很有趣,而且我的作业都做完了。另一个说,我还能和其他班的同学一起上课,交到新朋友。
NO.1
课程目标——为孩子的童年建一个“快乐工坊”
九月伊始,当了解到90%的学生要求参加基础类托管,三分之二及以上的学生希望提供素质拓展课程(X课程)服务时,我们一筹莫展。1200多名学生,每天1小时素质拓展,如何做到满足所需、保证质量?课程的设置、队伍的组建、场地的落实尚且是一个未知数,更不用说个性化需求和选择学习方式了。
我们立即组织学校骨干力量进行头脑风暴,聚焦课后服务“何谓、为何、如何为”展开讨论。如果把课后服务当作学校教育的简单补充,那么延长的弹性时间都会用来自习、做作业,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如果课后服务只是解除上班族父母的后顾之忧,并未创设一个安全、关爱的环境,提供一系列积极的、富有启发性的活动,那孩子就像羁留在外的倦鸟,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放学前的一小时,如何能让学生乐而忘返?这是一道需要克难攻坚的题目。我们给出的答案是:自主报名,满足所需,为孩子的童年建一个“快乐工坊”。以“选择性”“个性化”作为素质拓展课程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努力为儿童课余生活的丰富、身心的健康发展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活动与机会,促进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No.2
课程设置:以“三制”满足学生对快乐的需求
(一)课程套餐制,五天不重样
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每天不重样的课程,可以丰富学生体验,拓宽眼界,找寻兴趣,让孩子们感到新鲜有趣,同时提升素质。通过前期摸底调查,我们了解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按传统文化、体育健身、综合实践、艺术素养、科技创新五大类进行课程配置,组织学生预报名和教师预报名,开设相关课程。
如一(1)教室门口贴着的课程套餐,从周一到周五分别是乐高、原创绘画、足球、硬笔书法、围棋五门课程。这样丰富多彩的课程套餐全校共有36个,共110门,每周计180课次,比较好地体现了课程的选择性。
(二)课程选餐制,满足个性化
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校建立钉钉选课平台,将开设的“素质拓展课程套餐一览表”推送给大家,采用电脑或手机抢选的方式进行选课,选出学生心仪的课程套餐。
四(5)班方一灵同学开心地分享说,她选择了套餐一,周一是轮滑课,周二是英文动画赏析,周三是硬笔书法,周四是辩论小达人课程,周五是鼓乐演奏。不同类型的课程,可以满足她的多项爱好,真是太棒了。作为二胎家长,赵女士对富春四小的学后托管服务也非常满意,“我的两个孩子,一个在一年级,一个在四年级,之前要给他们在培训机构报兴趣班,比较单一,现在校内选择,每周有五项课程,内容很丰富,可以更好地看出孩子喜欢什么项目,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
(三)课程走班制,全员动起来
走班制以套餐为基础,根据课程性质和现有条件,学校合理安排场地。第一类课程,大空间活动,如足球、轮滑、田径等课程均在操场;第二类,对场地有特殊要求,需安排在各个功能教室,如乐高、舞蹈、虚拟机器人编程等;第三类对场地没有严格要求的课程在教室上课,但也趣味横生,成了孩子们的“快乐工坊”!让不同班级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不仅可以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发展兴趣爱好,开阔思维视界,还可以加强学生的互助合作,充分提高社会情感能力。
No.3
课程实施:家校社一起打造“快乐之旅”
(一)学校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力军
教师是实现高质量课后服务的核心。“每位老师都是一个宝藏”。除了有专长的特色老师,更多的老师“抱团前行”,利用教师社群的方式,分组进行优质课程的设计与研究,用集体的智慧做出了极富生命力的“特色统整课程”,灵活地将课程发展成为适宜学生的理想模式。
01
立足学科特色,进行转化融通
以学科课程为基础,进行转化与融通,开发出具有整体且能够彰显学校特色的课程。比如语文组设计基于读、说、评、辩、演等综合素养,开辟学科拓展系列课程:“百本名著计划”,在阅读的海洋里遨游;“课本剧表演”,寻找素材、自编剧本及排练演出;“辩论小达人”,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语言表达能力,提升高阶思维水平;“非遗探访”,推动继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升华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情感。同组老师进行课程研发共享、巡回走班上课等,极大地增强了课程自信,激发了主动提质的愿望。
02
立足校园生活,散发课程魅力
不同学科组的教师以兴趣结盟,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动植物资源,通过项目式的学习方式,结合季节特征,开展亲近自然的课程。包括我和大自然、植物印章、制作我的种子图谱、树叶飘带、制作校园动物分布图、校园植物大搜索、制作植物铭牌、枫香树调色盘、果实游戏、认识昆虫、林中小窝、昆虫旅馆、昆虫标识牌等课程,带学生们走进一个生机盎然的自然世界。通过精心为孩子准备一系列自然活动,建立“人与自然合一”的理念。这一过程中消弭了语文、科学、美术、劳动等学科的界限,有主题、有活动、有成果,生机无限。
03
立足地方特色,进行跨科统整
同一套餐的五位教师,可以在素质拓展课程时段,“五手联弹”实施气息浓郁的地方课程。如稻香节、银杏节、茶文化周等。老师们围绕主题,发挥创意,共同备课,进行跨领域的统整与合作,开发并实施课程。如茶文化主题周,在一周的x课程时间里完成对茶文化历史的认知、相关古诗词的学习、茶道礼仪的体验、宣传广告的设计、走进茶园体验种茶、摘茶、制茶的乐趣。既体现课程特点,又以强大的向心力组合到一起,让学生快乐翻倍,收获升级。
(二)外聘教师是师资补充的有效手段
学校积极引进校外专业教师,拓展教师渠道,丰富课程内容,以进一步满足学生对多样化课程的需求。我校共引进来自不同领域的32位专业老师,承担14门课程,共计72课次。乐高、足球、舞蹈、轮滑、设计启蒙……校外素质拓展课程精彩纷呈,学生兴趣浓厚。一些以前需要在双休日去校外学习的课程,现在下课后在学校里就能学到。2021年 10 月 23 日,我校轮滑校队成员俞宸铭代表浙江参加在上海市举行的长三角轮滑总决赛,夺得少儿男子甲组花式绕桩冠军和少儿男子甲组速度过桩亚军。喜讯传来,大大激发了各年级轮滑队的学习热情。
(三)专家队伍是优质课程的源头活水
在现有素质拓展课程基础上,我们一开始就建立专家资源库,使得学校资源能够和家庭、社会资源得以充分整合。入库专家可以是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家长,也可以是来自科技馆、博物馆、植物园、研究所的专业人员,还可以是区青少年宫、社区活动中心的老师等。专家们根据所擅长领域,可以来校执教中草药医学、民俗文化、生命课程、法律等若干类别课程,还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延展到他们的工作场景。在实践探究的研学空间里,引导儿童回归完整生活,建立课程的跨界与连接,促进学生成长。
No.4
课程保障——多部门为“快乐工坊”护航
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需要经历时间的考验,为更好建设孩子们的“快乐工坊”,学校实行了相关内控制度,温暖老师们的心,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又为课程质量提供了更坚实的保障。
(一)工会暖心补能量
教师作为“双减”政策落地的执行者,其工作状态直接决定着最终成效。为了切实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提升获得感、成就感和归属感,学校启动了“关爱”工程。
01
上下班“弹性制”,“应急假”免考核
学校全面实行上下班“弹性”制度,实施“应急假”免考核制度,为保证老师有充裕的时间处理家庭应急事项,每月允许有半天事假,一学期不超过2天,考核中不予扣分。
02
“花式点心”补能量,爱心看护送温暖
工会助力“双减”,关爱老师,重在细节,急人所急。每天下午三到四点,学校食堂为教师提供一份热点心,酒酿圆子、南瓜馒头、八宝粥、豆腐串……保证教师有充沛的精力上课。学校还成立了“爱心看护组”,看护有托管任务教师的子女,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03
鼓励健身强体质,安排休养怡身心
学校进一步完善健身房建设,添置按摩椅等设备,开放运动场和健身房,供老师在课余时间健身、调节,并创造机会让老师们到附近山庄和公园休养。这些小举措,给忙碌的老师们带来一份小惊喜,增添了归属感和幸福感。
(二)评价激励增动能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素质拓展课程管理,激发任课老师的工作动力,不断提升素质拓展课程管理水平与上课质量,我们以“奖勤、奖优、奖特”为指导思想,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素质拓展课程评价方案》,调动多元主体进行过程评价,给老师们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三)巡访排忧保质量
学校成立学后托管素质拓展课程领导小组,发布《学后托管“素质拓展课程”管理实施办法》,明确教师课堂实施和管理服务各项职责。每天有全体行政人员及值周教师进行巡访,全程关注师生活动情况,解决巡课过程中所发现的突发性问题,并填写巡课记录表,及时反馈每日活动开展情况,实现“管理无漏洞”。在周全的服务保障下,各岗位各司其职、相互协调,统一在共同的目标下,成为一个良性运转的有机整体。
X课程全方位提质升级,为孩子的童年留下快乐回忆,笑声听得见,素养提升看得见!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四小)
文章作者 | 叶根娟 屠益 女微信编辑| 宋佳欣
有话要说...